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1

唯气论:气化的精彩与神迹

 1. 唯气论:气化的精彩与神迹。

2. 唯气论:这三个字含有一个“论”字,那就变成是人类头脑里的东西了,指的就不是完整的生命。读者要能够从这个“论”的语言和文字中,得鱼忘筌,得兔忘蹄,才能够与自身的真实而完整的生命相应,也就是获得一种真实的心灵体验,并通过这种心灵体验来拥抱整个人生和宇宙。这,才是语文的“筌”和“蹄”所要捕捉的“鱼”和“兔”啊!“鱼”和“兔”,也就是“唯气”的生命内涵。为什么不直接说“气”,而要加一个“唯”在前面呢?是的,“唯”也是紧接着“论”应该要抛弃的第二个“筌”和“蹄”,但是它强调了精神专一的重要,唯有精神专一,才能捕捉到“鱼”和“兔”。最后,连“气”这个“筌”和“蹄”也要“忘”。也就是说,随着文字的深入体会后,进入了内观的境界,启动生命的气化之大道。

3. 气化:宇宙和人生的一切,不过是一气的运行和变化罢了。从一气的生成与聚合的视角看,无非先从至虚而至实的太虚之气的终极维度空间,到中介维度空间的初始之气,最后到我们熟悉的万物之气的维度空间;从一气的回归与离散的视角看,那就是从万物之气回归到初始之气,再从初始之气回归到太虚之气。所以,道家和道教的精气神里的元气,应该要从太虚之气、初始之气和万物之气这三个维度空间来体会它。

4. 精彩:指的是在气化过程中元精的出彩表现。在精气神的修炼中,元精的启动和开发是第一步,没有元精的启动和开发,人类心灵的精彩能量就无法发挥作用。元精的启动和开发,就涉及了“玄关一窍”的奥义。说是奥义,不是故作神秘,而是强调修炼功夫的深密,借用净土宗的话来说,就是需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功夫。一门,就是心门,就是禅定内观之门;深入,就是入静后要不断深化心灵体验。长时,就是说滴水穿石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积累,就是需要朱熹说的“真积力久”的九九神功;熏修是美妙的比喻,用熏香来比喻,但是这个比喻是跛脚的,也就是说“筌”与“蹄”是破的,因为熏香的香是外在的香气香味,而这里的“鱼”和“兔”指的是内在的香气和香味。只要正确明白了“熏修”的奥义,那么跛脚的比喻也就完成了它的作用,破的“筌”和“蹄”也一样成功捕捉到了“鱼”和“兔”。这里说的是“精彩”,生命如此精彩,语言也一样精彩啊!

4. 神迹:元神在气化的过程中所留下的道迹,也就是元神在气化的大道上留下的足迹。这个让人联想起美国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所提到的人类良心在生命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是To Leave a Legacy (留下精神遗产)。是的,我们既然已经来到人间,那么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应当好好学习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经典,不论是语文、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科学、艺术,都应该好好涉猎,力求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才能够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才能够做一个对21世纪和世界有用的人,才不虚此生、不负我心啊!所以,所谓的神迹的神,不是怪力乱神的神,而是精气神饱满的神。精气神饱满的人,就是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的永生的人,就是能够留下神迹在人世间的人!

从唯心净土归来:归朴

1. 从唯心净土归来:归朴。

2. 啊?你从唯心净土归来?归朴又是什么意思?

3. 是的,我从自性弥陀的唯心净土归来!归朴就是以朴素的身份回归人间。

4. 啊?既然如此,请分享一下你在自性弥陀的唯心净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吧!

5. 可以啊!简单来说,自性弥陀让我归零,唯心净土让我归真。归零归真,就是一切啊!

上穷百会下涌泉

上穷百会下涌泉


顶天立地耕心田


心地性天大人身


自强不息天外天

唯心虽证

唯心虽证性未彰

自性彰矣心证证

明心见性一气化

气韵生动大人身

修行的三个关头:证心、彰性、修身

0. 修行的三个关头:证心、彰性、修身。气化的心之真假时与身之有无处。

1. 证心关第一:气化的心之真假时,包括了两个历程。一个是“假作真时”的逆流而上、下学而上达;一个是“真亦假时”的顺流而下、上达而下化。逆流而上是“众生成佛去”的历程,顺流而下是“诸佛乘愿来”的历程。古人说“唯心难证”,说的是开悟之难。是的,证心关之难,在于致知(开悟)之难。

2. 彰性关第二:气化的身之有无处,同样包括了两个历程。一个是“无为有处”的气之聚合的生命的起点,一个是“有还无处”的气之离散的生命的终点。古人说“自性难彰”,说的是实践之难。是的,彰性关之难,在于格物(实践)之难。

3. 修身关第三:气化的道之时空交汇点,统摄了上述两关的两个历程。一方面是在生命的起点之后通过好学深思所体验到的“心灵开悟”的精彩,一方面是在生命的终点之前通过身体实践所彰显出来的“悟后起修”的神迹。古人说“修身为本”,说的是知行合一的难。是的,修身关的难,在于诚意(知行合一)之难。

精与神的区别:精彩·神采,精明·神明,精通·神通

1. 精与神的区别:精彩·神彩,精明·神明,精通·神通

2. 精彩与神彩:【文章、语言】精彩的演讲 VS 【表情、眼睛】神彩飞扬

3. 精明与神明:【头脑、计算】精明的构思 VS 【敬畏、超人】敬若神明

4. 精通与神通:【语言、技能】精通双语 VS 【本领、力量】神通广大

2023-05-30

周易系辞中的修德九卦

A、至德大厦的第一截楼身:履、谦、复三卦【基本之柄】——六爻属性,第一卦五阳一阴,余下五阴一阳

1. 天泽履【如天无私,普施恩泽;六爻属性,五爻皆阳,唯第三爻属阴】:「履」為「德之基」(基者,基石、基础、基地),憂患九卦之首,一切修德從實踐開始。實踐是檢驗真理最好的標準。人生在各個階段腳踏實地奮鬥,久而久之,就有了可觀的履歷。妙语如珠:履之基石,支撑着至德的大厦

2. 地山谦【以山之崇高而藏于大地之下;六爻属性,五爻皆阴,唯第三爻属阳】:「謙」為「德之柄」(柄者,权柄、剑柄、叶柄),柄指入手處,執持以應萬變。謙讓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謙受益,天地人鬼神都福佑。妙语如珠:谦之手,握着天下无敌的至德宝剑的剑柄

3. 地雷复【冬至大地一声雷;六爻属性,五爻皆阴,唯初爻属阳】:「复」為「德之本」(本者,本心、本身、本事),木下為本,即生命根底之意。「复,其見天地之心乎」, 一元复始,萬象更新。妙语如珠:复之根,滋养着至德的参天大树

B、至德大厦的第二截楼身——恒、损、益【固裕之修】——六爻属性,皆三阴三阳

4. 雷风恒【雷厉风行;六爻属性,三阴三阳,初五上属阴,二三四属阳】:「恒」為「德之固」(固者,稳固、坚固、牢固)。堅守原則,「立不易方」為固。真理常道本存於天地之間,不假外求為固。妙语如珠:恒之不动,让人得以仰慕中流砥柱的圣贤豪杰


5. 山泽损【惩忿如推山,窒欲如填壑六爻属性,三阴三阳,三四五属阴,初二上属阳】「損」為「德之修」(修者,修德、修养、修正)。「懲忿窒欲」,「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身心不斷調整,修行至極境,轉而獲益。妙语如珠:损之减法,让人看到了一丝不挂的绝世美女


6. 风雷益【九州生气恃风雷六爻属性,三阴三阳,二三四属阴,初五上属阳】:「益」為「德之裕」(裕者,富裕、丰裕、宽裕)。為學日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資源充裕,心量開闊寬裕,行事順暢,一切綽綽有餘裕。妙语如珠:益之加法,让人迎来了文武全才的风流人物


C、至德大厦的第三截楼身——困、井、巽【辨制之地】——六爻属性,前二卦三阴三阳,末卦二阴四阳

7. 泽水困【泽下之水受困六爻属性,三阴三阳,初三上属阴,二四五属阳】:「困」為「德之辨」(辨者,辨识、辨别、辨明)。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世無艱難,何來人傑?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困乎上者必反下」,既有資源耗盡,才會深入開發新資源。妙语如珠:困之慧眼,能够辨别英雄和狗熊


8. 水风井【气化之水流风吹六爻属性,三阴三阳,初四上属阴,二三五属阳】:「井」為「德之地」(地者,大地、心地、地藏)。淵泉時出,紓困濟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是「太上有立德」(《左傳》)的寶地。妙语如珠:井之地,就是唯心净土的宝地


9. 随风巽【随风而逍遥游六爻属性,二阴四阳,初四属阴,二三五上属阳】:「巽」為「德之制」(制者,制宜、制定、制造)。心灵的清风,带来的凉意,让热恼的众生,感觉沁人心脾;巽之德,靈動深入,潛移默化,因時因地制宜,逐漸化被動為主動,取得發號施令的地位,列為九德之終,大有深意在。妙语如珠:巽之制宜,彰显至德的随类现身与契机说法

张载:砭愚订頑

 一、西铭:订顽【作者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后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此篇一出,程颢就立即称道说:“《订顽》之言,极醇无杂。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又说:“《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茕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赐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西铭》即《订顽》一篇主要阐述孔子《易传》的天道思想,说明乾坤一体,天地一家,归结为一个“孝”字。朱熹说此篇:“中间句句段段,只说事亲事天。自一家言之,父母是一家之父母。自天下言之,天地是天下之父母。这是一气,初无间隔。‘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万物皆天地所生,而人独得天地之正气,故人为最灵,故民同胞,物则亦我之侪辈。(《朱子语类》卷九十八)】

