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30

【普贤十愿十如是】

【普贤十愿十如是】

  1. 一者、【礼敬诸佛】【如是相】--一切诸佛没有一定的形相,皆依照救度众生的需要而“随类现身”,所以众生有多少形相,诸佛就有多少形相。佛弟子当知当学,真诚恭敬对待一切形相,不可生分别心,而耽误自己的修行。【佛光菜根谭:实践人格的尊重】
  2. 二者、【称赞如来】【如是性】--一切诸佛与一切众生,虽然形相有别,其佛性、法性、觉性却是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当“称”其佛性而“赞”叹之。自赞赞他,自他愿满。【佛光菜根谭:实践语言的赞美】
  3. 三者、【广修供养】【如是体】--“如是体”:意思就是:“如是相”与“如是性”是一个“整体”(生命的整体;整体的生命)。儒家所谓“修身为本”,讲的就是这个意思。佛家所谓“人身难得今已得”,讲的也是这个意思。佛弟子当知当学:(1)身体是“每一个人的终身伴侣”,要理解它、珍惜它、善待它;(2)身体是“宇宙的礼物”,要用一颗虔诚、感恩的心来接受它,并小心翼翼地“打开礼物”,去发现宇宙的奥秘;(3)身体是“灵性的圣殿”,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存正念,就能够一辈子住在这个专门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圣殿”之中。佛弟子当善自思维,以上三个意思,都没有离不开“广修供养”的原则。【佛光菜根谭:实践心意的布施】
  4. 四者、【忏悔业障】【如是力】--明白了【广修供养】的真实义的佛弟子,自自然然就会生起大忏悔的巨大能量,而得以脱离六道轮回乃至于十法界的“妄心造作”的境界。【佛光菜根谭:实践行为的改进】
  5. 五者、【随喜功德】【如是作】--摆脱了六道轮回乃至于十法界的“妄心造作”的境界之后,生命就获得自由了,自自然然就会生起欢喜心,自自然然就生活在欢喜的世界之中,自自然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自自然然到处受人欢迎。【佛光菜根谭:实践善事的资助】
  6. 六者、【请转法轮】【如是因】--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佛弟子当知当学,既然已经恭请“自性弥陀”住世(“世”:妄心造作的十法界),那么时时处处都是“稀有难逢的殊胜因缘”,都要真诚恭敬地“请转法轮”。佛弟子当知,自心自悟,觉悟不在玄妙深广之处,而在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时时处处都保持“慎独”的功夫,一觉察自己的错误,当下就要改正,切莫自欺欺人,切莫埋怨他人。“朝闻道,夕死可矣”,“闻道”之深意在于“改过迁善”,在于德日进、过日少。切莫离开“普贤十愿”的第四个原则“忏悔业障”。【佛光菜根谭:实践佛法的弘传】
  7. 七者、【请佛住世】【如是缘】--请佛,请那尊佛呢?当然十方三世佛,通通都可以请!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请【自性弥陀】佛。这是【出世间因果】的殊胜难逢的真实缘。不可不知。佛弟子当知当学,阿弥陀佛乃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西方教主与自性弥陀,无二无别。【佛光菜根谭:实践圣贤的护持】
  8. 八者、【常随佛学】【如是果】--佛弟子能够“常随佛学”,这的的确确是让人羡慕不已的殊胜果行啊!《周易》说“君子以果行育德”。这是“智慧果”、“慈悲果”、“菩提果”、“涅槃果”啊!所谓“今心念佛念念觉,即觉即行心佛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光菜根谭:实践真理的追随】
  9. 九者、【恒顺众生】【如是报】--这是佛弟子与一切众生最美好的互动关系啊!佛弟子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唤起一切众生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心,时时处处都与一切众生的佛性相应,【帮助一切众生顺应自己的佛性来生活】,这是真正做到了【报众生恩】啊!【佛光菜根谭:实践民意的尊重】
  10. 十者、【普皆回向】【如是本末究竟】--这是对前面的“九个原则”的总结。【礼敬诸佛、如是相】是“本”,【恒顺众生、如是报】是“末”,到了“第十个原则”就是“究竟处”,也是“终极处”,也就是“一切众生愿满成佛”之真实意。佛弟子当知当学,“十方三世佛”就包括了“一切众生”在内,并不是“十方三世佛”之外还有“一切众生”;所以,“共同一法身”就是“一切众生”的究竟归宿。“法身”是一个觉性的大海,每一个生命都只是离开这个大海的一滴水,最终都要回归到这个大海。佛弟子当知:一滴水回归到大海,整个大海就是自己。这个就是“无我”的真实义。所谓【回向一切众生】,也就是回向这个觉性的大海、回向自己而已。不可不知。【佛光菜根谭:实践圆满的功德】

为什么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

为什么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

  1. 一问:你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难道不是犯了【拨无因果】的极大过失吗?
  2. 一答:我承认六道轮回是【事实】,怎么会是【拨无因果】呢?
  3. 二问:那你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4. 二答:六道轮回源自“妄心造作”,怎么会是【真相】呢?
  5. 三问:那什么是【真相】?
  6. 三答:“无我”才是【真相】。

什么是“事实真相”?【你我问答】

什么是“事实真相”?【你我问答】

  1. 一问:六道轮回是【事实真相】吗?
  2. 一答:六道轮回是【事实】,但不是【真相】。
  3. 二问:什么是【真相】?
  4. 二问:【修行证果】是【真相】。
  5. 三问:怎样才能【修行证果】?
  6. 三答:【今心念佛念念觉,即觉即行十如是】。

心君VS天君

心君VS天君

  1. 心君:心君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那要看心君的选择。心本来就是“真妄和合”,心君选择“真相”就成为“明君”;选择“妄相”就成为“昏君”。“六道轮回”的妄相,就是心君的错误选择;“修行证果”的真相,就是心君的正确选择。
  2. 天君:天君与心君到底是什么关系?《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天君规定了人类与万物的本性。
  3.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人类本性善良】。这就是天君的规定。心君的选择如果符合天君的规定,人类就会【自由自在】;心君的选择如果违反天君的规定,人类就是【受苦受难】。

命运:命VS运

  1. 没有所谓的命运,只有不同的选择。【崃按:一般人把“六道轮回”的世间因果当成自己的“命运”,佛弟子却能够“做出不同选择”,根据“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的出世间因果来“创造命运”】
  2. 凭借自由意志,改造自己的命运。【崃按:“自由意志”来源于“无我”的空性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自由可言】

ran away from negative energy!


  1. Ran away from negative energy! 【逃离负能量!】
  2. Negative energy is a black hole which eats up everything! 【负能量是一个吞噬一切的黑洞!】
  3. Transform the negative energy to positive energy by switching the source of energy from "Wang Root" to "Yi Root" (as suggested by Liu zongzhou, 1578--1645). 【只要把能量的源头从“妄根”切换到“意根”,我们就能够把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崃注:《大学》“修身为本”之后,刘宗周加了一句”诚意为本之本“;我们不妨在“诚意为本之本”之后,再加上一句“慎独为本之本又本”。“慎独”就是“格物”的实践功夫。“慎独”功夫成熟,“独体”自然现前。“慎独”就是切换能量源头的“不二法门”】

Be a source of positive energy!


  1. Be a source of positive energy! 【让自己成为正能量的源头】
  2. Never sound negative. 【决不让别人从自己身上感受到负能量】
  3. Stay positive in our hearts, our minds, our words and our deeds by connecting to our spirituality. 【与自己内心深处的灵性源头取得联系,以便自己在情感中、思想中、语言中与行为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2019-11-27

为什么:不信地狱者会堕入地狱,不信佛国者不能往生佛国

为什么:不信地狱者会堕入地狱,不信佛国者不能往生佛国

  1. 不信地狱者真的会堕入地狱吗?当然不是。是要看他的行为,他嘴巴说不信,但是行为却没有偏差,行为完全符合伦理道德,又怎么会堕入地狱呢?【他的行为符合“十善业道”,他还是能够生活在人天善道的】
  2. 不信佛国者真的不能往生佛国吗?如是如是。一者、口说不信,心里不信,行为又有偏差,当然只有去三恶道的份,去不了佛国;二者、口说不信,内心却一直进行正念思维,可惜既然不信佛国,没有发愿往生,就只能生活在人天善道,去不了佛国。当知:往生佛国者,如是信,如是愿,如是念佛,如是往生,如是本末究竟【圆满具足“十如是”】。

寻找人生的第一知己,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1. 寻找人生的第一知己,做自己的终身伴侣
  2. 谁是自己的“人生第一知己”?当然是自己,然后是别人。自己如果没有“自知之明”【明心见性】,做不了自己的“人生第一知己”,又怎么能够奢望别人来当自己的“人生第一知己”呢?
  3. 谁是自己的“终身伴侣”?身体就是自己的“终身伴侣”。连身体都不愿、不肯、不能去照顾好,还谈得上去照顾婚姻关系中的“终身伴侣”吗?

2019-11-26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VS 大荒山悲泣:“我真没用”

杜鹃啼血:“不如归去”VS 大荒山悲泣:“我真没用”
  1. 民间传说“杜鹃啼血”,充满浓厚的感情色彩。实在是因为人间的苦难过于深重,故人们见到杜鹃满口红色,即产生移情作用。不明此理的人,偏偏要从事实层面去分辨说,杜鹃不是“啼血”,实在是不明白:人们说的“杜鹃啼血”,讲的其实不是鸟,而是人。
  2. 借用“杜鹃啼血”这个“旧瓶”,我们也可以装进“新酒”:杜鹃啼血,呼唤着“不如归去”,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心灵的呼唤,呼唤着我们“把心带回家”。
  3. 《红楼梦》大石头的悲泣,悲泣着自己的“没用”,也是一种人生的提示,提示着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直面妄心的撒旦:回归天性的大爱

直面妄心的撒旦:回归天性的大爱

  1. 基督家所谓“撒旦”,佛家谓之“妄心”。基督家所谓“撒旦本是天使长”,佛家谓之“真妄和合”。既然如此,“妄心的撒旦”其实有其“可爱的一面”,即:“真心的天使长”的一面。
  2. 只要平心静气地面对“妄心的撒旦”,与它进行深度沟通,其“真心的天使长”一面会自然出现。
  3. 佛家所谓“心正,邪法亦正”,不是没有道理的。

内圣之学完成“身心合一“,外王之道始于夫妇关系

内圣之学完成“身心合一“,外王之道始于夫妇关系

  1. 内圣之学【即《大学》八条目之“知的历程”: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开始,反求诸己,一直到“致知在格物”,已经退了六步,退无可退了】两大原则:(1)修身为本【“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2)诚意为本之本【“诚意”为“正心、修身”之本,也就是“身心合一”之本】。落实这两大原则在生活之中,就能够契入“身心合一”的“真我”【也是“全我”】的境界之中。
  2. 外王之道【即《大学》八条目之“行的历程”:从“物格而后知致”开始,推己及人,一直到“国治而后天下平”,总共进了七步,进无可进了】落实于21世纪的时代与社会,第一个需要我们用心经营的,就是夫妇关系。【台湾儒家学者曾昭旭创立了“儒家爱情学”值得我们参考。曾教授认为,夫妇彼此应该是对方的“人生第一知己”。夫妇要成为对方的“人生第一知己”,就要首先“反求诸己证真我”,然后凭着自己的“真我”,跟对方沟通,帮助对方找到他/她的“真我”。两个“真我”之间的关系,就是“真爱”的关系。具有“真爱”关系的夫妇,才能够称得上彼此是对方的“人生第一知己”】
  3. 可以说,内圣之学就是“真我之学”,外王之道就是“真人之道”;“真我”与“真人”的共同基础,就是“真爱”。把“真爱”落实在家庭中,帮助家人找到“真我”(明明德),那就是“齐家”;把“真我”落实在国中,帮助国人找到“真我”(明明德),那就是“治国”;把“真爱”落实在天下,帮助天下人找到“真我”(明明德),那就是“平天下”。

Religions help us to find God, but God has no religion.


