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探究:中和VS忠恕
1. 儒学:自孔子以来,以仁为本体,仁道、仁德、仁心,通通不是头脑理性思索所能够触及的真实生命的本体。有人一辈子搞儒学,却搞成了头脑里的一大堆概念的“心理游戏”,愧对孔子,更不知“仲尼之心至今在”为何物?他们如果不服气,你就听听他们怎么说。结果,你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把“仲尼之心至今在”又一次当成一堆概念去分析,一直把活生生的东西搞死为止。可怜哪!
2. 中和:就是《中庸》里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学会“致中和”的功夫,才能踏进儒家的门槛,才能与自己的真实生命取得联系,否则,就是“与自己失联”。
3. 忠恕: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么,“忠恕”和“中和”具有什么关系呢?很简单,“致中和”就是达到“忠恕”的修养功夫。“致中和”分开两个方面来看:3.1“致中”就是“反求诸己”的“忠”道,也就是“内圣之德”;3.2“致和”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也就是“外王之道”。
4. 把“中和”合起来看,就是一个“道”字;把“忠恕”合起来看,就是一个“仁”字。这些都不是概念游戏啊,而是真实生命的真真切切的体会和实实在在的实践。儒学之传至于今,玩弄者众,落实者几人哉?令人痛心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