二、东铭:砭愚【作者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左侧,后程颐将《砭愚》改称为《东铭》;《东铭》即《砭愚》一篇主要阐述《中庸》的‘诚意’思想,说明人之所以有所进步,在于诚其本心。其理与孟子“求义”相近,其用意与荀子“劝学”相近。

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发乎声,见乎四支,谓非己心,不明也。欲人无己疑,不能也。过言非心也,过动非诚也。失于声,缪迷其四体,谓己当然,自诬也。欲他人己从,诬人也。或者以出于心者,归咎为己戏。失于思者,自诬为己诚。不知戒其出汝者,归咎其不出汝者。长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

订:订千古是非

0. 订dìng   ㄉㄧㄥˋ;共有5个义项:


  1. 1. 改正,修改:~正。考~。校(jiào )~。修~。
  2. 2. 约定,立(契约):~立。~购。~约。
  3. 3. 用线、铁丝、书钉把书页、纸张连在一起:装~。
  4. 4. 制定:~计划。
  5. 5. 评议:“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是非乃见”。【崃按:好一个“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真是精彩!】

唯心净土气不拘

《唯心净土气不拘》

唯心净土气不拘

自性弥陀物不蔽

气不拘兮唯心证

物不蔽矣自性彰

心证性彰大人身

一切现成法如是

法尔如是:与普贤十大愿王之性徳相应的十如是

0. 一代神僧(留下了气化之神迹的一代高僧,永令后世景仰,而成为自身修行的衡量标准:罗什大师如是成就,我亦如是成就)鳩摩羅什(343--413)所譯《妙法蓮華經》的〈方便品〉中,有所謂「十如是」的譯文,即:諸法

1.  如是相:见诸法实相,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一切诸佛皆过去众生;唯有契入当下之不二法门,一门深入唯心证,长时熏修自性彰,方恍然大悟:一切诸佛与一切众生,平等平等,无有差别。又,相好庄严,报身佛也。

2. 如是性:见诸法法性,赞叹如来;反闻闻自性,反观观法身;随文入观,舍识用根;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如是相者,一门深入唯心证;如是性者,长时熏修自性彰。一门深入者,逆流而上之慧命也;长时熏修者,顺流而下之法身也。慧命唯心证,法身自性彰。又,法性清净,法身佛也。

3. 如是體:见诸法道体,广修供养;道体者,气化之道的太虚之气的实体也;广修者,一即是多,方便有多门,现身说法也;供养者,多即是一,归元无二路,法身慧命也。又,法体湛然,化身佛也。盖有体必有用也。

4. 如是力:见诸法法力,忏悔业障;法力者,气化之道的初始之气的神力也;忏悔之心者,空观空谛唯心证,气不拘兮;业障之除者,假观假谛自性彰,物不蔽矣;忏悔业障之效者,中观中谛大人身,道不隐焉!又,法力无边,三身佛之力也。

5. 如是作:见诸法造作,随喜功德。一真法界大乘菩萨,大作梦中佛事;以随喜心,入大阿鼻而行救度法事;依涅槃道,出一真界而止至善功德;非气化之精彩神迹,孰能为之?非如是作,孰能证佛之实有?佛弟子啊,当如是作啊,化性起伪啊!转识成智,如是作之实效也!

6. 如是因:见诸法真因,请转法轮。恩乃真心之因,依此真因而请转法轮;请转者,非心外请法也,乃自心之自请自转也;法轮者,非离性得法也,乃自性之法轮恒转恒得也。佛弟子啊,一切诸佛的出兴于世,不离此如是真因啊!如是真因,在于“恩”字诀之“自性恩田自心耕”啊!

7. 如是緣:见诸法缘起,请佛住世。缘起性空,四大皆空,则请佛乃不请之请,住世乃不住之住;不请之请,请的是自性弥陀;不住之住,住的是唯心净土。请佛住世者,请自性弥陀佛、住唯心净土世。唯心山林佛国,自性涅槃佛王。又,如是缘起,万物说“性空”法也!此乃天籁之音也,须反闻闻自性。

8. 如是果:见诸法果实,常随佛学。常随者,元精之身之恒也,不离不弃之格物也;佛学者,元神之心之觉也,莫失莫忘之致知也;常随佛学者,元气之道之远也,至诚感通之诚意也。又,如是果者,气化果之精彩神迹也。

9. 如是報:见诸法报应,恒顺众生。如是报者,众生投之以桃,诸佛报之以李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之殊胜,乃在于此法门属于果地法门,乃阿弥陀佛所以报众生者也!念佛人但凡以至诚心,念一声佛,立马与佛相应,入佛境界,与诸佛平等平等,不可思议!若非至诚心,散心念佛,虽说永种金刚种,但种子何时发芽,实在说不准啊!为何不在当下,立马提起至诚心,念佛成佛呢?一门深入者无他,深入至诚心而已矣!一门深入唯心证,此唯心即至诚心也!长时熏修自性彰,此自性即至诚心之有诸中,阿弥陀佛之形于外也!究而言之,阿弥陀佛之如是报,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丝毫不爽!

10. 如是本末究竟:诸法如是本末究竟,普皆回向。本末究竟者,气化之道究本而竟末之全程光景也。又,本末究竟者,物之本末、事之究竟也,人之处事待物之道也。普皆回向者,全体之普也,个个之皆也,回小之回也,向大之向也;觉行圆满也,生佛不二也。又,如是本末究竟者,法尔如是,一切现成也。

唯气论的三个原则:借助巴哈伊教的三原则来说明

 0. 唯气论的三个原则:借助巴哈伊教的三原则来说明。

1. 上帝唯一:精气神的气化之道所遗留在人间的神迹;此神迹乃元神之主宰、统帅作用,而让人类心灵在人间留下了上天入海的神迹,上天的神迹不只是航空的飞机,而且是航天的飞船;入海的神迹不只是航海的轮船,而且是潜海的潜艇。

2. 宗教同源:精气神的气化之道充分展现了一切宗教的精彩;此精彩乃元精之宝藏、潜能之出彩表演,一方面是人生舞台上角色扮演的出彩流血的落力演出,一方面是宇宙大道上本来面目的出彩感动的法尔如是。这厮角色的精彩与演员的精彩的双重精彩啊!

3. 人类一体:精气神的气化之道指向了人类的整体生命的一气;此一气乃元气之三个层次的作用的整体性描述。三个层次,一者太虚之气,二者初始之气,三者万物之气。太虚之气者,至虚而至实在,属于终极维度层次的“无极”范畴,相当于佛法之常寂光土;初始之气者,介于太虚之气与万物之气的中间的“太极”范畴,相当于佛法之一真法界;万物之气者,相对于太虚之气之体大与初始之气之相大,乃属于“阴阳五行”之用大,相当于佛法的十法界。

2023-05-29

人皆有母,翳我独无的“翳”是什么意思?

1. 【名词1】“翳”本义是“华盖”,即有羽饰的车伞。

2. 【动词1】引申有遮蔽、掩盖义,

3. 【动词2】也表示隐藏、藏匿。

4. 【动词3】还引申为阻挡、堵塞;

5. 【动词4】摒弃、除掉之义。

6. 【名词2】引申作名词时,指眼球所生影响视力的膜网、

7. 【名词3】隐蔽猎人的一种猎具、

8. 【名词4】士卒躲避对方兵器的器具或起障蔽作用的东西,

9. 【名词5】也表示阴影。

10. 【名词6】作名词时,还指凤凰一类的鸟。

11. 【副词1】作副词时相当于“只”、“惟”

人体脏腑功能与八卦之气的关系

0.1《周易》八卦理论,是气化论的发端,八种自然物可以看作统一的元气的八种形态,因而可以称作八卦之气。

0.2中医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医学,提出八卦之气与人体脏气相应的观点。

1. 【乾卦(头部;大脑神府)是人体的元神】乾为天卦,为君,象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力量,在人体与脑通相应,脑为元神之府”。

2. 【坤卦(腹部;肠胃三腑)是人体的宝藏】坤为地卦,坤以藏之,象征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必要的贮备,在人体与脾胃、大小肠相通应,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3. 【坎卦(耳朵;肾脏)是人体的水源】坎卦为水,雨以润之,象征人体需要阴的滋濡,在人体与肾相通应,肾者水脏肾藏精之故。

4. 【艮卦(手部;脾脏)是人体的定海神针】艮卦为山,山以止之,象征生命活动需要有相对的静止,从而维持相对的平衡,与人体之脾相通应,脾者,土也,治中央

5. 【兑卦(口部;肺部)是人体的调音大师】兑卦为说;说,即悦,比喻脏气中不可缺少的和谐、调节作用,在人体与肺相通应。肺为相辅之官,主调节作用。

6. 【巽卦(股部;肝脏)是人体的解压大师】巽卦为风,风以散之,为生命活动中不可少的疏泄作用,在人体与肝相通应,因肝主疏泄之故。

7. 【震卦(脚部;胆腑)是人体的大将军】震为雷,雷以动之,象征人体生命活动须有重要的鼓动激化作用,故与人体之胆、肝相通应。

8. 【离卦(眼部;心脏)是人体的力量源泉】离为火卦,日以短乏,象征人体生命气化的原动力,故与人体之心、命门相通应,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

0.3 综合上述,八卦气规律适用于宇宙万物,包括人体生命活动在内。

气化宇宙观大师:荀子、王充、张载、王夫之

 0. 气化宇宙观大师:荀子、王充、张载、王夫之

1. 荀子(313BC--238BC):荀子提出性恶说,主张人人都可以用清明之心来“化性起伪”,而成为圣人。从气化宇宙观的视角来看,性恶就是气化之偏,属于气的病态表现;清明之心,就是个体生命深处,在病态现象后面的健康之气;化性,就是纠正气质之偏差,可以说是治病的过程;起伪,就是人类心灵之气发挥了起死回生的神迹!

