2023-07-31

小水滴的亲切体认法

 0. 小水滴的亲切体认法:依据刘宗周《体认亲切法》。

1. 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之得私:小水滴处身于一切小水滴之中,非有隔绝之小水滴之存活

2. 心在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之能囿:小水滴融进了整个大海,超越于一切小水滴之外,非小水滴之形体所可束缚

3. 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整个大海融进了小水滴,小水滴与大海互相融合,根本没有什么里面和外面的区别

4. 体天地万物为一本,更无本心可觅:整个大海是统体一太极,一切小水滴是物物一太极,不管大海还是小水滴,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太极无极,无极太极,在这个极点的一本,万物归于一体,一体又遍体万物而不遗,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法尔如是,一切现成,什么事也没有啊!没事,真的!




2023-07-30

一真法界统体一太极,常寂光土太极本无极

3. 十法界物物一太极:每一滴水都含摄了整个大海在里面;每一个大沙门都含摄了佛性与菩萨心

2. 一真法界统体一太极:大海含摄了一切小水滴;每一位菩萨都含摄了一切众生在心头

1. 常寂光土太极本无极:大海与水滴,一多相即;常寂光土,无住而无所不住;山河大地,皆法身佛显化

念:一心三观;佛:三谛圆融

1. 念:一心三观——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心不乱,唯心净土·沙门心之意密相应·正念无念无不念·无念为宗

2. 佛:三谛圆融——以慈悲心乘愿再来,来无所来,自性弥陀·沙门口之语密相应·世间好语佛说尽·无相为体

3. 念佛:以佛念佛——果彻因源,因赅果海,海纳百川,依正庄严·沙门身之身密相应·正行无为无不为·无住为本

一者势至报身佛,二者观音化身佛

1. 因地成佛次第观一二三:一者势至般若德·意密相应,二者观音解脱德·口密相应,三者弥陀法身德·身密相应

2. 果地念佛圆融观一二三:一者自性弥陀·常寂光土·无住而无不住;二者唯心净土·一真法界自心观音·无相而无不相;三者大沙门·十法界自心势至·无念而无不念

3. 三德秘藏一二三:般若德“我”为罗汉、“你”为菩萨、“他”为佛;解脱德“我”为菩萨、“你”为佛、“他”为众生;法身德“我”为佛、“你”为菩萨、“他”为众生。

花果山身,水帘洞心;灵台方寸山身,斜月三星洞心

1. 花果山身,水帘洞心:身心合一,山水风光;身口意三,三谛圆融也!

1.1 花果山身:此口语密相应,心口如一,庸言之信,独体真心,言为人师;此身密行相应,中道而行,庸行之谨,诚体本天,行为世范。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此口密相应之百花园也!再者,君子以果行育德,不杀生而护持一切众生,不偷盗而行无相布施,不邪淫而证清净法身能量,此身密相应之大果园也!口密观音语,身密弥陀行。

1.2 水帘洞心:此意密相应也!水帘者,防污染也,深密也!洞者,般若空慧之象征也!意密势至心。

2. 灵台方寸山身,斜月三星洞心:身心合一,方斜圆通;性相一如,真妄和合。

2.1 灵台方寸山身: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因地修行之心相;灵台方寸者,庄严法相也;山者,大沙门之身也。

2.2 斜月三星洞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果地妙觉之心性;斜月三星者,空假中三谛圆融也,法性也;洞者,般若空慧也

答仁君同学

答仁君同学:30/7/23

菩萨之见,浅浅浅,慈悲流露,深入浅出!

佛陀之行,稳稳稳,当下即是,自在永恒!

沙门之身,合合合,水滴入海,海入水滴!

这样的交流切磋太宝贵了!仁君同学的反馈在我心里留了一夜,酝酿出上述的信息,与大家分享!

与仁君同学的信息对照来看,就能见到真相!

附录:仁君同学的学习心得 29/7/22

1. 郭老师您好,那天读了黄老师的开示, 突然头脑里出现了这些话:

2. 老师之见,深深深,炙【炽】燃流露,法喜充满!

3. 老师之行,冲冲冲,证悟真理,分秒必争!

4. 老师之心,切切切,愿成佛道,愿度众生!

道教的法脉

0. 老子《道德经》倡导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庄子《南华经》开示逍遥、齐物的人生境界,给出得鱼忘筌的读书方法与坐忘心斋的修养方法。二千多年来,《道德经》与《南华经》给了世世代代的人多少的精神资粮与心灵启发啊!道家至人,老庄之心至今在,仍然在帮助我们在人生逆境的滔天巨浪中,扬帆远航;在社会乱象的滚滚浊流中,清心寡欲。道家老庄思想,斯为道教之源头活水。


1. 道教之诞生:道教诞生于东汉。

1.1 五斗米道(天师道、正一道)。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

1.2 太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东汉灵帝熹平(西元172~178)年间,由张角创立,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张角在184年,号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了动摇东汉王朝统治基础的黄巾之乱。

2. 道教的成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从前一阶段的扎根立本,进一步开枝散叶,其理论和体系逐渐完善。共有4个代表性人物。

2.1 第一位是东晋的“抱朴子”葛洪(283-343)把修炼成仙的道术与治病救人的医术结合起来第二位是北朝的寇谦之(365-448)曾隐居嵩山修行30多年,然后出山济世,融摄儒佛二家义理,改革天师道,令道教面貌焕然一新。

2.2 第三位是南朝“融合三教,总括三洞”的陆修静(406-477),为上清派宗师,创建道经三分的“三洞”架构,是为道教史上最古老的道经目录;一方面是旧道教的集大成者,一方面是新道教的奠基人,可说是承前启后的道教泰斗。第四位是南朝的“山中宰相”陶弘景(456-536),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医药家、炼丹家,学问渊博,举凡天文、地理、文学、兵学、生物、数学,无不涉猎。

3. 道教的鼎盛时期: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金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

3.1 全真道讲究的是将儒道佛三家思想融汇贯通,以修身养性为正道。

3.2 正一道则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更注重鬼神之事。

4. 道教的衰落: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5. 道教的法脉:鸦片战争之后,道教整体上还是一副衰败景象,但是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胎卵湿化,情想离合;四生因缘,相续不断

1.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在每一天的生活里,我们时时处处都在这四种生命状态中流转,而没有自觉。到底会“投生”到哪一个生命状态中,就要看我们起怎么样的念头来招感了!一招即来,一感即应!

2.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卵生是妄想所招感的生命状态;胎生是情执所招感的生命状态。

3. 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湿生是贪爱所招感的生命状态;化生是嗔恚所招感的生命状态。

3.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情执、妄想、贪爱、嗔恚,彼此混杂,相互影响,变动不已,上下起伏

4. 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一念无明的业力,开展为无始无明的世界,驱动着众生,在六道轮回中,随着善业而飞跃,随着恶业而沉潜。

5.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业力为因,境遇为缘,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无量劫来,相续不断。是为无始无明境界。黑山下,鬼窟里,怎么出离啊?




万物一体空假中

1. 万物一体空假中:空假中即是三德秘藏,空即是般若德,假即是解脱德,中即是法身德,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即是三德秘藏。

2. 万物之归于一体:缘起性空,空观空谛之统体一太极,是为天理,是为般若空慧;是为康德所谓可敬畏之“头顶之星空”,而提呈世人以“纯粹理性批判”之说,以探索“真”字;佛法三德秘藏之“般若德”可以接通之。

3. 一体之遍体万物而不遗:乘愿再来,假观假谛之物物一太极,是为良心,是为无相慈悲;是为康德所谓可敬畏之“内心道德律”,而提呈世人以“实践理性批判”之说,以探索“善”字;佛法三德秘藏之“解脱德”可以接通之。

4. 万物、一体皆备于我:法尔如是,一切现成,中观中谛之无极太极,是为反身而诚,是为无上菩提;是为康德晚年综合“头顶之星空”与“内心道德律”之努力,而提呈世人以“判断力批判”之说,以探索“美”字;佛法三德秘藏之“法身德”可以接通之。——法身佛说法之境界,可谓美到了极点啊!