  1. Religions help us to find God, 【一切宗教,不外乎帮助人们寻找上帝】
  2. but God has no religion. 【然而,上帝不属于任何宗教】

科学破除迷信,人们却迷信科学

科学破除迷信,人们却迷信科学

  1. 500年前,人类文明的发展来到了一个转折点:科学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从此,人类逐渐掌握了科技力量,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2. 由于掌握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人类的本领突然变得不可思议起来。
  3. 人类不可思议的本领,包括:对外太空的探索,人类实现了飞上月球的梦想,而且人类还持续地发射航天器到外太空去。人类把理性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观测推算到半径为465万万光年的宇宙【在可观测宇宙里,包含:20万光年的银河系、1光年的太阳引力范围、100万米的地球大气层】。
  4. 然而,科学的力量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物质文明带来了飞跃性的发展【人类享有了在文明发展史上空前的繁荣的物质文明】,一方面却给人们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5. 原因是:科学破除迷信,却有相当一部分人开始迷信科学。他们认为,科学可以解决人类生活的一切问题。
  6. 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科学,却受困于科学】,另一方面是【学习宗教,却受困于宗教】。科学与宗教互相对立,而不能融会贯通,这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所在。
  7. 追根究底,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佛家所谓“执着”。
  8. 学习科学的人,执着于科学;学习宗教的人,执着于宗教。要化解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就要破除人们心中的“执着”。就这么简单,就这么复杂。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
  9. 空说没用,需要我辈有心人共同努力,克服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危机,以实现儒家智慧传承对于“大同世界”的千年期盼。

2019-11-24

“百界千如”中做个“十如是的人中人”【人中人:人法界中的人法界】

  1. 如是相: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貌,皆是为慈悲救度的需要,而随类现身,故有多少相貌的众生,即有多少相貌的诸佛菩萨。约人而观之,即此人身是。
  2. 如是性:诸佛菩萨都是契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的觉性、佛性、法性大海之中,无二无别。一切众生亦皆具足佛性,亦皆当契入此觉性、佛性、法性大海之中,无二无别。约人而观之,即此人之心性是。
  3. 如是体:如是相与如是性,合而观之,即是如是体,即“性相不二”之体。约儒家而观之,即“身心合一”之体。
  4. 如是力:约儒家而观之,即“身心合一”之“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力也。
  5. 如是作:约儒家而观之,即人类理想中之政治、教育事业也。
  6. 如是因:约儒家而观之,即“欲明明德于天下”之大抱负也。
  7. 如是缘:约儒家教化而观之,吾人 生当21世纪之时代与社会,机缘已成熟,须当把握。
  8. 如是果:约儒家经典《大学》以观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因缘既已成熟,自当结出“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之国。
  9. 如是报:约儒家经典《大学》以言之,既然结出“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之果,则报在“我本身、我家人、我国人、我天下人”也。
  10. 如是本末究竟:约儒家经典《大学》以综述之,“如是相”即是“修身为本”之根本原则(此为“本”),“如是报”即是“明明德于天下”之终极果报(此为“末”)。由“修身为本”之本,一以贯之,直达“明明德于天下”之末,此乃儒家“圣人”之“究竟”处也。
  11. 如是本末究竟:

站在世界之巅,渴望永久的和平

站在世界之巅,渴望永久的和平

  1. 站在世界之巅:地球上最高的地点在珠穆朗玛峰之巅(8840米--8850米,一般认为是8848米)。学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学智慧传承,应当有“站立在世界之巅”的大抱负,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也。
  2. 渴望永久的和平:这个就是《大学》所谓“欲明明德于天下”是也。这可是“千年的期盼”啊!从孔子至今已经2500年,而这个“千年的期盼”是在孔子之前2500年就已经出现在古中国的文化经典之中。这是5000年的期盼啊,期盼着“永久的和平”。

如是as it is

如是as it is

  1. 学习佛法,最最宝贵的两个字,就是“如是”。
  2. “如是”的意思:就是“完全符合本来的样子”,没有增添一丝一毫,也没有减少一丝一毫。英语就是as it is。

普世三愿

普世三愿

  1. 愿世人皆得温饱。Be all be fed.
  2. 愿世人皆得康复。Be all be healed.
  3. 愿世人皆得爱护。Be all be loved.

三谛圆融是念佛

三谛圆融是念佛

  1. 【阿】——“空假中”三谛之【“空”谛】。其意为【“无”】,乃【“出世间”】之不可思议境界。【大势至菩萨】
  2. 【弥陀】——“空假中”三谛之【“假”谛】。其意为【“量”】,乃【“入世间”】之无尽时空。【观世音菩萨】
  3. 【佛】——“空假中”三谛之【“中”谛】。其意为【“觉”】,乃【“世出世间”】之终极维度dimension of ultimate。

“四人一马”:九九八十一难的人生旅途

“四人一马”:九九八十一难的人生旅途

  1. 人生妙理,妙不可言;不可言而言,不可执着。横说竖说,长说短说,总归一理。自当反求诸己,细细思维,静静体会,其味无穷。
  2. 今以《西游记》“四人一马”言之。
  3. 先说“四人”。一者、唐三藏也,即指“本人”也【崃按:用白话来说,就是“整体的人”,也就是英语所谓whole person】。此“本人”具足“三宝藏”。
  4. 二者、孙悟空也,即指“本心”也【崃按:孙悟空,修行人悟得“无我”之“空性智慧”者也】。——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帽”与“紧箍咒”相应,乃是唐三藏“本人”对于“真妄和合之心”之“自律”也。一旦修养功夫成熟,契入“纯净纯善”境界,“金箍帽”自然消失。又,孙悟空之“孙”字,表“如是性”之义,其意无穷。
  5. 三者、猪八戒也,即指“本身”也【崃按:猪八戒,修行人对于财色名食睡自当持戒,因戒得定,此身潜能方得起用,是名“猪悟能”】——猪八戒之“猪”相,表“如是相”之义,引人深思。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相貌,猪八戒哪里是永远一个“猪”相?
  6. 四者、沙和尚,即指“本体”也【崃按:沙和尚,以和为上,深明“和为贵”之理,故能调解“本身”与“本心”之矛盾冲突。】——沙悟净,纯净纯善也。唯有纯净纯善,身心方能合一。
  7. 再说“一马”。孙悟空,号曰“心猿”;白龙马,号曰“意马”。意马者,表法也,表“自由意志 free will”之法。盖吾人之真实生命之中,唯“自由意志”最为可贵。若无“自由意志”,人生一切皆是宿命,皆是“命中注定”,人与机器有何区别?人生价值何在?“自由意志”好比千里马,载送吾人前往理想之乐土。试想,唐三藏若无白龙马,何以到达西方?同理,吾人若无“自由意志”,此生之任何理想皆无从实现。
  8. 总之,“四人一马”乃一完美之人生团队,合则“大同世界”在望,离则“六道轮回”现前。

一门深入VS一行浅出

一门深入VS一行浅出

  1. 一门深入:所谓“反求诸己证真我”,这个需要“一门深入”。【“真我”就是契入“空性智慧”的“无我”之“我”】
  2. 一行浅出:“所谓“推己及人证真人”,这个需要“一行浅出”。【“真人”就是彰显“诸法实相”的“无相”之“人”】
  3. 深入浅出:所谓“人我合一证真理”,这个需要“深入浅出”。【“真理”就是自然“法尔如是”的“无作”之“理”】

2019-11-23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的真实义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的真实义

  1. 这两句话出自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弹琴》一诗。我们在此用唐朝这两句话的“旧瓶”,来装进我们21世纪社会与时代的“新酒”。
  2. “古调虽自爱”:古中国的儒释道智慧传承、古印度的印度教智慧传承、古希腊哲学的智慧传承、古阿拉伯的伊斯兰智慧传承,都是全人类的“传统文化”的智慧传承,都是“古调”,都是值得我们珍惜与学习的,因为它们都能够帮助我们的真实生命获得成长。
  3. “今人多不弹”:自从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以“哥白尼日心说”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二哥事件”为代表)以来,科学的纯粹理性占了上风,人类的宗教意识日渐薄弱,以致发生了“上帝死了”(尼采超人哲学)、“人死了”(人文主义哲学)、“我死了”(学术界片面强调客观性,取消了主体性、主观性的地位)的骨牌效应。人类的文化世界普遍丢失了宗教智慧传承的文化传统,相当多的人以为,只要依靠科学,就可以解决人生的一切问题。这个当然是错误的见解。
  4.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当然不是一件赶潮流的事情,但是也绝对不是开历史倒车!
  5.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有见识、有抱负、有勇气。
  6. 学习传统文化,需要“知难而进”(虽千万人,吾往矣),还需要“食古而化”(学了古代智慧,要善巧运用来解决21世纪时代与社会的问题)。

慎独功夫:独体现前

慎独功夫:独体现前

  1. 《大学》教人“慎独”,《中庸》也教人“慎独”。“慎独”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修养功夫。不懂得“慎独”,就只是个儒家学问的“门外汉”。
  2. “慎独”不外乎“忠道”与“恕道”。“忠道”就是“反求诸己证真我”之道,也就是“内圣之道”;“恕道”就是“推己及人证真人”之道,也就是“外王之道”。
  3. 《大学》所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讲的就是“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的境界。【“独体”就是“本物”;格物,格的就是“独体”这个“本物”。“格物”指的是“慎独”功夫;“物格”指的是“独体”现前】
  4. 然而,不可不知,独体未现前之前、已现前之后,慎独功夫都是一样重要的,都是“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5. 【崃按:儒家“慎独”功夫,就是佛家净土法门的“念佛”功夫。不可不知。】

“合掌恭敬,作礼而去”的真实义

“合掌恭敬,作礼而去”的真实义

  1. 合掌恭敬:见人善,合掌恭敬(称赞如来);见人恶,合掌恭敬(礼敬诸佛);闻人善,合掌恭敬(称赞如来);闻人恶,合掌恭敬(礼敬诸佛)。
  2. 作礼而去:见闻人之善,即思齐,作礼而去,去修养自己(迁善--众善奉行);见闻人之恶,即内省,作礼而去,去修养自己(改过--诸恶莫作)。总之,作礼而去,去“自净其意”。

儒佛不二:“百界千如”之“人道中的十法界”

儒佛不二:“百界千如”之“人道中的十法界”

  1. 十法界中都各自包含着十法界,所以“人法界”中也包含着“十法界”。【崃按:十法界中各有十法界,所以总共有“一百个法界”,每一个法界中又各有“十如是”,所以总共有“一千个如是”。“一百个法界”与“一千个如是”,合称“百界千如”——“十如是”的解释,参考本博文的转载(第5点)】
  2. 儒家思想完全针对“人法界”而展开。“人法界”中的“佛”就是“圣人”、“菩萨”就是“贤人”、“阿罗汉”就是“君子”、“众生”就是“小人”。
  3. 佛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转换成儒家语言,可以说是“一切小人,皆可以成为圣人”。
  4. 是佛,还是众生?是小人,还是圣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区别只是在于有没有受教育与肯不肯修养自己而已。
  5. 【转载】“十如是”,语出《法华经方便品》: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十如是」就是指【诸法实相存在的十种必要条件】,即【宇宙一切万有,森罗万象的十种必然真理、轨则】。

儒佛不二:人生大道的开启与圆成

儒佛不二:人生大道的开启与圆成

  1. 【佛家】出世间的大智慧【开启】人生大道
  2. 【儒家】入世间的大愿景【圆成】人生大道

五毒:五德之贼【儒佛不二】

五毒:五德之贼
  1. 贪毒: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义德之贼也。
  2. 嗔毒:怒火中烧,火烧功德林,仁德之贼也。
  3. 痴毒:执迷不悟,痴心妄想,智德之贼也。
  4. 慢毒:自以为是,傲慢无礼,礼德之贼也。
  5. 疑毒:疑人疑己,信心全无,信德之贼也。
  6. 【崃按:当知真实生命之中,“五德本有”、“五毒本无”,当努力修学,以便尽快“去五毒”、“复五德”,享受健康的生命,活出“人样”来】

人生路滑,一步一摔跤

人生路滑,一步一摔跤
  1. 一步一摔跤,那是寸步难行啊!那是恶道凡夫境界。
  2. 三步一摔跤,那是善道凡夫的境界。
  3. 千步一摔跤,那是二乘人的境界。
  4. 稳步不摔跤,那是大乘菩萨的境界。
  5. 一步一莲华,那是佛陀境界。

【转录】印度旁遮普朋友萨提世先生的分享

Oh man. Mind it that we have Mind. It is like a blank sheet of paper, our mind.  It is infinite like space. We are eager to write something on this blank sheet and we write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And then we make our mind conditioned by whatever we have written. Remember the rules of CPU in computer. Garbage in Gabage out. Mind also follows this rule. We keep virus protection in the computer. But what about the mind. Do we keep cleaning it. Blessed are those who keep their mind unconditioned. Keep the mind like an ocean not as a sheet of paper. Let the waves come and go. Waves look like formation on the surface of ocean but soon they dissolve into the ocean. Let the waves come and go. Don't freeze them. The ocean carries on itself in it's majesty.