2. 王充(27--97):王充提出了无目的性的气化宇宙论的“天”,而否定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人格化的“天”;主张气化生命观的“神”,而否定“人死有知”的鬼神观。继承了荀子“化性起伪”的气化人性论,强调人之善恶的关键“在化不在性也”。

3. 张载(1020--1077):张载的气化论的“气”,可区分为三个层次。一者,无形的太虚之气,对应佛法“常寂光土”层次;二者,在无形与有形之间的初始之气,对应佛法“一真法界”层次;三者,有形的万物之气,对应佛法“十法界”层次。

4. 王夫之(1619--1692):王夫之认为——

4.1 【太虚,一实】整个宇宙除了“气”,更无他物。“气”只有聚散、往来而没有增减、生灭,所谓有无、虚实等,皆“气”的聚散、往来、屈伸的运动形态。他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等命题。

4.2 【理在气中,道在器中】“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理是气之理,气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他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是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的关系,两者为“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

4.3 【据器道存,离器道毁】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他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 

气之聚散、虚实、体用

1. 【气化的生命传承:精彩与神迹】在哲学本体论上,北宋的张载(1020--1077)继承了先秦的荀子(313BC--238BC)、东汉的王充(27--97)等人的气化论,并将其发展到本体论水平。

2. 【气之聚散,太虚为体】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正蒙·太和》)

3. 【气散为无形之太虚,是为本体;聚为有形之万物,是为本性】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4. 【太虚之气:聚为万物,散为太虚】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同上)

5. 【太虚之气,无极太极;万物之气,阴阳五行】张载明确指出,太虚是宇宙的本原。世界上一切生死存亡的现象,都是气的聚散变化。太虚正是气之本体。

6. 【气化的精彩与神迹:四为的范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崃按:张载四为的四句教,从宇宙观的宏大视角他,表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的价值关怀。前二句是在气化的无限空间的自然生命体验中,一方面表述了个体生命当下不二的宇宙中心点的“立心”(宇宙本无心,气化的至人所在之地,就是宇宙的中心点;人为万物之灵的统体一太极);一方面表述了群体生命精彩不一的万物气化根源之地的“立命”(万物各有心,气化的精彩之根源处,在于“各复其根”的天命之性;人为万物之一的物物一太极)。后二句是在气化的无限时间的人文生命体验中,一方面表述了个体生命的好学深思表现在能借往圣绝学接通自身气化的精彩与神迹;一方面表述了万世太平的实现在于群体生命的气化的精彩与神迹。

2023-05-28

四念住与涅槃四德

 1. 观身不净与净德:观身不净,观的是现象界;涅槃四德之净德表述的是本体界。观身不净,所以才会看破和放下,然后才有可能见到和提起净德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的真实生命境界。这是一个“真能显化”的齐物的生命境界。一切诸佛净土的建设,皆离不开这个净德!

2. 观受是苦与乐德:观受是苦,才会形成强烈的出离苦海的愿望;涅槃四德之乐德表述的是“离苦得乐”的愿望圆满实现了!须知,涅槃四德之乐德的“乐”,不是与“苦”相对的“乐”,而是与佛性相应的绝对的“极乐”,也就是与无相解脱门相应的四大皆有的假观假谛的生命境界。这是一个“真得解脱”,也就是“真得自由”的逍遥的生命境界。

3. 观心无常与常德:观心无常,才不会执着于妄心,才有可能一门深入地来逐渐减少妄念,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到了无念的境界,就证得了般若德的四大皆空的空观空谛,就能亲切体会“觉后空空无大千”的不可思议境界。这是一个“真得自在”的永恒的生命境界。

4. 观行无我与我德:观行无我,才能够打破自我中心的监狱,才能够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我德表述的是“空有一如”的中观中谛的真实生命境界。这是一个“真能主宰”的全人(Whole Person; Undivided Life)的生命境界。

心灵复活:乐莫大于心复活!

1. 心灵复活:乐莫大于心复活!

2. 万里无云万里天:常寂光土;万里晴空的佛性之空慧光

3. 千江有水千江月:一真法界;千江水月的菩萨心之法身香

4. 香光庄严法界身:十法界;唯识所变的十法界与唯心所现的一真法界,皆不离自性清净心。念佛吃紧三难关:一者、唯心难证;二者、自性难彰;三者、大人身难得。须知,唯心净土自性证,自性弥陀唯心彰,心性不二人身得;证唯心、彰自性、得大人身,与《中庸》首章开头的三句话相应:证唯心的天命之性,彰自性的率性之道,得大人身的修道之教(效也,果地之效验也)。大人身的修道之教含摄天命之性与率性之道。

唯羲娲之交尾兮,万物生生而不息

1. 娲之交尾兮,万物生生而不息。

2. 密乘佛法之双修佛的奥义在此,六道凡夫妄心一说就错、一想就歪!

3. 净公苦口婆心教导:密乘佛法乃佛法最高峰,不可毁谤。

4. 无知世人,以六道凡夫之妄心,对于双修佛之奥义,如盲如聋,却犹如发狂之疯犬一般,不见形影,唯以声吠声,一片狂吠之声而已矣!

自在自观,如来如见,无生无得

1. 自在自观:自在的菩萨心,逆觉返证,自观唯心空慧之光明,唯心难证今已证;自在自观观唯心

2. 如来如见:如来的佛性,率性行道,如见(闻)自性法身之香气,自性难彰今已彰;如来如见见自性

3. 无生无得:无生的涅槃,常乐我净,无得圆融菩提之香光庄严,人身难得今已得;无生无得得人身

念佛吃紧三难关

默默契入:

1. 证佛心:天命之性,逆觉返证,四大皆空的般若德。此为“佛心难证”的第一关。

2. 彰佛性:率性之道,风吹水流,四大皆有的解脱德。此为“佛性难彰”的第二关。

3. 得佛身:修道之教(效;果地法门之效验也),平常心是道,空有一如的法身德。此为“佛身难得”的第三关。——念佛行人当知,念佛功德在于转六道凡夫之小人身为佛菩萨之大人身。“佛身”即“佛菩萨之大人身”之简称。

调身、调息、调心,一气耳

1. 调身、调息、调心,一气耳!

2. 心息相依,以启动此身之气机!

3. 此身之气机既已启动,则人体小宇宙与天地大宇宙感而遂通矣!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愿为能见,行为能达

1. 信资粮: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入者,入佛境界也。信为道元功德母——道元者,菩提道之源头活水也,道之根本也,道之首领也;功德母者,一切功德皆由信德之所从出也。易言之,佛性宝藏之开发,不离信资粮也。念佛者,但凡具备信资粮,当下立马契入弥陀愿海也!

2. 愿资粮:佛法大道,愿为能见;能见者,今之所谓“愿景”也,七个习惯所谓“以终为始”也。大愿为目,张目能见,见大道尽头,见终极维度之常寂光土也。念佛者,但凡具足愿资粮,当下立马彻悟弥陀果地功德海也!

3. 行资粮:涅槃高山,行为能达;能达者,今之所谓“实现”也,传统画论所谓“传神写生·气韵生动”也。大行为足,迈开脚步,勇敢攀登,而达涅槃顶峰也。念佛行人,大愿为目,大行为足,目足交资。一步一个脚印的登山历程,行行重行行,一方面妄念日损,故越行心越明,明之又明,以至于证得唯心净土;一方面渐入佳境,故越行香越醇,醇之又醇,以至于自性弥陀现全身!

2023-05-27

当下即是·平常心

 1. 当下即是·平常心:当下即是之知,活在当下之行;平常心是道。

2. 当下:四路把截,过去与未来的一念之际,里面与外面的一隙之隔;一念之际含摄无量劫,一隙之隔折叠多维度。当下此时般若德,当下此处解脱德,当下此人法身德。

3. 即是:当下此时即是永恒入口处,当下此处即是宇宙中心点,当下此人即是佛菩萨代表。

4. 平常心是道:平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的平等,常是常寂光土的法身佛的永恒,心是乘愿再来的普渡众生的心,道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念佛法门之大道。

生命的艺术: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1. 生命的艺术: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2. 洗尽尘滓:洗尽六道的尘垢与二乘的渣滓

3. 独存孤迥:独存一真的孤明与寂光的迥然


证唯心,彰自性,修大人身,齐治平道

1. 证唯心净土之孤洁,良心之发现也,明心也

2. 彰自性弥陀之迥旷,天理之流行也,见性也

3. 修心性不二之孤迥,身(清虚之身)心(无极之体)之交融也,成道也

4. 得“平常心是道”之无所得,家国天下之齐治平也,自然也

几希的心性: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1. 几希的心性: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几是苗头、征兆;希是稀有、罕见。

2. 哀莫大于心死:心既死了,心性就不起作用了。心性不起作用,所以人与禽兽的差别便小之又小了。

3. 心死可以复活:人死不可复生,心死却可以复活,所以宗教的救赎才具有真实意义。

4. 一切宗教的终极目标都是解决人类心灵死亡的问题。

5. 从佛法的视角来看,六道轮回就是心死的现象。阿罗汉的心复活了,所以他能够出离六道。大乘菩萨的自性彰显了,所以他能超越十法界。佛陀的法身慧命疗愈了,所以他能超越一真法界,触及终极维度的常寂光土。

果地法门:信愿行三资粮的奥义

 1. 果地法门:信愿行三资粮的奥义。西方净土的念佛法门是果地法门,其奥义极其深广,若非好学深思之士,不能真正通达明白。今本弥陀悲心,开示分享。兹分四点说明。此处为第一点,总说信愿行三资粮奥义,一方面说明这是属于“理即佛”、“名字即佛”与“观行即佛”的六道众生的生命境界,众生陷于烦恼习气的浑浊与恶臭之中,佛性之光与法身之香,未得彰显;一方面说明众生虽然陷于浑浊与恶臭之中,然而其内在本具之佛性之光与法身之香,一点也没有减少。