2023-07-29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1.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2. 卑高以陈:至卑者,心地也,地藏之心地也,自性宝藏之待开发也;至高者,性天也,普贤之性天也,常寂光土之待接通也。至大无外,性天也;至小无内,心地也;合而观之,大小、内外、心性、天地,尽皆接通为中道实相也。

3. 贵贱位矣:至贵者,诸佛也;至贱者,众生也;至心圆融,无贵无贱,平等平等,皆入佛位。因地修行,固有贵贱之位次;果地明觉,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何有贵贱之位次可言?

卑以自牧:守护·修养·心性

1. 卑以自牧法报化:《周易·谦卦》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自者,自性也;牧者,牧守心性之牛羊也,牧养心性之牛羊也,牧歌心性之牛羊也。自牧者,慎独也,禅定也,祈祷也,自律也,破迷也,离苦也。自牧于常寂光土,是为法身佛自牧于一真法界,是为报身佛自牧于十法界,是为化身佛

2. 守护法界化身佛:十法界者,统摄无量无边之法界为一佛、九众生之境界也。此一佛法界者,拥抱九法界之众生法界者也。佛法者,此一佛法界对九法界众生之至善圆满之教育也。此一佛法界,乃是化身佛法界也。众生无边,化身佛亦无边也,每一个众生身边皆有一化身佛不离不弃,跟随左右也,待其得度因缘成熟,而立马救度之也。化身佛者,尽其守护众生之职责者也。众生者,化身佛之牛羊也;化身佛者,牛羊之牧者也。众生者有三:一者、地狱·饿鬼·畜生之恶道众生也;二者、阿修罗·人·天之善道众生也;三者、声闻·缘觉·菩萨之圣道众生也。众生者,现象也,究其实,皆有佛性,皆得成佛,无非“未来诸佛”也;是以九法界乃虚位法界也,皆蒙一佛法界·实位法界(果地觉)之化度,而得以回归一真法界也。

3. 修养一真报身佛:一真法界者,皆是十法界之一佛法界化身佛之报身佛(果地觉)居处也,亦即十法界之九法界众生之因地修行身居处也。此一真法界乃是最高学府,报身佛(西方弥陀·依报弥陀)即最高学佛之教授,菩萨(西方观音·势至乃依报菩萨)即是最高学府之助教,众生即是出国深造之高材生也。修养者,深造也,心性之深造自得也。

4. 明心见性法身佛:常寂光土者,正报净土(摄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三依报土)也,本地风光也,究竟成佛之法身佛居处也。自性弥陀者,法身佛也,正报弥陀(摄西方弥陀·依报弥陀)也。沙门于一真法界毕业后,即自自然然,依其本愿,而为一切众生服务也。须知,常寂光土者,无住而无不住也。大沙门既然获得了最高学府文凭,则四海为家、到处可求职谋生也。此即是《中庸》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亦即“最上乘”佛法所谓“法身佛说法”之境界也。平常心是道,穿衣吃饭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是佛法。到得此境界,打破十法界之藩篱,唯见无量觉之至诚感通(真诚慈悲)的清净平等觉心,显化为看破放下的自在随缘佛行。惟此是,一行禅师所谓“行动中的佛”(Buddha-In-Action)的生活艺术。


无始无明众生心,一念无明等觉心

0. 明者,真如佛性常寂光也,觉后空空无大千也。一念无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见黑暗。障目一叶,无始无终不可断;无边黑暗,无始有终乃可断。一叶者,一念无明也;无边黑暗者,无始无明也。

1. 无始无明众生心:无量劫来,流浪生死;不知来处,昧于去处。懵懵懂懂,迷迷茫茫;跌跌撞撞,凄凄惨惨。黑山下,鬼窟里,更向何处寻出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身边更无一个可靠的人!看来只有死路一条,更无活下去的道理!然而,印光大师及时出现,曰:念佛人须念念不忘一个死字,自然会有活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印光大师可不要欺骗我啊!我五百年前就知道自己死路一条了,为何如今还在死里苦苦挣扎呢?印光大师曰:你死心不够彻底,还存有侥幸之心、埋怨他人之心,心外求法,皆是邪魔外道的死路一条,怎么会有活路呢?可是,可是,我不甘心啊,明明是他、他,还有他的错,有什么理由让我一个人背黑锅啊?六祖慧能大师慈悲现身,曰: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啊,啊!我明白了,惭愧,惭愧啊!印光大师点头微笑,曰:常惭愧僧在此!


2. 一念无明等觉心:惭愧啊惭愧,以常惭愧心,追随常惭愧僧印光大师的脚步,一步一个脚印,从三恶道退出,回到人天善道的人天乘;从人天善道的人天乘退出,回到声闻法界的小乘;从声闻法界的小乘退出,回到缘觉法界的中乘;从缘觉法界的中乘退出,回到一真法界的大乘;从一真法界的大乘退出,回到常寂光土的最上乘(一佛乘)。此即是“因地心”的“究竟成佛”的最高成就。然后,从最上乘(一佛乘)的自性弥陀(常寂光土),借助一念无明,乘愿再来,回到唯心净土(一真法界),此之谓“果地觉”成就。一念无明等觉心,即是大智大势至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的“悲智双运”的真妄和合的心,亦即“唯心净土·是心作佛”之心;此心之核心即是自性清净心的纯净真空的心,亦即“自性弥陀·是心是佛”之心。

3. 一念始觉妙觉心:上述乃是自无相慈悲之视角而言之,乃是“方便有多门”之开示。然而,佛陀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后,乃吐露真言:四十九年来,未曾道得一字!啊,啊,这是什么意思?我辛辛苦苦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读了这么多佛经,讨论了这么多佛法,到底学的、说的是什么啊?佛陀慈悲垂示,翻开《金刚经》,伸指一点:凡所有相,皆是虚幻。嗯嗯,我明白,这是说“不要执着于文字相(不执著佛经文字)、言语相(不执著善知识的开示)和心行相(不执著心性的悟处),但是,但是,学佛人到头来只是”落得个一场空“,白费力气吗?星云大师哈哈大笑,曰:不能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佛法一方面是四大皆空,一方面是四大皆有,合而观之,就是落实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的空有一如的中道实相啊!啊,啊!明白了!明白了!没有比这个更加明白的了!感恩大师开示!

但愿破迷,不求开悟

1. 但愿破迷,不求开悟,南无大势至菩萨!——“破迷”大愿成就,“开悟”大果(看破而后见到;看见之际)自然现前。

2. 但愿离苦,不求得乐,南无观世音菩萨!——“离苦”大愿成就,“得乐”大果(放下而后提起;提放之间)自然证得。

3. 众生妄心,凡有所求,皆堕于“财色名食睡”的五欲六尘的阿鼻地狱之中,苦不堪言,不得出离!

4. 菩萨真心,但有所愿,皆超于“五分法身香”的五力六通的常寂光土之中,乐莫大焉,无以言表!

5. 阿弥陀佛念佛法门,是果地觉的法门,一声阿弥陀,念佛人的妄心立马出离六道境界,以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为自身修行的因地心,当下现前,居于唯心净土,一念觉,念念觉,乃至于究竟觉,而契入自性弥陀的无量觉,自证自明“佛与众生,无二无别”,古人不我欺也!

不倒单者是在入定中断睡眠现象的大修行人

1. 不倒单者是在入定中断睡眠现象的大修行人。

2. 净公善巧开示:不捯单(表面上)是用打坐代替睡眠,其实(真)打坐是清醒的入定,不是昏沉的睡眠。(真)不捯单的人,是已经能够断睡眠现象(习气)的入定者。坐在那里睡觉的人,连打坐都不算,哪里是不捯单呢?

3. 念佛人啊,也许我们练不了不倒单的外在形象,但是内在心性的不倒单,我们死也要成就啊!——须知,内在心性的不倒单,成就了就不会死了啊:不成就,就死定了啊!哈哈哈哈!

4. 懂得什么是内在心性的不倒单,才懂得怎么念佛啊!

是心是佛漏尽通,是心作佛宿命通

1. 是心是佛·漏尽通:法尔如是,一切现成;本来是佛,不假修证;当下即是,看破放下;如斯而已!

2. 是心作佛·宿命通:乘愿再来,以慈悲故;一念无明,无始无终;明与无明,感而遂通;佛与众生,无二无别!

