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信仰錫克教的旁遮普人,主張一神論,認為世界上的任何現象都是神的表現、崇拜十位教長,並且遵守錫克教的聖經。 【崃按:十位大师,加上一部经典,简单明了。】
3. (錫克教信徒)“Sikh”一詞源自梵語“Shishya”意思是弟子或學生,產生於16世紀初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崃按:啊!这不就是《弟子规》里的“弟子”的意思吗?16世纪初期形成,大约在1500--1539年,第一代大师古鲁纳纳克(Guru Nanak)心灵成熟之际;据说,他38岁(507年)开悟】
4. 錫克教相信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種姓分立與歧視婦女是違背神意的。當個人靈魂和神結合才獲得最後解脫。【崃按:个人灵魂与康德所谓“内心的道德律”可以接通,神与康德所谓“头顶的星空”可以接通】
5. 反對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煩瑣的祭祀禮儀、苦行和消極遁世。【崃按:锡克教是印度教的简化版。】
6. 聖典為《阿底格蘭特》,意為原初聖典,表示這部經典早於另一經典《十祖聖典》。《阿底格蘭特》又稱《古魯‧格蘭特‧辛格》,即崇拜這部經典就像崇拜古魯(祖師)和神一樣。【崃按:把经典确立为“永恒的第十一位大师”,是第十位大师的智慧表现。】
7. 《阿底格兰特》為第五代祖師阿爾瓊在位時編纂的,共收3384首讚歌﹑15575詩節。主要使用旁遮普語寫成,也有少數用梵語﹑印地語﹑波斯語寫的章節。
8. 《阿底格兰特》闡述錫克教的基本信仰和哲學思想,宣揚歷代祖師的生平事蹟以及對他們的頌揚。
9. 西元1469年,錫克教創始人納那克(Nanak)就在印度西北部旁遮普(Panjab)創教,他的追隨者就稱作“錫克”。在當地旁遮普人錫克教徒佔約60%,其他依序為印度教,穆斯林及其他各教。
10. 納那克屬於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第二階級的武士階級剎帝利(Kshatriyas),在38歲時悟道,人稱古魯(Guru)。「古魯」原意指"撥雲見日"是上師的意思,自納那克後,這個名詞遂成為錫克教每任繼任者的專有稱號。 【崃按:纳纳克出生于1469年,38岁的时候是1507年】
11. 因當時伊斯蘭教勢力與印度教紛爭不斷,納那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與回教阿拉神加以融會調和,衍生成錫克教。【崃按:这个说法太偏于外在了,持中的论述应该是: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纷争,让纳纳克心灵受到震撼,而看到了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12. 錫克教外表行事偏向印度教,內涵偏向伊斯蘭教。【崃按:锡克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完美结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