Satish Kalra
20:11:2019
iamsatishkalra@gmail.com

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转载网上资料)


  1. 我想人最可贵的是有一颗谦卑的愿意学习的心。
  2.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迟早会受伤,但这些人生的伤痕却会带给我们深度。
  3. 从我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个受过伤的人,才能够体恤到别人受伤的感觉。
  4. 而一颗受了伤,还愿意不断去学习、不断去爱、不断去寻求医治的心,是一颗最美的心。

【我希望大家都学习在我们自己受伤的时候,不要马上去论断别人,而是能够开始自省,用一颗宽容理解的心,去帮助自己和别人都成长。】
——注:本篇博文,完全是转载网上资料,没有博主自己的看法。博主凭自己心灵的体验,随喜赞叹上述文字中所包含的真知灼见。

一意孤行VS随波逐流

一意孤行VS随波逐流

  1. 我们来把这两个成语的“旧瓶”,装上我们的“新酒”吧。
  2. 一意孤行:佛陀出世的时候,走了七步,步步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开口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佛性显露的称性极谈】,这是【物格而后知致】。依照《大学》八条目“行的历程”,我们知道,这之后紧接着就是【知致而后意诚】的【一意孤行】。(崃按:一意孤行的结果——结出最美的果实,一心孤圆,一行度众,最终达到“天下一人”的圣人境界)
  3. 随波逐流:大乘菩萨“现身说法”(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就是“随波逐流”。儒家《大学》三纲领中的“亲民”与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都要求儒家君子“兼善天下”,也都要求学习大乘菩萨“现身说法”的本领。否则,人人只顾自己“独善其身”,“大同世界”的理想怎么可能实现呢?

生命险境的撤退与厮杀

生命险境的撤退与厮杀

  1. 生命险境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自己亲密的家人、朋友,在思想和言语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和情境。】
  2. 那个时候,我们心中应当明确知道【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撤退,还是厮杀?】
  3. 在那样的生命险境中,如果我们有上述明确的认知,【我们就能够在“刺激-反应”之间,把握住“自由选择的空间”。】
  4. 能够把握住“自由选择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的自由意志在当下“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5. 只要是自由意志“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那么【不管是撤退,还是厮杀,我们都能够帮助自己与对方“脱离险境”。】
  6. 否则,我们就会【陷入欲望、情绪与杂念的纠缠之中,而做出生物惯性的“条件反射”的“回应”,最终导致“两败俱伤”的悲惨下场。】

“伤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的真实义

“伤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的真实义

  1. 这两句话出自现代诗人闻一多的《红烛》一诗。
  2. “伤心流泪你的果”:这个“果”,讲的是“世间因果”,也就是“六道轮回”的“业因果报”的“果”。属于四谛法“苦集灭道”中的“苦集”二谛的范畴。
  3. “创造光明你的因”:这个“因”,讲的是“出世间因果”,也就是“成佛之道”的“纯净纯善”的“因”。属于四谛法“苦集灭道”中的“灭道”二谛的范畴。

2019-11-22

四样生命的礼物:感谢上天

四样生命的礼物:谢天谢地

  1. 第一样生命礼物:蕴藏宇宙奥秘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是“宇宙的礼物”(释一行)与“终身的伴侣”(印度瑜伽师 Sri Sri Ravishankar),具有神圣性与亲密性,要以敬畏心与珍爱心来与它相处。【应当如是存念:谢上天赐予我们无比神圣的身体】
  2. 第二样生命礼物:自由意志的选择权力。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激(他人的语言与行动),必须善用“刺激-反应”之间的空间来选择“最恰当的回应”,而不能落入生物惯性的“条件反射”。【应当如是存念:谢上天赐予我们自由选择回应的权力】
  3. 第三样生命礼物:生命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在人性中,存在着“善良”、“关爱”、“恭敬”、“智慧”、“正义”等道德法则,它们都不是任何人规定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永恒原则”(timeless principles)。【应当如是存念: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的自然规律与法则】
  4. 第四样生命礼物:生命的四种智能。人的生命中与生俱来具有四种智能:身体智能、感性智能、理性智能与灵性智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与善用。【应当如是存念:谢上天赐予我们生命的四种智能】
  5. 注:上述中的第一种生命礼物综合了释一行禅师与印度瑜伽师拉维善卡的洞见;第二种到第四种则是史蒂芬·科维的真知。

生命旅程四阶段:疗愈、统一、同伴、共创

生命旅程四阶段:疗愈、统一、同伴、共创

  1. 生命旅程的第一个阶段——疗愈阶段:佛家所谓“三毒”(贪嗔痴)、“五毒”(贪嗔痴慢疑)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众生的生命“中毒”了。我们只有靠努力修学“戒定慧”、“五分法身香”来为生命“消毒”,以便让生命恢复健康。【儒家所谓“小人”,也同样是“心灵的病人”,需要接受圣贤教育来“疗愈”生命】【“内圣”面:“格物物格”(见性:本物)与“致知知致”(明心:良心)的“疗愈”功能】
  2. 生命旅程的第二个阶段——统一阶段:生命的苦痛来自于“身心分离”、“人我对立”与“天人隔绝”,分别是个人层次、社会层次与自然层次的“碎片化”。我们只有与自己、与别人、与上天和解,才能够获得人生幸福。【儒家强调“内圣外王”,强调“五伦关系”,强调“和为贵”,都是突显出生命的“统一性”的重要】【“内圣”面:“诚意意诚”与“正心心正”的“统一”功能】
  3. 生命旅程的第三个阶段——同伴阶段:“家人”、“国人”、“天下人”都是生命旅程——人生的亲密之旅的同伴。【“明明德”与“亲民”原则的落实】
  4. 生命旅程的第四个阶段——共创阶段:与“家人”共创“家园”、与“国人”共创“乐国”、与世人共创“大同世界”。【“明明德于天下”与“止于至善”大愿的实现】

期限:身体有使用期限,生命没有期限

期限:身体有使用期限,生命没有期限

  1. 人因为身体有使用期限,就误以为生命也有使用期限。
  2. 身体只是生命的载体,与生命本身是两回事。
  3. 生命要远远大于这个身体,不可不知,不可不思考与学习生命的学问。

2019-11-21

活着是“梦里明明”,死时是“觉后空空”,冤枉啊!


  1. 活着是“梦里明明”,死时是“觉后空空”,冤枉啊!
  2. 佛陀真正的教导是“觉今是而昨非”:“今是”就是“觉后空空无大千”【今生今世就要觉悟了,要跳出六道轮回了,不要再搞下去了】,“昨非”就是“梦里明明有六趣”【六道轮回已经搞了无量劫了,够了】
  3. 当下即是,此时不觉悟,更待何时?此时不觉悟,多生多世之后恐怕还是再搞轮回,又有什么意思呢?学个什么佛呢?扪心自问,对得起佛陀吗?

人生修养四个境界:A.梦梦 B. 梦觉 C. 觉梦 D. 觉觉

人生修养四个境界:A.梦梦 B. 梦觉 C. 觉梦 D. 觉觉

  1. A. 梦梦境界:小人的“没有修养”的境界【六道轮回的众生境界;不断重蹈覆辙的小人境界】
  2. B. 梦觉境界:君子的“修养自己/独善其身”的境界【超越轮回的二乘人境界;改过迁善的君子境界】
  3. C. 觉梦境界:贤人的“教化他人/兼善天下”的境界【慈悲救度的大乘菩萨境界;出任国家政治要职的治国贤才境界】
  4. D. 觉觉境界:圣人的“言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境界【究竟圆满的佛陀境界;在全世界推行“王道”政治、落实“大同世界”理念的圣人】
  5. 梦梦—梦中梦【十法界是梦,六道轮回是梦中梦】
  6. 梦觉—梦中觉【十法界是梦,四圣法界是梦中觉】【阿罗汉处于“四圣法界”中的“声闻法界“】
  7. 觉梦—觉中梦【一真法界是觉,大乘菩萨“乘愿再来”回归十法界乃至于六道,是觉中梦】
  8. 觉觉—觉中觉【一真法界是觉,大涅槃境界是觉中觉】

2019-11-20

夫妇之爱,通乎天地(开创性思考;未完待续)

夫妇之爱,通乎天地
  1. 《周易·下经》前二卦:《咸》与《恒》讲的是恋爱与婚姻。《周易·上经》前二卦:《乾》与《坤》讲的是宇宙与地球。【乾、坤是上经天道之首,咸、恒是下经人道之首】
  2. 《咸》卦讲的是男女恋爱的感应之道,通乎天地万物的感应之道。
  3. 《恒》卦讲的是夫妇婚姻的恒常之道,通乎人性中的自然规律与法则。
  4. 不论是《咸》还是《恒》【也就是说:不论是恋爱中的男女,还是婚姻中的夫妇】,其实都离不开一个“爱”字。
  5. 世俗人误以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其实一对男女如果结了婚就失去了“爱”,只能证明他们之前的“爱”,不是真的,而是“虚情假意”,而是“有条件的爱”。
  6. 真正的夫妇之爱,是“无条件的爱”,是超越时空的“真爱”,那是来自天上的“浪漫之爱”。

持戒于身,得定于心,开慧乎佛性

持戒于身,得定于心,开慧乎佛性
  1. 持戒:身体需要持戒,不得随顺欲望而流动,必须逆流而上。【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贪】
  2. 禅定:心灵需要禅定,不得随顺情绪而波动,必须从生命外部“撤回”。【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嗔】
  3. 智慧:本源需要智慧,不得随顺念头而转动,必须从“历史维度”触及“终极维度”。【放下身心世界,回归涅槃故乡】【不痴】

格物天人一、致知人我一、诚意身心一

格物天人一、致知人我一、诚意身心一

  1. 格物、物格:天人合一的境界,打通“天人隔绝”的生命源头。【“大身子”的宇宙意识;从“我执”中解脱的本物】
  2. 致知、知致:人我合一的境界,打通“人我对立”的生命流动。【“大心”的社会意识;从“法执”中解脱的良知】
  3. 诚意、意诚:身心合一的境界,打通“身心分离”的生命主体。【“全我”的道德意识;“空空如也”的独体——心之太极】

有量的无量 VS 无量的无量

有量的无量 VS  无量的无量

  1. 有量的无量:西方极乐世界(一真法界)的“无量”,属于“有量的无量”。
  2. 无量的无量:涅槃境界(终极维度)的“无量”,属于“无量的无量”。

儒释道修学要领:千言万语,都是对自己讲

儒释道修学要领:千言万语,都是对自己讲
  1. 儒释道智慧传承的核心在于:心性之学。
  2. 心性之学的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1. 心学;2. 性学。
  3. 心性之学的第一个方面:心学【注:此“心学”乃是广义的“心学”,不是宋明理学的狭义的“心学”】,用白话精确地表达,就是“真心的学问”。儒释道都是建立在“真心”的基础上的。离开了“真心”,也就没有儒释道可言。
  4. 心性之学的第二个方面:性学【注:此“性学“乃是广义的“性学”,不是人体科学的狭义的“性学”】,用白话精确地表达,就是“人性的实践”。儒释道都是重视“实践”的。没有“实践”,儒释道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与时代精神。
  5. 不论是“心学”还是“性学”,儒释道的千言万语,都是对我们自己讲的,没有一句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即是老师在教学,也是秉持这样的原则与精神。老师教学所讲的,通通都是讲给自己听的。

儒家智慧传承:科学与宗教的沟通桥梁

儒家的智慧传承:科学与宗教的沟通桥梁
  1. 儒家一方面注重心性之学(“内圣之学”),具备宗教信仰的本质【信仰“人性本善”】,所以可以跟各种宗教沟通交流;
  2. 儒家另一方面注重“外王之道”的政治与社会实践,具备强烈的人文意识,所以可以跟科学沟通交流。

东方佛学智慧传承与西方神学智慧传承的融会贯通

东方佛学智慧传承与西方神学智慧传承的融会贯通
  1. 古印度与古中国两种智慧传承的互映交融,成就了今日流传世间的佛学智慧传承。【注:佛学智慧传承,包括:南传佛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三大支】
  2. 古希腊、古希伯来两种智慧传承,互映交融,成就了今日流传世间的神学智慧传承。【注:神学智慧传承,包括:天主教、基督教与东正教三大支】

正负两种心态与文化

正负两种心态与文化
  1. 负面心态与风气:妄心主导的【受迫害心态】与【指责、怪罪的习气】
  2. 正面心态与风气:慈悲心主导的【感恩心态】与【赞扬、肯定的习气】

2019-11-18

立志:儒家之志与佛家之志

立志:儒家之志与佛家之志
  1. 儒家之志:《大学》“明明德于天下”【通过教育,让全世界每一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与生俱来的光明的德性】
  2. 佛家之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通过教化,让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西方极乐世界是怎样建成的?