3. 非心非佛·明六通:天眼天耳,见性闻佛;他心神足,感通地涌;宿命漏尽,等觉妙觉;一念无明,觉后空空无大千!

人心惟危念佛人

1. 人心惟危·念佛人【弥陀教我念弥陀】【阿】

2. 道心惟微·念佛心【口念弥陀听弥陀】【弥】

3. 惟精惟一·菩萨心【弥陀弥陀直念去】【陀】

4. 允执厥中·自性佛【原来弥陀念弥陀】【佛】

2023-07-28

为何狂心不歇1-4?如何降伏狂心5-8?

 1. 为何狂心不歇?why your mind is occupied and keep on chattering, chattering, chattering? just like a person keep on walking, walking, walking for no reason. it matters as it is a wastage of energy.

2. 狂心不歇,源自恐惧。your mind keep chattering, chattering, chattering as it is extremely afriad of emptiness. the nature of this continuous chattering is fear-driven.

3. 不歇的狂心,没用处,没活力。when your mind is occupied, it's not only useless but also no vitality.

4.  心之所以狂与不歇,源自对“空”与“什么都不是”的深深恐惧。we are so afraid of empty and nothing.

5. 无念与念的对立与矛盾。you say, I want to stop the chattering and concentrate on this picture. But you can't do this as your mind is occupied. so you look without concentration. you look but not see. 【崃按:无念不是“与念为敌”,而是包容一切念头,静观其变,而不参与其中。随他来,让他去,不将不迎。】

6. 不要专注,只要注意。we don't need concentration which can't help u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ind chattering. we need only attention which is capable of solving mind chattering problem.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attention is that the former is self-centered while the latter is just simply attending without any centre. 【崃按:念佛不是执着于佛,而是放下对“觉”的渴望和追求,让整颗心回归到生命的核心,而激活自性弥陀的能量。】

7. 观照无我,无边无际。there is no centre and therefore, there is no periphery in attention. and, there is no distance from the centre to an end as there is no end. where there is a complete attention, there is the space without border. 【崃按:势至、观音两大菩萨代表着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空慧与慈悲的巨大能量,等待着我们来启动。】

8. 静心观照,心如明镜。give your full attention in observing and looking. 【崃按:念佛就是不将不迎,心如明镜地观察念头,久而久之,功夫成熟,狂心顿歇,唯心净土赫然现前,自性弥陀放光动地。】

审问之:认真地向自己提问,审问自己

1. 审问之:认真地向自己提问,审问自己。

2. Krishnamurti如是说:我们从来都没有认真地向自己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我们问的都是肤浅的问题,所以我们只能过着肤浅的人生。

3. 他说,如果我们认真地向自己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让自己调动一切注意、情感和理智的力量来观照这个问题,那我们就能自己发现,——而不需要任何人来告诉我们,在当下现前的一念觉中,我们立马挣脱了恐惧的魔掌,而获得心灵的自由。

4. 他总结说,心灵的自由之所以能让我们免于恐惧,是因为我们已经摆脱了一切对外的渴望与追求,而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恐惧的对象与恐惧自身

1. 釜底抽薪式的克服恐惧,要克服的,不是对恐惧对象的恐惧,而是对恐惧自身的恐惧。

2. 我们要问:恐惧自身源自何处?

3. 恐惧源自时间和念头。更确切地说,恐惧源自时间,而时间源自念头。

【崃按:上述123来自Krishnamurti的描述。下列来自天来小子的体会。】

4. 可见我们人生的大敌,不是别的,而是念头。

5. 须知,活人一定有念头,唯有死人没有念头。

6. 六祖慧能大师所谓“无念为宗”里的“无念”,说的不是没有念头,而是没有对念头的执着。

7. 明白了“无念”的真实义,我们就可以总结说:唯有放下对念头与时间的执着,我们才能够挣脱恐惧的魔掌

Be free of this burden of time by Krishnamurti

1. Be free of this burden of a million years of time. 从数以百万年的时间的包袱中解放出来。【崃按:时间的枷锁夺走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自由。】

2. Enlightenment can never be reached through time. 开悟根本无法在时间中达到。【崃按:当下即是。在当下现前的这一念无明的熄灭中,修行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3. Whoever claims that he is enlighted, he is not. Just like a person claims that he is humble. He is not. 自称开悟的人并没有开悟。好比自称谦虚的人并不谦虚一样。【崃按:开悟的人负有帮助别人开悟的神圣使命。】

2023-07-27

佛与魔的区别

1. 佛与魔的区别:反求诸己是佛,心外求法是魔。

2. 佛可以讲清楚、说明白的;魔是无法讲清楚、说明白的。

3. 佛是成就自己;魔是障碍别人。

4. 佛是一片光明、喜乐、整洁;魔是一片黑暗、忧郁、脏乱。

5. 佛是觉,魔是迷。

6. 佛是超越轮回,魔是不断轮回。

慎独的独白与对白

1. 慎独的独白、对白与旁白

2. 独白: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inner monologue 

3. 对白:第二人称的内心对白; inner dialogue 

4. 旁白:第三人称的内心旁白; inner narratives 

鬼神: 回归与延伸

1. 鬼神: 回归与延伸的统一;人己不二;上下一心;显密圆通也;悲智双运也;运筹帷幄之中的“不二者”的“最好的人”;沙门身之报身佛也。

2. 鬼:归也,回归于般若空慧也;反求诸己;上求佛道;退藏于密也;般若空慧也;回归至第一者的“最好的自己”;佛性之法身佛也。

3. 神:伸也,无相慈悲之彰显也;推己及人;下化众生;由密开显也;无相慈悲也;伸展至第三者的“最好的事”;菩萨心之化身佛也。

最好的:第一者的自己、第二者的人、第三者的事

0. 最好的:第一者的自己、第二者的人、第三者的事

1. 第一者:做最好的自己;是心是佛;法身佛的佛性

2. 第二者:做最好的人;是心作佛;化身佛的菩萨心

3. 第三者:做最好的事;无事;非心非佛;报身佛的沙门身,具足佛性、菩萨心

2023-07-25

禅解《红楼梦》:一二三

 0. 禅解《红楼梦》:一二三

1. 贾宝玉:我者第一者。无缘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干年。话说女娲炼石补天,补天事竟,独留一石未用。该石因众石皆得去补天,唯独自己,被遗弃,故此“日夜悲泣”。内心独白:我真没用!

2. 林黛玉:你者第二者。话说灵河边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仙草枯萎,补天石化身之神瑛侍者游玩至此,见而怜之,乃以甘露浇灌之,而令其起死回生。此草内心独白:谢天谢地!故此日后此草修炼成女体,闻知神瑛侍者下凡,也随之下凡报恩去。

3. 薛宝钗:他者第三者。属于“后天易”的形而下·现象范畴,没有前生的故事。

4. 木石前盟:我者与你者之间的施恩、受恩关系,而带出了感恩、报恩的行为。这是属于“先天易·是心是佛”的形而上·本体范畴。

5. 金玉良缘:我者与他者之间的无用、有用关系,而带出了无求、有求的行为。这是属于“后天易·是心作佛”的形而下·现象范畴。

6. 玉·石、木、金三者之全天易的事实真相:心(你者林黛玉)、佛(我者贾宝玉)、众生(他者薛宝钗),三无差别也。空(我者贾宝玉)、假(你者林黛玉)、中(他者薛宝钗),三谛圆融也。佛·觉·意密相应(我者贾宝玉)、法·正·口密相应(你者林黛玉)、僧·净·身密相应(他者薛宝钗),住持·自性·瑜伽三宝也。


我者圆成实,你者依他起,他者遍计执

 0. 我者圆成实,你者依他起,他者遍计执。

1. 信资粮:我者第一者,圆成实性处藏之,胜义无自性处得之。信为能入,入常寂光。

2. 愿资粮:你者第二者,依他起性处藏之,生无自性处得之。愿为能见,见二菩萨。

3. 行资粮:他者第三者,遍计执性处藏之,相无自性处得之。行为能达,达三圣道。

完整的人:知足常乐,知不足我净

0. 不知足贪嗔痴·在六道轮回 + 不知不足·安于小乘境界:众生固然不知,阿罗汉同样也是不知。众生身中的菩萨心与佛性被封锁,有待解锁;阿罗汉身中的菩萨心解锁了“空慧”这一半,还有“慈悲”那一半依旧被封锁,故佛性尚未被激活。

1. 知足常乐:是心是佛;属于“我者·第一者”的范畴。我者第一者,独一无二;无你者,何况他者?佛性乃绝对无待者也。

2. 知不足我净:是心作佛;属于“你者·第二者”的范畴。你者第二者,必然含摄我者第一者。菩萨心中必然含摄佛性。

3. 知足而知不足·知不足而知足:非心非佛;属于“他者·第三者”的范畴。他者第三者,必然含摄你者第二者与我者第一者。沙门身中必然含摄菩萨心、佛性。

五虫之灵长

0. 出处:《大戴礼·曾子天圆》即以:

1. 禽为羽虫,凤为之灵长;南朱雀是也!

