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9

气化宇宙观大师:荀子、王充、张载、王夫之

 0. 气化宇宙观大师:荀子、王充、张载、王夫之

1. 荀子(313BC--238BC):荀子提出性恶说,主张人人都可以用清明之心来“化性起伪”,而成为圣人。从气化宇宙观的视角来看,性恶就是气化之偏,属于气的病态表现;清明之心,就是个体生命深处,在病态现象后面的健康之气;化性,就是纠正气质之偏差,可以说是治病的过程;起伪,就是人类心灵之气发挥了起死回生的神迹!

2. 王充(27--97):王充提出了无目的性的气化宇宙论的“天”,而否定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人格化的“天”;主张气化生命观的“神”,而否定“人死有知”的鬼神观。继承了荀子“化性起伪”的气化人性论,强调人之善恶的关键“在化不在性也”。

3. 张载(1020--1077):张载的气化论的“气”,可区分为三个层次。一者,无形的太虚之气,对应佛法“常寂光土”层次;二者,在无形与有形之间的初始之气,对应佛法“一真法界”层次;三者,有形的万物之气,对应佛法“十法界”层次。

4. 王夫之(1619--1692):王夫之认为——

4.1 【太虚,一实】整个宇宙除了“气”,更无他物。“气”只有聚散、往来而没有增减、生灭,所谓有无、虚实等,皆“气”的聚散、往来、屈伸的运动形态。他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等命题。

4.2 【理在气中,道在器中】“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理是气之理,气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他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是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的关系,两者为“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

4.3 【据器道存,离器道毁】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他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