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家.国.天下.宇宙
逆旅
体天地万物为一本
刘宗周体认亲切法的又一次体会
金刚杵的智慧传承建立在清净莲花的生命传承之上
2022-03-30
感通·本体
1. 感通: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Calm yourself down to the bottom of your Heart. It's so beautiful that everything is linked through true-love. 真爱的感通力量,把天地万物都给联系起来。具有这种感通力量的真爱,就是“本心”。本心把身体和理性心的隔阂给打破了!the power of true-love integrates the body and the mind. 【崃按:mindfulness的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的修持,可以到达这个生命境界。】
2. 本体:体天地万物为一本,更无本心可觅。Integrating the topless top of the wisdom and the bottomless bottom of true-love., it's the ultimate dimension of the home of our souls. 在无顶之顶和无底之底的终极维度空间,我们体验到禅宗六祖所谓的“本来无一物”的无物之物,也就是“物自身”(things-in-itself)。这是一个“大自在”的生命境界,也是天地万物的“家”。【崃按:mindfulness的终极目标是这个。这就是“顶峰体验”所触及的生命境界,真实不虚!】
挑战老师:你说桌子是死的?
蹦马五元素
1. 蹦马的情感:整个大海的正面能量。(the positive energy of the heart's ocean.)
2. 蹦马的投入:天塌下来当被盖的投入度。(engaged deeply by immersing yourself in learning like a diver diving deep into the sea so as to appreciate the great beauty of the underwater world.)
3. 蹦马的关系:钻石心(内心道德律)和宇宙(头顶星空)之间的永恒关系。(the eternal relationship of moral law within and starry heavens above)
4. 蹦马的意义:源自于成长心态和良好实践的双重创造(the two-fold creation of the growth mindset and good practice)
5. 蹦马的成就:自由心灵的完整生命(the undivided life of a free soul)
把玻璃心转变为钻石心
1. 玻璃心:众生的心,就是很容易破碎的玻璃心。破碎的心,导致破碎的家庭、国家和世界。
2. 钻石心:佛菩萨的心,就是很不容易破碎的钻石心。坚强的心,创造坚强的家庭、国家和世界。
3. 学佛不是别的,就是学习把玻璃心转变为钻石心。钻石心,比喻具有智慧的真爱;玻璃心,比喻没有智慧的爱。
Good and bad practice
The undivided life of a free soul
Mindset and Practice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2022-03-29
effective effort: growth mindset + learn culture practicing
1. mindset as vertical axis (Y): 修心为纵轴(时间轴)
1.1 lower part being the fixed mindset while 固定心态
1.2 the upper part being the growth mindset.成长心态
2. practicing as horizontal axis (X): 修行为横轴(空间轴)
2.1 weaker part being the work-culture practicing (doing with little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hardworking style; workaholic) 勤奋苦干的工作狂while
2.2 stronger part being the learn-culture practicing (doing with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practice to kick out bad habits;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好学深思的实践者
3. four quadrants appeares:-
3.1 quadrant 1 (bottom left): fixed mindset 固定心态+ work-culture practicing表面工作 = low effort混日子 (take the easy way out.)
3.2 quadrant 2 (bottom right): fixed mindset固定心态 + learn-culture practicing深度工作 = ineffective effort无效劳动 (working hard, going nowhere.)
3.3 quadrant 3 (top left): growth mindset 成长心态 + work-culture practicing表面工作 = performance effort (doing your best尽自己所能,却成就有限)
3.4 quadrant 4 (top right): growth mindset成长心态 + learn-culture practicing 深度工作 = effective effort 有效劳动 (flourishing 自我实现的真实体验)
Love your parents: SPU
Respect your teachers: SPU
头顶星空=西方净土
诗经·周颂·敬之(288/305)--日就月将的典故
周颂·敬之
敬之敬之,
天维显思,
命不易哉。
无曰高高在上,
陟降厥士,
日监在兹。
维予小子,
不聪敬止。
日就月将,
学有缉熙于光明。
佛时仔肩,
示我显德行。
白话译文
警戒警戒要记牢,
苍天在上理昭昭,
天命不改有常道。
休说苍天高在上,
佞人贤士下上朝,
时刻监视明秋毫。
我虽年幼初登基,
聪明戒心尚缺少。
日有所成月月进,
日积月累得深造。
任重道远我所乐,
光明美德作先导。
阿-弥陀-佛
孝心是爱心
Check to see that you’re Alright in PERMA
大学之道,人生三达徳之道
1. 大学之道:学=觉;念佛之道;念佛(修心)=念觉(修行):“一念觉,念念觉”;大觉之道。
2. 在明明德的“智者不惑”:空性智慧
3. 在亲民的“仁者不忧”:无相慈悲
4. 在止于至善的“勇者不惧”:无作菩提
2022-03-28
良心:内心的道德律
汉字智慧:诚
1. 致知历程的诚:【言本成;致知在格物;下学而上达】内心道德之言,描述了头顶星空之成。【崃按:7万年前,人类语言发挥强大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让智人物种一举跃居自然界食物链顶端,揭示的是人类心灵成熟的事实真相。这是宇宙间“物质·生物·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个匪夷所思的生命之谜:物质竟然进化出一个心灵来。这个谜的答案,当我们仰头凝视头顶星空的时候,似乎可以获得一些灵感。我们在宁静的观照中,恍然大悟,原来头顶星空不只是在头顶,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星空的一部分,我们仰望和凝视的,不是外星人,而是我们自己啊!头顶星空原来是一个大圆镜,让我们照见自己啊!所以,头顶星空的“成”字,就是“天成”的意思,不是人力所为,是自然而然在那里的。所以,7万年前,智人物种的心灵横空出世,也不是人力所为,而是一种符合宇宙规律的“自然现象”而已啊!】
2 格物历程的诚: 【成而言;物格而后知致;上达而下化】头顶星空之成,须落实于内心道德之言(行)。【这是21世纪人类必须走的康庄大道。致知历程智人物种用7万年的时间走完了,从今往后,我们必须发心,承先启后,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世界和平的路来!这个需要花多少时间呢?看今天的世界局势,让我们加倍感觉任重而道远啊!】
内心和头顶
学·教·法·道
格物来修行
羞才肯修,罪才懂最
1、羞才肯修(心;致知):羞耻心是道德修养的基础。羞耻心现前的时候,我们都会有一种“恨不得有一个地洞可以钻进去”的感觉,这是良心发现啊!良心就是“心灵的大地”啊,而不是一个“洞”而已。羞耻心让我们看到了“心灵大地”(实相大地)的一个“洞”,这是修心的洞见啊!凭着羞耻心现前的生命能量,我们将能够“悟心”啊!
2. 罪才懂最(行;格物):罪恶心是宗教修养的基础。罪恶心现前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一种“要嘛马上死去,要嘛精彩地活着”的觉悟。所以,我们深深明白了阿弥陀佛的“光中极尊,佛中之王”的真实义,就是:远离罪恶心啊!远离罪恶心,那是好比口渴的人需要喝水一样,那是一种本能啊,并不是什么成就啊!许哲如是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就好比给口渴的人水喝一样,那是一种人的本能,我并不把它当成是什么成就。人需要修行,就好比口渴了,需要找水喝一样,是一种本能,并不是什么成就。
2022-03-27
法王孙
十二因缘:四谛视角的解读
1. 12因缘,讲的是“三世因果”,具体来说,也就是:“过去世2因”【集谛妄心:无明支、行支】+“现在世5果”【苦谛众生:识支、名色支、六入支、触支、受支】+“现在世3因”【集谛妄心:爱支、取支、有支】+“未来世2果”【苦谛众生:生支、老死支】。
2. 现在让我们用“道谛菩萨”和“灭谛佛陀”的正知见来观察和反思,怎么样来能够通过12因缘来证得“缘觉法界”的生命境界?换句话说,怎么样做才能够“破集谛之迷,开道谛之悟”,以便“离苦谛之苦,得灭谛之乐”?
3. “证得自心的道谛菩萨”和“回归自性的灭谛佛陀”,无内无外,不生不死,当下即是啊!当下的菩提心中:
3.1 过去【“过去世2因”之集谛妄心】还没过去【依然在“现在世3因”中现前】——
3.1.1 “无明支”的阿赖耶识即是“大圆镜智”的佛陀境界,而“行支”的末那识即是“平等性智”的菩萨境界;
3.1.2 “爱支”的“意业”和“取支”的“身口二业”在当下菩提心的观照中,转“三业造作”的有漏烦恼,为“三密相应”无漏菩提; 而“有支”的“起业相”也被菩提心照见“当体即空”的本相。
3.2 未来【“未来世2果”之苦谛众生】已经来了【在“现在世5果”中现前】——
3.2.1 “生支” 追根究底,就是“无明支”的化身啊,实际上“无明本无”,而“生支”的能量就是“不生不死支”的能量啊!换句话说,在当下菩提心中,“生支”的“生死无明”自然而然转变为“不生不死”的“涅槃本性”,所谓“生死即涅槃”啊!
