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8

学问思辨行

 1.南宋朱熹把五者分为“知”和“行”两个部分:

1.1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四者归于“知”,属于《大学》“致知”的范畴【崃按:这里的“知”属于后天易的“学问思辨而知之”,与先天易的良心里的“良知”之“不虑而知”相对,两者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刘宗周说,致其所性之知,读书以体验之,不离止者是,便是“学问思辨而之知”与“不虑而知”的完美结合。其中,所性之知者,良知也,属于先天易;读书体验者,属于后天易;止者,双指良知之天理与圣贤书之义理,属于先天易与后天易的圆融。】

1.2 笃行一目归于“行”,属于《大学》“格物”的范畴【崃按:这里的“行”,同样的,也是先天易和后天易的完美结合。刘宗周说,格其返身之物,言行以践履之,不离修者是。返身者,返身而诚,乐莫大焉,属于先天易;言行践履之,属于后天易;修者,双指修身与修心,属于先天易和后天易的完美结合。】

1.3 前者属于心学显教“学而知”的“力学”一面,后者属于性宗密教“利而行”的“力行”一面,学行不二。

2. 朱熹《中庸·或问》认为,学问思辨行就是“格物穷理”的具体方法:

2.1 【从博学之,到审问之】学之博,然后有以备事物之理,故能参伍之,以得所疑,而有问。

2.2 【从审问之,到慎思之】问之审,然后有以尽师友之情,故能反复之,发其端,而可思。

2.3 【从慎思之,到明辨之】思之谨,则精而不杂,故能自有所得,而可以施其辨。

2.4 【从明辨之,到笃行之】辨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可以见于行”。


3. 学问思辨行的详细内涵:

3.1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崃按:学而能之也。这是终身学习的精神。后天易的学而能之,与先天易的良心里的“不学而能”的“良能”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3.2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崃按:问而知之也。“问而之知”属于后天易范畴,“不虑而知”的良知属于先天易范畴。】

3.3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崃按:思而得之也。得者,止、定、静、安、虑之心得也,德也,德行之发动处也。】

3.4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崃按:辩而明之也。明者,明理也,天理之明也,诸法实相之现前也。】

3.5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崃按:行而笃之也。笃者,脚踏实相大地也。】

4. 学问思辨行的决心和神效:

4.1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崃按:决心也。】

4.2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崃按:神效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