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死最可怜?
1. 昨天在《早报》看到一篇读者来函,谈论了最近有一点热度的话题:孤独死。其标题为《孤独死最可怜》。乍看之下,觉得这个标题挺不错的,可以引起注意,似乎也可以让人产生一点同情心。
2. 然而,今天早上刚刚睡醒的时候,脑中灵光一闪:孤独死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崃按:哈哈,这是以前听蔡礼旭老师(今已出家为法师)讲解弟子规常听到的一句话:“这个是结果,原因在哪里?”】
3. 是的,孤独死是结果,原因是孤独生。
4. 孤独生,实在是每一个人面对的人生最大的挑战啊。
5. 根据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5年的调查研究(读者可去听这个油管视频:what makes a good life? Lessons from the longest study on happiness| Robert Waldinger),幸福人生的关键在于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这个研究结果,与2500年前的孔子的见解,可说是不谋而合。孔子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五伦,而五伦说到底就是五种美好的人际关系。
6. 佛陀也说过:“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说的其实就是“孤独生”的可怜处境,希望能够点醒世人,通过心灵修养,来接通真实的生命,不要再继续当“爱欲”的奴隶,要立志于翻身充当“爱欲”的主人,并且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7. 笔者不才, 在2019年获得顶峰体验的时候,真切地体验到:“人在慈悲之中,不生不死,不去不来。” 说的其实就是接通自己的佛性的生命境界。
8. 讲回“孤独死”,正如《早报》读者陈家喜(大约是一两个星期前的一篇读者来函)所指出的那样:“孤独死的老人,在他们身体死亡之前,就已经经历过了一次社会性的死亡。” 所谓“社会性的死亡”,也就是一个人切断了一切社会联系,社会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他了。
9. 记得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好像叫“可可”),说的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身体的死亡,一次是“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记得你的时候”。一般人是先经历身体的死亡,再经历社会性的死亡;而“孤独死”的人,顺序却是相反的。
10. “孤独死”的人在生命历程的最后时光,身体虽然还活着,他却已经被全世界的人遗忘了。你能够想象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境吗?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想,“孤独死”的历程其实就是“孤独生”的历程,其心境应该是无比凄凉吧?
11. 生命历程就是死亡历程,生命历程的结束也就是死亡历程的结束。关心“孤独死”的结果,只是治标不治本,我们若想把新加坡建设成“第一世界社会”,就要同时关心“孤独死”和“孤独生”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It take a whole nation to solve this problem. (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才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12. “孤独死”与“孤独生”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外在的社会问题而已,而且是一个内在的人生问题。它,关系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一句话,它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一生的幸福、一世的快乐。不是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