3.2.2 “老死支”追根究底,就是“行支”的代理人啊,实际上“盲目的行”睁开眼睛就没事了,而“盲目之行”的能量就是“明心之行”的能量啊!换句话说,在当下菩提心中,“行支”的“盲目之行”自然而然转变为“明心之行”的菩萨行,所谓“烦恼即菩提”啊!
3.2.3 弄明白了过去世2因的“无明支”和“行支”,与未来世2果的“生支”和“老死支”,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处于两者之间的现在世5果也就很容易明白了。“识支”表面上包含“八识”,实际上就是通过“转识成智”的功夫,而可以亲证的“四智”;“名色支”表面上是有形的物质生命(色)与无形的精神生命(名)的相互隔绝,实践上是“缘起中道”的“四大皆空”与“四大皆有”的“空有一如”的整体生命;“六入支”表面上是“六根”在污染的境界里各自为政,实际上是“反闻闻自性”为代表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的真实受用处;“触支”表面上是“六根”接触“六尘”而受到污染,实际上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处,直接触及了终极维度空间的法身慧命;“受支”表面上是,由于六根接触六尘受到污染,而带来种种烦恼和痛苦,实际上是“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处触及了终极维度空间的法身慧命后的真实受用处,也就是“安法身,立慧命”的安身立命处。
3.2.4 承接上文“现在世5果”,顺叙“现在3因”。“爱支”表面上是众生境界“集谛妄心”的“贪嗔痴慢疑”之“意业”,实际上是菩萨境界“道谛真心”的“五分法身香”之“意密”;“取支”表面上是众生境界“集谛身口二业”,实际上是菩萨境界“道谛身口二密”;“有支”表面上是众生境界“集谛起业相”之“灭相无明”处,实际上是菩萨境界“道谛留惑润生”之“无相慈悲”处。
4. 结尾处的大赞叹:啊!《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说得真好啊!四谛、十二因缘的大海,哪个能入?哪个能度啊?没有善根,怎么能信?没有慧根,怎么开智慧?茫茫宇宙,知音何在啊?唯有当佛菩萨的知音而已啊!
张载四愿:四谛视角的解读
回归心性之四愿
2022-03-26
starry heavens above and moral law within
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
实践:三密相应
1. 意密:无漏的意业,思想纯正,情感纯洁,内心一片纯真,与闻法者心心相印。
2. 口密:无漏的口业,语言优美,语气柔和,语调诚恳,节奏适中,能令闻法者生欢喜心。
3. 身密:无漏的身业,行住坐卧四威仪,不言而行,不怒而威,能令亲近者生敬畏心。
体会:真实
生命五度:深度·高度·强度·力度·大度
生命五度:深度·高度·强度·力度·大度
1. 生命:慧命Mind-Heart-Soul
2. 五度:五个维度
3. 深度:感性Heart
4. 高度:理性Mind
5. 强度:心灵Soul
6. 力度:法身Body-Soul
7. 大度:宇宙Body-Mind-Heart-Soul
修行:Practice is to kick out bad habits
解门是上达天理,行门是依理而行
法身仁,慧命智
体会:天空的两个层次
体会:天空的两个层次
1. Mind—航空的层次:思想的对流层(狂风暴雨)与平流层(晴空万里)的天空
2. Soul—航天的层次:心灵的可测量宇宙(科学测量)与不可测量宇宙(真实宇宙)的时空
唯心净土:心灵的故乡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人性不外乎感性和理性
2022-03-25
The topless top and the bottomless bottom
Redeeming our naked soul
Free our soul
超越 transcend
2022-03-24
敩·学·觉
True and real
Above and below
汉字智慧:阅与读的区别
2022-03-23
Below the bottom of the heart and above the top of the mind
1. Below the bottom of the heart and above the top of the mind, it’s the ultimate dimension of the soul or in other words, the kingdom of gods.
2. The ultimate dimension of the soul is the source of the heart and the mind.
3. In this ultimate dimension of the soul, there is nothing as everything is thing-in-itself. So, the heart and the mind are heart-in-itself and mind-in-itself here.
悟性教育:悟心为起点,悟道为终点
1. 人类最迫切需要的根本教育是悟性教育。
2. 一切教育都应该建立在悟性教育的基础上。
3. 悟性教育以“悟心”为起点,没有“悟心”,就好比是盲人,在黑暗中摸索,如何是好啊!
4. 悟性教育以“悟道”为终点,完成了“悟道”,就好比是健康的退休人士,可以全身心地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而自己喜欢做的事,又恰恰是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
1. 如是我闻:如者,不变也;是者,实相也。如是者,与真如自性相应也。我,上求下化也。闻,反闻闻自性也。我,菩萨道修行人也;我如是闻,如是精进,如是究竟成佛啊!
2. 一时佛在:一时者,非“彼一时,此一时”之意也,乃“无始无终”(infinite time)之意也!佛者,觉也;在者,非“专指一处”之意也,乃“无边无际”(infinite space)之意也!“一时佛在”,身心与心灵圆融为一,完整生命的“全在”(full presence)啊!佛,自性弥陀也;佛一时在,一时感应,一时庇护众生啊!
从“中医没有病毒概念”谈起
1. 昨天(22/3/22)看早报言论版一篇谈用中医阴阳平衡的思路来治疗冠病的文章,其内容乏善可陈,但是文中这一句“中医没有病毒概念”,却引起了我深深的兴趣,觉得可以引发深层思考和广泛的讨论。
2. 视角一:这句话违反了科学基本知识,因为病毒是自然界的准生命体,而不是人类大脑里的概念。这句话暴露了作者本身学养的不足。
3. 视角二:这句话说的是传统中医学没有讨论病毒,然而,这就表示现代中医学也不可讨论病毒吗?显然不是的。这句话暴露了作者小看了中医智慧传承吸收新知以不断丰富自身而壮大自己的生命力。
3. 视角三:这句话似乎暗示了病毒不值得重视,因为传统中医学没有谈到,所以可以把病毒当作不存在。这句话暴露了作者没有正视问题的勇气,还隐隐然有迷信中医的倾向。
The 7 life phases of Confucius
活在当下是什么意思?
Calm down and raise up
2022-03-22
孔子一生证道历程
1. 孔子1-15岁:“可欲之谓善”的“善人”阶段;出生后的习得,到“立志”的成就。
2. 孔子15-30岁:“有诸己之谓信”的“信人”阶段;“立志”到“悟心”(立本;本心现前:明心)的成就。
3. 孔子30-40岁:“充实之谓美”的“美人”阶段;“悟心”到“无所不知”(后得智:见性)的成就。
4. 孔子40-50岁:“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大人”阶段;“无所不知”到“知天命”(知天))的成就。
5. 孔子50-60岁:“大而化之之谓圣”的“圣人”阶段;“知天命”到“感通”(顺天命)的成就。
6. 孔子60-70岁:“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神人”境界;“顺天命”到“事天”(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成就。
7. 孔子70-73岁:回顾自己的一生,为后人做出上述的总结,为智人物种留下了“进化为觉人物种”的智慧传承。
圣学吃紧三关:心·性·天
2022-03-21
心·性·天
知天命·听天命·事天命
1.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从50岁开始,孔子达到了“知天而事天,事天本知天”(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的圣人、神人的人生境界。
2. 孔子“六十而耳顺”:所谓“耳顺”,不是别的,而是“听天命”,顺应“天命之性”啊!
3.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是别的,而是“事天命”,没有超越“心之天命的规矩”啊!