2. 信资粮的佛性之光:信就是信佛,这不是因地的信佛,而是果地的信佛,所以所信的不是“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未来的潜能与愿景而已,而是“一切众生皆已成佛”的眼前的事实与真相!所以,西方三圣中的大势至菩萨,代表的不只是文殊菩萨的一心三观之智,同时也代表普贤菩萨的三谛圆融之理;合而观之,大势至菩萨代表的是理智玄冥的华严世界的果地的“信”资粮之奥义。此“信”资粮可对应“相似即佛”的二乘人的生命境界。

3. 愿资粮的菩萨心之香:愿就是普渡众生,这个不是因地的愿,而是果地的愿,所以所愿的不是“尚未完成·众生尚未得度”的远方的未实现的愿,而是“已经完成·众生已经得度”的眼前的已实现的愿。所以,西方三圣中的观世音菩萨,代表的不只是菩萨自身慈悲法门“现身说法”之感,同时也代表地藏菩萨“众生度尽,今证菩提”之情;合而观之,观音菩萨代表的是情感交融的娑婆世界的果地的“愿”资粮的奥义。此“愿”资粮可对应“分证即佛”的一真法界法身大士的生命境界。

4. 行资粮的大人身之香光庄严:“信”资粮之奥义表“一门深入”之般若德,“愿”资粮之奥义表“长时熏修”之解脱德,“行”资粮之奥义表“不二当下”之法身德。般若德表佛性之般若智慧光,解脱德表菩萨心之五分法身香,法身德表大人身之法身慧命之香光庄严。阿弥陀佛号称佛中之王,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诸佛,故只说“自性弥陀”,不再说“自性释迦”、“自性弥勒”、“自性药师佛”等;西方净土号称光中极尊,生西方净土,即生一切诸佛净土,故只说“唯心净土”,不再说“唯心娑婆”、“唯心兜率”、“唯心琉璃光”等。念佛行人,全摄弥陀功德为自功德,转众生身为佛菩萨身,做行动中的阿弥陀佛,这就是华严、娑婆不二的果地的“行”资粮的奥义。此“行”资粮可对应“究竟成佛”的圆觉佛的生命境界。此圆觉佛的生命境界,就是“生佛不二”的“法尔如是,一切现成”的生命境界。平常心就是道。中庸之道。一花一草,一沙一尘,莫非法身佛之显化;风声雨声,鸟鸣虫鸣,皆是法身佛之说法。

修身为本:格致不二之修,心物交融之身

 1. 修身为本:格致不二之修,心物交融之身。

2. 修身为本的佛菩萨大人身:就功夫而言,致知致的是独体之知,格物格的是诚体之行,诚意诚的是不二的大人之道;就本体而言,物指的是“本来无一物·法身佛说法”的“物自身·自性已彰”的佛性,心指的是“随心所欲不逾矩·千百亿化身佛”的“心本体·唯心已证”的菩萨心,意指的是“体用不二”、“心物交融”、“知行合一”的大人身。。

香光庄严

1. 居士:请开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的经义。 【崃安:善哉经义!身有香气,心有光明。】

2. 法师:这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经文,大势至菩萨向释尊禀白以念佛法门契证圆通的过程。 【崃按:以念佛心,契证圆通。“契·证·圆·通”是四个关键词:契入·证得·圆满·感通。重点在:念是今心,不二今心,当下今心。佛是觉,不二的觉,当下的觉。当下契入圆满的弥陀之自性(致佛性之良知),证得感通的净土之唯心(格菩萨心之本物)】

3. 念佛法门是从佛的果地上起修的,把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积累的无量功德,作为吾人修行的因心。【崃按:大哉弥陀48愿!念佛是从“佛的果地(大彻大悟;觉行圆满)上起修”, 念佛念的不是别的,而是“大彻大悟;觉行圆满”的“无量觉”啊!念不是枯木死灰的“昏沉”之念,也不是满天神佛的“掉举”之念,而是“不二”的、“当下”的真心。】

4. 这无量的功德是透过六字洪名传达给行人的,能令行人顿获如来藏的功德,喻为“如染香人”。【崃按:四字或六字,没有区别。念佛人是“行人”这个意思绝妙,当用心体会与实证之。行行重行行,越行心越明,越行身越香!明者,般若空慧心;香者,大人菩提法身。】

5. 这个“香”是五分法身之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凡夫众生本来也有这样的五分法身之香,但由于烦恼无明厚重,无由显现。 由此,阿弥陀佛施设称念佛名之胜异方便,托彼名号果德,显发行人性德。就好像身上没有香的人,日日置于香木房中,他自然就染上香气了。【崃按:再巧妙的比喻也是跛脚的,这个染香人的比喻也是跛脚的。妙处在于每个人本来都具足这个“薛宝钗所代表的法身香”,跛脚在于“染香”会引起误会、误解,以为“法身香”是靠外在的“染”获得的。不是的,“法身香”是“法尔如是,一切现成”的,只是被“烦恼习气”的臭气臭味覆盖住罢了!所以,修行的重点不在于“染香”,而是“除臭”。佛经上的“染香”,我们必须“随文入观”才能获得正知见,如果“依文解义”,那就未免“三世佛冤”了!】

6. 具缚凡夫,称念佛名,亦复如是。 声声佛号,召唤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染上了佛的香。于是凡夫业报身就具有了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的香味,这就是“身有香气”。【崃按:声声佛号,皆有“除臭”的妙用,外在的臭气既除,内在的香气自然彰显。】

7. 佛的果地上的功德就庄严着念佛人的心,以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来庄严念佛者的身心,这就是“香光庄严”。【崃按:哇,真是无比庄严殊胜啊!念佛的行人,致五分法身香的佛性之良知,格般若智慧光的菩萨心之本物,诚香光庄严的大人身之真意。】

 8. 是故,这三句经文把念佛法门名具万德、名召万德、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的奥义和盘托出,吾辈净业行人当依教奉行。【崃按:致名具万德佛性之良知,格名召万德菩萨心之本物,诚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大人身之真意。】

2023-05-26

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

 1. 菩萨代表修德,佛代表性德

2. 致菩萨心修德之良知,格佛性性德之本物

3. 诚佛菩萨大人身之真意

教书的诚意,育人的致知,自强的格物

1. 教书诚真意:教书蕴含育人和自强,诚意蕴含致知和格物。教诚意书,育良知人,自胜者强。三位一体

2. 育人致良知:育人蕴含自强,致知蕴含格物。育良知人,自本物强。一体两面

3. 自强格本物:自强蕴含无知无欲,格物蕴含本来无一物。慎独功夫成熟,独体横空出世!独体本物格,而后诚体良知致,而后大人真意诚!

十法界的大人身: stand up and relax

1. 十法界的大人身:顶天立地,气韵生动。身心合一的道体

2. 一真法界的菩萨心:乘愿再来,留惑润生。由身之妄心反求诸己,而启动真心的心体

3. 常寂光土的佛性:法尔如是,一切现成。由心之觉性推己及人,而彰显法身的性体

明强:般若德致知之明,解脱德格物之强

1. 明强:般若德致知之明,解脱德格物之强

2. 明强:无知者明,无不知者智;无欲者强,无不欲者有力

三原则:女性原则,男性原则,人性原则

 1. 三原则:女性原则,男性原则,人性原则

2. 三原则:空假中,一心三观,三谛圆融。

3. 女性原则:空性般若的视角

4. 男性原则:无相慈悲的视角

5. 人性原则:无作菩提的视角

2023-05-24

诗的发现,远方的到来,气韵生动的大人身

1. 诗的发现,远方的到来,气韵生动的大人身

2. 诗的发现:哀莫大于心死,心死则无诗矣!诗的发现,就是良心的发现,就是心灵的复活,见现同时的复活!原来心不是死,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啊!

远:高远罗汉,深远菩萨,平远佛陀

1. 远:高远罗汉,深远菩萨,平远佛陀

2. 高远阿罗汉:触及了佛性高远的气

3. 深远大菩萨:接通了菩萨心深远的韵

4. 平远圆觉佛:圆成了佛菩萨大人身平远的气韵生动

站在对方的立场,也就是打破自我中心的监狱

 站在对方的立场,也就是打破自我中心的监狱

灭念心自明,除见性自现

1. 灭念心自明:致其所性之知,读书以体验之,不离止者是;止于至善,至善无善

2. 除见性自现:格其反身之物,言行以践履之,不离修者是;修身为本,本物无物

与社会脱节,被时代淘汰

1. 与社会脱节,被时代淘汰 VS 与时并进,与人交往

2. 致知者,致其与社会挂钩的良知;格物者,格其与时代共舞的本物。

2023-05-22

致良知是诗的发现,格本物是远方的到来

1. 致良知是诗的发现,格本物是远方的到来。

2. 致良知是诗的发现:菩萨心就是诗,菩萨心的发现就是诗的发现,这是一个美妙的“见现同时”的发现过程。

3. 格本物是远方的到来:佛性就是远方,佛性的到来就是远方的到来,这是一个真实的“目足共步”的实践过程。

修身为本逐字解

 0. 修身为本逐字解

1. 修:格致诚正的修。

2. 身:心意知物的身。

3. 为:反求诸己,而后推己及人。

4. 本: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本来无一物”的物自身(things-in-themselves)。

菩萨心的诗,描绘的是远方的佛性

1. 菩萨心的诗,描绘的是远方的佛性。

2. 生活不是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3. 菩萨心就是诗,帮助我们体会远方的佛性。

4. 菩萨心的诗的发现,就是“见现同时”的致良知;远方的佛性的到来,就是“目足共步”的格本物。

5. 菩萨心就是良心,“见现同时”描述的就是“良心发现”的具体情境;佛性就是天理,“目足同步”比喻的就是“天理流行”的美妙体验。

6. 放慢脚步,慢慢走,每一步都踏入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静观万物,止观中,每一物都现出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

