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9

可以·应该·必须

 0. “可以·应该·必须”是一个三层结构的表达方式,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

1. “可以”是第一层面的内涵,表达的是“可能性”,说的更加具体一点,就是“事物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去做一件事,一定希望这件事可以成功,自己的心愿可以实现,而变成“现实”的一部分,否则,岂不是徒劳无功,白费力气吗?佛弟子当知当学,我们就是看到了成佛的可能性,才踏上成佛之道的?成佛的可能性,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可能性。学佛,而不知道接通这个“成佛的可能性”,那么学多久都没用,学到一切众生都成佛了,唯独自己,还是不能成佛,连地藏菩萨都在摇头叹息。要知道,地藏菩萨发了大誓愿:“若有一众生不成佛,誓不成佛”啊!他在等着自己这个“最后一个众生”成佛,他才好证菩提啊!佛弟子们,当在此处发菩提心,成为初发心菩萨啊!出发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崃按:这两句话是屈原说的,再过五天,就是端午节吃粽子了,大家只记得屈原的尸体不要给鱼吃掉的老掉牙的故事,可曾接通屈原“光昭千载”的清净心啊?!】。

2. “应该”是第二层面的内涵,表达的是“价值判断”,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估计事物的价值性”。我们辛辛苦苦去做一件事,一定希望这件事具有价值,能够给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带来“增值”的作用,能够让大家“皆大欢喜”,也就是能够提高大家的生命素质。如果说“可以”表达了“成功”的可能性,这个“应该”就表达了“成长”的价值性。我们之所以说“应该”,是因为这件事有助于我们和别人成长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有助于世界变成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反之,对我们的成长无益,或者更糟,对我们的成长有害,我们就会把这件事判断为没有价值或负面价值。佛弟子当用“价值判断”来检验自己学佛历程的每一个脚步:我这一步踏出去,对自己和别人的成长是不是有益?是,才踏出去;不是,就不要踏出去。不要踏出去,就要回归自性,反求诸己,找到正确方向,再重新出发。【崃按:佛学是“智者的觉悟”,学佛是“觉悟的智者”;佛学是“知”,学佛是“行”;两者要结合起来,不可偏废。“应该”不是众生的妄心妄念的草率决定,而是智者觉悟的真心的亲知亲证】

3. “必须”是第三个层面的内涵,表达的是“必然性”,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不可违反的事物的自然规律”。我们看到成功的可能性了,也看到成长的添值作用了,便开始尽心尽力地来做一件事,可是做到最后,虽然成功了,虽然成长了,内心却总感到一种失落,一种说不出的遗憾;在这么一种内心深处的失落和遗憾里,虽然别人已经给自己献上掌声和鲜花,自己却知道,自己获得的成功和成长都只是给人看的而已,自己“一无所得”啊!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啊!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的,只会反过来指责自己:你呀,太过完美主义了!指责者都错了,他们根本不了解你追求的不是外表的“完美主义”,这个你都已经得到了啊!你追求的是内心的“完美”,你痛苦的是:你赢得了全世界,可是你却“失去了自己”!长话短说,你没有“回归自性”,更加没有“彰显自己”。所以,本段一开头所说的“自然规律”,不是别的,而是“自性的规律”。佛弟子当知当行,回归自性就是成佛,彰显自性就是行佛,成佛而后行佛,就是佛弟子“必须”做的事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