Law of Assumption & Law of Attraction
1. Law of Assumption: 从“发心”到“悟心”的修心历程——尽心·知性·知天——所依据的法则。【修心法则】
2. Law of Attraction:从“悟心”到“悟道”的修行历程——存心·养性·事天——所依据的法则。【修行法则】
裕如·华彩
1. 裕如:
1.1 abundance; richness. 富裕;宽裕
1.2 effortlessly; at ease. 裕如;余裕
2. 华彩:
2.1 flowering; flourishing. 开花;出彩
2.2 beautifulness; colorfulness. 美丽;绚丽
从知天命的修心历程到事天命的修行历程
1. 修心历程(孔子30岁以前):以“发心”为起点,经历“尽心”和“知性”两个阶段,以“知天”的“悟心”为终点。
2. 修行历程(孔子30岁以后):以“悟心”为起点,经历“存心”和“养性”两个阶段,以“事天”的“证心”为终点。
3. 心行不二的三个里程碑【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
3.0 心-性-天“三藏”的寻宝时期(孔子1-15岁):从刚出世的纯洁婴儿,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幼儿,到童蒙养正的儿童时期,都在为“立志”打基础。
3.1 心的里程碑(孔子15-30岁):“尽心而存心,存心本尽心”的“良心·学”(佛学)显宗“身心合一”境界【“可欲”的善人和“有诸己”的信人境界】
3.2 性的里程碑(孔子30-50岁):“知性而养性,养性本知性”的“性善·教”(佛教)密宗“人我合一”境界【“充实”的美人和“充实而有光辉”的大人】
3.3 天的里程碑(孔子50-73岁):“知天而事天,事天本知天”的“天理·法”(佛法)圆教“天人合一”境界。【“大而化之”的圣人和“圣而不可知之”的神人】
公案:熊十力与冯友兰的对答
孟子:尽其心.知其性·知其天
孟子:存心·养性·事天
【译文】孟子说:“充分扩张善良的本心,这就是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短命也好,长寿也好,我都不三心两意,只是培养身心,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3. 崃按:心、性、天属于三个生命境界
3.1 心:身心合一的境界……尽身之心以悟心,而后存悟心的心
3.2 性:人我合一的境界……知我之性以悟道,而后养悟道之性
3.3 天:天人合一的境界….知人之天以行道,而后事行道之天
2022-03-20
唯识学是佛教心理学
信为道元功德母
1. 信解行证,一个“信”字,圆融具足“解行证”;这就是“道元”和“功德母”的全部含义。
2. 道元:菩提道的源头活水啊!菩提道修心(解门)历程的“发心”到“悟心”,都离不开一个“信”字“后后胜于前前”的随时深化啊!
3. 功德母:涅槃德的亲生父母啊!涅槃德修行(行门)历程的“用心“到”圆心“,也都是一个“信”字“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切众生都是自己;少一人,即不圆满)的逐步推广啊!
4. “信”字到达“圆心”处,即契入“果地受用”的境界。所谓“当下即是”,这的就是“果地受用”,那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受用,不是一般人挂在口头上的自我安慰的惯用语啊!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后,就进入了“果地受用”的生命境界了啊!所以,孔子周游列国,遇到再大的凶险,也能够处之泰然,这不是装出来的啊,而是从真实生命境界流露出来啊。
四大菩萨:身心与心灵的关系
1. 身心关系:Body & Mind,普贤菩萨的Body属于“理”与“行”的“格物”范畴,文殊菩萨的Mind属于“智”与“知”的“致知”范畴。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携手合作,就是“知行合一”的关系。王阳明说:“真知必能行,不行只因不是真知”;此处文殊菩萨的“大智”是“三世佛母”的“真知”,与普贤菩萨“一切如来之长子”的“大行”相应,这是当然而且是必然的!而且,此二菩萨是左右胁侍,居中的是华藏世界的“毗卢遮那佛”啊!“身心合一”就“一”在“毗卢遮那佛”的“诚意”范畴啊!由此可以体会“身心合一”是“果地的真实受用”啊!
2. 心灵关系:Heart & Soul,观音菩萨的Heart属于“情”与“感”的“行门·渡众生”范畴,地藏菩萨的Soul属于“意”与“愿”的“解门·自渡”范畴。观音菩萨与地藏菩萨同心同德,就是“自他不二”的关系。【崃按:读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感到奇怪:地藏菩萨明明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嘛,怎么说地藏法门是“自渡”呢?一句话,地藏菩萨所谓的“众生”是“自性众生”,所以“一切众生皆是自己”,所以是“自性自渡”法门。切记切记,佛法是“内学”,万不可“心外求法”,否则即是“外道”的“邪见”,不但不能获得真实受用,反而给自己增加无限烦恼,倒还比不上不学佛的人呢!】而且,此二菩萨是左右胁侍,居中的是娑婆世界的释迦摩尼佛啊!“自他不二”就“不二”在释迦摩尼佛的“法门”范畴啊!
3. 悲智双运是Heart-Mind的菩萨道(“烦恼即菩提”)之修心历程,行愿交资是Body-Soul的涅槃德(“生死即涅槃”)之修行历程。修心与修行圆融为一,当下即是,即是“果地受用”的“神人”境界。盖“当下”含摄“永恒之入口处”与“宇宙的中心点”啊!
儒佛圆融的三个心:仁道即菩提道【以孔子生命历程为例】
儒佛圆融的三个心:仁道的菩提心
1. 智者不惑喜舍心:这是修心(内圣)历程的成果。【孟子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善人、信人境界】
1.1 从“发心”(发菩提心)的“圆发三心(直心--至诚心·深心--慈悲心·回向心--回自向他+回小向大+回因向果)”为起点【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15岁(537BC)就以周公为榜样,立志要做圣人了】
1.2 经历“扎根立本”、“开枝散叶”、“开花结果”三个阶段,最后获得“悟心”的成果。【孔子自述:“三十而立”;孔子30岁(522BC)就取得了“本立而道生”的成就了】
1.3 这是用大树的生命历程做比喻,“发心”是菩提树种的发芽,“悟心”是菩提大树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阿罗汉学士学位:依“缘起自性”(依他起性),成般若德,证“圆净涅槃”】【孔子用了15年的时间,终于“入门”了;师父引进门,修为在个人;可以“下山”,去“闯荡江湖”了】
2. 仁者不忧慈悲心:这是修行(外王)历程的成果。【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美人、大人的境界】
2.1 以“悟后起修”为起点;从这个起点回头看,修心历程好比是“十月怀胎”,如今瓜熟蒂落,“圣婴”呱呱坠地啦!【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做了一件中国文化史上前无古人的大事:民间办学,成为历史上以教育为事业的第一人。---- 孔子可以说是教师行业的祖师爷。孔子终其一生,教学43年,弟子三千人,贤才七十二人。所以说,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2.2 经历了“圣婴长大成人”的阶段【孔子自述:“四十而不惑”;孔子四十岁(512BC)证得了“无所不知后得智”(“悟心”是证得“般若无知根本智”);“五十而知天命”;孔子五十岁(502BC)证得了“法身慧命”的真如自性--大人境界】【公元前501 -- 500 年,孔子五十一、五十二岁之际,达到了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他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并陪同鲁定公出席齐、鲁夹谷之会,与强悍的齐国君臣斗智斗勇,取得辉煌的外交胜利。孔子终其一生,关心政治,极力宣传仁道、礼治的政治理念,以挽救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孔子虽然在有生之世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为后人描述的"大同世界"的政治愿景,却在两千多年后给孙中山提供了精神力量。所以说,孔子也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2.3 这是借用道教修炼的“圣胎”的比喻以及基督教“圣婴”的比喻,来描述人类心灵的学习和成长历程。【菩萨硕士学位;借用“妄想自性”(遍计所执性),成解脱德,证“方便净涅槃”】【孔子用20年的时间,完成“硕士学位”的“因地修行历程”。】
3. 勇者不惧菩提心:这是心行不二、自他圆满的最高成果。【孟子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圣人、神人的境界】
3.1 以“知天命”为起点,表演的是“果地的受用”;
3.2 示现了“观自在”和“观世音”果地的两个本事【孔子自述“六十而耳顺”;孔子60岁(492BC)达到了观自在菩萨“反闻闻自性”(耳根圆通)的境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70岁(482BC)达到了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现身说法”的境界。】
3.3 这是孔子给予笔者最大启示的人生境界,让人对儒家和佛家升起无比坚固的信心啊!【佛陀博士学位;彰显“真如自性”(圆成实性),成法身德,证“性净涅槃”】【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 -- 484年,孔子55--68岁,为了宣传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卫、宋、郑、陈等国十三年,却始终不得重用,甚至有几次面临生命危险,以及遭受隐士的奚落。但是,孔子仍然保持着乐观、进取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他教育子路:"君子固穷"。孔子"择善固执"的精神,对他身后二千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起着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孔子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整理古籍:公元前484 -- 479 年,孔子68--73岁,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全心全意地投入整理古籍的工作。孔子是五千年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逝世: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夏历壬戌年。--趣味点:孔子出生和去世都是在“狗年”,周游列国时曾经被形容为“丧家之犬”。纵观孔子一生,我们可以借用《三字经》的“犬守夜”这句话,来赞叹孔子是人类智慧的“守夜人”啊!难怪古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啊!】