2023-05-21

人体是一部量子计算机:脑海·苦海·觉海

 1. 人体是一个量子计算机系统:脑海系统·苦海版本·觉海版本。

2. 人体的每个细胞都是一台量子计算机。

3. 人脑是人体量子计算机系统的文殊般若德元件。

4. 人手是人体量子计算机系统的观音解脱德元件。

5. 人心是人体量子计算机系统的地藏三德秘藏元件。

6. 人脚是人体量子计算机系统的普贤法身德元件。

一个礼拜的修行次第

 0. 一个礼拜的修行次第(次第不碍圆融):从拜天到拜六,七日成就。

1. 【常寂光土:佛性--自性弥陀,佛中之王】拜天:太阳日,自性弥陀日,常寂光土日,佛性日,究竟成佛日,觉后空空无大千日。

2. 【一真法界:菩萨心--唯心净土,光中化三圣】拜一:月亮日,唯心净土日,一真法界日,菩萨心日,乘愿再来日,梦里明明有六趣日。

3. 【十法界:大人身--佛菩萨大人之身,转众生身为佛菩萨身--把身体借给佛菩萨来用】拜二:火曜日,南方普陀山大悲观音菩萨日,慈悲日,众生慈父日,千手千眼日,他心通日,神足通日,四大皆有日,解脱德日。——观音大悲行门,文殊大智解门;解行不二、悲智双运日(拜二和拜四接通)。

4. 【十法界】拜三:水曜日,北方九华山大愿地藏菩萨日,代理佛日,誓愿日,安稳不动如大地日,静虑深密如秘藏日,手中锡杖振开地狱门日,掌上明珠照彻天堂路日,三德秘藏日。——地藏大愿为目,普贤大行为足;行愿不二、目足交资日(拜三和拜五相应)。

5. 【十法界】拜四:木曜日,东方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萨日,三世佛母日,开悟日,般若无知根本智日,四大皆空日,般若德日。——观音大悲行门,文殊大智解门;解行不二、悲智双运日(拜二和拜四接通)。

6. 【十法界】拜五:金曜日,西方峨眉山大行普贤菩萨日,诸佛长子日,十大愿王日,空有一如日,法身德日。——地藏大愿为目,普贤大行为足;行愿不二、目足交资日(拜三和拜五相应)。


7. 【十法界】拜六:土曜日,中央涅槃山释迦摩尼佛日,根本老师日,悉达多太子日,太子出生日,太子开悟日,佛陀涅槃日。——在地球的生命舞台上,释迦牟尼佛在623BC出世登场,588BC开悟后开展佛陀教育45年(一说49年),543BC去世退场。从拜天到拜五所说的一切佛法,都是世尊金口所宣,都应该归结到拜六这一天,这一天是“释迦摩尼佛日”。释迦摩尼佛不是神话人物,而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用地球人的身份,给我们大家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做人应该做这样的人!一行禅师如是说:释迦摩尼佛给大家做出了“觉人物种”的好榜样。是的,从今天开始,我们不要再满足于做一个“智人物种”(Homo Sapiens)的人,而要跟悉达多太子一样,做一个“觉人物种”(Homo Conscius)的人!

2023-05-20

孔孟之道,入佛境界

 0. 孔孟之道,入佛境界。

1. 【论语的心灯传承】孔曰成仁,入佛境界:仁者,觉也。孔曰成仁,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孔曰杀身,即阿罗汉之杀贼,即王阳明之杀心中贼,非世俗人理解之为国捐躯。为国捐躯者,果真是阿罗汉,方能真正视死如归,否则众生皆怕死,哪里有视死如归的道理?不过是《红楼梦》所谓的“浊气一涌”的生命状态罢了。一将功成万骨枯,此万骨生前真的是“视死如归”吗?值得玩味。

2. 【孟子的心灯传承】孟曰取义,入佛境界:义者,菩萨道也。孟曰取义,即择取“天下之达道”之菩萨道而行之也。孟曰舍生,即舍弃贪嗔痴之生命状态,即舍弃烦恼习气之修道障碍,非世俗人理解之牺牲生命,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修行人在这里一定要弄明白,菩萨心的修炼,离不开这个身体,一旦身体不存在了,菩萨心的修炼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是身心合一的道理,不可不仔细体会而实证之啊!

3. 【大学的心灯传承】大学之道,入佛知见:大学之道,即大觉之道;慎独,即慎其阿罗汉般若智之独体;诚意,即诚其大菩萨解脱德之真意;修身,即修其圆觉佛法身德之大人身;齐家是齐其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之家(阿罗汉般若德·报身佛境界)、治国是治其一真法界诸佛净土之国(大菩萨解脱德·化身佛境界)、平天下是平其常寂光土之天下(佛陀法身德·法身佛境界)。

4. 【中庸的心灯传承】中庸之道,入佛知见:中庸之道,即佛菩萨之道;中就是佛性之有诸中,庸就是菩萨心之形于外;诚就是佛性(自性)的“觉后空空无大千”的至诚感通,明就是菩萨心(自心)的“梦里明明有六趣”的空明心灵。

开示悟入,信解行证

 0. 开示悟入,信解行证。

1. 信佛之三德秘藏:开佛知见。幽冥教主地藏菩萨之大悲大智功德力,有诗为证——手中金锡,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照彻天堂之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而此佛性犹如蒙尘之明珠,需要“自将磨洗认前朝”。“磨洗”佛性的功夫,在于一个“信”字,信为能入——此“能入”指“能入佛门”的“信佛”范畴(入门弟子),非“入佛境界”(入室弟子)之“证佛”范畴,不可不知。然而,“证佛”范畴含摄于“信佛”范畴之中(属于“信佛”范畴之“究竟成佛”层次),亦不可不知。总之,“信佛”是总纲,“解佛”、“行佛”与“证佛”是三个分纲。

2. 解佛之般若德:示佛知见。三世佛母文殊菩萨之大智大慧功德力,有诗为证——般若无知根本智,无所不知后得智。前一句“般若无知根本智”,也可称为“空慧”,属于真谛、空谛范畴;后一句“无所不知后得智”,也可称为“俗智”,属于俗谛、假谛范畴;合而观之,即“真俗不二”之中谛、妙谛义。是为“信佛”总纲的第一个分纲——般若德。

3. 行佛之解脱德:悟佛知见。众生慈父观音菩萨之大慈大悲功德力,有诗为证——千眼观察千手牵,随类现身契机言。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观音菩萨是众生的知己啊,众生得此一知己,死而无憾矣!然而,得观音菩萨为知己的众生,岂有死亡之理?没有!得观音菩萨为知己的众生,必能超越生死苦海,欣登涅槃彼岸。盖观音菩萨不在众生的自性之外,而实乃众生之自性观音菩萨、自性慈悲法门也。是为“信佛”总纲之第二个分纲——解脱德。

4. 证佛之法身德:入佛知见。诸佛长子普贤菩萨之大行大愿功德力,有诗为证——虚空有尽愿无穷,众生度尽入佛海。四大菩萨,皆是古佛再来,为众生表演佛法之大人。佛法之四幕剧简介——

4.1 地藏菩萨表演第一幕,剧目为“以怨报怨·众生心”,剧情为众生与众生之间的关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以至于堕落阿鼻地狱的时候,获得地藏菩萨的解救,踏上了“信佛”的修行旅程。六即佛之六道法界之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

4.2 文殊菩萨表演第二幕,剧目为“以直报怨·罗汉心”,剧情为阿罗汉与众生的关系,阿罗汉以空慧心看众生,与一切众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敬而远之,众生怎么毁谤、迫害自己,也不跟他一般见识,一点也不放在心上。此处众生(阿罗汉)获得文殊菩萨的帮助,提升到“解佛”的里程碑。六即佛之二乘法界之相似即佛。

4.3 观音菩萨表演第三幕,剧目为“以德报怨·菩萨心”,剧情为大菩萨与众生的关系,菩萨以慈悲心看众生,把一切众生视若自己,无论众生怎么毁谤、迫害自己,也同样地爱护和帮助他,任劳任怨,现身说法,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六即佛之一真法界之分证即佛。

4.4 普贤菩萨表演第四幕,剧目为“以德报德·佛心”,剧情为佛与众生的关系,诸佛以菩提心看众生,悉知悉见一切众生成佛之不同途径,而一一圆成之。质言之,佛无众生可度,盖众生成佛,实乃众生以自性佛眼观之,法尔如是,一切现成,此其一;以自性佛身化之,众生于一念际,顿超直入佛之知见,立马化身为佛,此其二;以自性涅槃度之,而接通不生不死之真实生命之源头活水!六即佛之常寂光土之究竟即佛。

破铁屋:闻道、问道、悟道、入道

 1. 破铁屋:闻道、问道、悟道、入道。

2. 破铁屋:“铁屋”,最初见于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假如有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万难破毀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就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而入死灭的,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來,惊起了几个较为清醒的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苦,你倒认为对得起他们么?”。天来小子如是回应:我们要做的不只是唤醒而已,更加是破除铁屋的工作!

