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3

海德格尔如是说:向死而生

1. 存在主义哲学【向死而生】

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属“己”,而有待实现的潜能,并不得不“向死而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死亡。

作为海德格尔讲的“此有”(Dasein 英语be there,中文“我在”),如果一个人在面对“独生独死”的生命状态时,采取决断的“向死而生”的态度,敢于承担自己的唯一性和个体性,那么此人就可说是进入了“真诚的”(authentic)生存状态,并同时接通到“向生而死”的终极意义。真诚性(authenticity)立足于“当下”,接通着个人的未来和过去,使自我具有完整性与永恒性。在这种关系上,一个人不但接受自己的死亡,而且真切体验到生命的神圣性。【崃按:这里的描述,基于笔者对于真实生命的体验。】

海德格尔认为,当人与自己的死亡遭遇时,真实的属己(属灵)的自我才会显露出来。在真正属己(属灵)状态中,“我”(总是居先的,尽管这个“我”并不等同于一个传统哲学意义上的主体。如果一个人被畏惧压倒,通过没入于众人或匿名的“人们”[They,das Man]来保护自己,正如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様,他就进入了“不真诚的”(inauthentic)生存状态。 在“不真诚的”(inauthenticity)状态中,“人们”(They)居先,人失去了自己的存有意义。

这种态度或姿态就是 海德格尔所说的此有的“沉沦”[fallingness,Verfallen],即“此有”避开自身,让自身沉沦于日常的一般性事务中,与俗世共浮沉。

【崃按1:为了避免“此有”的沉沦,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依据真诚的心灵修养,来通过刘宗周所谓的“圣学吃紧三关之第一关:人己关】

【崃按2:笔者窃以为,用“此有”或“此在”来表达德语Dasein的意思,过于干巴巴,一点趣味也没有,倒不如翻译为:“我在”, 也就是英语表达的“be the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