4 levels of the undivided life of body-mind-heart-soul
4 levels of the undivided life of body-mind-heart-soul :-
1. Body Level: phenomenal level of 5 senses. The data collected here is messy and self-contradictory. 相分(眼耳鼻舌身五识之“成所作智”)
2. Mind Level: perspective level or idea and theory level. It’s easily get hijacked by the emotions and desires. 见分(第六意识之“妙观察智”)
3. Heart Level: reflection level to check our thinking with empathy. Linked with the ability to 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 自证分(末那识之“平等性智”)
4. Soul Level: metaphysical level or meta-cognitive level. Linked with paradigm shift. 证自证分(阿赖耶识之“大圆镜智”)
2022-03-19
五利使:见惑
1. 身见:“身体是我”的错误见解。【正解:“身体是我的”】
2. 边见:“常断二端”的错误见解。【“乱·神”而执着“常见”的极端;“肤浅”而执着“断见”的极端】
3 邪见:“心外求法”的错误见解。【没办法看到“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的真相】
4. 见取见:“非果计果”的错误见解。【“取”就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包括执着错误的“果”与“因”】
5. 禁戒取见:“非因计因”的错误见解。【见上】
四谛:苦集·灭道
孔子的一生大事记
1. 圣诞: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庚戌年八月廿七日,孔子圣诞日。
2. 身世:公元前549年三岁丧父,公元前535年十七岁丧母。孔子能够成为文化巨人,靠的是母亲的培养以及自己好学不倦的精神。
3. 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做了一件中国文化史上前无古人的大事:民间办学,成为历史上以教育为事业的第一人。---- 孔子可以说是教师行业的祖师爷。孔子终其一生,教学43年,弟子三千人,贤才七十二人。所以说,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
4. 公元前501 -- 500 年,孔子五十一、五十二岁之际,达到了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他先后担任了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并陪同鲁定公出席齐、鲁夹谷之会,与强悍的齐国君臣斗智斗勇,取得辉煌的外交胜利。孔子终其一生,关心政治,极力宣传仁道、礼治的政治理念,以挽救当时"礼坏乐崩"的社会。孔子虽然在有生之世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他为后人描述的"大同世界"的政治愿景,却在两千多年后给孙中山提供了精神力量。所以说,孔子也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
5. 周游列国:公元前497年 -- 484年,孔子55--68岁,为了宣传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带领众弟子,周游卫、宋、郑、陈等国十三年,却始终不得重用,甚至有几次面临生命危险,以及遭受隐士的奚落。但是,孔子仍然保持着乐观、进取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坚持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他教育子路:"君子固穷"。孔子"择善固执"的精神,对他身后二千多年的中国知识分子起着深远的积极影响。所以说,孔子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思想家。
6. 整理古籍:公元前484 -- 479 年,孔子68--73岁,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全心全意地投入整理古籍的工作。孔子是五千年中国文化承先启后的重要人物。
7. 逝世:孔子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夏历壬戌年。
转识成智:六七修心转,五八修行圆
唯识四分:梦觉之间
唯识四分:人生过山车的真实体验
1. 相分:过山车对人类感官的高度刺激的体验
2. 见分:过山车给国家旅游业与旅客娱乐的价值
3. 自证分:过山车背后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突破
4. 证自证分:过山车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We need this three ships in our lives
慢山挡路,疑云遮眼
唯识四分:相分的四相·见分的四见
1. 《金刚经》特别提出需要“破四相”与“破四见”,没有“唯识四分”的依据,让人无从理解,更加无法实践。
2. 今依照“唯识四分”之相分与见分来理解,便有具体亲切的体会,进一步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3. 破除了“四相”与“四见”后,便可触及“自证分”与“证自证分”而获得开悟体验,修心历程便告完成,接着就可以“悟后起修”,真正踏上“修行”的大道了。
唯识四分:四大菩萨
无明四相:八识
相分的恶魔天与色界天顶
唯识四分:信解行证
三个没完没了
阴阳眼:精神分裂症的表征
1. 阴阳眼的生命现象,要用佛法的智慧去看待。
2. 佛法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幻”,这个“所有相”,不只是指三恶道的恶相,连四圣法界与一真法界的一切美妙形相,都包括在内。试问阴阳眼,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相?你看到佛菩萨的形相,都是虚幻,何况是佛菩萨以下的形相?
3. 我非常忏悔,说过“阴阳眼是一种能力”,这是下地狱的口业啊!说的人要下地狱,听到的人也要下地狱。我在此真诚忏悔,先原谅自己,然后有机会要去跟听到这句话的人澄清,求取她的原谅。
4. 说到底,阴阳眼不是一种能力,而是精神分裂症的表征。自己有阴阳眼,或是听到别人有阴阳眼,应当起悲悯之心,然后自己发心学佛,或劝对方学佛,回归自性,获得精神的高度统一,让自己获得康复。
5. 学佛,不是别的,就是为了疗愈众生的“精神分裂症”而已啊!
六道轮回现象:精神分裂的现象
1. 无间道是精神分裂症的重症患者啊!
2. 三恶道的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都是精神分裂症的重症患者,却又有程度轻重之分,地狱道是“重中之重”、饿鬼道是“重中之中”、畜生道是“重中之轻”。
3. 三善道的修罗道、人道、天道都是精神分裂症的轻症患者,同样有程度轻重之分,修罗道是“轻中之重”、“人道”是“轻中之中”、天道是“轻中之轻”。
学佛:养精蓄锐的历程
1. 六道众生:1.1 三恶道众生精神状态极度不稳定,负面情绪犹如活火山,随时会喷发上人伤己的熔浆,必须忍受痛苦才能与之相处;1.2 三善道众生精神状态不稳定,负面情绪犹如死火山,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必须提着一颗心来与之相处。
2. 十法界心·佛·众生:各种各样的精神状态的心·佛·众生,粗说十法界,细说百界千如,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彼此存在着“隔阂”,各过各的生活。其中,阿罗汉的精神状态相对稳定,所以能够超越轮回。
3. 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精神状态绝对稳定,负面情绪一天天地减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拥抱着“十法界”,与一切心·佛·众生自由沟通,而没有隔碍,大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4.常寂光土的佛陀:精神状态百分之百稳定,能够拥抱十法界一切心·佛·众生的“三千大千世界”,实现“人间净土”的愿景。
精神分裂症比喻:佛法修行历程
2022-03-18
汉字智慧:天
汉字智慧:海
生命能量的四个分际:唯识四分
1. 相分:六道轮回的生命能量,犹如受到魔咒封锁一般,只能够在一个被限制的范围内循环运转着,甚至是被捆绑在最狭隘的空间里饱受摧残和蹂躏。
2. 见分:十法界的生命能量,虽然比三界六道的空间扩大了不知多少倍,但是新开拓的的巨大空间,却与三界六道的旧有空间存在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一般。
3. 自证分:一真法界的生命能量,似乎拥有无量的能量与无限的时空,而且与十法界的时空完全没有隔碍,可以来去自如。
4. 证自证分:常寂光土的生命能量,相对于一真法界的生命能量,此处的无量生命能量,属于“无量的无量”,一真法界的无量生命能量属于“有量的无量”。
海天辽阔:心海性天,更高更深
心行:心立而身行
Ships building: Friendship, Followership and Leadership
人间道:人类心灵的总持之道
人间道:转垂死挣扎为起死回生!
