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8

真我论(未完;待续)

1. 证真我就是一个“由末返本”、“反求诸己”的历程。

2. 证真我抱持“欲明明德于天下”的大宏愿,一步步后退,以至于第六步退到“致知在格物”,至此已经退无可退了,此处为“知”之山穷水尽处。“由末反本”至此似乎已是穷尽处。

3. 证真我也就是道家“损之又损”的历程,其关键处在“以至于无”——上述之“退无可退”,必须契入“无”,方是究竟。此“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是相对于“完美雕像”而言的“没有任何多余的石头”。

4. 证真我的究竟处也就是佛家所谓“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此即“空”,即是“无我”,与道家境界的“无”相通。“真我”就是“本来面目”,就是“无我”。

5. “物格而后知至”,此乃“真我”之横空出世之处,亦即“行”之柳暗花明处。“由本贯末”由此出发,具有沛然莫之能御的巨大能量。

6. 证真我的枢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如何可能发生?奥秘就在“提起”与“放下”。“致知是提起”,“格物是放下”。致知是社会人范畴,格物是宇宙人范畴。

7. “物格”同时具有消极面与积极面两层含义:(1)消极面含义就是“放下社会人之种种角色与修饰”;(2)积极面含义就是“契入宇宙人之无限自由”的“真我”现前。

8. “知致”也同时具有内在面与超越面两层含义:(1)内在面含义就是“以真我为本”而“提起社会人之种种责任与承担”,乃勇敢入世,行儒家淑世(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工作(下学一面;身体力行一面);(2)超越面含义就是“以真人为归宿”而“向往宇宙人之无限自由与喜悦”,乃超然世外,默契孔子“余欲无言”之形而上境界(上达一面;用心体会一面)。

9. “知致而后意诚”,刘宗周:“意者,至善栖真之地,知在此,物亦在此”。由此观之,意、知、物三位一体者也。然则,真我(本物)、真爱(良知)、真人(诚体)亦三位一体者也。三位一体者,三而一、一而三也。

10. “真我(本物)”乃儒家“成人之道”的起点,以“真爱(良知)”为大道,以“真人(诚体)”为目的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