西方极乐世界是怎样建成的?
  1. 【西方极乐世界的地基】“世饶王”所立的的儒家之志,即:帮助人民免除一切痛苦,过上好日子。
  2. 【西方极乐世界的宏伟建筑】“法藏比丘”所立的佛家之志,即:帮助一切众生,免除痛苦,究竟成佛。
  3. 【西方极乐世界的终极目的】“十方三世佛”所立之志,即:开发“自性弥陀”的秘密宝藏,帮助自己成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孔子就是今生今世的阿弥陀佛

孔子就是今生今世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生生世世的孔子。

阿弥陀佛是最负责任的政治领袖

阿弥陀佛是最负责任的政治领袖
  1. 阿弥陀佛未成佛之前,是一个最负责任的政治领袖。他的名字叫“世饶王”,他提供了富裕的物质生活给人民之后,观察人民还是生活在生老病死的痛苦之中。他把解除人民的痛苦当作自己的责任,便开始寻找解除之道。
  2. 于是,“世饶王”便拜“世间自在王佛”为师,出家成为“法藏比丘”。由于解除人民痛苦的心愿十分强烈,他勇猛精进,把老师所教的都学到最好。但是,他内心还是保持着真诚的谦卑。他知道,要彻底解除人民的痛苦,需要更高的智慧、更深的慈悲。
  3. 最后,“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佛”的帮助下,遍游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国土,集合了一切佛土的优点,而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
  4. 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虚幻的梦境,而是一个最负责任的政治领袖所建立起来的教育场所。在那里,不做别的,只是帮助一切人民解除生老病死的痛苦而已。
  5.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西方极乐世界主要是为活人而建立的!死人当然灵性不死,去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获得解救,可惜他们已经丧失了身体,没有办法“乘愿再来”啊!
  6. 迷惑颠倒的世人,什么时候才能彻底体会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啊?

2019-11-17

遇到矛盾冲突的两种态度:撤退与前进【听卓老师分享有感】

遇到矛盾冲突的两种态度:撤退与前进


  1. 遇到矛盾冲突的第一种态度:撤退!反求诸己证真我。——独善其身的态度。
  2. 遇到矛盾冲突的第二种态度:先撤退,后前进!先撤退:“反求诸己证真我”,一方面避免激化矛盾冲突,带来破坏与伤害;一方面向内寻求心灵的突破【破除“我执”】。后前进:“推己及人证真人”。要知难而进,要帮助对方“反求诸己证真我”。【然而,切记:一旦失败,就要再度撤退,再度“反求诸己证真我”】【“真我”就是突破“我执”,而契入“无我”的空性智慧】——兼善天下的态度。

三不:不纠缠、不试探、不玩弄【对待生命的三不主义】

三不:不纠缠、不试探、不玩弄【对待生命的三不主义】


  1. 不纠缠:纠缠起于“我执”的情绪,剪不断理还乱。应当以智慧宝剑,快刀斩乱麻。实践:用“深呼吸”的方法来控制情绪,以便被绑架的大脑可以脱身,恢复理性。
  2. 不试探:试探起于疑心、玩弄心、无聊心、自以为是心。实践:当“反求诸己”,不要去试探别人的真假,回过头来先试探自己的真假。一真一切真,一假一切假。
  3. 不玩弄:这是最要不得的心态。实践:当知玩弄别人,最终的结果就是被自己玩弄,糟蹋了自己宝贵的人生。

《孔子眼中的“尽善尽美”》【转载】

1、《韶》传说是舜帝时代的音乐,孔子认为舜帝以至诚孝心感化天下,乃是“仁政”、“德治”的最高典范,所以他评论代表舜帝政治教化的《韶》乐:表现的不但是音乐上的圆满美感(尽美),而且包含了道德人格上的圆满内涵(尽善)。
2、《武》传说是周武王时代的音乐,孔子认为周武王虽然师出有名,推翻商纣王的暴政,救民于倒悬,但是毕竟动用了武力,造成人命的伤亡。从人道(即仁道)的立场来说,是不够圆满的。所以他评论代表武王政治教化的《武》乐:虽然在音乐的美感方面可以说是圆满的(尽美矣),但是从道德人格方面来看却没有到达圆满的境界(未尽善也)。
3、由此可见,孔子理想中的政治是“非暴力”的。就这一点看,孔子的观点是超越时代的,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儒家:帝制霸道的代罪羔羊》

《儒家:帝制霸道的代罪羔羊》

  1. 一般人受到五四新文化传统影响,不明就里,把“古中国”帝制霸道的罪恶,通通归咎到儒家头上。
  2. 儒家自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就被注定了要做帝制霸道的代罪羔羊。
  3. “古中国”(文化传统)从1840–1919 (近代)逐渐转变成“今中国”(政治传统)。“今中国”为了追求生存与发展,对“古中国”的文化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各取所需,都在于“为政治服务”,何曾真正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
  4. 儒家作为“古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已经是全球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了,而不是中国人、华人所能独占或私有化。
  5. 然而,又不能忘记,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古中国”文化遗产,是全球华人的共同祖先留给后人的遗产。身为华人,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以便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却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一件大事。

生命的回归:回归心灵与回归社会

生命的回归:回归心灵与回归社会

1. 生命的回归有两个相反相成的方向:先回归心灵,后回归社会。

2. 回归心灵:一切宗教的信仰教育,不外乎“回归心灵”四个字而已。这也是“大学之道”的“知的历程”。

3. 回归社会:这是一些杰出的宗教信仰者所做到的。这也是“大学之道”的“行的历程”。

4. 回归生命:原始反终的哲学,生活与死亡的艺术,丧葬仪式的宗教内涵,21世纪的时代与社会的人需要有自己的思考与选择,要知难而进、食古而化,不要再让各种迷信、禁忌绑架自己的自由心灵了!

自由与权力

自由与权力

1.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选择的自由与权力,只是我们还没有学会怎么去享受这个自由与动用这个权力。

2. 史蒂芬·科维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3. 我们越是使用这个空间,这个空间就越是开阔。

4. 善于使用这个空间的人,将能够“扭转乾坤”,不但可以改变个人命运,也能够为所服务的机构开创新路。

先放下,再提起:大学之道

先放下,再提起:大学之道

1. 《大学》叙述八条目的经文里面,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到“致知在格物”,共有六个“先”字,表示“退六步”。这是“先放下”。顺序放下:天下、国、家、身、心、意。

2. 从“物格而后知致”,到“国治而后天下平”,共有七个“后”字,表示“进七步”。这是“后提起”。顺序提起:知、意、心、身、家、国、天下。

3. 大学之道,就是“先退后进”之道,先放下、后提起的内圣外王之道。

是谁剥夺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选择的权利与自由”?

是谁剥夺了我们与生俱来的“选择的权利与自由”?
  1. 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有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是史蒂夫·科维告诉我们的。
  2. 可是,这个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动用选择的权力的,虽然人人天生都具有这个权力。
  3. 只有突破欲望、情绪与杂念纠缠的人,才有资格动用选择的权力。
  4. 我们的欲望、情绪与杂念,就是剥夺我们选择的自由与权力的“三个大坏蛋”。

一切成功与快乐的生命背景:生老病死

一切成功与快乐的生命背景:生老病死

1. 人生的一切成功、一切快乐,能够经得起生老病死的考验吗?

2. 世俗所追求的成功与快乐,是经不起生老病死的考验的。

3. 儒家所追求的成功与快乐,是经得起生老病死的考验的。

4. 儒家学问不是世俗的学问,很多人不知道。

只恐夜深花睡去:唤醒生命

只恐夜深花睡去:唤醒生命
1. “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东坡的诗句。原意我们暂时不管它,只管旧瓶装新酒。

2. 恐:慎独功夫;夜:人生的漫漫长夜;花:生命;睡:陷入贪嗔痴状态。

3. 人生教育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唤醒生命”。

言语忍:“多说一句,少说一句”大不同

言语忍:“多说一句,少说一句”大不同
  1. 人与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只是因为嗔恚心绑架了理性。
  2. 理性一旦被嗔恚心绑架,嘴巴就再也控制不住了。一句句具有杀伤力的语言,就会像一支支利箭,射向对方的心。
  3. 中箭的人,如果能够保持清醒,在“刺激与反应之间”,找到选择的空间,他就能够善巧回应,避免自己的理性也被嗔恚心绑架,而以牙还牙 以眼还眼,也对准对方的心射出语言的利箭。
  4. 要能够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动用选择的权利,享受选择的自由,那是需要反复锻炼,才能做得到的。

《是爱不是碍,是伴不是绊》

《是爱不是碍,是伴不是绊》随想:
  1. 今天去芽笼做义工,经过静思书轩,看到橱窗里摆着的一本书的书名,触动我内心。
  2. 是爱,不是碍:我们时常说“爱你变成害你”,那是“溺爱”。那么,“爱你变成碍你”,又是怎样的一种爱呢?爱一个人应该是帮助他成就,现在却变成妨碍他成就。原因何在?不外乎贪嗔痴三毒俱在,碍人碍己。需要修持戒定慧三学,智慧现前,才会懂得怎么去爱,才能够真正帮助对方取得成就。
  3. 是伴不是绊:夫妻、亲子都是人生道路上的同伴,应该互相爱护、互相扶持。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看到相反的景象:越是亲密的人生伙伴,越是容易互相羁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执着的缘故啊!我执、法执俱在,烦恼障、所知障具足,自绊绊人啊!必须自己先修证慈悲心,先自度,而后度人,才行啊!