刘宗周体认亲切法:唯识四分与转识成智
1. 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之得私——体认“相分”之生死业浪,虽好比惊涛骇浪足以吞没一切,但只要明白“缘起性空”的“无我”空谛,即可证得般若德之“圆净涅槃,而出离六道轮回,而获得无比亲切之感。此即“转识成智”之“五八果上圆”之“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佛菩萨境界;“成所作智”所见,即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相分”之所以恐怖,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而造成“执着”(死也不肯放下)的虚妄境界。只要睁开恐惧的眼睛,一切就会明亮起来了啊!——不能够见到“相分”的事实真相,实乃由于“见惑”之“五利使”(身边·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所起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作用啊!【一句话:不要害怕】
2. 心在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之能囿——体认“见分”之尘沙妄见,虽好比恒河沙数足以消耗一切,但只要明白“离心意识”的“无相”(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假谛,即可证得解脱德之“方便净涅槃”,而出离十法界,而获得无比亲切之感。此即“转识成智”之“六七因中转”之“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佛菩萨境界;“妙观察智”所思,即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见分”之所以颠倒,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紧张”而造成“分别”(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个人因果个人负责”的错误想法。只要放下“分别”的“尘沙惑”之“法执”,一切就会如此简单,你我就可以放轻松啦!——不能够寻觅到“见分”的正确位置,实乃由于“思惑”之“五钝使”(贪爱·嗔恨·愚痴·傲慢·怀疑)所起的“思想病毒”之“绑架大脑”的作用啊!【一句话:不要紧张】
3. 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体认“自证分”之无明业相,虽好比乌云蔽日足以遮挡一切,但只要明白“离心意识”的“无作”(回归自性·当下即是)中谛,皆可证得法身德之“性净涅槃”,而放下一真法界,而获得“怨亲平等”的无比亲切之感。此即“转识成智”之“六七因中转”之“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佛菩萨境界;“平等性智”所证,即是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自证分”之所以“看不清楚”,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微尘”而造成“无明”(真如自性的灯光一直都在照亮着,却被一块黑布遮住了,造成“千年暗”的心灵暗室)。只要放下“无明”的“微尘”之“业相”(生相无明),真如自性就横空出世了啊!——只要拿走遮住真如自性之光明的“黑布”,心灵就不再受到困惑了啊!【一句话:看清楚】
4. 提天地万物为一体,更无本心可觅——体认“证自证分”之无量光明,让我们看到了“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让我们获得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无比亲切之感啊!这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佛菩萨境界啊!此即“转识成智”之“五八果上圆”之“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之等妙二觉境界,此境界拥抱着一真法界、十法界、六道,乃至于无间道的阿鼻地狱。“证自证分”之所以“没有起用”,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极微尘”而造成“无明业相”的“一念不觉”啊!上述“自证分”乃是菩提心之“性净涅槃”,此处“证自证分”乃是菩提道之“无住涅槃”;此“无住涅槃”接通一切果位之“涅槃”,可谓“总持涅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啊!当下即是!涅槃就在当下,涅槃就是法身佛拥抱着宇宙万物的境界啊!【一句话:回头看】
2022-03-17
凡夫4分·阿罗汉3分·菩萨2分·佛陀1分
1. 凡夫4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通通具足,可惜只能够被困在“相分”的三界六道之中,受轮回之苦。“相分”现种种凶恶相,犹如大海上的惊涛骇浪,最惨烈的生命状态在无间地狱(阿鼻地狱Avici-Hell),俗称“无间道”【崃按:依照星云法师“人间佛教”的四大纲目,即:佛性平等、缘起中道、自觉行佛、转识成智,我们对比‘无间道“,而创立“人间道”的名相,以开显“人间佛教”的真谛,说:一念觉,“无间道”即“人间道”;一念迷,“人间道”即“无间道”。——佛弟子当知,自己出离“无间道”的生活状态,而住“人间道”生活状态之后,须回头拥抱“无间道”而救拔沉沦其中受极大苦痛的人啊!须知,“无间道”不在虚无缥缈的灵界,而是在无尽苦难的“人间”啊!】
2. 阿罗汉3分:佛法修行的第一个学位,就是破除“相分”的“见思惑”,而出离轮回。所以,阿罗汉只剩下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而被困在“见分”中。
3. 菩萨2分:佛法修行的第二个学位,就是破除“见分”的“尘沙惑”与“第一品无明惑”,而出离十法界。所以,菩萨只剩下自证分和证自证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法身即自证分,证法身即证自证分。法身即真如自性,证自证分即般若智慧。
4. 佛陀1分:佛法修行的第三个学位,就是放下“自证分”的“无明惑”,而超越一真法界。所以,佛陀只剩下证自证分的“觉后空空无大千”(无量觉)而已,然后“乘愿再来”,用证自证分,去拥抱自证分、见分和相分。
对治:修心的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四分与四谛
赞叹:阿弥陀佛报身的相好
赞叹:菩提心
看破放下三障:业障、报障、烦恼障(本源法师)
1. “碍”即障碍,凡夫众生有三种障碍,所谓的烦恼障、业障、报障。
2. 烦恼障(内心起惑)即是贪嗔痴慢疑等烦恼,业障(身口造业)即是五逆十恶等业,报障(受苦)即是地狱、畜生、饿鬼等苦报。
3. 看似三种障碍,实则本为一体,因为有烦恼障,所以有业障;因为有业障,所以有报障;因为有报障,所以又有了烦恼障。这三种障碍辗转轮换,周而复始,造就了六道轮回的苦果。
4. 通俗点讲,烦恼障即是错误的认知(见惑)与思想(思惑),业障即是错误的行为,报障即是不如意的果报。
5. 认知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果报。一切不如意的果报,归根结底都是认知出现了偏差所导致的,所以,我们要想得到如意的果报,必须从改变认知开始,认知正确了,思想必定如法,行为必定是正行,果报必定吉祥。
6. 阿弥陀佛这种无碍光照彻我们的内心,让我们的认知得到改变,一切障碍自然去除,果报得大自在。
检验自己一下:境行果
孔子二修:修心与修行
证:见相分的证转,二证分的证成
1. 相分的证转:破“四相”(人·我·众生·寿者)之见思惑,得一切智,成般若德,证“圆净涅槃”,转“相分”为“自证分”之法缘眷属。【转识成智:“六七因中转”之“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离心意识,放下第六意识的“言说相”(喉轮能量之净化)】
2. 见分的证转:破“四见”(人·我·众生·寿者)之尘沙惑,得道种智,成解脱德,证“方便净涅槃”,转“见分”为“证自证分”之法缘眷属。【转识成智:“六七因中转”之“转 第七末那识 为 平等性智”;离心意识,放下第七末那识的“名字相”(眼轮能量之净化)】
3. 自证分的证成:舍识用根,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转识成智:“五八果上圆”之“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注意: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都是“现量”识,自身没有问题,只要六七转了,五八就自然“圆”了。】
4. 证自证分的证成:离心意识,放下第八阿赖耶识的“心缘相”(顶论能量之净化),就好比把一向来遮着灯的“一块黑布”(一念不觉)移开,突然间满室生辉,给人带来“一灯能破千年暗”的无比喜悦。【转识成智:“五八果上圆”之“转 第八阿赖耶识 为 大圆镜智”。】
弘一:二一老人
4 levels of communication
汉字智慧传承: 让“净”字说完一切佛法吧!
迷觉之间:无间道与人间道
2022-03-16
唯识四分:身心是“相分”和“见分”,心灵是“自证分”和“证自证分”
1. 身心Body & Mind:身Body是“相分”,心Mind是“见分”。
2. 心灵Heart & Soul:心Heart是“自证分”(真如自性),灵Soul是“证自证分”(般若智慧)。
体会:净空老法师之学佛心得20字对联
汉字般若:让“识”来说佛法
1. 识:“言”为形旁表意,一方面表达“识”是“圣言量”的智慧传承,一方面表达“识”是“口业造作”的业因果报。前者与“真如自性”有关,后者与“妄想自性”有关;这“二门”源自“一心”的“缘起自性”。
2. 识:“只”为声旁,亦可视作形旁表意,与“言”形旁,和合为“会意字“,表“片言只语”、“寸铁杀人”之词锋锐利,此为“辩才无碍”的表现,属于人体七轮之喉轮能量中心。——佛法善于以简驭繁,往往用极度简练的一首偈语,就表达了无比丰富的精彩内涵。
3. 识:以上所分析,仅仅是就“唯识四分“里的“相分”(形旁)与“见分”(表意)而言,此二分底下,还有“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却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可是“识”这个汉字,又真实不虚地给我们提示了“真如自性”(自证分)和“般若智慧”(证自证分)的存在,让我们眼前立马明亮起来啊!妙哉!妙哉!
中英对译的智慧:前五识与后三识
1. 前五识是Body:眼耳鼻舌身,不只是接触、辨别万物,以输入信息的五道门户,更加是“接通自性能量”的五个途径。【崃按:这前五识在“唯识三量”里都属于“现量”范畴】
1.1 Not only see with your eyes, but also see with your mind. Your mind is your third eye. 不只要用眼睛看,而且要用心(灵)来观察。心(灵:证自证分的般若智)是人类的第三个眼睛。这是反观观自性的功夫。【崃按:“成所作智”的眼睛】
1.2 Not only listen with your ears, but also listen with your heart. Your heart is your third ear. 不只要用耳朵听,而且要用心(灵)来深度聆听。心(灵:证自证分的般若智)是人类的第三个耳朵。这是反闻闻自性的本事。【崃按:“成所作智”的耳朵】
1.3 不只要用鼻子来嗅,而且要用心(灵)来嗅。心(灵:证自证分的般若智)是人类的另一个鼻子。这是反嗅嗅自性(五分法身香;极乐世界香)的能耐。【崃按:“成所作智”的鼻子】
1.4 不只要用舌头来尝,而且要用心(灵)来尝。心(灵:证自证分的般若智)是人类的另一个舌头。这是反尝尝自性(法味)的神通。【崃按:“成所作智”的舌头】
1.5 不只要用身来触碰,而且要用心(灵)来摸。心(灵:证自证分的般若智)是人类的另一个触觉系统。反触触自性(法身)的法力。【崃按:“成所作智”的触碰】
2. 第六意识是Mind:这个识擅长“唯识三量”里的“比量”,也就是推理、推论的能力。依照佛法智慧传承,此识属于“分别(心)”与“尘沙惑”的范畴。——不只是要用大脑来思考,还要用心(灵)来思考。心(灵:证自证分的般若智)是人类的另一个大脑。【崃按:“妙观察智”的思考活动】
3. 第七末那识是Heart:这个识向内执着第八阿赖耶识为“我”(我执的见思惑,导致三界六道的轮回现象),向外执着第六意识的“法”(法执的尘沙惑,导致十法界的千差万别的现象)。——不只是要用心的“相分”和“见分”来反省,而且要用心的“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来反省。【崃按:“平等性智”的反省活动。】
4. 第八阿赖耶识是Soul:这是识本来就是真如自性,只是“一念不觉”,迷了,好比一盏明灯被盖上了“一块黑布”,霎那间,眼前一片黑暗。然而,一灯能破千年暗,没有别的,只要把“黑布”移开,眼前立马明亮起来!灯光也立马让人清清楚楚地看到那盏灯——真如自性。人们不明就里,就会惊讶地说:灯啊,你怎么突然出现?灯会淡定地回答:我一直都在啊,是你突然看见,不是我突然出现。这就是“见现同时”的道理啊!【崃按:“大圆镜智”的元认知活动。】
判教:佛心宗·佛语宗·佛行宗·佛戒宗·佛性宗
1. “直指人心”的禅宗是佛心宗。
2. “依圣言量”的唯识宗是佛语宗。
3. “依佛所行”的净宗是佛行宗。
4. 上述三宗的修行不可偏废,是为“三密相应”。
5. 当然,此“三密相应”的修证,从头到尾,都离不开“守佛戒律”的律宗—佛戒宗的护持。
6. 佛心、佛语、佛行,都离不开佛戒,一切众生的佛性,才能够圆满现前啊!
