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8

走进孔子世界:父子相隐

 0. 走进孔子世界:父子相隐。很多人误解孔子没有法治精神,以为父子相隐的想法违反了法治精神,这是把现代人的思想强加给古人,犯了严重的“时空错乱精神综合症”。首先,父子相隐不是一种想法,而是一种发自人类心灵的真情;其次,父子相隐的“隐”的意思,不是“隐瞒”、“隐藏”的意思,而是“恻隐”、“不忍心”的意思。这是与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字的真精神息息相关的。

1. 孔子与叶公对话。

2. 叶公说: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很正直,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会出来指证他。——意思是:让父亲接受法律的制裁。

3. 孔子回答说:我们那个地方的人不一样,父亲会用恻隐的心包容犯错的孩子,孩子会用恻隐的心来包容犯错的父亲,而正直就在里边了啊!——意思是:父子有亲的关系里面含摄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正直离不开这个良知的天性啊!

4. 后人不容易理解孔子“父子相隐”里面含摄的人间至情,因为大家对“隐”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行为层面的“隐瞒”,而不能把这个行为接通到内在天性的“恻隐之心”。

5. 别人知道了,来告发自己的父亲或孩子偷羊,那是基于社会的正义原则,当然无可厚非。可是,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内心的仁爱原则,这是不能用正义原则来取代的。

6. 居仁由义,是儒家的两大原则,是并行不悖的。仁爱的原则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天性,这是接通于形而上的本体的天的人生使命感!正义的原则基于社会的良知,这是接通于内在的主宰的心灵的人生方向感。

7.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仁的人生使命感】,率性之谓道【义的人生方向感】,修道之谓教【勇的人生创造力】。智仁勇,人生三达德互相融摄,缺一不可。

8. 叶公以义而伤仁,这是孔子不敢苟同的。

9. 当仁与义冲突的时候,孔子明白,只有保全仁,而后可以保全义。

10. 须知,父子之间并不是不讲义的啊!《弟子规》说:“亲有过,谏使更”,就充分说明这一点。至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儒家强调的还少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