人体是“天工智能”

人体是“天工智能”
  1. 21世纪人类科技文明的一个突破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
  2. “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一种教育,才能够让人类的生命与生活享有尊严与自由呢?
  3. 我们应作如是观:人体这个“天工智能”的开发与利用,是在呼唤着一个改弦易辙的教育革命。

隐私权:保护的是人格权、个人生命空间权

隐私权:保护的是人格权、个人生命空间权

  1. 隐私权,表面上是隐瞒权与自私权,似乎可有可无,甚至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事无不可对人言,而且做人也不应该自私,为什么需要立法去保护自私呢?
  2. 然而,深一层去思考,我们会获得不同的认知。
  3. 如果我们不允许别人隐瞒与自私,那么每一个人将会丧失宝贵的个人空间,独立的人格也无从建立。
  4. 所以,隐私权为我们的“自然人”生命层面的独立人格与个人空间,提供法律保护。
  5. 那么,隐瞒权与自私权跟我们的关系是什么呢?隐瞒权就是我们有权不做光明磊落的事情,自私权就是我们有权不做大公无私的人。总之,我们有权放弃光明磊落的个人空间与独立人格所享有的大公无私的生命境界。
  6. 做光明磊落的人,享受大公无私的生命境界,不属于法律范畴,那是伦理道德的范畴。
  7. 这就是孔子所谓“免而无耻”(法治)与“有耻且格”(礼治)的区别。
  8. 伦理道德的建立,需要自觉与意志。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是独立人格与神圣的个人空间的魔棒。【史蒂芬·科维如是说:在“刺激与选择之间”做出选择的权力,是极其宝贵的“生命的礼物”,其重要性仅次于生命本身

2019-11-14

《关于学习与思考的提醒》

《关于学习与思考的提醒》
  • 学习而不受困于学习(Learning but not trapped by learning)
  • 思考而不受困于思考(Thinking but not trapped by thinking)

《知足常乐与知不足常精进:三破》【旧作】

要做到“知足常乐”,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重点——“三破” 来探讨并落实:
1、破贪——所谓“知足”,就是 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一个限度:即使不能达到“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的高标准,至少要能够对物质追求的欲望有所节制,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生命的有限时间、精力节省下来,用来追求精神生活的提升。这个就是《老子》里边所提到的“清心寡欲”的人生启示。要知道,欲望是一个无底洞,一旦掉进去了,就是掉进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谈何快乐呢?
2、破嗔——所谓“常乐”,就是对于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能够加以管理,并转化为正面情绪。佛家说的“三毒”、“五毒”里边,就有一个是“嗔”毒;说的就是负面情绪对于健康生命的伤害。尤其是在现代“忙、盲、茫”的城市生活中,人人充满压力和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妥善地加以处理,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充满冲突与不快,又谈何快乐呢?一个人要保持正面的情绪与思想,除了学习并运用西方的那一套“情绪管理技巧”之外,其实以下第三点所要提到的内容,可能是一样重要,或者是更重要的。
3、破痴——一个人一方面要“知足常乐”,另一方面要“知不足,常精进”:这个相反相成的命题,把“知足常乐”提升到了心灵生活的层面。原本“知足”指的是物质生活要有一个限度,这里的“知足”指的是精神生活带给人深度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原本的“常乐”是有一个时间限度的,这里的“常乐”是没有时间限度的。因为一个人把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精神生活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开创,这是一个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生命历程。到了这个地步,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一个人能够“知足”,又能够“知不足”,这就是圆满的智慧,这就是愚痴的破除。

《弟子规·信篇》讲的是什么内容?【旧作】

《弟子规》中的“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说话要谨慎——以诚信的心来说话,不可欺诈,不可说谎,不可多言,不可花言巧语,不讲粗俗话,没弄明白的道理不要说,未经证实的流言不要传播,不要轻易许诺,不要说人是非。说话要讲求沉稳而缓慢一些。

2、德行要提升——以诚信的心来学习,观摩借鉴,以提升自身德行。看到好人好事,就要努力看齐,假以时日,务必赶上;看到坏人坏事,就要努力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加警。要确立德行修养的目标,注重精神生活方面的提升,不在物质生活方面与人攀比。

3、态度要端正——以诚信的心来端正自己自处与待人的态度,才能正确对待他人的毁誉。无心之非是犯错,有心之非就是造恶,不可不严于律己。犯了过失,只要真心改过,就能消除负面影响,无碍于自己做个圣贤人的人生终极目标;犯了过失,不但不认错,反而刻意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罪加一等,离开人生的大道远之又远了。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 博学:学习而不受困于学习【转益多师是吾师】(Learning but not trapped by learning (to learn from multiple sources);
  2. 审问:苏格拉底“产婆术”【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一层层的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而自己发现答案】(Socratic Questioning ...... to question with purpose and standards); 
  3. 慎思:思考而不受困于思考【突破“自我中心”和“社会中心”的批判思考】Thinking but not trapped by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by breaking through egocentrism and sociocentrism); 
  4. 明辨: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Discerning ......(spiritual experiences); 
  5. 笃行: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D(史蒂芬·科维说:21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继“采集打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只是时代”的“第五个时代——智慧时代”【崃按:史蒂芬所谓“智慧时代”,与释一行所谓“觉人物种(Homo Conscius)”,具有异曲同工之妙】Doing ...... (stephen r covey: principle-based leadership; fifth age of humankind civilization - age of wisdom)

人物品评:风流、风骨、风采、风度

人物品评:风流、风骨、风采、风度

  1. 人物品评:魏晋玄学时代一门品评人物境界高下的学问
  2. 风流:所谓“名士风流”或“魏晋风流”,指的是一个人品格高洁而率真,言谈举止,自然活泼,如风之吹,如水之流。
  3. 风骨:形容一个人具有刚强的气概、品格
  4. 风采:形容一个人美好的仪表、举止【神采、精气神】
  5. 风度:指一个人美好的仪容、姿态、谈吐、举止【气度、大方】

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
  1. (术语)众生之感与如来之应之道互相交通也。
  2. 法华文句六下曰:‘始于今日,感应道交,故云忽于此间,会遇见之。’
  3. 【崃按】现代印度教圣人斯瓦米·维韦卡南达说:真正的信仰建立在感应道交的基础上。

2019-11-13

《弟子规的传承:远古的呼唤,千年的期盼》

《弟子规的传承:远古的呼唤,千年的期盼》

  1. 《弟子规》是源自孔子的“远古的呼唤”。
  2. 《弟子规》是对于“大同世界”的“千年的期盼”。
  3. 《弟子规》是一首“心灵修养”的“无言的歌”。

《情感生命的死穴》

《情感生命的死穴》

  1. 生活中,我们往往被别人(通常是家人、朋友)的指责与怪罪,点中我们“情感生命的死穴”。
  2. 一旦“情感生命的死穴”被点中,我们的正能量就丧失了。
  3. 由于情感是“生命的主人”(曽昭旭语),情感死了,负能量就充满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思想也被负面能量所支配。
  4. 我们必须要充分自觉,要尽快展开自救的行动。
  5. 自救行动1:我们尽快要跟点中我们“情感生命的死穴”的人进行沟通。——这个行动很难,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只要沟通成功,情感世界的负能量就会马上转变为正能量。
  6. 自救行动2:我们要赶快去运动,尽快恢复身体生命的正能量。——情感的负能量会“俘虏”我们的身体,运动可以帮助我们“赎回”身体。
  7. 自救行动3:我们要赶快做深呼吸,尽快恢复心灵的清明。——一呼一吸之间,就能够把心带回身体,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身心合一的正能量。

耶亚华说“对语文有了情感,就丢不掉了”

耶亚华说“对语文有了情感,就丢不掉了”

  • 语文教育不能够沦为应试教育的技能训练。
  • 语文教育的确应该蕴含着情感教育。
  • 尤其是母语教育,应该蕴含着母族文化的熏陶与欣赏。
  • 母族文化的熏陶与欣赏,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文化情怀,有助于回归“心灵故乡”

年龄

  1. 宇宙年龄:138亿岁
  2. 银河系年龄:135.1亿岁以上
  3. 太阳年龄:46.03亿岁
  4. 地球年龄:45.43亿岁

《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的故事》

  1. 伍子胥(559BC?--484BC)的故事1:【伍子胥本是楚国人,祖辈、父辈都在出国做官,后来楚平王听信谗言,杀害了他的父亲和兄长,伍子胥逃到吴国去。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夜愁白了头”。】【点评(崃按):伍子胥不甘愿向命运屈服——当楚平王下令要伍子胥的父亲把两个儿子召唤回来,以便把父子三人一起杀掉的时候,父亲就向楚王预言:大儿子一向听话会回来,但是二儿子(伍子胥)性格坚强不会回来。果然,命令下达到两兄弟这里的时候,哥哥就决定要回到父亲身边,弟弟伍子胥劝阻无效。哥哥对弟弟说:我回去父亲身边陪父亲受死,你为我们报仇吧!兄弟俩在生命最艰难的时刻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我们难道可以轻易去下判断,说谁的行为更加符合仁义吗?】
  2. 伍子胥的故事2:【后来,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伍子胥在吴国大有作为,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公元506年,伍子胥与孙武(545BC--470BC;史称“兵圣”)一起率兵攻入楚国国都,据说伍子胥挖了楚平王的坟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点评(崃按):伍子胥复仇心覆盖了仁爱心:根据《史记》记载,伍子胥为父兄复仇的心过于强烈,以至于把死去的楚平王掘坟鞭尸。这有失于仁爱之心的“倒行逆施”(与“仁道”背道而行),伍子胥明知故犯(“倒行逆施”是伍子胥回应申包胥的话),其实损害了自己灵性的健康】
  3. 伍子胥故事3:【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继位为吴王,伍子胥先后劝夫差杀勾践、灭吴国,夫差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伍子胥被赐宝剑自杀后沉尸钱塘江。伍子胥死后9年,吴国被越国偷袭而灭亡。】【点评(崃按):伍子胥不得善终——伍子胥后来的下场竟然与父兄一样死于谗言。临死前,他准确预言了吴国的灭亡。以伍子胥的旷世奇才,竟然不容于世间,竟然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这是一个天大的生命的悲剧。希望这样的生命悲剧,永远不要在人间重演!】

慎独意识:天天都要祭祀祖先与上天

慎独意识:天天都要祭祀祖先与上天

  1. 慎独意识:《大学》讲“慎独”,《中庸》也讲“慎独”,许多学者对于“慎独”二字议论纷纷,给出了许多互相补充与互相矛盾的解释,让许多人越看越糊涂。
  2. 我们千万不要成为“许多”糊涂人中的一个,我们要坚持“用心体会”和“身体力行”的两大原则,最终“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知的历程】。
  3. 要想“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就要牢记“知难而进”与“食古而化”两大原则【行的历程】。
  4. 不论是“知的历程”,还是“行的历程”,都离不开“慎独意识”。
  5. 举儒家最重视的“祭祀”中的“祭祖”和“祭天”为例子来说明吧。
  6. 先谈“祭祖”【根据“古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鬼者,归也”。其实,“祖”就是已经回归“生命的故乡”的先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是“宇宙的礼物”,但是这个“宇宙的礼物”,却需要通过“无数父母”【父母也是父母生的,父母的父母也是父母生的,由此上推到“无穷”(其实“有穷”,全人类历史290万年,“智人”历史40--25万年),每一个人都拥有“无数父母”】的身体来“传递”的,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体会一下,感恩之心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祭祖情怀”,就是“慎独意识”。我们天天都要保持“祭祖情怀”的“慎独意识”,天天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
  7. 再谈“祭天”【根据“古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神者,伸也”。其实,“天”就是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并以之为依据来伸展自己生命能量的“天地万物的本体”】。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虽然都是“宇宙的礼物”,但是这个“宇宙的礼物”并不能说明人与其他生物有什么不同。因为依据佛学的智慧传承,“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身体是“宇宙的礼物”,对一切生物乃至于非生物都是对的。所以,从身体来看,人类与其他生物“没有根本的不同”,人只是“万物之一”。然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类拥有心灵,人不只拥有身体的生命,人类还拥有心灵的生命。正因为拥有心灵,一切生物之中,唯有人类有能力去打开并善用“宇宙的礼物”。依据心灵,我们才说“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上天”的长子,应该而且必须做“上天的孝子”,去爱护天地万物,去爱护全人类同胞,去爱护一切动物、植物乃至于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是人类“生命的同伴”。我们只要静下心来体会一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地之心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祭天情怀”,就是“慎独意识”。我们天天都要保持“祭天情怀”的“慎独意识”,天天生活在神圣的世界里。

《老子与老师商容的一段对话:一唱三叹的生命赞歌》

《老子与老师商容的一段对话:一唱三叹的生命赞歌》


《高士传》卷上《商容》记载:

  1. 商容,不知何许人也,有疾。
  2. 老子曰:先生无遗教以告弟子乎?’’
  3. 容曰:将语子。过故乡而下车,知之乎?
  4. 老子曰:非谓不忘故耶?’【第一轮对话:“过故乡而下车,不忘故也”(崃按:“古中国”文化传统是华人的“文化家乡”,扪心自问,我们“下车”了吗?)】
  5. 容曰:过乔木而趋,知之乎?
  6. 老子曰:非谓其敬老耶?’【第二轮对话:“过乔木而趋,敬老也”(崃按:“古中国”文化传统是“文化乔木”,扪心自问,我们“趋”了吗?)】
  7. 容张口曰:吾舌存乎?
  8. 曰:存。
  9. 曰:吾齿存乎?
  10. 曰:亡。
  11. 知之乎?
  12. 老子曰:非谓其刚亡而弱存乎?’【第三轮对话:“舌存而齿亡,刚亡而弱存也”(崃按:“古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是“至柔的灵性”,所谓“文化乔木”与“文化故乡”,必须从“至柔的灵性”的“源头活水”去体验,才能获得真实义】
  13. 容曰:嘻!天下事尽矣。’”【一唱三叹的生命赞歌】

译文是:
  1. 商容,不知道他是什么人。商容生病了,老子去看望他,
  2. 问道:先生没有什么遗教告诉弟子我吗?
  3. 商容说:正准备对你说呢。过故乡而下车,你知道吗?
  4. 老子说:不就是说不要忘记故人故乡吗?”【第一轮对话:不要忘本(文化故乡)】
  5. 商容说:过乔木而小步跑,你知道吗?
  6. 老子说:不就是说要尊敬老者吗?”【第二轮对话:尊敬古老传统(文化乔木)】
  7. 商容张开口,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8. 还在。
  9. 我的牙齿还在吗?
  10. 没有了。
  11. 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12. 老子说:不是说刚强的容易消亡,而柔弱的容易生存吗?”【第三轮对话:至柔的灵性(源头活水)】
  13. 商容说:哈哈,天下的道理都在这里了!”【生命赞歌】
附录:

  1. 《吕氏春秋·不二》里记载老聃贵柔贵柔思想是老子从商容那里学来的,
  2. 所以《淮南子·缪称训》记载: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2019-11-12

《批判思考涉及“九标准”、“八元素”与“八德”》(Critical Thinking by Richard William Paul, 1937--2015)

《批判思考涉及“九标准”、“八元素”与“八德”》(Critical Thinking by Richard William Paul, 1937--2015)

  1. 批判思考的九个标准(或:十个标准)--大树的根部:1.1 【清晰度(Clarity)】;1.2 【准确度(Accuracy)】;1.3 【精细度(Precision)】;1.4 【深度(Depth)】; 1.5【 广度(Breadth)】;1.6 【公正性(Fairness)】;1.7 【完整性(Completeness)】;1.8 【逻辑性(Logical)】;1.9 【相关性(Relevance)】 (【1.10 重要性(Significance)】)
  2. 批判思考的八个元素--大树的主干枝叶:2.1 【问题(Questions)】;2.2 【目的(Purpose)】;2.3 【信息(Information)】;2.4 【视角(Point of View)】;2.5【 诠释(Interpretation and inference)】;2.6 【预示(Implications and Consequences)】;2.7 【概念(Concepts)】;2.8 【假设(Assumptions)】。
  3. 批判思考的八个品德--大树的开花结果:3.1 【谦虚(Intellectual Humility)】;3.2 【坚毅(Intellectual Perseverance)】;3.3 【自主(Intellectual Autonomy)】;3.4  【自信(Confidence in Reason)--注:充分肯定理性的价值与作用】;3.5 【真诚(Intellectual Integrity)--注:内外合一的整体性与完整性】;3.6 【慈悲(Intellectual Empathy)--注:同理心与换位思考】;3.7 【勇敢(Intellectual Courage)--注:勇者不惧,人生三达德之一】;3.8 【平等(Fairmindedness) -- 注:平等心,“天同覆,地同载”的心】。 

《理智八德Intellectual traits or virtues》(Critical Thinking by Richard Paul, 1937--2015)

《理智八德Intellectual traits or virtues》(Critical Thinking by Richard William Paul, 1937--2015)

  1. (八角星顶端)理智的完整性【Intellectual Integrity】
  2. (八角星右上)理智的谦虚【Intellectual Humility】
  3. (八角星右边)理智的自信心【Confidence in Reason】
  4. (八角星右下)理智的坚毅【Intellectual Perseverance】
  5. (八角星底端)理智的公正性【Fairmindedness】
  6. (八角星左下)理智的勇气【Intellectual Courage】
  7. (八角星左边)理智的同理心【Intellectual Empathy】
  8. (八角星左上)理智的自主性【Intellectual Autonomy】

《内心深处的妙音:天籁》

《内心深处的妙音:天籁》

  1. 庄子(369BC--286BC)《齐物论》:“天籁”之音,不是人世间的音乐,而是“灵性体验”中的“道”的“无声之声”,是一个人所能够“听到”(闻道)的最和谐、最优美的“音乐”。

《疑心病:魔鬼的大本营》

《疑心病:魔鬼的大本营》

  1. 疑心生暗鬼,各种妖魔鬼怪都是从疑心病生出来的。
  2. 信为道原功德母,是医治疑心病的“心药”。
  3. 然而,正如斯瓦米·疑心生暗鬼,各种妖魔鬼怪都是从疑心病生出来的。
  4. 信为道原功德母,是医治疑心病的“心药”。
  5. 然而,正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又译“辨喜”】(Swami·Vivekananda, 1863--1902)所说:没有“灵性体验”,真正的“信”无法确立。

《毁灭别人与自己的方法:指责与怪罪》(正话反说)

《毁灭别人与自己的方法:指责与怪罪》(正话反说)

  1. 毁灭别人的方法:指责与怪罪一个人,就能够强而有力打击他的心灵,让他失去正能量,并强而有力地把他推远,有效疏远他与我们的关系。如果生活得太舒服,想要体验人生的痛苦,不妨试一试这个方法。
  2. 毁灭自己的方法: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指责与怪罪,就能够强而有力地打击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失去正能量,并强而有力地把自己拉远,有效疏远对方与自己的关系。如果觉得自己心灵强大,不妨去接受这个考验。

《进化:知难而进,食古而化》

《进化:知难而进,食古而化》

  1. 进化:自从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提出“进化论”以来,我们人类【21世纪的人类,属于40万--25万年前演变出来的“智人”物种;25万年前的“智人”在体质特征上与现代人已没有明显差异】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与“动物”【禽兽】没有根本不同(不是:“根本没有不同”)。但是,不少人没有仔细思考“没有根本不同”指的是什么。“没有根本不同”指的是“身体”。人与动物的“不同”(的确存在“不同”,所以不能说“根本没有不同”)在于“心灵”。所以,我们要弄明白“进化”的两大阶段:一个是“身体的进化”【“身体的进化”属于“生物进化时期”(始于约4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第一个生命--第一个单细胞生命出现),在这个之前是“物质进化时期”(始于138亿年前宇宙形成)】,那是人跟一切生物“没有根本不同”的地方【人为万物之一】;“心灵的进化”属于“人类进化时期”【人类在290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曾经出现不同的种类,到了今天,就只剩下“智人”(homo sapiens)一个种类了】,孙中山说“弱肉强食是禽兽进化法则,人类进化法则是互助互爱”【心灵进化法则:互助互爱】,这是人跟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人为万物之灵】。
  2. 心灵进化法1:知难而进(知的历程)。“难”:难在内心的“我执”和“烦恼障”,不在于别人与环境。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要注重自己生命的学习与成长,努力“把心带回家”【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的用语】,以打破“我执”,克服“烦恼障”,才能够证得“无我”的“空性智慧”,契入文化传统的大生命。
  3. 心灵进化法则2:食古而化(行的历程)。不化是由于“法执”和“所知障”,是由于不能够“学以致用”,是由于与社会和时代脱钩。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要“走出内心的世界”,要“把心带回身体”【释一行《生活的艺术》的用语】,以打破“法执”,克服“所知障”【曽昭旭教授:不只是“照着讲”,还要“对着讲”和“接着讲”】,才能够契入“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中,去创造与实现“更美好的自己”与“更美好的世界”的理想。

《沟通:搭建心灵桥梁》

《沟通:搭建心灵桥梁》

  1. 要相信“沟通”的力量:世间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只能依靠“沟通”的力量来化解,没有别的出路。
  2. 要培养“沟通”的能力:要跟别人沟通,首先要跟自己沟通,要培养“悲智双运”的思维方式来跟自己沟通;跟自己沟通好了,就能够进一步用“行愿交资”(内心依然“悲智双运”)的实践方式,与别人沟通并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
  3. 要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世界上没有不可以沟通的人,只要我们懂得怎么搭建心灵的桥梁。要知道,没有办法与别人沟通的人,他自身是痛苦不堪的,他痛苦得就好像一个人严重缺氧、快要死去一样的难受【史蒂芬(Stephen R Covey, 1932--2012)说:每一个都渴望被他人理解,其迫切程度就跟人需要氧气一样】。所以,他一定会有各种各样令人难以理解的言谈举止。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指责与怪罪,而是用柔和的目光注视着他,静静地守候在他身旁,等他心情平静下来,再耐心地聆听他的诉说,尽最大努力去理解他所经历的一切身体、感性、理性与灵性的苦难。在这个“理解对方”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柔和的语气,要利用“用我们自己的话,来复述对方的意思”(paraphrasing)这个方式,来真正弄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以及想要表达却表达不了的意思)。然后,再鼓起勇气,帮助对方培养“悲智双运”的思维方式,来帮助自己解围。这是一个旅程,不是一次过可以完成的。要有心理准备。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换句话说,就是用自己的“真我”来帮助对方找到他的“真我”,两个“真我”之间搭建起来的就是“心灵沟通”的“真爱”【这个“真爱”,就是儒家“推己及人”的“仁”的人际关系】的桥梁。