3. 闻道:以慎独的哑巴神功反闻闻自性。

4. 问道:哑巴说话,铁树开花!哑巴开口问道。

5. 悟道:以诚意的九九神功来获得开悟体验。

6. 入道:以修身的吾心神功来踏上成佛之道。

168神功的修炼次第

 1. 众生到阿罗汉:8-16的基本功;从8小时的“欲”到16小时的“无欲”的升华,是为“清净相”的修炼。

2. 阿罗汉到大菩萨:16-8中阶功夫;从16小时的“清净相”到8小时的“无不相”的质变,是为“平等心”的修炼。

3. 大菩萨到佛陀:168高阶成就;在168的圆融境界中,彰显建立在无欲无知基础上的无不知、无不欲的自由心灵活动,天理流行,纯任自然,是为“正觉人”的圆成。

4. 正觉人:具足清净相、平等心的佛菩萨大人。

Mistakes are the portals of discovery

Mistakes are the portals of discovery. 【在错误的废墟里,藏着真理的悟门。】

2023-05-19

儒佛不二:大学之道,入佛境界

 0. 儒佛不二:大学之道,入佛境界

1. 大学之道:禅修之道

2. 在明明德:在观禅

3. 在亲民:在慈心观

4. 在止于至善:在止禅

5. 格物·物格:格其诸佛长子·普贤菩萨之行门本物。

6. 致知·知致:致其三世佛母·文殊菩萨之解门良知。

7. 诚意·意诚:意根最微·独体之中的华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发而为诚体本天·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之形于外。

8. 正心·心正:正其众生慈父·观音菩萨之行门悲心

9. 修身·身修:修其幽冥教主·地藏菩萨之解门愿身

10. 齐家·家齐:入佛般若德境界,入如来之家

11. 治国·国治:入佛解脱德境界,入一真法界之佛国

12. 平天下·天下平:入佛法身德境界,入常寂光土之如是天下

心与手的关系:得心应手

1. 心与手的关系:得心应手

2. 眼与脚的关系:目足交资

3. 手与眼的关系:眼到手到,千手千眼

4. 耳与道的关系:反闻闻自性;朝闻道夕死可矣

5. 意与形的关系:得意忘形

6. 言与义的关系:得鱼忘筌、

7. 鼻与佛的关系: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

8. 舌与法的关系:五味佛法,即:奶味(华严时49日)、酪味(阿含时7年)、生酥味(方等时12年)、熟酥味(般若时22年)、醍醐味(法华涅槃时8年)。

9. 菩萨的身密与口密:菩萨之所以能够随类现身、应机说法,是因为菩萨具有他心通的意密,与众生心心相印,而且以众生心为心。须知,佛菩萨本无心,以众生心为心。这是佛弟子当知当学的地方。

纵阅人生万里路,横读群书破万卷

 1. 纵阅人生万里路,横读群书破万卷。

2. 纵阅人生万里路:格本物也。

3. 横读群书破万卷:致良知也。

朱熹的天理与王阳明的良知:他律与自律

1. 自律:空慧般若德的致良知;逆流而上,天命之性,一切即一的足字诀。

2. 他律:慈悲解脱德的格本物;顺流而下,率性之道,一即一切的具字诀。

3. 自他不二律:菩提法身德的诚真意;顺逆上下,修道之教,一多相即的具足二字诀。

几希:不是差不多,而是无声惊雷

1. 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身与禽兽身的区别
,在于上天赋予人身的生命资源远远大于禽兽身的资源。在于:一方面禽兽身与人身都拥有佛性的巨大潜能【足:一切即一】,一方面唯独人身具有开发佛性的菩萨心的能力【具:一即一切】。

2. 人与禽兽的差别啊,失之毫厘,差以千里!人与禽兽同样是万物之一,但是人类却负有不可推辞的万物之灵的神圣使命。

3. 佛性也称法性,说明人不只是与禽兽拥有同样的本质,人与非生物也拥有同样的本质。然而,菩萨心,这个开发佛性乃至于法性的神圣的工具,却唯独万物之灵的人类可以、应该而且必须学习掌握。

4. 没有掌握菩萨心这个工具的人,跟禽兽的区别真的是极其微小啊!

oxymoron逆喻

 1. 有趣的修辞手法:oxymoron逆喻。例如:deafening silence【震耳欲聋的静默;静默到让人耳聋了】

2. 鲁迅的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正好可以跟“震耳欲聋的静默”相映成趣,而且强有力地启发突破性思维。

3. 狄更生《双城记》的开头一段“这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同样是巧妙利用了一对矛盾,来引人深思,促人猛省!

2023-05-18

念念不忘默照禅

1. 念念不忘默照禅

2. 净公法语:古德教我們,念佛第一不能懷疑,「不懷疑」就是你有信心,非常重要。「不夾雜」,念佛不可摻雜雜念在裡面;這個功夫要綿綿密密,不能間斷,「不間斷」。只要能做到這九個字,決定是煩惱輕、智慧長,功夫就得力了。

3. 默照禅: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三不具足。一默一照,一呼一吸,一进一退,一阴一阳,一上一下。

4. 默契而不忘,念念不离照。

5. 默是止禅,照为观禅。

2023-05-17

罪人与恶人的区别

 1. 罪人与恶人的区别。

2. 罪人属于“法”的范畴,恶人属于“礼”的范畴。

3. 罪人属于“形于外”的语言与行为的过失,恶人属于“有诸中”的思想与情感的过失。

4. 罪人从网而失去行动的自由,恶人从心而失去心灵的自由。

5. 罪人从非,需要反求诸己、回归自性,经历一番“觉今是而昨非”之心灵觉醒;恶人从亚,需要发心修行,有诸中而形于外,表现出“知不足而常精进”之力争上游。

礼与法的区别

1.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2. 礼属于内心的自律范畴,而法属于行为的他律范畴。

3. 礼从示(示字旁与宗教情怀有关,也就是与终极关怀的“天理”有关)表“礼者,理也”,不但是迷因(文化基因)的社会规范,而且是基因(生物遗传密码)的宇宙规律;法从水表人类生命的根源之地的“法尔如是”的清净、平等、正觉。

4. 礼属于“心体”的“真我太极的自律”,法属于“性体”的“无我无极的他律”。这里的自律与他律,不是日常语言的用法,而是“另有所指”,读者当细心顺此“另有所指”的方向,见到耳目一新的美丽风景!

大学之道就是禅修之道

 1. 大学之道就是禅修之道,就是“安那般那”法门。【注:安那般那是一种跟呼吸相关的修行法门,这是释迦牟尼佛教他的儿子罗睺罗修学的法门,非常特殊。梵语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息(呼气),般那是入息(吸气),安那般那就是一呼一吸。】

2. 明明德就是内观法门(Vipasana 毗钵舍那),属于慧学·般若德·阿罗汉·空观空谛范畴。

3. 亲民就是慈心观(Loving Kindness; Metta),属于戒学·解脱德·菩萨·假观假谛范畴。

4. 止于至善就是止禅(Samatha 奢摩他),属于定学·法身德·佛陀·中观中谛范畴。

5. 大学之道就是一心三观的智(“三世佛母”文殊菩萨代表的法门)与三谛圆融的理(“诸佛长子”普贤菩萨代表的法门)交会融合的诸法实相,就是悲悯一切的情(“幽冥教主”地藏菩萨代表的法门)与救护一切的感(“众生慈父”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法门)共鸣共振的法尔如是。

教与育:迷因之于教书与基因之于育人

 1. 教与育:迷因之于教书与基因之于育人。

2. 教:教书,儒家教化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大同世界”的愿景,所以孔子才会在遇到道家隐士之后,发出千古慨叹: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大同世界”就是儒家心灯传承的“迷因”,也就是“文化基因”,从2500年前开始,代代相传,以至于今。

3. 育:育人,道家教化的终极目标在于回归人类生命的“根源之地”的自然,所以老子才会跟孔子分享“绝仁弃义”的学习心得。肤浅的人误以为老子反对仁义,恰恰相反,老子帮助孔子认识而后实践真正的仁义。老子给孔子指出,仁义要从人类生命的“根源之地”自然流露,才是真正的仁义!从人类生命的“根源之地”流出,说明真正的仁义,并不只是属于人的范畴的“迷因(文化基因)”,同时也是属于天的范畴的“基因(生物基因)”。

4. 教育:教书与育人的圆融无间,指向的是教育不二、人书一如的自强不息的大人。教是“横读群书”的致良知,育是“纵阅人生”的格本物,自强是“十字打开”的诚真意。

变与化:显著的顿变与隐微的渐化

 1. 变与化:显著的顿变与隐微的渐化。

2. 变:显著的、立马的改变。质变的顿悟!

3. 化:隐微的、逐渐的改变。量变的渐悟!

读:口读三、眼读一

 1. 读:口读三、眼读一。

2. 口读三:大声读,小声读,唇语读。

3. 眼读一:用心默读。

心眼开see with your mind’s eye :要专心

 1. 心眼开see with your mind’s eye :要专心。

2. 肉眼闭:不要分心的意思,不是真的让你闭上眼睛。心眼需要通过肉眼发挥作用的,真的把眼睛闭上了,就只能是眼前一片黑暗。

3. 心眼开:意思是不只是用眼睛来看,还要用心来看。关键在于专心看。

纵阅横读:十字打开文字中的世界

 1. 纵阅横读:十字打开文字中的世界。

2. 纵阅人生:阅人无数,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有助于理解、欣赏、评价乃至于创造书中的世界。

3. 横读群书:读书破万卷,读书、读人、读世界。世界是一部无字天书。读书,读出真性情,读出天地正气,读出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

4. 纵阅人生的致良知,横读群书的格本物,纵阅横读的诚真意。

阅读:阅是道,读是技

1. 阅读:阅是道,读是技。《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曰:臣所好者道,进乎技矣!

