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大乘佛法历程:空有二宗的互根互用。
2. 印度大乘佛法的第一个200年:公元200年,被誉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论师”龙树菩萨(150--250)以鼎鼎大名的“八不中道”(“八不”是龙树《中论》的核心内涵——不生不灭(空有同源的常德)·不断不常(寂照不二的乐德)·不一不异(一多相即的我德)·不来不去(如如不动的净德),指的是慈悲的他受用与般若的自受用二者互根互用,即“实心的二用”;“中道”指的是菩提心的本源,即“真心的一体”),树立起了空宗的鲜明旗帜。龙树菩萨与其弟子提婆,是空宗的开创者。
3. 印度大乘佛法的第二个200年:公元400年,被誉为“千部论主”的世亲菩萨(360--440;依据印顺导师)与其兄长无著菩萨开创了瑜伽行唯识学派,是为有宗的传承。举其荦荦大者,百法明门(8个心法·51个心所法·11个色法·24个心不相应行法·6个无为法)与三自性(遍依圆的妄缘真——遍计所执性的妄想自性·依他起性的缘起自性·圆成实性的真如自性),皆为有宗的精彩内涵。
4. 印度大乘佛法的第三个200年:公元600年,月称菩萨(600--650)出世,他长大后继承了佛护的中观应成派的法脉,该法脉只是使用归谬的论证法来指出论敌的矛盾,并不建立自身的立场与观点。清辨的中观自续派则主张以因明学建立自身的立场与观点来批驳论敌观点。时间由月称菩萨时代倒流100多年,佛护(也称“觉护”;470--550)与清辨(490--570)、解脱军(约450--550)同为僧护的三大弟子。僧护又名众护,其三大弟子一花开三叶,佛护开创中观应成派法脉,清辨开创中观自续派法脉,解脱军则开创中观学派与瑜伽行唯识学派相互融合的法脉。
5. 印度大乘佛法历程的第4个200年:公元800年,藏传佛教在赤松德赞(755--797在位)、寂护大师(725--788)、莲花生大士(约771入藏)此“君师三尊”同心协力之付出下,终于奠定了稳固的根基。寂护是清辨论师的弟子,但其法脉接近于解脱军。寂护大师及其弟子莲花戒大师,建立了“随瑜伽行中观派”。
6. 印度大乘佛法历程的第5个200年:公元1000年,苏门答腊占卑的金洲法称大师(约950--1000)在这个时间点前后到印度求法11年,期间他跟随弥勒论师(以菩萨名为己名的论师,其志向可知)7年,学习《现观庄严论》与《般若经》。金洲大师学成返回占卑,由于其菩提心传承的成就,名声日隆,引起了阿底峡尊者的注意,而前往求法12年。
7. 印度大乘佛法历程的第6个200年:公元1200年,在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双面夹击下,印度佛教历程走向了衰亡。大量印度僧人逃到尼泊尔、西藏和东南亚避难。回顾印度大乘佛法历程的1200年,表面上只是看见中观学派的空宗与瑜伽行唯识学派的有宗,一空一有,二者互根互用,悲智双运;实际上,以僧护(又名众护)的三大弟子为代表,佛护开创中观应成派法脉表的是“空”义,清辨开创中观自续派表的是“有”义,解脱军开创融合瑜伽行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的法脉表的是“中”义,在一空一有的两边,“中”的本源义已经逐渐凸显。即便是在龙树菩萨那里,所谓的“八不中道”,最极殊胜的内涵,并不是“空”,而是“中”啊!何况,不少学者们已经形成共识:印度大乘佛法的历程,不只是空宗与有宗的立场,在二宗的背后,始终存在者一个“中”的法脉传承。那,就是如来藏真心的法脉传承。如来藏真心不是别的,就是菩提心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