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3

古印度的吠陀心灯传承

0.  印度上古时代也称吠陀时代。现存吠陀文献包括:

1. 吠陀本集:有四部:《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约产生于公元前十五世纪至公元前十世纪之间。其中,《梨俱吠陀》是颂神诗集,《娑摩吠陀》是颂神歌曲集,《夜柔吠陀》是祈祷诗文集,《阿达婆吠陀》是巫术诗集。

这些吠陀本集表明印度吠陀时代是崇拜神祇的时代。神祇分成天上诸神、空中诸神和地上诸神三类。许多天神由自然现象转化而成,如苏尔耶(太阳神)、阿耆尼(火神)、伐由(风神)、普利提维(大地女神)和乌霞(黎明女神)等,也有一些天神由社会现象或与自然现象相结合的社会现象转化而成,如因陀罗(雷神和战神)、陀湿多(工巧神)、苏摩(酒神)和毗诃波提(祭司神)等。《梨俱吠陀》中的颂神诗主要是向这些天神表达崇拜、敬畏、赞美和祈求。在印度上古初民的心目中,人间一切事业的成功都依靠天神的庇佑。


2. 梵书:梵书的内容主要是对吠陀祭祀仪式的详细说明,包括祭祀的种类、祭祀的仪轨、祭祀的意义等。梵书的作者是婆罗门祭司,他们通过梵书来传授祭祀知识,并巩固自己的地位。梵书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梵书对印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一方面奠定了印度教的祭祀理论,一方面为印度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发挥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梵书对祭祀仪式的详细说明,为后世的印度教祭祀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梵书中对祭祀与神祇、宇宙、人类的关系的探讨,也对印度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森林书:森林书(Āraṇyakas)是古印度吠陀经典的一部分,是梵书的后续部分。森林书的名称来自于梵语词根“arañya”,意为“森林”。森林书的内容主要是对吠陀祭祀仪式的神秘主义解释,以及对宇宙、灵魂、解脱等哲学问题的探讨。森林书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森林书的数量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爱达罗氏森林书》(Aitareya Āraṇyaka)、《海螺氏森林书》(Kauṣītaki Āraṇyaka)、《鹧鸪氏森林书》(Taittirīya Āraṇyaka)、和《广森林书》(Śatapatha Āraṇyaka)。森林书对祭祀仪式的神秘主义解释,是印度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森林书之前,梵书对祭祀仪式的解释主要是实用主义的,强调祭祀仪式的功利性。在森林书中,祭祀仪式被赋予了神秘主义的意义,成为了获得解脱的手段森林书对宇宙、灵魂、解脱等哲学问题的探讨,为印度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森林书中提出了宇宙由梵(Brahman)构成、灵魂与梵同体、解脱是实现梵与灵魂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印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奥义书:由奥义书的自由精神,催生了七大思想家,即佛陀与包括耆那教开祖的六师。奥义书的出现,就意味着印度文化历程已经从“祭祀之路”转向了“知识之路”。古中国和古印度差不多都是在800BC开始从“祭祀之路”转向“知识之路”的。
4.1 奥义书(Upaniṣads)是古印度吠陀经典的一部分,是森林书的后续部分。奥义书的名称来自于梵语词根“upaniṣad”,意为“坐在老师旁边听讲”。奥义书的内容主要是对宇宙、灵魂、解脱等哲学问题的探讨,是印度哲学的重要源头。

4.2 奥义书的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00年。奥义书的数量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爱达罗氏奥义书》(Aitareya Upaniṣad)、《鹧鸪氏奥义书》(Taittirīya Upaniṣad)、《爱奥尔氏奥义书》(Īśa Upaniṣad)、《凯瓦ल्य उपनिषद》(Katha Upaniṣad)、《布里哈达兰yaka奥义书》(Bṛhadāraṇyaka Upaniṣad)、《查נדogya奥义书》(Chāndogya Upaniṣad)、和《穆底拉 Upaniṣad》(Mundaka Upaniṣad)。

4.3 奥义书认为,宇宙是由梵(Brahman)构成的,梵是宇宙的最高存在,是一切的本源。灵魂(Ātman)是与梵同体的,灵魂的本质是永恒的、不变的。解脱是实现梵与灵魂合一的状态,是人生的最高目标。奥义书的思想对印度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印度教的哲学基础,并为佛教、耆那教等宗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