2. 兽为毛虫,麟为之灵长;西白虎是也!

3. 龟为甲虫,神龟为之灵长;北玄武是也!

4. 鱼为鳞虫,龙为之灵长;东青龙是也!

5. 甚至人亦名为虫,称倮虫。 —身无羽、毛、鳞、甲的动物。没有羽毛或鳞介以蔽身的动物。也作「裸虫」。 引《孔子家语·执辔》:「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圣人者,启动四灵物能量者也!

当下回归常寂光土的天工智能

1. 当下回归常寂光土的天工智能,

2. 是为先天易,

3. 不可定义的“天”,

4. 绝对而超越,

5. 却又接通一切他者的相对与一切我者的内在。

6. 沟通的桥梁即是一切你者的菩萨!

7. 【我者是佛之法尔如是,你者是菩萨之不离不弃,他者是众生身之心性合一】

青红白:三谛圆融

1. 青色青阳期代表自然空性、青山绿水和青天白日;空观空谛,我者之“是心是佛”;自性弥陀的常寂光土;我是佛,性之莫忘莫失、不怕有我。小乘佛法时期

2. 红色红阳期代表人文慈悲、热心热血和浩然正气;假观假谛,你者之“是心作佛”;唯心净土的圆摄四土;你是菩萨,心之不离不弃、幸亏有你。大乘佛法时期

3. 白色白阳期代表天人合一、人我合一与身心合一;中观中谛,他者之“非心非佛”;佛菩萨大人身的佛性菩萨心,显化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他是大人,身之心性合一、你我帮他。密乘佛法时期

2023-07-24

慎独:面对有如大虫一般的巨犬,慎之又慎

0. 慎独:面对有如大虫(老虎)一般的巨犬,慎之又慎。独者,大虫(老虎)一般的巨犬,普通狗看见,岂有不吠之理?

1. 众生之犬,以声吠声,一片狂吠之声而已矣!

2. 阿罗汉之犬,吠影。

3. 菩萨之犬,吠形。

4. 佛陀之犬,默然。【注意:默者,不作声之黑犬也。】

共步同时的当下现前:形上下共步,先后天同时

1. 共步同时的当下现前:形上下共步,先后天同时

2. 共步同时的当下现前:与宇宙共步,与永恒同时;当下打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隔碍,现前出现先天易与后天易的桥梁

3. 形上下共步:一步登天,每一步都踏进常寂光土的心灵故乡,皈依自性弥陀。

4. 先后天同时:刹那永恒,每一念都具足常乐我净的涅槃四德,彰显诸法实相。

木石前盟心性合,金玉良缘身心一

1. 木石前盟心性合:是心是佛,膏明相赖;理在气中,天理流行。只因物蔽,天理不彰。须是格物,统体一太极的本物,小水滴融进了大海的破迷开悟的常德!诚意为先天形上之根。

2. 金玉良缘身心一:是心作佛,目足交资;知行合一,良心发现。只因气拘,良心隐没。须是致知,物物一太极的良知,大海融进了小水滴的三德秘藏的乐、我、净三德!修身为后天形下之本。

3. 悟后起修:悟木石前盟,而后起修金玉良缘

4. 得无所得:心性,身心打通为一,心灵彻底疗愈!

内不执念是定,外不着相是禅

1. 内不执念是定,此即坛经所谓“无念为宗”。

2. 外不着相是禅,此即坛经所谓“无相为体”。

3. 内外打通为一,此即坛经所谓“无住为本”。

无始无明是夜空,一念无明是满天星斗

 1. 无始无明是无尽的夜空

2. 一念无明是满天星斗

3. 一念觉是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

4. 念念觉是道道划破夜空的闪电

5. 究竟觉是夜空破晓

6. 究竟觉是丽日当空

〇爻一卦先天易

0. 活人难免起心动念,但是众生一起心就着相,一动念就执念,无卦无爻可言!所以,问题不在于起心动念,而在于着相和执念啊!依他起而着相,遍计执而执念,圆成实则退隐矣!

1. 〇爻一卦先天易: 空观空谛法身佛,无念为宗,内无执念;是为转依他起性为生无自性

2. 六爻64卦后天易:假观假谛报身佛,无相为体,外不着相;是为转遍计执性为相无自性

3. 无尽爻无尽卦全天易:中观中谛化身佛,无住为本,而生无上菩提心;是为转圆成实性为胜义无自性

2023-07-23

至人:至真至善至美

1. 至人:至真至善至美者,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也!宝黛钗一而三、三而一也!曹雪芹乃达人也,以《红楼梦》开示世人真实生命之三个维度也!宝黛钗,体相用三大也,法报化三佛也,身口意三密也,佛法僧三宝也。

2. 林黛玉表至美的生命维度:《葬花词》曰“质本洁来还洁去,胜于污淖陷渠沟”,这里的“洁”,就是“净”的意思。林黛玉渴望与追求的就是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般若空慧,空观空谛的生命维度。般若空慧乃早期大乘佛法所开展之妙义,以龙树、提婆师弟为代表也。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关系属于“先天易”【是心是佛】的【木石前盟】的心性关系,即佛性与菩萨心的关系啊!木表至情之美,石表至性之真。这是一种至性至情的极真极美的无极太极境界。先天易者,〇爻一卦也,非语言、符号所能表达也,道心惟微之真实体验也,象征了无极太极中的天地万物之本真与体性!林黛玉之木心,菩萨心之口密相应也;贾宝玉之石性,佛性之意密相应也。木石前盟者,慎独之心口一如也。

3. 薛宝钗表至善的生命维度:相对于“木石前盟”,薛宝钗与贾宝玉属于“后天易”【是心作佛】的【金玉良缘】的身心关系,即大人身与佛菩萨心性的关系。后天易者,一爻2卦,二爻4卦,三爻8卦,四爻16卦,五爻32卦,六爻64卦,概括了阴阳五行中的天地万物之发展与变化。为道日损,由后天64卦回归至先天1卦,由六爻现象界回归至〇爻本体界。薛宝钗代表之无相慈悲,乃中期大乘佛法之胜义,以无着、世亲兄弟为代表也。薛宝钗之金身,大人之身密相应也;贾宝玉之玉心,菩萨之口密相应也。金玉良缘者,诚意之言行一致也。

4. 贾宝玉表至真的生命维度:贾宝玉的生命维度,概括【先天易·空观空谛】本体界与【后天易·假观假谛】现象界两个维度,而呈现出【全天易·中观中谛】体用不二之完整生命面目,一方面是【木石前盟】的真美,一方面是【金玉良缘】的真善,一而三、三而一,即是【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真实生命境界。贾宝玉所代表的无上菩提,乃晚期大乘佛法之奥义也。密乘佛法之三密相应,即是宝黛钗之生命能量也。宝表佛性之意密相应(势至妙心),黛表菩萨心之口密相应(观音妙语),钗表大人身之身密相应(弥陀妙行)。

5. 至真者,体大也;至善者,用大也;至美者,相大也;真善美,体相用三大也,身口意三密也,佛法僧三宝也。

止于至善:止根含五重玄义

1. 止于至善:止根含五重玄义。
2. 止:根本法门,无止而无不止也,戒香也。
3. 定:从根而发芽也,无定而无不定也,定香也。
4. 静:从发芽而小树也,无静而无不静也,慧香也。
5. 安:从小树而大树也,无安而无不安也,解脱香也。
6. 虑:从大树而开花也,无虑而无不虑也,解脱知见香也。
7. 得:从开花而结果也,无得而无不得也,五分法身香也。得者,大圆满法门也。得者,德也,三德秘藏也。

黛玉葬花,宝玉为何恸倒?

