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

  1. 致知在格物:知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闻见之知来自后天学习,那是不究竟的,必须以之为基础,付诸生活实践去证得德性之知。所以,“致知”的“知”不只是“后天的闻见之知”,而且是“先天的德性之知”。不论是哪一种“知”的获得,都离不开“格物”。
  2. 物格而后知致:物分形而下的物相(末物)与 形而上的物性(本物)。所谓“下学而上达”,即形而下的物相之事,而穷形而上的物性之理,这就是“慎独”的功夫,也就是佛家“入流、亡所”的功夫,也就是“逆觉、反证”的功夫。“形而下的物相”与“闻见之知”相对应,“形而上的物性”与“德性之知”相对应。一旦“慎独”功夫成熟,“独体”自然现前,我们就“突破(超越)了历史维度(形而下层次),而触及终极维度(形而上层次)”(释一行语),这是《大学》道德实践历程中所谓“悟心”(刘宗周语)的境界。在“格物”处突破而“悟心”后,就必须“回来”,所谓“把终极维度带入历史维度之中”,这也就是“知致”。
  3. 知致而后意诚:“物格”即是证得了“超越性”的“空谛”理,“知致”即是证得了“内在性”的“假谛”理,而“意诚”就是证得了“超越而内在”的“中谛”理。
  4.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就是证得了“三谛圆融”的心灵。
  5.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明明德于身)就是“法报化三身”的实现。
  6.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明明德于家:般若德)就是“君子【立言】之家”的实现。
  7.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明明德于国:解脱德)就是“贤人【立功】之国”的实现。
  8. 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明明德于天下:法身德)就是“圣人【立德】之天下”的实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