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8

悲天悯人回六道来 【从二乘象限转移到菩萨象限与佛陀象限】

提示: 是的,仰天大笑出六道去,然后悲天悯人回六道来!|| 修行人的四个象限,第一个是众生界的六道象限,第二个是小乘界的二乘象限,第三个是大乘界的菩萨象限,第四个是圆觉界的佛陀象限。|| “仰天大笑出六道去”描绘的是从第一个象限到第二个象限的转移;“悲天悯人回六道来”描绘的是从第二个象限到第三个与第四个象限的转移。|| 须知,第三个象限的大乘菩萨指的不但是因地修行的大乘菩萨,而且是果地受用的古佛再来的等觉菩萨,表面是菩萨,其实是佛,可称之为“佛-菩萨”,也就是“圆觉”的“便衣菩萨”。|| 同样道理,第四象限的佛指的不但是始觉上转、究竟成佛的成就者,而且是本觉下转、乘愿再来的救度者。


### **仰天大笑与悲天悯人:修行人的四个象限**


修行人的旅程如同一幅宏伟的画卷,展现出从众生界到觉悟界的深刻转变。在这幅画卷中,“仰天大笑出六道去”与“悲天悯人回六道来”如同两条河流,流淌着修行人内心的波澜。


### **四个象限的构成**


1. **众生界的六道象限**:这是所有生命经历的第一重象限,在这里,众生在六道中轮回,沉浸于欲望与痛苦之中。此处是生存的根基,感受到世间的种种苦乐与无常。仰天大笑的瞬间,象征着对这一切的超越,修行人通过觉悟突破了六道的束缚,迈向更高的境界。


2. **小乘界的二乘象限**:在这一象限中,修行人通过自我修行,逐渐超越众生界的束缚,进入了小乘的境地。这里的修行强调个人的解脱,注重内心的宁静与觉悟。仰天大笑的背后,是对这一切的深刻理解与觉醒,为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发出欢笑的声音。


3. **大乘界的菩萨象限**:这一象限的菩萨不仅仅是因地修行的大乘菩萨,更是果地受用的古佛再来的等觉菩萨。他们以菩萨的身份显现,实际上则是具备佛性与智慧的存在。这里的“佛-菩萨”是修行人追求的理想状态,代表着超越自我,心怀众生,以悲悯之心回归众生界。


4. **圆觉界的佛陀象限**:这一象限的佛不仅是始觉上转,究竟成佛的成就者,更是本觉下转、乘愿再来的救度者。他们对众生的悲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既是悟者,又是导引者,承担着拯救众生的使命。在此处,修行人将“悲天悯人回六道来”的思想转化为行动,回到六道中,以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引导众生走向觉悟。


### **仰天大笑与悲天悯人的辩证关系**


“仰天大笑出六道去”,不仅是从众生界向小乘界的转移,更是一种内在的解放与超越。通过这个过程,修行人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理解到存在的本质和智慧的力量。而“悲天悯人回六道来”,则是将这种智慧与悲悯带回,意味着对众生的关怀与责任。修行人以自己的觉悟,帮助他人走出迷途,携手走向更高的境界。


在这四个象限之间的转换,体现了修行人不断深化的理解和不断扩展的慈悲。从最初的个人解脱到最终的众生救度,修行的意义在于不仅仅追求自我,也要成就他人。如此,修行者才会在宇宙的舞台上,真正演绎出无尽的爱与智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