2. 阅是道:阅是阅历;所好者道。阅历有二——
2.1 一是间接经验:读万卷书的致良知。

2.2 一是直接经验:行万里路的格本物。

2.3 二者的圆融体验:格致不二的诚,知物交融的意。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 读是技:读是技巧;进乎技矣!13技巧——

3.1 略读:快速收集重要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

3.2 寻读:寻找特定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

3.3 泛读:整体理解文章主题的一种阅读技巧。

3.4 精读:在较短文本中通过理解每个单词、细节以获取精确信息的一种阅读技巧。

3.5 猜读:阅读一本书的时候,看前文,先做预想猜测,然后将后文的实际内容与猜想的内容作比较的一种阅读技巧。

3.6 跳读:在阅读时有意识地通过大幅度跳跃,舍弃文本中无关紧要的非本质的东西,而准确捕捉住本质信息的一种速读方法。

3.7 扫读:一目十行的面式(建立在点线基础上的二维空间)阅读技巧,抓住文章的系统和脉络,寻求所需内容的一种高级阅读技巧。【例如:高尔基“纵阅横览”、从上到下的“垂直看”的技巧】

3.8 览读:为扩大视野、丰富知识而采取的一种阅读技巧,浏览式阅读有时自身就完成了阅读目的,有时候时是精读的“开路先锋”。

3.9 速读:也叫“全脑速读”的一种阅读技巧,传统阅读只是调动左脑,这个阅读技巧同时调动左脑和右脑。

3.10 默读:省去了嘴巴发音的动作,只是依靠眼球的动作,所以速度快,而且不易疲劳,易于耐久的一种阅读技巧。

3.11 通读: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不拘泥于细节,碰到不懂的地方手可画线或做记号,但眼球动作不停下来,继续往前读的一种阅读技巧。

3.12 选读:选择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精华部分进行阅读的一种阅读技巧。

3.13 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口里发音(口念),耳朵听声(耳听),眼睛看字(眼看),大脑思维(心想),记忆效果显著的一种阅读技巧。

早:孔曰成仁之日光普照,孟曰取义之十字打开

 1. 早:孔曰成仁之大日普照,孟曰取义之十字打开。

2. 孔曰成仁的大日普照:居仁;居住于仁道的大日普照的自在境界里;观自在的仁德成就。

3. 孟曰取义的十字打开:由义;行走在义路的四通八达的自由境界里;观世音的义德成就。

4. 居仁由义的大人境界:观自在而观世音,观世音本观自在;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法尔如是,一切现成;风吹水流的观自在境界;风吹树枝摇、水流石头滚的观世音境界。

心:内心的决裂与外身的曼妙

1.  心:内心的决裂与外身的曼妙。内心的心要快,外身的心要慢;快活源自内心的心,慢活来自对外身的心产生误解。

2. 内心的决裂:在“心是罪源”时(意识流的源头)的决裂与决断,洗心易行,脱胎换骨。

3. 外身的曼妙:在“行为恶薮”处(上下四方的入口处)的手舞足蹈、清歌曼舞。

正:止于至善;止于一,行乎八

 1. 正:止于至善;止于一,行乎八。

2. 止于一:一者,太极本无极、无极而太极也。

3. 行乎八:儒家八德、佛家八正道也。

罪恶: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1. 罪恶: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2. 恶:心是恶源;可从心的迷因(meme)去致良知

3. 罪:形为罪薮;可从身的基因(gene)来格本物

情感:佛性之情、菩萨心之感

 1. 情感:佛性之情、菩萨心之感。娑婆世界的情感,代表佛性之情的是地藏菩萨,代表菩萨心之感的是观音菩萨,代表情感的是释迦摩尼佛对娑婆世界的大慈大悲,地藏大悲,观音大慈。

2. 理智:佛性之理、菩萨心之智。华严世界的理智,代表佛性之理的是普贤菩萨,代表菩萨心之智的是文殊菩萨,代表理智的是毗卢遮那如来的大喜大舍,大喜文殊,大舍普贤。

3. 情感与理智的圆融不二:五方如来也。北方地藏如来的情、西方普贤如来的理、南方观音如来的感、东方文殊如来的智,中央释迦牟尼佛与毗卢遮那如来的圆融不二。

2023-05-16

阿堵物与阿堵的格致

 1. 阿堵物与阿堵的格致。魏晋人说的“阿堵”,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这个”的意思;“阿堵物”就是“这个东西”。为什么说“阿堵”(这个)跟致良知有关,而“阿堵物”跟格本物有关呢?

2. 阿堵跟致良知有关:魏晋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往往不画眼睛,人问之,他说人物最传神的就是“阿堵”(这个)。因为这个典故,从此“阿堵”就变成了灵魂之窗的“眼睛”的代名词了。是的,一个人最传神的,就是灵魂之窗。一个人最让人感到气韵生动的,就是那双眼睛。所以,致良知跟“阿堵”有密切关系,稍微思考一下,是不难明白的。

3. 阿堵物跟格本物有关:魏晋人把钱成为“阿堵物”(这个东西),有人说带有轻视的意思。我想,那种轻视与“钱本身”无关,而是与“重利轻义”的人有关。说到底,轻视的不是钱,而是不正确的生活态度。从“钱本身”,我们想起康德所谓的“物自身”(thing-in-itself, things-in-themselves),而自然而然地创造了“钱自身”(money-in-itself)这个带有玄义的词语。所以,我们才会说格本物与“阿堵物”有关。读者但肯用心体会,必能发出会心的微笑。

用:老有所用、学以致用、物尽其用

 1. 三用:老有所用、学以致用、物尽其用

2. 老有所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庄子提倡无用,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肤浅的意思,而是挖掘“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深层内涵。可惜科学化的现代人,头脑只懂得作二元对立的思考,而失去了庄子提倡的“得鱼忘筌”的心物交融的顿悟能力。老有所用,说的正是庄子所谓的“无用就是大用”的意思。一个人老了,行动自然放慢,在放慢的行动中,人仿佛回到童年的天堂,重新获得回归生命根源之地的机会,享受岁月静好的慢悠悠的生活境界。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指的是活在慢悠悠的生活境界的老人,能够给家人的生命增添价值,指的是他的生命境界能够家人的生命增添价值,而不仅仅是他的生活经验而已。生活经验如果没有经过智慧的提炼,是一点价值也没有的。

3. 学以致用:学,不只是学习外在的知识和技能而已,而是一颗好奇探索、惊喜发现的心灵,一辈子都在为生命增添价值,这才是终身学习与成长的玄义。印度圣雄说:活得好像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一样,学得好像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一样,把终身学习的玄义发挥得淋漓尽致!用,不仅仅是谋生技术的用而已,更加是幸福人生的生活日用,也就是佛家所谓“穿衣吃饭,无非妙道”的用。换句话说,也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庸”字。中不偏,庸不易;庸字,包含永恒的人生真理。

4. 物尽其用:人是万物之灵(良知),也是万物之一(天理);人物人物,人离不开物,人和物是一个不可切割的整体啊!天地万物是一个不可切割的整体。人,需要在这样的整体生命的体验中,实现自己生命的最大价值!

生活:快慢由心,发之于身

 1. 生活:快慢由心,发之于身。古代汉语中有“快活”二字,被“科学化的现代人”所严重误解,以至于产生“慢活比快活好”的奇谈怪论与生硬的词语“慢活”。殊不知“快活”二字已经包含了奇谈怪论与生硬词语所要表达的一切。

2. 生:古代汉语的“生”字,含摄了“死”的内涵;古代汉语的“快”字,同样含摄了“慢”的内涵,因为“快”、“慢”二字,都是“竖心旁”,充分提示了“快”、“慢”不是由科学化的测量手段决定的,而是人性化的心理感受决定的。

3. 活: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怎么活?依据庄子学的心灯传承,人不能满足于一种“相濡以沫”的可怜兮兮的慢死活法,而要实现一种“相忘于江湖”的自由自在的快活活法。只有达到了快活境界的人,才能够明白什么是岁月静好的慢悠悠。

4. 快:左右结构,从心从夬,心有决断,与恶彻底决裂,而止于至善,大快人心!这是到达至人境界的临门一脚啊!所以,周易夬卦六爻,底下五爻皆阳,唯独上爻属阴。

5. 慢:快到了极点,就是慢的起点。反之,慢到了极点,就是快的起点。一快一慢,一体两面,如同太极,不可切割。必须如是体会“快活”二字的真实义,而不用执着于“慢活比快活好”的奇谈怪论与“慢活”的生硬词语。【崃按:开句玩笑,“快死比慢死好”,最慢的死法就是“凌迟”,那是最痛苦的了!然而,科学化的现代人最常见的疾病,赫然是“精神上的凌迟”,难怪现代人心理问题那么多。精神上的慢死已经够痛苦了,还要提倡什么“慢活”。以个人愚见,还是快活快死比较好!

2023-05-15

心智之导术·体能之引术·智能的导引术

 1. 从心智之导术,到体能之引术,到智能之导引术。

2. 心智的导术:导之以心。格致诚正的内圣之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内心的禅悦法喜。心知道的境界。

3. 体能的引术:引之以身。修齐治平的外王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身体的气脉畅通。身知道的境界。

4. 智能的导引术:导引之以道。三纲八目的大人之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大人的位天地、育万物。天知道的境界。

身修:心意知物之身,格致诚正之修

1. 身修:心意知物之身,格致诚正之修

2. 身:心意知物的身,蕴含着:心是意知物的心、意是知物交融的真意、知是万物之灵的良知、物是物自身的本物。

3. 修:格致诚正的修,蕴含着:正是格致诚的正、诚是格致不二的诚体格致不二的独体

4. 从修身到身修:修身是因地修行的境界,身修是果地受用的境界。修身是逆流而上的历程,身修是顺流而下的历程。修身是天命之性的回归,身修是率性之道的彰显。从修身到身修是修道之教的总路线。 

5. 从欲明明德于天下到天下平:欲明明德于天下是因地的弘誓,天下平是果地的圆满。

2023-05-14

佛说八大人觉经

0. 《佛说八大人觉经》东汉安世高大师(约在公元150年来到中国,乃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之大功臣)

1.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2.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3.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4.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5.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6.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7.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8.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9.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导引养生功

1. 导引导引,导的是呼吸(调息),引的是肢体(调身),成就的是健康的身心(调心)。

2. 导的是呼吸:导术就是调息的方法。佛门有“六妙门”的从调息到调炁的方法,即:“数、随、止”三门属于“调息”;“观、还、净”三门属于“调炁”。调息属于后天功夫,调炁属于先天功夫。先是由后天逆流而上,回归到先天;然后,从先天顺流而下,接通到后天。“接通到后天”的玄义在于“打通先天和后天的隔碍”。

3. 引的是肢体:引术就是调身的方法。佛家、道家和中医养生的功法,除了静坐之外,譬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都是调身的功法。通过调身的动作,有诸中而形于外,打通身心的隔碍。依据武吉巴督太极拳高手彭先生的练功体验,练功有一个从“心知道”到“身知道”的过程。结合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指点,“心知道”是心领神会的“喜”的体验,“身知道”是气脉畅通的“乐”的体验。譬如初禅天有一个“离生喜乐地”,说的便是修禅人在身心两方面的体验。最终,当然需要到达“身心合一”的“天知道”境界。

4. 导引的是呼吸和肢体融合无间的道之体验:引导术,正如庄子在《养生主·庖丁解牛》里所谓的“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并非只是一套外在的规范动作的健身操,更加是一条通往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的健身之道。太极拳高手彭先生如是教导徒弟:风吹树枝摇。我听了,十分喜悦,接着说:水流石头滚。说的是,太极拳的动作,要随顺身心的自然规律,如风之吹,如水之流,每个动作都自然而然,如同是树枝在随顺风的吹拂而摇动,如同是石头在随顺水的流动而翻滚,用意不用力,一点都不勉强!

