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舜在历史记录中的两个面貌:仁与不仁。
2. 依据《史记》为代表的正史体系,大舜是二十四孝之首,是仁德的化身,他最高领袖的地位获得尧帝的禅让,年老的时候他又把这个位子禅让给大禹。
3. 依据《竹书纪年》,舜帝则是一位夺权者,囚禁尧帝,流放尧帝的儿子,夺取了最高领袖的位子。
4. 我们后代的人,当然选择相信正史的记载,但是《竹书纪年》却不可避免地冲击着我们的信念。
5. 怎么办?一定要用康德“三大批判,二大理性”体系里所描述的“第三批判”的“反思性审美判断”来解决这个困扰内心的阴影。
6. “反思性审美判断”的能力,让我们不被外在的资料牵着鼻子走而造成心灵的困惑,恰恰相反,我们只要反求诸己,心灵就会按照其成长的需要,来做出取舍和判断。
7. 所谓的“反思性审美判断”能力,就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审美判断,那是人类自由意志的具体显现。
8. 自由意志是一种本体的存在,其反思性审美判断,让生活在自然界因果链中“气拘物蔽”的人,可以借由审美体验,而进入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范畴的自由人境界。
9. 大舜在历史记录中的两个面貌,正好可以用来考验自己学习儒家是否用心学,还是用脑学。用脑学,是一辈子也无法踏进儒家的“尽心尽性以知天”而后“修心养性以事天”的自由人世界的。充其量,只是满脑子儒家的知识,却得不到儒家“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的真实受用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