7. 不得不说,“即身成佛”的密宗就是佛性宗。
6. 禅、识、净、律、密五宗,犹如手掌的五根手指,不可偏废。
体会:涅槃四德
体会:三净涅槃
唯识四分与三性的关系
唯识三性:遍依圆【听净界法师的开示】
1. 依他起性:依——依托;他——众缘。谓宇宙万法,皆须依托众缘而得生起,即以赖耶种子为因,借诸众缘而生。万法既依托众缘而生,则所现如幻如化,无有实体,但有缘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崃按:八识之中,皆有此“缘起自性”的作用。——当以佛光山之“缘起中道”纲目观之,一面是“四大皆空”,一面是“四大皆有”,以把握“中道实相”。】
2. 遍计所执性:遍——周遍;计——计度。凡夫六、七识,不了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于中妄执为实我、实法,无时无处不周遍计度,此即遍计所执性。这种周遍计度执著,具体来说,就是第六意识跟第七末那识,它不能了达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梦如幻。就是当我们的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本来这个果报,已经变成果报了,它已经对你不能构成威胁了,因为它那个种子功能已经被破坏了,但是我们一般人太重视果报,就把今生的果报,执著是真实的,就心随境转,就把心住在这个果报当中,就产生了生命的盲点——我法二执了。【崃按:八识之中,皆有此“妄想自性”的作用。——当以佛光山之“转识成智”纲目观之,八识之“妄想”仅仅住于生死业海的“相分”与“见分”的波浪层次,其“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却具足“转生死业海为涅槃觉海”的不可思议力量啊!】
3. 圆成实性: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即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之实性,亦名真如、法性等。那么圆成实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须知,“依他起性”(缘起自性),它会产生“一心开二门”的两种结果:一个是“遍计执性”(妄想自性)的流转生死门;第二个是“圆成实性”(真如自性)的回归自性门。当我们遇到“依他起”的时候,你不生起“执著”,你知道它的本体是“无所得”的,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你就累积了“圆成实性”的力量,它是解脱轮回的力量。换句话说,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生命会累积两种力量:一个遍计执的力量,你的执著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引导你轮回生死;第二种力量是圆成实的力量,它会让你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两种力量都有。所以,轮回的根本,与其说“业力”,你不如说“执著”更为直接。没有执著,这个业力是不能串成果报的。
舍识用根的自证分:一块黑布
《舍识用根的自证分:一块黑布》
1. 南怀瑾如是说:自证分就是真如自性;证自证分就是般若智慧。真如自性是灯,般若智慧就是照见灯的灯光。真如不守自性,导致了妄想、执着的产生,造成了三界六道的轮回现象。
2. 善知识如是分享:真如不守自性,好比一块黑布罩住了灯,灯光不能发挥照见的作用。于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起惑、造业、受报的三界六道现象随着产生。
3. 我等如是“转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依据“唯识四分”【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与“舍识用根”【八识、六根】以及“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之“圣言量”的正见,我等当知,第六意识之“相分、见分”乃是“分别”与“执着”的作用,其“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即是依据“真如自性”而起用的“般若智慧”,亦即“妙观察智”也。不可错看第六意识,受“见思惑”的误导,认父作贼,深心排斥而远离之,跋涉千山万水,苦心寻觅般若智慧,而不得回归自性啊!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回头便是啊!【崃按:当知第六意识,即是史蒂文·科维所谓的"mind-to learn"的生命4范畴之一。如是体会,简单明了。】【此为阿罗汉成就】
4. 我等如是“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依据同上,我等当知,第七末那识之“相分”与“见分”乃是“执着阿赖耶识”的作用,其“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即是依据“真如自性”而起用的“无相慈悲”,亦即“平等性智”也。不可错看第七末那识,受“尘沙惑”的误导,认子作贼,对于众生避之唯恐不及,而成为二乘的“自了汉”啊!【崃按:当知第七末那识,即是史蒂文·科维所谓的"heart--to love"的生命4范畴之一。如是体会,简单明了。】【此为法身大士成就】
5. 我等如是“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依据同上,我等当知,第八阿赖耶识之“相分”与“见分”乃是“一念不觉”的“一块黑布”的作用,其“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实际上一分也没有减少,真如自性的灯一直都在,般若智慧的灯光也从来没有减弱一分,只要拿走那块“黑布”(生相无明),就能够获得“得无所得”的菩提果啊!【此为妙觉佛地“觉后空空无大千”的“常寂光土”接通“梦里明明有六趣”的等觉菩萨法界,而“圆摄四土”(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的成就】
6. 我等如是“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依据同上,我等当知,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之“相分”与“见分”乃是“遍计所执性”的作用,其“自证分”与“证自证分”即是依据“真如自性”而起用的“随类现身,应急说法”的“成所作智”啊!佛门中时常提到的“兴建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靠的就是这个“眼耳鼻舌身五识”里边的“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所发挥的神奇作用啊!【崃按:此为等觉菩萨“梦里明明有六趣”的“留惑润生”与“乘愿再来”的成就】
唯识四分三量:学习、思考、反省、觉悟
孔子修证历程(15–70岁的6个里程碑):儒佛融合的自证分与证自证分
体悟:离心意识【老法师如是说】
看高手过招:善知识对老法师的评议【网上资源】
《舍识用根--读颂大乘》
1. 【老法师如是说】你要晓得读经不能够求解义[1],念经是三学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时间是愈长愈好[2]。读诵是修行哪!读诵的时候不能求解义,一求解义,这个读诵的目的完全破坏了。为什么呢?你一起分别,就落到意识里面去了,这个就错了。说老实话,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禅家所说的“离心意识参”;我们跟禅家用的手段不一样,目标是一样的,是在参禅啊!我们用读诵的方法在参禅,这个真是妙到极处了。参禅是什么呢?离心意识叫参啊!我们读诵离心意识,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着,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岂不是离心意识吗?[3]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4]。给诸位说,这就是交光大师所讲的“舍识用根”。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见性,见色性;用见性见、用闻性闻,高等的修行啊!几个人会啊!