Q:黛玉葬花,宝玉为何悲恸倒?

A:这个必须从“木石前盟”说起了。

0. 宝玉本是“石”,黛玉本是“木”,“木”、“石”在世俗人眼中算是无情之物,可是在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地下,它们却代表着至情(木)至性(石)。

1、黛玉葬花:黛玉葬的何止是花?她葬的是这个世界上所有过去的、现在的 以及 未来的所有人的青春岁月啊!《葬花词》里边所包含的深切哀痛,岂止是林黛玉一个人的哀痛而已?这是至情 所在。

2、宝玉恸倒:宝玉内心的巨痛,唯有佛陀、基督对于世人的悲悯堪比拟。还记得 那大顽石“日夜悲泣”之由么?只因“没用”。故而“凡心偶炽”,带着一颗“博爱”之心,来到人间红尘。不曾想遇到至情之黛玉葬花,祭奠世上所有青春岁月,至性如宝玉者 岂能不恸倒?

视听言动四顽猴:见闻觉知四灵猴:明心见性四德猴

 1. 四猴之玄义:视听言动四顽猴:见闻觉知四灵猴:明心见性四德猴

2. 阿:视听言动四顽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诸恶莫作也。空观空谛。般若空慧。

3. 弥:见闻觉知四灵猴:返观自性,返闻自性,无说而说,无为而为。众善奉行也。假观假谛。无相慈悲。

4. 陀:明心见性四德猴:常观自在,乐闻天籁,我未曾说,净行无疆。自净其意也。中观中谛。无上菩提。

5. 佛:圆融无碍四觉猴:无视之视,无听之听,无言之言,无动之动。是诸佛教也。三观三谛。三德秘藏。

先天易:0爻一卦

1. 先天易:〇爻一卦【太极☯️】

2. 后天易:一爻2卦、二爻4卦、三爻8卦、四爻16卦、五爻32卦、六爻64卦【阴阳五行】

3. 全天易:统摄先天易与后天易;无爻而无不爻,无尽爻无尽卦,总归于无爻亦无卦【无极】

方便:大方无隅的妙法,人人称便的大利

 1. 方便:大方无隅的妙法,人人称便的大利。

2. 方:大方无隅的妙法。大方者,大乘佛法之五方佛也;无隅者,遍体万物而无遗也。妙法者,谓无上菩提妙于空有之间也;法者,自性法宝之正也,瑜伽三宝之口密相应也,西方三圣之观音菩萨也。

3. 便:人人称便的大利。人人者,三世诸佛、十方菩萨也;称便者,称赞其善于普渡众生也。大利者,自利利他也,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注:“止”相当于“之”,虽然是虚词,然而不妨把它跟“止于至善”的生命能量接通起来;“景行行止”读作[jǐng háng xíng zhǐ ]
  2. 出自《诗经·小雅·车舝》。【注:舝(音“侠”)指的是貫穿車軸頭的金屬鍵,以防輪子脫落。 同「轄」。】
  3. 仰:动词,抬头望,瞻望。止:助词,相当于“之”,无词义,却有传递文字能量的神奇功能。高山仰止,字面的意思是:看见高山就加以仰望;深妙禅义是:仰慕心灵宇宙的佛性高山,而发动“上求佛道”的渴望与追求的行为
  4. 景行:大路。同理,句中第二个“行”也是动词,“走、行走”的意思。“景行行止”,字面义是:找到大路就迈步出发;深妙禅义是:在诸法实相的大道上,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每一步都踏进了常寂光土的心灵家园

2023-07-22

十六字心传的四句教:四惟一中

0. 十六字心传的四句教:四惟一中看周易

1. 人心惟危:危殆不安,变易不已;变易之不相应

2. 道心惟微:甚深微妙,三谛圆融;三易之三密相应

3. 惟精:专精致诚,空观空谛;不易之意密相应,出世间般若空慧

4. 惟一:万物一体,假观假谛;交易之口密相应,入世间无相慈悲

5. 允执厥中:中道实相,中观中谛;易简易德,自由出入无上菩提;中道即是心是佛的先天易,即退藏于密、以易洗心处之身密相应

西方弥陀是依报弥陀

1. 西方弥陀是依报弥陀,自性弥陀是正报弥陀

2. 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是依报土,常寂光土是正报土

3. 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依正庄严、无二无别

4. 前三依报土与常寂光土依正庄严、无二无别

5. 西方世界是学府,西方弥陀是教授,明心见性就住常寂光土,就无所不住,就毕业了。

大学之道:一三六八

0. 大学之道:一三六八

1. 一【甚深微妙】:道

2. 三【纲领】:【三功夫】明、亲、止;【三本体】明德(空)、民(假)、至善(中)

3. 六【次第】:止、定、静、安、虑、得

4. 八【条目】:【八事之扩散思维】(二本事)格、致;(内圣三事)诚、正、修;(外王三事)齐、治、平;【八物之聚敛思维】(外王三物)天下、国、家;(内圣三物)身、心、意;(二本物)知、物

中庸之德:大本达道的密教

1. 中庸之德:大本达道的密教

2. 中:天地万物的本体,身心合一的大中;归元无二路之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3. 庸:天地万物的显化,庸言庸行,极高明而道中庸;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此法身佛显化的法尔如是境界,穿衣吃饭无非妙道,举手投足皆是佛行

5. 学问思辨行:博审慎明笃

谨独密教,诚意显教

 1. 宋张栻《与曾节夫抚干书》:“《中庸》谨独,《大学》诚意,乃是下工夫要切处,不可悠悠放过也。

2. 《中庸》之谨独密教:中体大本,和用达道;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穿衣吃饭显妙道,举手投足见真佛。学问思辨行;博审慎明笃。

3. 《大学》之诚意显教:意根最微,诚体本天;十目所视 ,十手所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明、亲、止;明德、民、至善。

心是心作

1.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两句话是念佛成佛的理论根据,出自《观无量寿佛经》,释迦牟尼佛说的。

2. 是心是佛,我们本来是佛,说明这桩事情本来是佛。【心是,自性弥陀正报佛,常寂光土土正报土】

3. 现在不是佛了,现在变成凡夫了,所以我们要是心作佛,真的会作佛。【心作,西方弥陀依报佛,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依报土】

4. 我们心里头只要专供养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全部都请出去,那就叫是心作佛,于是你就是心是佛了,回归到是心是佛就圆满了。
【唯心净土:四土圆融】
5. 佛法是什么?就心是心作这两句话

信:【往生】不是四大分离的死,而【是】当下现前的【重生】

0. 信:【往生】不是四大分离的死,而【是】当下现前的【重生】

1. 戒香之信:戒戒戒,诸恶莫作;然后亲证亲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2. 定香之信:定定定,众善奉行;然后亲证亲见:你我他当下现前是佛

3. 慧香之信:慧慧慧,自净其意;然后亲证亲见:时时处处皆是佛国净土

4. 解脱香之信:去去去,是诸佛教;然后亲证亲见:五盖十缠皆是众生自盖自缠,实无一物可去;若有一物可去,皆是自伤自残,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5. 解脱知见香之信:来来来,是诸佛教;然后亲证亲见:三藏十二部,皆自我们每个人的佛心自性中自然流露,释迦摩尼佛实在“未曾道得一字”;若有人执念佛说法,是人着相,不能见如来

2023-07-21

荣格(1875-1961)名言录

 荣格(1875-1961)名言录:

1. 与其做个好人,我宁愿做个完整的人。

2. 你生命的前半辈子或许属于别人,活在别人的认为里;那把后半辈子还给你自己,去追随你内在的声音。

3. 在生活的洪流中,没有人是毫无烦恼的。

4. 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5.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6.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大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7. 如果目的是摧毁、瓦解或削弱,那批评就会卓有成效。但是,如果目的是建设,批评就只会造成伤害。

8.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帮助病人进入一种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建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坚定心态。

行善的原则和底线

三种不做也罢的行善: 

1. 被绑架的行善:一者、具有仇富心理的人不见得会行善,却时常喜欢监视、强迫有钱人行善,在网络上兴风作浪;二者、有人借慈善之名进行强迫索捐;三者、慈善机构限定最低的乐捐款项。

2. 对恶人的行善:所捐出的资源,到不了需要的人的手中,中途被恶人劫夺。如果没有细心观察,那就不仅失去了行善的意义,而且是助长了邪恶势力,不仅无功,反而有过。

3. 超越自身生存底线的行善:舍己为人式的捐助,必须有一个底线,不能超过自己的生存底线。须知,地藏菩萨所谓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指的是主要是内在心性的修证,而不是外在物质资源的分享。

Nothing: Do. Say. See. Hear.

