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8

宋明理学的两大高峰:朱熹与王阳明

 0. 现代人鼠目寸光,动不动就将两个有价值的东西对立起来,用这个来攻击那个;过了一段时间,又转换立场,变成是用那个来攻击这个。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所谓的“非幡动,非风动,仁者(您)心自动(妄心在那里自己妄动)!” 许多人对待宋明理学的态度就是这样,要么用先秦儒家的立场,或佛家和道家的立场,来反对、抨击甚至毁谤宋明理学;要么用朱熹的立场,或王阳明的立场,来反对、抨击或毁谤朱熹或王阳明。这些人,只能用杜甫的诗句来形容他们: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第一座高峰:揭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大道,为世人展现了一个活泼泼的“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真实生命的境界。朱熹“即物穷理”的“格物”说,是专门为中下根器的普罗大众设计的“下学而上达”然后再“上达而下化”的“渐修·渐悟”法门。朱熹的悟处是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的。让我们一起来体验朱熹开悟的快乐吧。

1.1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崃按:这首诗写的是开悟的体验,却被许多鼠目寸光的人解释得支离破碎。可惜!读者请自己体会,我们有缘见面,再当面交流心得。没有自己体会的心得,就谈不上交流!】

1.2 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崃按:这首诗写的就是“人欲净尽,天理流行”的生命境界啊!】

2. 王阳明是宋明理学的第二座高峰:揭示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中,使之各得其正”的心法,为世人展现了一个光灿灿的“此心光明”的真实生命境界。王阳明“致良知”的“格物”说,是专门为中上根器的小众设计的“心即理·知行合一”的“顿教·顿悟”法门。——王龙溪(王阳明大弟子)的“四无说”,是专为上根乃至于上上根人说法。要知道,王阳明的悟处是在九死一生的贵州龙场驿站获得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3. 评论1:一般人只知道王阳明临终前说“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就以为阳明心学合乎自己心意(这是当然之理“,就重视阳明、轻视朱熹(这是岂有此理?)。殊不知,朱熹的快乐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4. 评论2:王阳明的推崇者,知道了朱熹临终曾发出“一生艰苦”的感慨,就把它跟王阳明的“此心光明”对比起来,就做出了类似于“王阳明境界高,朱熹境界低”的结论。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是这样的吗?

5. 评论3:唯有刘宗周,堪称朱熹与王阳明的知己,一方面用“独体”来接通“良知”,一方面用“诚体”来会通“天理”,而归本于诚意之教、慎独之学,并总结出“修身为本,诚意为本之本”两句话,由“本之本”(诚意)而“本”(修身)而“用”(齐家·治国·平天下),全幅展现儒学“一以贯之”的仁道生命境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