2. 【老法师如是说】“舍识用根”。盘腿面壁可以舍识用根;读诵大乘也可以舍识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饭,待人接物,统统舍识用根,那就是菩萨,名副其实的菩萨啦!把这个方法应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晓得,读诵大乘是菩萨修行重要的一个方法,因为在十个宗派里面,禅宗只是一个宗派,其余九宗都属于教下,都没有离开经典。所以这个地方它不写观心、参禅、参话头,它写的“读诵大乘”。那就是说这个大乘菩萨里面,依照经论修行的,占绝大多数,只是方法不相同,它的精神、方向、目标全部都是相同,都是舍识用根,都是离心意识,这个叫真正修行,读经是真正修行。
3. 【老法师如是说】心意识舍掉了,与心意识相应的心所,当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读经会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许听说过吧!智者大师念《法华经》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得了定呢?他读《法华经》会入定。我们念经为什么入不了定?我们是用心意识在念,所以入不了定[5];人家是离心意识去念,就我刚才讲的那个方法原则,他念到《药王菩萨本事品》入定了。在定中,他有感应,他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法会。他还听了一座,出了定告诉人,释迦牟尼佛这个灵鹫山,灵山一会还没散啊!他还亲自参加了。说实在话,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法会都没有散场,问题就是你有没有能力去参加。《弥陀经》的这个释迦牟尼佛的弥陀法会,也没散;《无量寿经》的法会,也没散,看看你们哪一位有能力亲与世尊的法会。
4. 【老法师如是说】不明了读诵大乘,所以他不愿意念,这个实在是智慧浅少,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念到心清净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到破无明、见法身了,他还是念;即使证到等觉菩萨果位了,他每天还是要念,始终不离开,这是这种修行方法。 那么净宗也许有很多同修听过,没有念经,单单念一句佛号,他也成就的[6],没错;单单念这一句佛号,谁呢?最初提倡的是大势至菩萨,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或者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是离心意识;如果不离心意识,那叫什么修行?不离心意识,怎么能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呢?没这个道理啊!所以诸位要晓得,念这一句佛号,也是离心意识念啊!念经、念佛如此,听经还是这个样子。大家听经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呢?用心意识听。别说听这一辈子不开悟,生生世世听上无量阿僧祇劫,还是不开悟。
5. 【老法师如是说】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头,给我们讲得好清楚,那是讲对听经的人,要怎么样听呢?“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就是离第六意识;“离名字相”,就是离第七识;“离心缘相”,就是离第八识。还不是舍识用根吗?这个就是清清楚楚给我们显示出来,听经也要离心意识。心就是第八识,意就是第七末那识,识就是第六识。听经也得要离心意识听,离心意识,说老实话,是修行。听经是修行,读经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么行呢,把心心所给舍掉[7],这就是禅家常讲的从根本修啊!我们晓得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那个过失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所以它这个修行方法,是从根拔起啊!连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绝对不是只有禅家从根本修。所以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8]。你是用参究观心的方法,从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读诵,念佛的用执持名号,也是从根本修啊!不亚于观心,不亚于参话头啊! 凡是轻视别人的,他会不会成就?他决定不会成就[9]。为什么呢?因为真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10],哪里来的轻视别人呢?这个轻视,总有分别、有执着,才会轻视嘛[11]!那么由此可知,他禅参得再好,他心意识没离开;没离开,他那个禅不管怎么参法,不会开悟;得禅定是可能的。为什么呢?用心意识可以得禅定,四禅八定,阿罗汉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识修的,都没有离心意识。离心意识,那是上上禅了,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够证得的,这一点诸位要知道[12]。你要是果然明白了,你对于参禅的人讥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弥陀佛,不去跟他计较。为什么呢?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人,说我们是自了汉,说我们是小乘,我们也欢欢喜喜地“阿弥陀佛”就结束了,不要去计较,用不着去跟他辩驳。正是六祖所说的,看到这个根性好的,可以给他说的,这才能给他说说;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说的,合掌令欢喜就好了,不要与任何人争论。争论,决定违背了佛法,佛法是觉悟之法啦!这个争论决定是迷惑颠倒,只有迷人才会争啊!悟的人不会争[13]。迷的人,心里面才有意见;悟的人,心里没有意见,悟的人,心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本来无一物。心里面还有许许多多东西的,这没悟啊!
6. 【老法师如是说】那么这一句是说明菩萨修行许许多多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诉诸位了。果然念这个经典,离心意识念,你会得定,会开悟[14]。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么还没得定呢?怎么还不开悟?我就晓得你这一生是不会得定,也不会开悟。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离心意识,还是用心意识在念啊!离心意识、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绝不起一个妄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开悟,到时候豁然通达啦!心里常常想着,我什么时候会开悟?什么时候得定?这都是打妄想。读诵里面加上妄想,这个妄想就是障碍啊!有人念佛,发心求一心不乱,这个人一生当中决定得不到一心不乱。为什么呢?阿弥陀佛里头,掺杂着一心不乱,这个很糟糕啊!给你说不掺杂,不掺杂还得要掺杂个一心不乱。
7. 【老法师如是说】所以,这一切错误、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条一条都把它找出未,找出来之后,统统把它消除,我们障碍就没有了,这业障就消了。业障,说老实话,绝对不是说你去拜拜《梁皇忏》,拜拜《水忏》,拜拜《大悲忏》,业障就消掉了。消不掉啊!从前的人拜忏会消掉,现在的人消不掉;从前人念经会消业障,现在人念经消不了业障;从前人念阿弥陀佛消业障,现在念阿弥陀佛也消不了业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识,就消不了业障;离心意识,业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15]。
8. 【老法师如是说】你要晓得什么是业障呢?业障就是分别、执着。用分别、执着,怎么能够把分别、执着离开呢?这个话还不能听错,听错犯的过失更大。唷!不分别、不执着,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还得了吗?你去打仗连敌人、自己人也不分了,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错了。自己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分别,可是在日常生活当中,随着众生分别而分别,随着众生执着而执着。自己有没有呢?自己决定没有。这就对了,这是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分别、执着,并不破坏众生的分别、执着;众生有这个分别、执着,他才能建立社会的秩序,世间才不至于乱。如果我们真的给它分别、执着,那就错了,那就永远不能够超越世间了;离开一切分别、执着,这超越世间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误会了,那么这一句重点还是劝勉我们要认真去读诵,要晓得怎样去读诵,才能收到真实的利益。[16] 用读经这个方法修定,用读经这个方法断烦恼,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到你烦恼断了,心地清净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思维经义了,你不会把经的意思想错了,因为智慧开了;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净,不要去胡思乱想,你所想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经的意思错解了。那么我再告诉诸位一个老实话,所有圣人的经论完全没有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就有量义,这个跟世间书不一样。我们初学,譬如说我们今天是读《无量寿经》,我们读得很有味道,里面的东西我很懂得;我再学个一年、两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里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丰富,原来它的意思是没有止境的呀。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个意思,就永远不会有第二个意思。因为它没有意思,所以它有无量义,随着你的心地清净的纯度,随着你境界的提升,你会看到它圆满的义理,愈看愈广大、愈看愈圆满。经典的受持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厌,念不倦,道理就在此地。诸位要想深入经藏,那我就劝同修不要看经打妄想[17];我们初学要读一点古人的注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为辅助。我们初学是以修定为主,修清净心为主,一天用八个小时来修清净心,修定;研究注解、注疏,研究经典的理论,一个小时,顶多两个小时足够了,那是辅助的。这个辅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开悟,念到自己兴趣没有了,会退转了,所以叫你读一点注解、听听讲,调剂调剂,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开智慧的,这个是一定要懂得。品学圆满了,这就成佛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读诵大乘一定要知道我们现在在什么程度,应该要如何的修学,我们才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这一生当中才真的能得到殊胜的成就,殊胜的利益[18]。
9. 【善知识如是评议】:
[1]、按佛教规矩,若是与外道论对,只用现量、比量就可以了,但若是在教内论对,则必须有圣教量为依据,老法师这一句“读经不能够求解义”,不知道其所依为何,佛教经典我虽没有全读完,但大正藏中间中国部分与日本的因明部分我是都翻过的,其中与唯识相关的典籍我看的比较详细,不过我没有见过“不能够求解经义”的话,连有类似意思的话也没有见过。典籍上可是说要求解经义的,经中常言“善思念之”、“极善思维之”等话。言,“一求解义,读诵的目的就完全破坏了”,如此之言,与理不合,学佛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成佛道、度众生吗?难道还有其他?