《纪律的四个层面:身体、理性、感性与灵性》

《纪律的四个层面:身体、理性、感性与灵性》

  1. 身体的纪律:(1)衣食住行的纪律,尤其是饮食的纪律,特别重要,会决定一个人的心灵是否能够健康成长。(2)作息的纪律,特别是晚上“10点10分睡”【春色满园惹人醉,每天十点十分睡】的纪律,特别重要,会决定一个人的第二天的生命状态是否良好。(3)运动的纪律,生命在于运动,尤其是瑜伽的纪律,特别重要,会决定一个人身体、思想、情感与灵性是否不再分离。【障碍:身体的惰性、心理的习惯性】
  2. 理性的纪律:《弟子规》说“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是真知灼见,为“开卷有益”做出最佳注脚【“开卷有益”是建立在“阅读好书”的前提上的】;孔子“学思并重”的主张,则进一步为“开卷有益”这句话画龙点睛:“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可言”【孔子当然是“学思并重”,所以,反过来说“没有学习,就没有思考可言”也是可以的。可是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都知道“终身学习”的重要,所以依照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强调思考的重要性。这才是“食古而化”】。所以,理性的纪律是:培养多元思考、换位思考、批判思考的能力,以便打破“自我中心”【ego-centrism;我执、烦恼障]。只有打破“自我中心”,才能契入“无我”的空性智慧。契入“无我”的空性智慧,是理性纪律的终极目标。【注:理性是求知识、智慧,按照世俗人的思维,它突破的障碍应该是“所知障”,怎么会是“烦恼障”呢?然而,殊不知佛家“智慧”不是“纯粹理性”(Pure Reason)的理性知识,而是与“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息息相关的“超理性”的、“慈悲的智慧”,所以理性纪律的障碍不在理性自身,而在于障碍“慈悲心”的我执与烦恼障】
  3. 感性的纪律:人都有情感的需要,需要爱与被爱【这是“人性中的自然规律和法则。这就规定了人需要与他人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儒家之所以重视“五伦关系”,就是为了回应人类心灵的这个呼唤】。台湾儒家学者曽昭旭教授说:“情感是生命的主人,理性是它的仆人”。《弟子规》也提醒我们:“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启示我们要培养“天地之心”【“爱”是人性中的自然规律与法则】。然而,世俗的“爱”,往往变质为“害”,所以佛家为了分辨“有害的爱”与“无害的爱”,就把前者称为“贪爱”(我执的爱),把后者称为“慈悲”(智慧的爱;无执的爱)。所以,感性的纪律是:不跟随欲望与情绪的节奏起舞【用“慎独”的功夫,与“欲望”和“情绪”保持一段安全距离;用“礼敬诸佛”的心灵观照,与“欲望”和“情绪”保持一段优美的审美距离】,清心寡欲【用“瑜伽”的功夫,让生命的不同层面可以互相沟通、融合】,以便打破“社会中心”【socio-centrism; 法执、所知障】。只有打破“社会中心”,才能契入“慈悲心”的美好境界之中。【与理性恰恰相反,世俗的思维也会起疑心:感性的障碍应该是“我执”与“烦恼障”啊,怎么会是“法执”与“所知障”呢?殊不知佛家的“慈悲”是“智慧的慈悲”,所以感性的纪律所遇到的障碍,不在于感性自身,而在于纠缠“智慧心”的“法执”与“所知障”】
  4. 灵性的纪律:佛家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释一行禅师说“突破历史维度,而触及终极维度”,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本来无一物”,基督教神学说“灵性存在”(We are not human beings having spiritual experiences, we are actually spiritual beings having human experiences),说的通通都是一个意思。《西游记》里“九九八十一劫难”的“取经之路”,《红楼梦》里“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干年”,《小王子》里“世界上最美的东西,用眼睛说不到,只能用心灵去感受”,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讲的也通通跟灵性的体验有关。灵性的体验是真的,一切宗教的终极目标在这里,儒释道的终极目标也在这里。然而,世俗人很多都搞不明白,而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溺于身体感官的物质享受,贪得无厌,想钱想疯了,穷得只剩下钱;另一个极端是追求“怪力乱神”的灵异现象,搞得自己神经兮兮,疑神疑鬼,甚至患上了精神病。灵性的纪律指导我们:在远离“两个极端”的基础上,培养“悲智双运”的思维方式【《金刚经》的思维方式:A佛说佛(慈悲心“方便有多门”);B即非佛(智慧心“归元无二路”);C是名佛(菩提心“悲智不二”)】,确立“行愿交资”的实践方式【“净土三资粮”:信、愿、行。依据“悲智双运”的“知的历程”(观音大悲+文殊大智),证得“灵性体验”(“格物--物格”的心灵突破)之际,“信”终于真正确立了,接着要“乘愿再来”,落实到“行愿交资”的“行的历程”(普贤大行+地藏大愿),实现“人间净土”【即:儒家“平天下-天下平”的“大同世界”的实现】的理想。【注:“佛”的“菩提心”,就在“四大菩萨”的“悲智愿行”之中。不可不知】

2019-11-11

刘宗周《人谱·人谱续篇三下·讼过法 改过说一二三》

刘宗周《人谱·人谱续篇三下·讼过法 改过说一二三》


【讼过法即静坐法。】
 一炷香,一盂水,置之净几,布一蒲团座子于下。方会,平旦以后,一躬,就坐。交趺齐手,屏息正容,正俨威间,鉴临有赫,呈我宿疚,炳如也。乃进而敕之,曰:“尔固俨然人耳,一朝跌足,乃兽乃禽,种种堕落,嗟何及矣。”应曰:“唯唯。”于是方寸兀兀,痛汗微星,赤光发颊,若身亲三木者。已乃跃然而奋曰:“是予之罪也夫。”则又敕之曰:“莫得姑且供认。”又应曰:“否否。”顷之一线清明之气徐徐来,若向太虚然,此心便与太虚同体。乃知从前都是妄缘,妄则非真。一真自若,湛湛澄澄,迎之无来,随之无去,却是本来真面目也。此时正好与之葆任,忽有一尘起,辄吹落;又葆任一回,忽有一尘起,辄吹落。如此数番,勿忘勿助,勿问效验如何。一霍间整身而起,闭阁终日。

或咎予此说近禅者,予已废之矣。既而思之曰:此静坐法也。静坐非学乎?程子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后人又曰:不是教人坐禅入定,盖借以补小学一段求放心工夫。旨哉言乎!然则静坐岂一无事事?近高忠宪有《静坐说》二通,其一是撒手悬崖伎俩,其一是小心着地伎俩,而公终以后说为正。今儒者谈学,每言存养省察,又曰“静而存养,动而省察”,却教何处分动静?无思无为,静乎?应事接物,动乎?虽无思无为,而此心常止者自然常运;虽应事接物,而此心常运者自然尝止。其常运者即省察之实地,而其常止者即存养之真机,总是一时小心着地工夫。故存养省察二者,不可截然分为两事,而并不可以动静分也。陆子曰:“涵养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今为钝根设法,请先其奴者,得讼过法。然此外亦别无所谓涵养一门矣。故仍存其说而不废,因补注曰静坐法。

【改过说一】
天命流行,物与无妄。人得之以为心,是谓本心,何过之有?惟是气机乘除之际,有不能无过不及之差者。有过而后有不及,虽不及,亦过也。过也而妄乘之,为厥心病矣。乃其造端甚微,去无过之地所争不能毫厘,而其究甚大。譬之木,自本而根,而干,而标。水自源而后及于流,盈科放海。故曰:“涓涓不息,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寻斧柯。”是以君子慎防其微也。防微则时时知过,时时改过。俄而授之隐过矣,当念过便从当念改。又授之显过矣,当身过便从当身改。又授之大过矣,当境过当境改。又授之丛过矣,随事过随事改。改之则复于无过,可喜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虽然,且得无改乎?凡此皆却妄还真之路,而工夫吃紧总在微处得力云。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真能谨微者也。专言毋我,即颜氏之克己,然视子则已粗矣。其次为原宪之克伐怨欲不行焉,视颜则又粗,故夫子仅许之曰“可以为难矣”,言几几乎其胜之也。张子十五年学个恭而安不成,程子曰:可知是学不成,有多少病痛在。亦为其徒求之显着之地耳。司马温公则云:“某平生无甚过人处,但无一事不可对人言者,庶几免于大过乎!”若邢恕之一日三简点,则丛过对治法也。真能改过者,无显非微,无小非大,即邢恕之学,未始非孔子之学。故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不然,其自原宪而下,落一格转粗一格,工夫弥难,去道弥远矣。学者须是学孔子之学。


【改过说二】
人心自真而之妄,非有妄也,但自明而之暗耳。暗则成妄,如魑魅不能昼见。然人无有过而不自知者,其为本体之明,固未尝息也。一面明,一面暗,究也明不胜暗,故真不胜妄,则过始有不及改者矣。非惟不改,又从而文之,是暗中加暗、妄中加妄也。故学在去蔽,不必除妄。

孟子言:“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以喻人心明暗之机,极为亲切。盖本心常明,而不能不受暗于过,明处是心,暗处是过。明中有暗,暗中有明,明中之暗即是过,暗中之明即是改,手势如此亲切。但常人之心,虽明亦暗,故知过而归之文过,病不在暗中,反在明中。君子之心,虽暗亦明,故就明中用个提醒法,立地与之扩充去,得力仍在明中也。乃夫子则曰内自讼,一似十分用力。然正谓两造当庭,抵死雠对,止求个十分明白。才明白,便无事也。如一事有过,直勘到事前之心果是如何。一念有过,直勘到念后之事更当何如。如此反复推勘,讨个分晓,当必有怡然以冰释者矣。《大易》言补过,亦谓此心一经缺陷,便立刻与之补出,归于圆满,正圆满此旭日光明耳。若只是皮面补缀,头痛救头,足痛救足,败缺难掩,而弥缝日甚,仍谓之文过而已。

虽然,人固有有过而不自知者矣。昔者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然则学者虚心逊志,时务察言观色,以辅吾所知之不逮,尤有不容缓者。


【改过说三】
或曰:“知过非难,改过为难。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有未尝复行之行,而后成未尝不知之知。今第曰知之而已,人无有过而不自知者,抑何改过者之寥寥也?”曰:知行只是一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终。知者行之审,行者知之实。故言知则不必言行,言行亦不必言知,而知为要。夫知有真知,有常知。昔人谈虎之说近之。颜子之知,本心之知,即知即行,是谓真知。常人之知,习心之知,先知后行,是谓常知。真知如明镜常悬,一彻永彻。常知如电光石火,转眼即除。学者繇常知而进于真知,所以有致知之法。《大学》言致知在格物,正言非徒知之,实允蹈之也。致之于意而意诚,致之于心而心正,致之于身而身修,致之于家而家齐,致之于国而国治,致之于天下而天下平。苟其犹有不诚、不正、不修、不齐、不治且平焉,则亦致吾之知而已矣。此格物之极功也,谁谓知过之知非即改过之行乎?致此之知,无过不知。行此之行,无过复行。惟无过不知,故愈知而愈致。惟无过复行,故愈致而愈知。此迁善改过之学,圣人所以没身未已,而致知之功与之俱未已也。昔者程子见猎而喜,盖二十年如一日也。而前此未经感发,则此心了不自知,尚于何而得改地?又安知既经感发以后,迟之数十年,不更作如是观乎?此虽细微之惑,不足为贤者累,亦以见改过之难,正在知过之尤不易矣。甚矣,学以致知为要也。学者姑于平日声色货利之念逐一查简,直用纯灰三斗,荡涤肺肠,于此露出灵明,方许商量。日用过端下落,则虽谓之行到然后知到,亦可。昔者子路有过,七日而不食。孔子闻之,曰:“由知改过矣。”亦点化语也。若子路,可谓力行矣。请取以为吾党励。

【按:《人谱》作于甲戌,重订于丁丑。而是谱则乙酉五月之绝笔也。一句一字,皆经再三参订而成。向吴峦稺初刻于湖,鲍长孺再刻于杭,俱旧本也。读者辩诸,无负先君子临岐苦心。己丑孟秋,不孝男汋百拜谨识。】

刘宗周《人谱·人谱续篇三上·纪过格》

刘宗周《人谱·人谱续篇三上·纪过格》


(图;物先兆)【一曰:微过,独知主之。】
妄(独而离其天者是。)
以上一过,实函后来种种诸过,而藏在未起念以前,彷佛不可名状,故曰“微”。原从无过中看出过来者。
“妄”字最难解,直是无病痛可指。如人元气偶虚耳,然百邪从此易入。人犯此者,便一生受亏,无药可疗,最可畏也。程子曰:“无妄之谓诚。”诚尚在无妄之后,诚与伪对,妄乃生伪也。妄无面目,只一点浮气所中,如履霜之象,微乎微乎!妄根所中曰惑,为利为名,为生死,其粗者,为酒色财气。

(图;动而有动)【二曰:隐过,七情主之。】
溢喜(损者三乐之类。)
迁怒(尤忌藏怒。)
伤哀(长戚戚。)
多惧(忧谗畏讥,或遇事变而失其所守。)
溺爱(多坐妻子。)
作恶(多坐疏贱。)
纵欲(耳目口体之属。)
以上诸过,过在心,藏而未露,故曰“隐”。仍坐前微过来,一过积二过。
微过不可见,但感之以喜,则侈然而溢。感之以怒,则怫然而迁。七情皆如是,而微过之真面目,于此斯见。今须将微者先行消煞一下,然后可议及此耳。

(图;静而有静)【三曰:显过,九容主之。】
箕踞、交股(大交、小交。)趋、蹶。(以上足容。)
擎拳、攘臂、高卑任意。(以上手容。)
偷视、邪视、视非礼。(以上目容。)
貌言、易言、烦言。(以上口容。)
高声、谑、笑、詈骂。(以上声容。)
岸冠、脱帻、摇首、侧耳。(以上头容。)
好刚使气、怠懈。(以上气容。)
跛倚、当门、履阈。(以上立容。)
令色、遽色、作色。(以上色容。)
以上诸过,授于身,故曰显。仍坐前微隐二过来,一过积三过。
九容之地,即七情穿插其中。每容都有七种情状伏在里许。今姑言其略。如箕踞,喜也会箕踞,怒也会箕踞。其它可以类推。