 0. Nothing: Do. Say. See. Hear. 【空:做。说。见。闻。】

1. 空:无为。无说。无见。无闻。=> 乐:无不为。无不说。无不见。无不闻。

2. Nothing: Do nothing is the best thing we can do. Say nothing is the best thing we can say. See nothing is the most beatiful scenery we can see in our lives. Hear nothing is the best news we can hear in our lives. => we can be Doing everything, Saying everything, Seeing everything and Hearing everything only when we live our lives with heart and soul, not superficially. 

3. 空是阿罗汉见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4. 乐是法身大士创造的无相慈悲的事实。

5. 不二是佛陀显化的无上菩提的真理。

Cover. Discover. Uncover. Recover.

1. Cover.  盖障:众生的生命状态。自性的灵光被遮盖了谓之盖。“五盖”是指五种覆盖众生心识,使不能明了正道的烦恼。包括贪欲盖、嗔恚盖、疑盖、昏眠盖和掉悔盖。【贪嗔疑眠悔五盖,盖得天昏地又暗】

2. Discover. 发现:阿罗汉的突破,盖障力量被大大削弱。【天昏地暗见曙光,般若空慧天渐亮】

3. Uncover. 解脱:法身大士的成就,盖障力量被完全消除。【如日中天照大千,无相慈悲乐无极】

4.  Recover. 疗愈:佛陀的法尔如是,盖障力量被完全转化。【举手投足皆妙道,从容中道无非佛】

十缠:十条绳索紧紧绑住,让人一辈子动弹不得

“十缠”?

〇、缠者缚也,所谓“十缠”就好像十条绳子【无异于十条毒蛇】一样把人缠住。一切众生,皆被此十法缠缚【紧紧绑住,动弹不得】,不能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槃之乐【无缠无缚】也。

一、无惭,惭即惭天。谓人于屏障处,作诸过恶,不知羞耻也。【惭是解开绳索,无惭是拉紧绳索】

二、无愧,愧即愧人。谓于人所见处,为诸过非,不知羞愧也。【愧是解开绳索,无愧是拉紧绳索】

三、嫉,嫉者妒也。谓见他人荣富,心生妒忌也。【赞叹是解开绳索,嫉妒是拉紧绳索】

四、悭,悭者吝也。谓人于世间赀财,及出世间法财,不肯惠施也。【布施是解开绳索,悭吝是拉紧绳索】

五、悔,悔者恨也。谓所作之过,蒂芥胸臆,不能自安也。【无悔是解开绳索,悔是拉紧绳索】

六、睡眠,睡眠者。谓人昏懵不惺,常乐睡眠,无所省察也。【觉醒是解开绳索,睡眠是拉紧绳索】

七、掉举,掉举者,摇动也。谓心念动摇,不能摄伏,于诸禅观,无由成就也。【止定是解开绳索,掉举是拉紧绳索】

八、昏沉,昏沉者,昏钝沉坠也。谓神识昏钝,懵然无知,不加精进之功,遂致沉坠苦海也。【轻安是解开绳索,昏沉是拉紧绳索】

九、嗔忿,嗔忿者,恚怒也。谓人违情之境,不顺己意,便发恚怒,而忌失正念也。【喜悦是解开绳索,嗔忿是拉紧绳索】

十、覆,覆者藏也。谓隐藏所作过恶,惟恐人知,不能悔过而迁善也。【忏悔是解开绳索,覆盖是拉紧绳索】

信解行证:自性佛,直念去

0. 信解行证:自性佛,直念去

1. 信:唯心净土自性佛,弥陀教我念弥陀【信自性佛】

2. 解:未证千般恨不消,口念弥陀听弥陀【愿断烦恼】

3. 行:证得还来别无事,弥陀弥陀直念去【行菩提道】

4. 证:唯心净土自性佛,原来弥陀念弥陀【证无所得】

2023-07-20

停止精神内耗,回归心灵内核

1. 停止精神内耗,回归心灵内核。

2. 停止精神内耗:指责、抱怨、妒忌、发怒、怨恨、苛求、纠结、拖延、依赖,等等等等,一切负面思想和情感,通通都是精神内耗。

3. 回归心灵内核:尽己之忠、推己之恕、致良知、格本物、般若空慧、无相慈悲、无上菩提、当下即是、一切正面的思想和情感,都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心灵内核。

4. 心灵内核,有诸中而形于外,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心灵内核就是宇宙的奇异点,宇宙万物的存在都离不开它。找到心灵内核,就能看见万物一体的事实真相。

拥抱苦难而后拔除苦难

1. 拥抱苦难而后拔除苦难。

2. 不可逃避苦难,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3. 只能拥抱苦难,深入苦难,而后可以拔除苦难。

4. 直面苦难,全心观照苦难,深入苦难的内心,而后发现苦难“性空”的本质。

5. 苦难是哭泣的孩子,不要丢下它,要轻柔地把它拥抱在怀里,安慰它,让它停止哭泣,然后在慈悲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6. 用般若空慧来看破、放下苦难,再用无相慈悲的双眼和双手来看见、提起苦难,那我们的心灵就能够获得绝对的自由,而没有丝毫苦难的羁绊。

Not only perfectly imperfect 不只是不完美中的完美

We are 我们

Not only 不只是

Perfectly imperfect 不完美中的完美

(By having spiritual experiences as human beings)

But also 而且是

Imperfectly perfect 完美中的不完美

(By having human experiences as spiritual beings )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1. 《五灯会元》所载南宋黄龙派青原惟信禅师的段著名语录:

2.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阿——唯心净土自性佛】

3.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不是水。【弥——未证千般恨不消;陀——证得还来别无事】

4.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佛——唯心净土自性佛】

赤裸裸的一介白净骨人:无舔相

1. 赤裸裸的一介白净骨人:

2. 无舔相。

3. 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4. 只剩下赤裸裸一介白净骨人立于雪地上,

5. 连舌头都没有了,

6. 还怎么舔?

2023-07-19

庐山烟雨浙江潮:阿弥陀佛

1. 庐山烟雨浙江潮:发心学佛,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出发;信--势至菩萨·意密相应】

2. 未到千般恨不消:菩提道上,吃尽苦头不回头!【弥:路上;愿--观音菩萨·口密相应】

3. 到得还来别无事:究竟成佛,乘愿再来别无事。【陀:归返;行--阿弥陀佛·身密相应】

4. 庐山烟雨浙江潮:穿衣吃饭,庸言庸行显中道。【佛:生活;西方三圣·三密相应】

健康:身体·心理·心情·心灵

1. 整体健康:身体·心理·心情·心灵。

2. 身体健康:与睡眠、饮食、运动三个方面的合理安排息息相关。

3. 心理健康:可从“杂念、空慧、启发”三个视角来探索

4. 心情健康:可从“情绪、慈悲、感化”三个视角来探索

5. 心灵健康:可从“无序、勇毅、开创”三个视角来探索

无明湛湛黑暗深坑:明明德

1. 无明湛湛黑暗深坑:非自觉自警而明明德,何以出离?破迷开悟,此儒释道教化之入门处也。大势至菩萨在此。

2. 地狱森森永劫沉沦:非亲民而互助互爱,何以转化?离苦得乐,此儒释道教化之终极目标也。观世音菩萨在此。

3. 业浪滚滚头出头没:非止于至善而心灵疗愈,如何是好?法尔如是,此儒释道教化之事实真相也。阿弥陀佛在此。

爱护每一个如同爱护自己一样

 1. 爱护每一个如同爱护自己一样,这是完全应该的。

2. 每个人都好比是我们身上的一个细胞一样,我们都要感恩他们帮助我们构成一个完整的生命。

3. 没有了他们,我们不但什么都不是了,而且连生命都变成不可能。

4. 整个宇宙的一切生命都是一个共同体,一切皆有联系,谁也离不了谁。

5. 这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永恒不变的真理就含蕴在其中。

尊重每一个人如同尊重一个宇宙一般

 1. 尊重每一个人如同尊重一个宇宙一般,这是绝对有必要的。

2.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千万不要自以为了解某个人——包括自己——了!