[2]“修行时间越长越好”,这话也是不妥的,修行从开始发心算起直到成佛,是三大阿僧祗劫。当然,我能体会到法师说这话的意思,这一句可以看作是辞不达意,辞不达意对于善知识来说,若作得不是太好,不影响他是善知识,这不算太大的毛病,但这说法毕竟不圆满,只不过可以不加深究。
[3]老法师这段话,“读诵的时候不分别,不用第六意识;不执着,不用第七识;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识。”我在九华山时,见过净空老法师的一套《八识规矩颂》录音带,我仔细地听过,老法师讲的与我们习惯说的是一致的。第六意识活动的范围极广,它在入无想定、灭尽定和生无想天、重度睡眠、极度闷绝等情况下才不起活动,也就是说,不用第六识是不可能的,除非土木砖石。第七识、第八识也是,不用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是不可想象的,老法师还讲过《八识规矩颂》,不知道老法师怎么能说出如此莫名其妙的话--“不用第六识”、“不用第七识”、“不用第八识”。
[4]下边儿老法师有这样的话,“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一个字也没念错,一句也没念颠倒”,说这就是交光法师讲的“舍识用根”,这个不对。有人说老法师说的“根”是“根本”,把根本说成是真心如来藏之类的,这说法有点儿乱谈,老法师下边儿说,“我这个时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明明白白地说着是“六根根性”。有人说,老法师说的是“实修”,若你这“实修”与佛教常识就违背的话,你这所谓实修只能是一个“佛教徒最后的可怜借口”,这“实修”就值得怀疑了,我们佛教徒绝不能这样。
在《楞严经》上说,看东西不是根在看,而是识在看,在经上佛陀与阿难问答进行七处徵心。佛已经明说了能看的不是根,能看的是心(心、意、识有时混用)。识乃有八,眼识看见(现行)时,需要诸缘,在《八识规矩颂》中说,需要九缘:眼根、境、自种子、作意、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空间、光明,其中明明白白地有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只这九缘实际上是不够的,还得加上等无间缘--前后念的相续--才行),它们是眼识现行的增上缘,若没有它们则眼根本就不能看见东西。耳识现行也是需要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来做增上缘的。所以,老法师说“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念的这个句子,耳朵也听得清清楚楚”,这就已经用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了。有法师说,净空法师的不用是不刻意用而已,但,“法尔俱思维”,不管你刻意不刻意都在用。有说,“你一看见‘识’就想起唯识”,不会的,老法师若不用六识、七识、八识就没事了,他既用了,做增上缘了,我就指出他没用准确。
[5]老法师说,“用心意识去读,他怎么能入定呢?……我们用心意识去读,所以入不了定。”用心意识读如果入不了定的话,不用心意识更入不了定,因为不用心意识的话,你连读也不能读了,又怎么可能“因读经而入定”呢?在这里我想起常说的一句话,叫“思量即不可得”,实际上是两句,“思量即不可得,不思量更不可得”,丢半截怎么能行呢?(随后有人说,“心意识也是假立之名言”,对,《唯识二十论》开首即“安立大乘三界唯识”,这就明确了“三界唯识”的本意,但佛陀的安立是“依真而假立”的,可不是乱立的,可接着又有人说这“依真而假立”的“真”是真心如来藏,这就又乱了线索。)
[6]“单单念一句佛号,他也成就了”,现在的所谓净土宗,把成就一般都理解为往生,这就是净空老法师的影响所致。这里的成就如果理解为成就佛道,这句话就不对了,因为“菩萨以五明而成就”,但是,如果理解为往生,这句话也是不对的,因为往生西方净土凭的是自己的信愿之力和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一直有的,如果自己只是呆呆傻傻的只知道一句佛号(净老法师在讲的《楞严经清净明晦章》中说,“傻傻的,呆呆的,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问其他事情,不知道,问世间法,不知道,问他佛法他也不知道。”)这样其实你根本就不能往生的。往生凭佛之愿力和自己的信愿之力,因为佛之愿力一直有,所以我们可以不考虑它,而且也是根本不用考虑的,在以前无量寿经之类人们不大注意它,我们说不清为什么人们不大注意它,但我们会说是什么时候什么法门缘到就什么时候什么法门起用,我也可以这么说,因为这无量寿经说的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之愿类的,不管他具体发的是什么愿,佛陀之愿都是度众生的这绝不会错,因为佛陀实际上是达到三觉圆满的境界者,你根本就不需要来考虑佛陀所发的到底是什么愿。你只要考虑自己的修行功夫,就可以解脱了。为什么不需要考虑佛之愿力呢?并不是说佛之愿力不重要,因为它毕竟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一个条件,要没有法藏比丘所发的这愿,我们不能往生极乐。但这个条件是一直在具备着的,就象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空气、水份是很重要的条件,但在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就是不需要说它们重要,因为它们一直在起着作用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说它们重要,比如说高寒缺氧处、沙漠、深海处等才能说它们重要。可是,现在我们的老法师以及与他辩论的,都是在争论佛的事儿。其意义在于使佛教不变质,这对大乘菩提道来说是很要紧的,但对于只顾自了的修行来说,问题并不大。有人解释净空法师这句话时引用了《妙法莲华经》中的“乃至举一手,皆已成佛道”,这就把佛陀说法的四种意趣给搞乱了。
[7]“修行就是把心心所给舍掉”,这句话是违背教理的,修行恰恰是运用心、心所,心、心所是“舍”不掉的。老法师接下来说,“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尽是过失;那个过失的根源在哪里呢?根源就是心心所”,是的,地藏经上说,我们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但是罪是业也要勇敢面对呀,识可以转为智,可不是“连根拔起”,我们凡夫所面对的一切,都是遍计所执,可是我们修行凭的恰恰是遍计所执。有人发帖说,“依心心所是世俗谛,依胜义谛则根本无心心所……”还说,“……不是心、心所在起作用,是自性在起作用,所以必须舍掉心、心所”,这说法是还在佛法门外,因为只有能了别识。
[8]老法师说,禅宗常常轻视教下,轻视净土,他不晓得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这话是我们经常说的,但它是不对的,禅宗并不轻视教下,也不轻视净土,只是有些自认为的禅宗行人轻视净土,但这不是禅宗,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伪禅宗行人轻视净土就把这罪名放在禅宗的头上,这是伪禅宗行人所犯的罪!
实际上我们现在常说的话,很多是不对的,只不过是已经流行开了而已,我们不能把流行的错误因为流行就当成正确的,这不是佛教。在世间是可以的,比如语言学,有一个词“校对”,这个词应该读作“jiao对”,但现在很多人都读“xiao对”,我见好几本这两年出的书,注的音已经注成xiao了,这在世间没什么,但佛教是修行的,修行是是什么就是什么,因为真理是不变的。变质的禅不是禅。佛教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能诠”上的改变绝不能以丧失“所诠”的真实意为代价。能诠的改变并没有改变所诠的真实义,所以各宗都不会轻视他宗,各宗之间的不同只是行门的不同而已。
[9]这句话乃至理名言。只要轻视别人之心不除,他就难以成就。
[10]“真心里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句话只对了一半,因为真心乃根本智、后得智(注意,真心为一而不是二,或者说是不二的,当然,经上还有别的名字),根本智无分别,可后得智是有分别的,但是,不管根本智、后得智怎么着,执着是绝对没有的。所以,老法师这句话若改成“真心里头可以有分别但没有执着”这就对了。有人说真心是如来藏,可以,但得搞清如来藏真意。在这篇文章中老法师用了唯识教理,是在讲“舍识用根”。最大的问题是没用对唯识教理,其实不要用七识、八识会更好。有说六根根性是非一非异。得!记住假安立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最要搞清的是佛陀的假安立是“依真而假立”的。
[11]后得智是有分别的,但这分别并不会产生执着,这就是真心后得智的分别与妄心意识的分别不同的地方,有执着才会轻视,但这轻视是妄心产生的,可我们凡夫现在的修行凭的是妄心意识而非真心内之后得智。
[12]我们应该知道,现在要修行,凭的恰恰是意识,绝不能离意识,实际上根本也离不了意识。舍识用根是交光法师教的,能保证吗?有人质问我,“你对‘舍识用根’有多少体会”?我没有体会!我只知道合理也不一定对,但不合理一定不对!有人说我老是用唯识,可没有一个敢说唯识有问题,不可以用。而且老法师先用了。
[13]争论的也不一定是迷惑者,因为争论有两种,一种是为自悟的,一种是为悟他的,为他的争论是菩提心的策发,比如龙树菩萨、陈那菩萨、法称论师等,他们在世时与人争论一生,而且都是公认的圣者,在藏传中被称为六庄严之一。再者,还有一种争论是弘法所用的方便形式,就象六群比丘的所为是助佛制戒一样。
[14]这句话是绝对的外行,说什么“离心意识念”,其实离了心意识你连念也不能念了,包括口念、心念。“舍识用根”,要是舍了识,根就没法用了。识可以转,转过后还是跳呀跳,没变,转为四智,但那是见道位后的事。
[15]这一段话是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这么说过的,说“今人不如古人”,说这话的意思只是要打击人们的傲气而已,根本就不是实际事实。要是不明了这个意思而学说这句话的话,就不对了,我看过净空老法师的不少开示,读不到这句话的本意,若单看这一段的话,是无法判断他的意思到底是不是打击人们的傲气。这句话说的人已经太多了,就象流行感冒一样流行了,真懂的人与不懂的人都说,不懂的人说这话的话,就真成流行感冒了,流行是真流行,但害人是真害人。
[16]这段话不确实,比如成佛,成了佛当然是真心了,但成佛时的真心并不是不分别,真心有根本智和后得智(根本智、后得智乃一,或说不二),根本智无分别,但后得智有分别,自己(的后得智)本来就在分别众生的分别。或说成佛乃转八识成四智究竟。
[17]确实,应该这样劝人,我们明白,不打妄想是目标,在实际时是要少打妄想,求上得中,所以说要劝人不打妄想。诵经要随经意而思维,要随文作观,不要打妄想。
[18]此段话乃至理名言。读经时看别人的注解只能把自己引上歧途。我们平时就是读诵经典,若一天到晚读诵经典,只干这一件事儿的话,我们就会发烦,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若做事儿烦了,就要放一下假,我们在读诵经典时间一久烦了,就放一下假--去看会儿别人的注解。但是,我们不能怕别人的注解把自己引上歧途就不看别人的注解了,毕竟“欲知上山路,须问过来人”。
10. 【我等如是合掌赞叹】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