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来小子说两句:这篇文章经过了早报交流版编辑的剪裁,有些残缺不全,不过也没有办法。能够获得发表的机会,已经不容易了。
《论语文的价格、价值与生命》
《联合早报·交流站》最近热议华文学习与文化传承的问题。作为一名拥有30年初级学院和中学华文教学经验的前教师,我希望分享一些观察与心得。
首先,语文的价格。所谓价格,指的是可以量化的外在价值,包括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依据语文的价格来决定要不要学习或精通一种语文,看见的只是语文的工具性。许多讨论文化传承的声音,更多聚焦于语文的“社会价值”,这是语文的一个重要层面,但可能与个人生命觉醒和成长之间并无直接关联。
其次,语文的价值。所谓价值,指的是语文的内在意义,无法量化。它包括对真理的求索,善根的开发,美感的培养。
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康德的哲学。他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内心的道德律。在我看来,“内心的道德律”指的是良心,而“头顶的星空”则象征着天理。语文的学习如果能让我们更贴近这些本质性的思考,就超越工具性,达到更深的人文层次。
所谓生命,指的是语文蕴含的时空能量流。这种能量不仅体现在如诗如画的空间之美(如“如花美眷”),也体现在时间的流逝与感悟(如“似水流年”)。语文是记录和表达这种能量的媒介,更是生命体验的承载。
张载的“四句教”便是对这种生命意义的高度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使命感与责任感,令无数人感动,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语文与生命的关联。
语文学家吕叔湘曾说:“语言区别了人与禽兽,文字区别了文明与野蛮。”面对语文的价格、价值与生命,我们须要反思:我是否仅停留在语文的工具性层面?是否已真正迈入语文所开启的文明之门?
语文的学习,不只是为了传承或实用,更是为了触及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完成从工具到觉醒的转变。这或许才是语文的真正意义所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