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领土纷争,要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各有消长。
公元前1700年,《圣经·旧约》:迦南(Canaan)
迦南乃犹太人的“应许之地”(The Promised Land)或 “犹太圣地”,范围涵盖当今的以色列、西岸、加沙,以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埃及部分地区。只是当年还只是宗教概念,未有国家意识。
前12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部落迁此,于前11世纪建立王国,之後一直受古埃及統治。
直到公元前10世紀,古埃及势力撤出巴勒斯坦地區。前931年所羅門王死後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其后先后受到新亚述帝國、新巴比伦帝國、波斯第一帝國、希臘帝國、塞琉古帝國、托勒密埃及等帝国的统治。
公元前63年被羅馬共和國入侵佔領,成為猶太行省直到阿拉伯帝國的到來。公元135年,罗马帝国在镇压犹太人起义后,将犹太省的名字改为「巴勒斯坦」,来消除对犹太人的记忆。当时耶路撒冷也被改名为「爱利亚加比多连」,犹太人禁止进入这座城市,並自此流散于世界各地。罗马帝国分裂后它成为東羅馬帝国(拜占庭)的一个省。
巴勒斯坦地區於602年-628年的東羅馬-薩珊戰爭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波斯薩珊王朝於613年攻佔整個巴勒斯坦地區以及埃及、敘利亞,隨後東羅馬反擊重新收復,剛好阿拉伯人在伊斯兰教兴起后开始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大举扩张,公元638年,阿拉伯帝國穆斯林军队占领耶路撒冷並順便滅了波斯帝國及重創了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當局亦自此永久失去了對巴勒斯坦地區的控制。
691年,阿拉伯帝国在圣殿山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随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地区大规模移民,同时开始有部分当地居民加入了伊斯兰教。但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当地土著居民大多仍信仰基督教,并没有因阿拉伯帝国的急剧扩张而立刻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巴勒斯坦土著居民主体上逐步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了,与其阿拉伯邻居和半岛阿拉伯人并无二致了。
很快巴勒斯坦隨後又成為法蒂瑪王朝及塞爾柱帝國之間的戰場。
與此同時十字军东征趕走了法蒂瑪及塞爾柱,1099年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与伊斯兰教的圣战,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带到了巴勒斯坦。蒙古第三次西征時曾入侵過巴勒斯坦。1291年埃及馬木留克王朝的穆斯林滅了耶路撒冷王國及所有的十字軍國家,徹底佔領巴勒斯坦。
14至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巴勒斯坦”(Palestine)
这期间,中东的最大统治者是伊斯兰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Ottoman Empire),“犹太圣地”迦南并入奥斯曼疆土范围内,非正式名称是“巴勒斯坦”。
1920年代,英属托管地:“巴勒斯坦”(Mandate of Palestine)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战败,英国于1920年代受国际联盟委托,接管了巴勒斯坦地区,连同现在的约旦,一大片领土划定为(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
20世纪交替间,流散在欧洲各地的犹太人族群,掀起一股“犹太复国运动” (Zionism),并在英国支持下纷纷回归祖先当年追寻的“应许之地”,欲建立犹太国以自保。尤其1941年到1945年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大批犹太人辗转逃到巴勒斯坦,致使这片土地的犹太社群人口飙升至63万人,占总人口近三分一。
由于种族间关系开始紧张,英美敦促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原本由英国管辖的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分割为犹太人区和阿拉伯区。耶路撒冷则划定为国际区域,由联合国托管。
占总人口三分一的犹太人分配到56%土地,而总人口三分二的阿拉伯人,获配的土地只达44%。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英国卸下巴勒斯坦管理权,以色列旋即在同年5月14日宣布建国。岂料隔天就遭周边五个阿拉伯国家围剿,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企图还原“阿拉伯巴勒斯坦”领土完整。
交战各方在1949年达成停火协议,以色列版图进一步扩大到巴勒斯坦地区超过三分二土地,涵盖西耶路撒冷;西岸则归约旦所有;加沙地带纳入埃及版图。期间约75万巴勒斯坦人被迫逃离家园。
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版图历来最大
以色列版图的最大变化于1967年产生;在史称“六日战争”的战役中,约旦、埃及、叙利亚联军六天内被以色列军队彻底打败;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约旦的西岸、埃及的加沙与西奈,一律变色;以色列至此占领了巴勒斯坦所属的全部范围,外加整个耶路撒冷。
1993年,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以巴首次协议“两国方案”
此后20年,以巴矛盾渐深,1960年代创建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持续同以色列展开对抗。1987年,巴勒斯坦人发动“第一次大起义”(the First Intifada),演变为大规模暴力冲突。
哈马斯武装组织就在这个时候从巴解分裂出来,采取更为激进路线,要彻底摧毁以色列。动荡局势持续好几年,造成双方元气大伤;却也迫使以色列重回谈判桌。
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与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在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见证下,签署了“奥斯陆协议”(Oslo Accords)。这是以巴和平进程的重大里程碑,是自1947年联合国决议之后,首次协议在这片土地落实“两国方案”。
奥斯陆协议达成了几项具体成果,包括一、确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在西岸和加沙地带有限自治;二、以色列从这两个地方撤军;三、以巴双方相互承认并承诺拒绝暴力。
协议也对约旦河西岸分成三大区块,落实以巴同步分区管治:
然而,“两国方案”不获以巴双方的极端派系所接受。1995年,协议签订两年后,拉宾遭以色列右翼激进分子刺杀身亡。
哈马斯等极端组织则在2000年发动“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暴力程度更甚于第一次起义;这一回迫使以色列 2005年从加沙撤军,但继续留驻西岸。
哈马斯2006年在选举中胜出后,隔年接管加沙控制权。那之后,以色列以“哈马斯”是恐怖组织为由,全面加强对加沙地带的边境管制和围堵。之后的几年间,哈马斯武装分子与以色列冲突不断。
致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历经两年精心策谋后,一举对以色列发动历来最大规模的突袭行动;震惊全球,舆论称之为“第三次巴勒斯坦大起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