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五岁(公元前537年)立志于圣人之学,要做周公那样的人【在《论语》里,孔子在晚年的时候自述其一生学习的历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 三十岁(公元前522年)取得了学习历程中的第一个突破,第一次获得开悟的体验,自立门户,招收学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这可比喻为“君子”的学位。【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崃按1:可以这么说,公元前522年是中国教师行业史的元年】【崃按2:所谓“开悟”,不是一次过的事件,而是无止尽的心路历程。第一次开悟叫做“开”,以后会有无数次的“悟”。所谓“悟后起修”指的就是第一次开悟之后的修行历程。没有开悟,就谈不上修行。要知道,儒释道都是心性之学(也成为“内学”),都必须要开悟的,否则所学只是皮毛,没有真实受用可言。今日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如此衰微,就是没有弄清楚这回事。】
3. 四十岁(公元前512年)取得了学习历程中的第二个突破,第二次获得开悟的体验,已经达到了“智慧通达”的生命境界。【孔子自己的原话是“四十而不惑”,他四十岁就没有迷惑、疑惑、困惑了,那不就是智慧通达了吗?】【崃按:我们这里说四十岁是“第二次开悟”,那是依照孔子自己报告的次数来说的,其实,依据圣严法师的说法,一个人的一生修行要有成就,需要大悟数十次,小悟无数次,所以孔子报告的只是自己“大悟”的次数,而且也不见得就是准准十的整数的岁数才有大悟的,孔子不过是举其大端让后人参考罢了。这是我们需要善巧学习的地方,切莫执着于形式,而失其实质】
4. 五十岁(公元前502年)取得了学习历程中的第三次突破,第三次获得开悟的体验,已经达到了“领悟上天赋予的人生使命”的生命境界。【孔子的原话是“五十而知天命”,结合后来子思(孔子的孙子)在《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所以我们明白:孔子“知天命”的石破天惊处,在于孔子在此次开悟的体验中,洞察了人性之善的形而上依据。更准确地说,孔子在五十岁的时候“悟道”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宋明理学中所谓的“天理”,同一个东西,只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而已。孔子从个体生命的角度陈述,生命理学从群体生命的角度去说】
5. 六十岁(公元前492年)取得了学习历程中的第四次突破,第四次获得了开悟的体验,已经达到了“跟任何人都能够沟通无碍”的生命境界。【孔子的原话是“六十而耳顺”,这个跟佛经《楞严经·观世音耳根圆通章》里的“反闻闻自性”十分类似,这是一种深度聆听的能力,听任何人说话,都能够听到他全部的心声】
6. 七十岁(公元前482年)取得了学习历程中的第五次突破,第五次获得了开悟的体验,已经达到了“心灵纯净纯善”的生命境界。【孔子的原话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自由心灵”所彰显的自由自在的生命状态啊!孔子的生命境界之高,令人赞叹啊!说这个生命境界的孔子是“佛”,也不为过啊!】
4. 五十岁
5. 六十岁
6. 七十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