3. 我们必须穷一生的力量去了解某个人——包括自己,都还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了这个人。

4.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明白怎么来尊重自己和别人。

2023-07-18

月溪禅师(1879–1965):月明溪水清,洗涤我胸襟;正法上根人,你我无有别

1. 月溪禅师(1879-1965),俗姓吴,祖籍浙江钱塘,曾祖辈侨寓云南昆明。

2. 师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童年体弱多病,6岁从汪维寅先生读书,好学不倦,12岁读《兰亭序》,至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句,慨然有解悟。问汪先生,如何方能不死不生,汪告以: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此事须向学佛人求教。

3. 师乃问邑中学佛者,学佛者告以:肉体有生死,灵性则轮回六道并授以《四十二章经》、《金刚经》。自是读书之余,兼习佛经。   

4. 及年长,到上海求学,曾遍参江浙名山梵刹,叩问诸大德,如何方能明心见性?凡所答案,皆未圆满,有妙智和尚者,教以念佛是谁话头,读《大智度论》。

5.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师年19,决志出家,父母劝阻,不听,父母幼为订婚,亦坚不娶。即于是岁,礼本境静安和尚剃染受具,法名月溪。

6. 静安老和尚告之曰:如你所修,在家亦可,何必出家?要修向上一著法门,才是出家人本分大事。乃教以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头,并授以《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师读之,有些知,有些不知,最喜临济语,而于如何用功,还是茫然。   

7. 数年后,游行参访,于金陵遇开明尊宿,告以牛首山献花岩铁岩和尚,是悟后人。

8. 师闻之,星夜往参,问铁岩曰:老和尚在此作什么?”   

岩告曰:穿衣吃饭打眠,游山玩水。  

师曰:可惜你空过?  

岩曰:我可空过,你不可以学我空过。你若到那一片田地,亦可以学我空过。  

师问曰:如何是那一片田地?”   

岩竖一指对师曰:我不知道。  

师问曰:我今将妄念断尽,不住有无,是那一片田地否,  

岩告曰:否,是无始无明境界  

师问曰:临济祖师说是无明湛湛,黑暗深坑,实可畏怖,是否?”   

岩曰;是。  

师问:如何方法用功,方能明心见性?”   

岩告曰:汝不可断妄念,用眼根向不住有无、黑暗深坑那里返看,行住坐卧不要间断,因缘时至,无明湛湛黑暗深坑㘞(音“多”;用力的意思)的一破,就可明心见性。  

8. 师闻此言,如饮甘露,由此日夜用功苦参,形容憔悴,骨瘦如柴。至某中夜.闻窗外风吹梧桐叶声,豁然有所悟。其后即云游四方,遍参名山,随缘讲经说法,行化各方。国内各省及诸大名山,均有他的足迹。   

9. 他约于1933年游化至香港,初住西林。

10. 1949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主人简玉阶氏,将沙田火车站对面山上的私产晦思园赠给月溪,他初于此创办了一所佛学院.后因风波解散.后来于此改建万佛寺,法缘颇盛,皈依弟子数万人。

11. 月溪禅师于1965年在香港圆寂,世寿八十有六,法腊六十有七。

12. 他遗留的著作有《金刚经讲录》、《圆觉经讲录》、《楞伽经讲录》、《维摩经讲录》、《心经讲录》、《佛教人生观》、《佛法问答录》、《大乘八宗修法》、《大乘绝对论》、《月溪语录》、《参禅修法》等多种。

13. 月溪禅师是我国近代有成就的禅师之一。他在十二岁(1890年)的时候读《兰亭集序》到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句子,慨然有所悟。

14. 十九岁(1897年)发心出家,随即在佛前燃烧左手的无名指与小指供佛,并且剪下一块手掌大的胸肉,燃成四十八盏灯供佛,在佛前发三大愿:【相当于今日高中毕业生年龄:18岁】

  一、不贪美衣食乐,修苦行,永无退悔。【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第一大愿】

  二、遍究阅三藏一切经典,苦心参禅。【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第二大愿】

  三、以所得悉讲演示导,广利众生。【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三大愿】

15. 二十二岁(1900年)后开始说法,足迹遍及中国大江南北,与虚云(1840--1959)、来果禅师(1881--1953)并列为近代中国最杰出的禅门宗匠

16. 月溪禅师说法数十年,死后肉身不坏,得全身舍利,现供养于香港。他留下了许多著作,条理明白,从自性中流露,是入禅极好的读本。

17. 月溪早年燃指,胸燃四十八灯供佛,一直传为美谈。但在他的问答录里,有弟子问他:法师自幼出家,燃指燃灯,各省讲经,宏法多年,法师可算前生有夙根也。他的回答是:我在自性中觅过去现在未来,了不可得,哪里还有夙根不夙根?

18. 月溪禀承了禅宗当下即是的精神,他常说:禅宗本无阶级,一悟便悟,不悟便不悟。

19. 他最反对人家说某某人是什么菩萨来应世、来化身的,那是因为他确信一个人契入禅的世界,应从当下的自己开始。

20. 他也反对般人把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反对世俗把学佛的人分成上、中、下三种根器的见解。

21. 有一次,一位弟子问他:人说末法世界,众生下根居多。如我见解,佛法并无正法、像法、末法之等差,人无上根、中根、下根之分别。如六祖说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其发心修行者即为上根,不修者即下根。” 他很高兴地给弟子印可。

22. 后来他写《月溪法师警语》,便把中峰广录的偈镶了进去,就是:法无正、像、末三时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

23. 为什么世俗有正像末、上中下的说法呢原来,依照《法轮预记》(即佛的预言)中说,从佛住于世间算起;一千年是正法时期;过了一千年,接着是像法时期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后,是末法时期一万年,然后佛的正法在世间完全灭去了。(略)大体而言,末法时期的众生,根性稍差一些。若依《法轮预记》,我们现在的世界正进入第五个五百年,是末法刚刚开始不久,也是斗争坚固时期,生在这个时期的人格夕昭好斗争,因疯狂的斗争使人逐渐失去慈悲和悦。

24. 如果依照佛经对末法的记载,我们对觉悟不免会有悲观之念。月溪禅师的说法,是从自性来说,是从发心来说,也就是当一个人回到自性,发了大心,那么正、像、末对他就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正法时期没有觉悟的人也多的是),也自然没有上、中、下的差别了

25. 这是多么乐观而对我们有启示的说法!一个人发心修行就是上根利器,也就进入了正法时期,末法、下根于我何有哉?

26.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心性常处于正法时期,常知自己若是觉悟就是上根,深信小自情欲、大至生死都能因法是正法、人是利根而得到解脱,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念,确信至道无难,才能有学佛习禅的信心。

27. 如果口口声声古代正法、古人根利,今世末法、今人根钝,而不肯觉悟发心,套用一句禅门里的话,就是自打退堂鼓,难担如来家业了。

 


取,是能力;舍,是境界

1. 取,是能力;舍,是境界。

2. 取是见到而后提起,舍是看破而后放下。所以,先舍而后取。先看破而后见到,先放下而后提起。

3. 要取得,就要领会“舍得”的道理。有舍有得,无舍无得。

4. 有舍有得,因地修行也;无舍无得,果地受用也。

5. 舍无所舍,烦恼断尽也;得无所得,智慧圆满也。

2023-07-17

觉:一念觉、念念觉、究竟觉、无量觉

1. 一念觉【入一真法界】:漫天乌云遮蔽阳光,如今终于透出一第一道阳光,让我们看到了满天乌云的无始无明。也就是说,一念觉就是破了四十二品无明惑的第一品。一破,立马从十法界超越到一真法界。【崃按:有趣的是,一念无明指的是剩下“最后一品无明惑”未破的境界,而一念觉指的是“破了第一品无明惑”的境界。从一念觉到一念无明的境界,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一真法界的境界】