(图;五行不叙)【四曰:大过,五伦主之。】
非道事亲、亲过不谏、责善、轻违教令、先意失欢、定省失节、唯诺不谨、奔走不恪、私财、私出入、私交游、浪游、不守成业、不谨疾、侍疾不致谨、读礼不慎(衣服饮食居处。)停丧、祭祀不敬(失斋、失戒、不备物。)继述无闻、忌日不哀、饮酒茹荤。事伯叔父母不视父母以降。(以上父子类,皆坐为人子者。其为父而过,可以类推。)
非道事君、长君、逢君、始进欺君(考校筮仕钻刺之类。)迁转欺君(夤缘、速化。)宦成欺君(贪位、固宠。)不谨、疲软、贪、酷、傲上官、陵下位、居乡把持官府、嘱托私事、迟完国课、脱漏差徭、擅议诏令、私议公祖父母官政美恶、纵子弟出入衙门、诬告。(以上君臣类。)
交警不时、听妇言、反目、帷薄不谨、如纵妇女入庙烧香之类。私宠婢妾、无故娶妾、妇言逾阈。(以上夫妇类,皆坐为人夫者。其妇而过,可以类推。)
非道事兄、疾行先长、衣食凌竞、语次先举、出入不禀命、忧患不恤、侍疾不谨、私蓄、蚤年分爨、侵公产、异母相嫌、阋墙、外诉、听妻子离间、贫富相形、久疏动定、疏视犹子、遇族兄弟于途不让行、遇族尊长于途不起居。(以上长幼类,皆坐为人幼者。其为长而过,可以类推。)
势交、利交、滥交、狎比匪人、延誉、耻下问、嫉视诤友、善不相长、过不相规、群居游谈、流连酒食、缓急不相视、初终渝盟、匿怨、强聒、好为人师。(以上朋友类。)
以上诸过,过在家国天下,故曰大。仍坐前微隐显三过来,一过积四过。
诸大过,总在容貌辞气上见。如高声一语,以之事父则不孝,以之事兄则不友。其它可以类推。为是心上生出来者。

(图;物物不极)【五曰:丛过,百行主之。】
游梦、戏动、谩语、嫌疑、造次、乘危、繇径、好闲、博、奕、流连花石、好古玩、好书画、床笫私言、蚤眠晏起、昼处内室、狎使婢女、挟妓、俊仆、畜优人、观戏场、行不必妇女、暑月袒、科跣、衣冠异制、怀居、居处器什。舆马、饕飡、憎食、纵饮、深夜饮、市饮、轻赴人席、宴会侈靡、轻诺、轻假、我假人。轻施、与人期爽约、多取、滥受、居闲为利、献媚当途、躁进、交易不公、亏小经纪一文二文以上,及买田产短价。拾遗不还、持筹、田宅方圆、嫁娶侈靡、诛求亲故、穷追远年债负、违例取息、谋风水、有恩不报、拒人乞贷、遇事不行方便、如排难解纷、劝善阻恶之类。横逆相报、宿怨、武断乡曲、设誓、骂詈、习市语、称绰号、造歌谣、传流言、称人恶、暴人阴事、面讦、讥议前贤、【好】讼、主讼、失盗穷治、捐弃故旧、疏九族、薄三党、欺乡里、侮邻(佑)【右】、慢流寓、虐使仆童、欺凌寒贱、挤无告、遇死丧不恤、见骼不掩、特杀、食耕牛野禽、杀起蛰、无故拔一草折一木、暴殄天物、亵渎神社、呵风怨雨、弃毁文字、雌黄经传、读书无序、作字潦草、轻刻诗文、近方士、祷赛、主创庵院、拜僧尼、假道学。
以上诸过,自微而着,分大而小,各以其类相从。略以百为则,故曰丛。仍坐前微隐显大四过来,一过积五过。
百过所举,先之以谨独一关,而纲纪之以色、食、财、气,终之以学而畔道者。大抵皆从五伦不叙生来。

(图;迷复)【六曰:成过,为众恶门,以克念终焉。】
祟门(微过成过曰微恶。用小讼法解之,闭阁一时。)
妖门(隐过成过曰隐恶。用小讼法解之,闭阁二时。)
戾门(显过成过曰显恶。用小讼法解之,闭阁三时。)
兽门(大过成过曰大恶。用大讼法解之,闭阁终日。)
贼门(丛过成过曰丛恶。轻者用小讼,重者用大讼解之。闭阁如前。)
圣域(诸过成过,还以成过得改地,一一进以讼法,立登圣域。)
以上一过准一恶,恶不可纵,故终之以圣域。
人虽犯极恶大罪,其良心仍是不泯,依然与圣人一样。只为习染所引坏了事。若才提起此心,耿耿小明,火然泉达,满盘已是圣人。或曰:“其如积恶蒙头何!”曰:“说在孟子训恶人斋沐矣。且既已如此,又恁地去,可奈何?正恐直是不繇人,不如此不得。”


刘宗周《人谱·人谱续篇二·证人要旨》


刘宗周《人谱·人谱续篇二·证人要旨》

(图1;无极太极)【一曰:凛闲居以体独。】
学以学为人,则必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人,证其所以为心而已。自昔孔门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夫人心有独体焉,即天命之性。而率性之道所从出也。慎独而中和位育,天下之能事毕矣。然独体至微,安所容慎?惟有一独处之时可为下手法。而在小人仍谓之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至念及,掩着无益之时,而已不觉其爽然自失矣。君子曰闲居之地可惧也,而转可图也。吾姑即闲居以证此心。此时一念未起,无善可着,更何不善可为?止有一真无妄在。不睹不闻之地,无所容吾自欺也,吾亦与之毋自欺而已。则虽一善不立之中,而已具有浑然至善之极。君子所为,必慎其独也。夫一闲居耳,小人得之为万恶渊薮,而君子善反之,即是证性之路。盖敬肆之分也。敬肆之分,人禽之辩也。此证人第一义也。
静坐是闲中吃紧一事,其次则读书。朱子曰:“每日取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是行之一二年,不患无长进。

(图2;动而无动)【二曰:卜动念以知几。】
独体本无动静,而动念其端倪也。动而生阳,七情着焉。念如其初,则情返乎性。动无不善,动亦静也。转一念而不善随之,动而动矣。是以君子有慎动之学。七情之动不胜穷,而约之为累心之物,则嗜欲忿懥居其大者。《损》之象曰:“君子以惩忿窒欲。”惩窒之功,正就动念时一加提醒,不使复流于过而为不善。才有不善,未尝不知之而止之。止之而复其初矣。过此以往,便有蔓不及图者。昔人云:惩忿如推山,窒欲如填壑。直如此难,亦为图之于其蔓故耳。学不本之慎独,则心无所主。滋为物化,虽终日惩忿,只是以忿惩忿,终日窒欲,只是以欲窒欲。以忿惩忿忿愈增,以欲窒欲欲愈溃,宜其有取于推山填壑之象。岂知人心本自无忿,忽焉有忿,吾知之,本自无欲,忽焉有欲,吾知之。只此知之之时,即是惩之窒之之时。当下廓清,可不费丝毫气力,后来徐家保任而已。《易》曰:“知几,其神乎!”此之谓也。谓非独体之至神,不足以与于此也。

(图3;静而无静【三曰:谨威仪以定命。】
慎独之学,既于动念上卜贞邪,已足端本澄源,而诚于中者形于外,容貌辞气之间有为之符者矣,所谓“静而生阴”也。于焉官虽止,而神自行,仍一一以独体闲之,静而妙合于动矣。如足容当重,无以轻佻心失之。手容当恭,无以弛慢心失之。目容当端,无以淫僻心失之。口容当止,无以烦易心失之。声容当静,无以暴厉心失之。头容当直,无以邪曲心失之。气容当肃,无以浮荡心失之。立容当德,无以徙倚心失之。色容当庄,无以表暴心失之。此记所谓九容也。天命之性不可见,而见于容貌辞气之间,莫不各有当然之则,是即所谓性也。故曰威仪所以定命。昔横渠教人,专以知礼存性、变化气质为先,殆谓是与!

(图4;五行攸叙)【四曰:敦大伦以凝道。】
人生七尺,堕地后,便为五大伦关切之身,而所性之理与之一齐俱到,分寄五行,天然定位。父子有亲属少阳之木,喜之性也。君臣有义属少阴之金,怒之性也。长幼有序属太阳之火,乐之性也。夫妇有别属太阴之水,哀之性也。朋友有信书阴阳会合之土,中之性也。此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率性之谓道是也。然必待其人而后行,故学者工夫,自慎独以来,根心生色,畅于四肢,自当发于事业。而其大者,先授之五伦,于此尤加致力,外之何以极其规模之大,内之何以究其节目之详,总期践履敦笃,慥慥君子,以无忝此率性之道而已。昔人之言曰:五伦间有多少不尽分处。夫惟(尝)【常】怀不尽之心,而黾黾以从事焉,庶几其逭于责乎!

(图5;物物太极)【五曰:备百行以考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此非意言之也。只繇五大伦推之,盈天地间,皆吾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也。其间知之明,处之当,无不一一责备于君子之身。大是一体,关切痛痒。然而其间有一处缺陷,便如一体中伤残了一肢一节,不成其为我。又曰:“细行不矜,终累大德。”安见肢节受伤,非即腹心之痛?故君子言仁则无所不爱,言义则无所不宜,言别则无所不辩,言序则无所不让,言信则无所不实。至此乃见尽性之学,尽伦尽物,一以贯之。《易》称“视履考祥,其旋元吉”,今学者动言万物备我,恐只是镜中花,略见得光景如此。若是真见得,便须一一与之践履过。故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又曰:“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反身而诚,统体一极也。强恕而行,物物付极也。

(图6;其要无咎)【六曰:迁善改过以作圣。】
自古无现成的圣人。即尧舜不废兢业。其次只一味迁善改过,便做成圣人,如孔子自道可见。学者未历过上五条公桉,通身都是罪过。即已历过上五条公桉,通身仍是罪过。才举一公桉,如此是善,不如此便是过。即如此是善,而善无穷,以善进善亦无穷。不如此是过,而过无穷,因过改过亦无穷。一迁一改,时迁时改,忽不觉其入于圣人之域。此证人之极则也。然所谓是善是不善,本心原自历落分明。学者但就本心明处一决决定,如此不如彼,便时时有迁改工夫可做。更须小心穷理,使本心愈明,则查简愈细,全靠不得。今日已是见得如此如此,而即以为了手地也。故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刘宗周(1578–1645)《人谱·人谱正篇·人极图说》



刘宗周(15781645)《人谱·人谱正篇·人极图说》

  1. 人极图【6图】
  2. 人极图说:1.【无善而至善,心之体也。】即周子所谓太极,“太极本无极也”。统三才而言,谓之极。分人极而言,谓之善。其义一也。
  3. 2. 【继之者善也。】动而阳也,“乾知大始”是也。
  4. 3.【成之者性也。】静而阴也,“坤作成物”是也。
  5. 4.【由是而之焉,达于天下者道也。放勋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者,五性之所以著也。五性既著,万化出焉。万化既行,万性正矣。】五性之德,各有专属,以配水火木金土,此人道之所以达也。
  6. 5.【万性,一性也。性,一至善也。至善,本无善也。无善之真,分为二五,散为万善。上际为乾,下蟠为坤。乾知大始,吾易知也。坤作成物,吾简能也。其俯仰于乾坤之内者,皆其与吾之知能者也。】乾道成男,即上际之天。坤道成女,即下蟠之地。而万物之胞与,不言可知矣。《西铭》以乾坤为父母,至此以天地为男女,乃见人道之大。
  7. 6.【大哉人乎!无知而无不知,无能而无不能,其惟心之所为乎!《易》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无知之知,不虑而知。无能之能,不学而能。是之谓无善之善。
  8. 7.【君子存之,善莫积焉。小人去之,过莫加焉。吉凶悔吝,惟所感也。积善积不善,人禽之路也。知其不善以改于善,始于有善,终于无不善。其道至善,其要无咎,所以尽人之学也。】君子存之,即存此何思何虑之心。周子所谓“主静立人极”是也。然其要归之善补过,所由殆与不思善恶之旨异矣。此圣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