情感二路:弘誓心与慈悲心的修炼

 1. 情感二路:娑婆世界的一佛二菩萨。一佛是释迦摩尼佛,二菩萨是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是为娑婆三圣。地藏表弘誓心的修炼法门,观音表慈悲心的修炼法门。

2. 地藏表弘誓心的修炼法门:地藏地藏,心地宝藏;心地宝藏之开发,端赖弘誓心之修炼。地藏的玄义,在于三德秘藏的佛性奥义的致良知,以知晓佛性的真情,证得宿命通与漏尽通的神通力!【崃按:地藏菩萨的情,】

3. 观音表慈悲心的修炼法门:观音观音,普观世音;普观世音之实践,端赖慈悲心的修炼。观音的妙旨,在于现身说法的菩萨心妙行的格本物,而落实菩萨心的冥感,彰显他心通与神足通的功德力!【崃按:观音菩萨的感,冥感冥应;此“冥”字义项表至诚感通之幽微深远,非“冥间”之“冥”字义项也。不可不知。然不妨理解为:即使冥间之阿鼻地狱众生求救,观音菩萨亦能以大悲力振开地狱之门、以大慈力照彻天堂路,盖阿鼻地狱众生应以地藏身得度,观音菩萨即现地藏身,而以地藏菩萨之锡杖与明珠救度之也!

4. 释迦牟尼佛表能仁清净的无量觉:释迦表能仁,牟尼表清净,佛表无量觉;观音慈悲心即能仁之行门,地藏弘誓心即清净之解门,二菩萨一心即解行不二之佛道。

理智二路:清净心和明白心的修炼

1. 理智二路:清净心和明白心的修炼,这是大人的福慧双修的大道。华严世界的一佛二菩萨,一佛是毗卢遮那如来,二菩萨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表智的明白心之修炼,普贤菩萨表理的清净心之修炼。毗卢遮那如来表法身佛之理智冥合,文殊菩萨表“三世佛母”的智(菩萨心的依据;良心发现),普贤菩萨表“诸佛长子”的理(佛性的彰显;天理流行)

2. 理的进路:清净心的修炼。三谛圆融的普贤菩萨的理,属于“灭人欲,存天理”的进路,转染为净,离苦得乐!乘法身船,登涅槃岸!佛性的理的格本物之路。中期大乘佛法瑜伽行派之有宗之路。

3. 智的进路:明白心的修炼。一心三观的文殊菩萨的智,属于“一念之差“的迷悟之间,转识成智,破迷开悟!秉慧命剑,破烦恼恶!菩萨心的智的致良知之路。早期大乘佛法中观学派之空宗之路。

4. 理智冥合的进路:菩提心的修炼。心即理的毗卢遮那如来的理智冥合,属于“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志”的进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佛性、菩萨心的理智冥合的诚真意之道。晚期大乘佛法统摄空有之大人之道。

东郭顺子:缘而葆真,清而容物

1. 【庄子原文】东郭顺子:缘而葆真,清而容物。

2. 【庄子禅说】东郭顺子:田子方【魏文侯(活跃、掌权于446BC到396BC之间)的座上宾,为魏文侯父子所敬重的有道之士】的老师;东郭是住处,顺是名,子是尊称。“东郭”表“光明之居处”,盖东方乃日出之方也;“顺”表“恒顺众生”之行愿;“子”表具足佛菩萨大人之德也。

3. 【庄子禅说】缘而葆真:缘是以菩萨率性之道心,随顺万物,以众生心为心,彰显千百亿化身佛之现身说法之功德力;葆真是反求诸己,回归自性之天命之性,证得佛性四大皆空之般若德,而安住于常乐我净之当下涅槃之中。“而”是“相应”义,菩萨心与佛性相应,菩萨乃古佛再来之果地受用之菩萨,非因地修行之菩萨也!

4. 【庄子禅说】清而容物:清是“水至清而无鱼”之截断众流之清净法身佛境界,觉后空空无大千,岂有鱼焉?容物是“海空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之随波逐浪之千百亿化身佛境界。“而”是“接通”义,法身佛与化身佛接通而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庄严报身佛。

禅说:布鲁姆的学习力与马斯洛的生存需要

 1. 布鲁姆的学习力与马斯洛的生存需要:布鲁姆的六大学习力,即:记忆力、理解力、应用力、分析力、评价力、创造力;马斯洛的五大生存状态,即:食色的生存状态、安全的生存状态、爱与被爱的生存状态、尊重与被尊重的生存状态、自我实现的生存状态。

2. 禅说1:布鲁姆的六大学习力,可与佛法六通结合,是为:

2.1 记忆力为天眼通——依地藏菩萨提供的“心地宝藏”的地图,看到“本来是佛”的过去;

2.2 理解力为天耳通——依照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慈悲法门,听到“自性佛”的天籁之音;

2.3 分析力为他心通——依照文殊菩萨“三世佛母”的般若法门的智慧宝剑,斩断与一切众生沟通的纠葛;

2.4 应用力为神足通——跟随普贤菩萨“如来长子”的脚步,第一时间来到需要帮助的众生看到面前;“应”为与众生心相应,“用”为落实于日用之中;

2.5 评价力为宿命通——依照一真法界法身大士“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标准,来打通无量劫来的宿命;“评”为“生佛平等之言”,“价”为“福慧双修之人”——按:“介”含有“处于两者之间”与“使两者发生联系”的意思,妙极了!

2.6 创造力为漏尽通——依照常寂光土究竟成佛“觉后空空无大千”的源头活水,开创新路,到达巅峰!说到底,开创新路是对于迷的众生来说,对于觉的佛菩萨来说,既然是再来人,无所谓新路,依旧是古佛之所行的古道而已!到达巅峰,也是对于迷的众生来说,对于觉的佛菩萨来说,法尔如是,一切现成,何来巅峰和平地、幽谷之分?

3. 禅说2:马斯洛的五大生存需要,可与佛法的五分法身香境界对比如下,是为:

3.1 食色的生存需要为戒香境界:食欲是个体生命维持生存所需,色欲是物种生命维持生存所需,非一般俗人所见之“臭皮囊”之“下流”欲望而已,实乃蕴含“天理”之“上流”意志也!此乃生命之大根大本所在,岂容轻视也哉?除食欲、色欲二者外,尚有:呼吸欲、饮水欲、栖身欲、睡眠欲、穿衣欲,此七大欲,合称“生理欲望”,乃是一切生物生存之基础,七大皆蕴含天理,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可以、应该而且必须“存天理,灭人欲”,方能提升自身的心灵修养,以实现人之所以为人之价值所在。此之谓“戒香”的知足的生命境界。【崃按:马斯洛之五大生存需要,唯有第一个是物质的需要,其余四个,偏于心理乃至于心灵的需要。】

3.2 安全的生存需要:哀哀民生,多艰多难;人心惟危,忐忑不安!天灾人祸,危及身之安全;贪嗔痴慢疑,危及心之安全。身之安不易,心之安尤其难。中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为了安心,而付出断臂的代价,可谓壮烈之极!安全二字,与五分法身香之“定香”的宁静的生命境界相应。【崃按:安全需要,世俗人把“就业保障”与“资源保障”也包括在内,不懂得分辨物资与心理需要,思维粗糙得很!思维粗糙的人,终其一生,惶惶不可终日,内心充满恐惧,哪里有安全可说?唯有思维细致的人,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定,才能活在喜悦和宁静之中,一点恐惧也没有!

3.3 爱与被爱的生存需要: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说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秘诀,在于自觉之自爱、自发之爱人、自我成就之爱天地万物。这就是“慧香”的温馨的生命境界。【崃按:唯有活在“定香”境界的喜悦和宁静之中的人,看到别人在受苦的时候,真爱之心油然而生,真爱之援手自然伸出,而开创“慧香”的美妙生活境界!】

3.4 尊重与被尊重的生存需要: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说出了人的尊严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而不需要向别人摇尾乞怜!西方大哲康德如是说:人生于世,可敬畏者有二,一者头顶之星空,一者内心之道德律。康德之可敬畏者,可归纳为“敬天爱人”二义。盖“头顶之星空”乃“天命之性”之可敬畏,“内心之道德律”乃“率性之道”之可敬畏。“敬天爱人”二义,进一步则总结为“修道之教”。此为五分法身香之“解脱香”的自由的生命境界

3.5 自我实现的生存需要:前四个生存需要,属于“缺乏性”的“有漏”的生存需要,需要反复获得满足,唯有此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成长性”的“无漏”的生存需要,一旦获得满足,终身满足,而激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强烈学习与成长的欲望,与孔子所谓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完全相应;乃至于印度圣雄甘地所谓的“生活得如同明天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一样,然后学习得如同永远活在这个世界一样”也是完全相应的!这就是五分法身香的“解脱知见香”的永恒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