2. 念念觉【住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破第二品至第四十一品无明惑,证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的果位。【崃按:这就是在一真法界的修行历程,也就是阿弥陀佛教导的课程】

3. 究竟觉【出一真法界】:指的是破“最后一品无明惑”,也就是等觉菩萨处的一念无明的破除。一破,就超越一真法界了。【崃按:这是一真法界的“天顶”。】

4. 无量觉【法尔如是】:这是常寂光土处的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法尔如是,一切现成。【崃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到达了常寂光土,其实是“得无所得”,一切都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不由外得啊!换句话说,只是生命的疗愈罢了!病好了,得回本来就属于自己的健康而已啊!】

禅之四病四药:止、作;任、灭

 1. 禅之四病四药:止、作;任、灭。

2. 止作二病二药:作止得当,作止皆宜。当作不作,是为止病;当止不止,是为作病。当作则作,是为止药;当止则止,是为作药。

3. 任灭二病二药:收放自如,紧松有度。当收不收,是为任病;当放不放,是为灭病。当收则收,是为任药;当放则放,是为灭药。

无声的语言与无形的行为

 1. 无声的语言与无形的行为:这指的是思维活动与内在行为。

2. 大音希声:莫显乎微。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能够在极细微处观察到对方惊天动地的内心活动。

3. 大象无形:莫见乎隐。于隐蔽处见神龙,就是能够在不起眼处挖掘到内心乾坤坎离的生命能量。

4.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2023-07-16

妙语妙喻:受精卵如当下现前的一念觉

1. 妙语妙喻一:受精卵如当下现前的一念觉;胎儿的成长如念念觉;婴儿出世如究竟觉;婴儿长大成人如无量觉。【来按:从生命神圣性的视角契入并体验。】

2. 妙语妙喻二:受精卵形成如舍兜率;婴儿出世如降王宫之新佛出世——以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来按:陈真老师如是说,母亲的“子宫”是“孩子的宫殿”,所以每一个出世的孩子都是王子和公主。】

3. 妙语妙喻三:受精卵的细胞核如兜率天;细胞核里的原子核如常寂光土。

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古译、旧译、今译

1. 说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得不提的就是佛经翻译者。正因为有他们所译的佛经,佛教的教义及精神才能更为迅速、广泛地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从佛教传入初期到佛教兴盛,经过许多佛教传教僧侣以及佛经翻译者的努力,佛教文化由外来文化走到了中国传统核心文化之一的地位。

2. 从东汉到盛唐这600多年期间,有许多的著名佛经翻译者,诸如安世高(东汉佛教翻译家,古译代表人物;约100--199),道安(312--385;前秦时代杰出的佛教代表人物;古译的代表人物),鸠摩罗什(343--413;旧译的代表人物;汉传佛法四大佛经翻译大师之一),玄奘(今译的代表人物;602--664)等。而其中鸠摩罗什与玄奘则可以被称为分水岭式的人物。

3. 因为在佛经翻译中,人们将鸠摩罗什之前的翻译称为“古译”,而自鸠摩罗什起至玄奘的佛经翻译称为“旧译”,自玄奘起的佛经翻译则被称为“新译”。因此,鸠摩罗什和玄奘在佛经翻译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4. 玄奘 一生共译佛教经论75部1335卷,无论是翻译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译 称为旧译,他创造了新译。旧译以真谛 鸠摩罗什 为代表,新译以玄奘和义净 为代表。

5. 译者 多为外国人 ,有的因不精通汉语 ,有的过于强调意译 而失原旨,有的过于强调直译 ,使中国人难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 ,又精通汉语,所译经典 既不失原旨,又通顺流畅,便于中国人阅读。

三性与三无性

1. 遍依圆三性是以依他起法为中心的,若无依他起法的存在,前后二性者都不可得,不可说。

1.1 依他起性就是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即是心识,所以,名为虚妄分别有

1.2 前遍计所执是依他起上的妄情计执

1.3 后圆成实性是依他起上的真实性

1. 所以离了依他起法,前二性根本不可得,由此说明唯识义。这是就迷的境界说。

2. 三无性者是对三性所立。如《唯识三十颂》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所谓三无性者,一、相无自性,二、生无自性,三、胜义无自性。这是就觉的境界说。

2.1 相无自性者,此依遍计所执性所立。因遍计所执性之体相不过是迷情上所现之妄相,体实非有,譬如像空花一样,性相都无。如《解深密经》云:“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有生相安立不相,是故说明相无自性。”又如《大乘人道次第章释》云:“遍计无其体相,名相无性。” 【来按:空观空谛义,般若空慧所见真空·我空义;无念为宗,无念而无不念

2.2 生无自性者:此对依他起性所立。因为依他起性,为众缘所起的假法,缘有则生,缘散则灭,无自然性,故说无性,非性全无,譬如幻像,非有似有。如《解深密经》云:“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说名生无自性。”又《大乘人道次第章释》云:“依他不以自然之法而生,名生无性。” 【来按:假观假谛义,无相慈悲所现妙有·法空义;无相为体,无相而无不相

2.3 胜义无性者,此对圆成实性所立。真如体胜,故云胜义。所谓胜义,就是远离了前遍计所执我法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譬如虚空,无相空寂,唯是众色无性所显。如《解深密经》云:“一切诸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又《大乘人道次第章释》云:“真如是无我性,体即胜义而非无性”。然而,我法二空所显,从彼能显二空为名,亦名无性。又深密、显扬,以净分、依他亦是清净所缘的境界,故亦说为胜义无性。【来按:中观中谛义,无上菩提所圆一如·空空义;无住为本,无住而无不住

3. 总之,迷的境界,落于遍依圆三性,由遍计所执性牵着鼻子走悟的境界,觉于胜义无自性,照亮生无自性与相无自性,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平等:平心而无波,等气而无浪

1. 平等:平心而无波,等气而无浪。平心者,内不动心也;等气者,外不着相也。等者,等待也,等觉也。等者,竹下古寺也,妙语妙喻古寺修行人之德行也,忍辱波罗蜜也。等气者,忍辱波罗蜜之生命能量也。

2. 平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 平心:忍一时风平浪静。忍一时者,当下现前契入地久天长之般若空慧境界。无念为宗,空观空谛。

4. 等行: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者,当下现前契入无边无际之空相慈悲境界。无相为体,假观假谛。

5. 平心等行:忍一时,退一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菩提萨婆诃。无住为本,中观中谛。

2023-07-15

天真书斋第19课之课前三问:转三性为三无性

课前三问:转“缘起三性·遍依圆”为“性空三无性·相生胜”

Q1. 你知道什么是一心三观吗?【答:一心不乱,观空假中;是为果地真心,意密相应势至菩萨。】—无念为宗,转依他起性生无自性。意密相应。一念觉。

Q2. 三谛圆融,你听过吗?【答:空假中融,诸法实相;是为果地真理,口密相应观音菩萨。】—无相为体,转遍计所执性相无自性。口密相应。念念觉。

Q3. 阿弥陀就是空假中三,你会么?【答:阿弥陀三,即心即理;是为果地真佛,身密相应阿弥陀佛。】—无住为本,转圆成实性胜义无自性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究竟觉。

=> 从梦中吓醒:

妙觉至人,三密相应

1. 佛是妙觉至人,也就是三密相应的妙人。

2. 意密相应是妙心,也就是涅槃妙心的空观空谛,无念为宗。正心无念而无不念。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3. 口密相应是妙语,也就是辩才无碍的假观假谛,无相为体。正语无说而无不说。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 身密相应是妙行,也就是菩提萨婆诃的中观中谛,无住为本。正行无为而无不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与天地参矣!

中:一念觉,无念为宗

1. 中:一念觉,无念为宗;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无念为宗,皈依此天下之大本也,般若空慧之大本大中也;空观空谛的大中,唯有真修实证者知之。

2. 和:念念觉,无相为体;发而皆中节之谓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无相为体,体此无相慈悲之达道大和也;假观假谛的大和,唯有大慈大悲者行之。

3. 致中和:无量觉,无住为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无住为本,本此中道菩提之无上大觉也;中观中谛的致中和,唯有大彻大悟者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