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0

解开心灵的六个结【净空法师讲解】+【崃按:笔者修学体悟】=【“儒佛交融”与“融贯中西”的开创性思考】

【心有六个结,好比六件脏衣服,由外脱起】=>【这是我们大家内心的六个“委屈”或“苦衷”】

1. 脱下第一件脏衣: 解开心灵的“动结”【不着相--不执着于“外五尘”境界,入静】【成就:功夫成片】【戒学境界:“诸恶莫作”的境界】【“色法”(恶法)层次,未及“心法”】
【崃按:所谓“动结”,就是“心随境转”的无奈,明明知道要用慈悲心来与身旁的人相处,可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就立刻“把我们度去了”,我们的嗔心马上不由自主地跳出来,各种伤害人的言语源源不断地由嘴巴冒出来,自己全身每一个细胞也都紧张、戒备起来,总之我们就进入了“全面戒备”的“自我保护”状态(注意:其实是“自我伤害”状态),然后嗔心还“绑架了大脑”,让我们心心念念都为自己的行为、语言作出“最佳的辩护”,完完全全“骗过了我们自己”(注意:“骗不过别人”。所以,我们就表现出“自以为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这,就是陷于“动结”状态的我们是不是就是“重新搬演”的“烂剧本”。】

        所谓“解动结”,就是证得“入流 亡所”的第一个境界。“入流”就是與“本覺”(崃按:“本觉”、“始觉”与“究竟觉”是佛学基本常识,请自己“谷歌”一下,然后用心阅读吸收)相應,這叫“合覺”;“亡所”,所就是剛才比喻譬如讚歎你的音聲、毀謗你的音聲,你怎麼樣?忘(崃按:“忘”是“亡心”,“亡所”就是“亡心所”)掉了,沒有注意到。你整個意識都集中在“反聞”(崃按:“反闻闻自性”--根据《楞严经》之《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集中在“內照”(注意:是“内心观照”,不是“大脑思维”)去了,不向外攀緣,把外面境界忘掉了。這個忘掉不是說外面境界你不清楚,你真的把它忘掉,不是。這個“忘”是個比喻,就是外面境界已經“不取相”,像《金剛經》裡講「不取於相」,不取外面境界相。把外境全變為智慧向內去照去,用這個功夫。【崃按:于是,你的心就住在清净当中,你就证得了“轻安”的境界。】

        【净空法师开示:修淨土,功夫到這一層(崃按:解开“动结”的境界,也就是“得轻安”的境界),“功夫成片”了,帶業往生沒有問題。可見得帶業往生不難,容易!六結裡頭只是解一個,真的不难。但是,你要沒有這個能力,往生沒有把握。】

        【崃按:“动结”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看别人的过失了,其实“看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最大的过失”。所以,明白了这一点,从今以后,就不要再“往外去看别人的过失”,而是运用“180°的智慧”,在内心作180°的转变,从此“往内来看自己的过失”。这就是“诸恶莫作”的境界。这也就是《大学》所谓“知止”的境界了。】

2. 脱下第二件脏衣: 解开心灵的“静结”【不住静--不执着于内在“法尘”,破色蕴】【戒学境界:“众善奉行”的境界】【“色法”(善法)层次,未及“心法”】
        第一個結(动结)就解開了,在“輕安”的境界中,才能够看到我们心灵中的第二个结:“静结”。因为“轻安”不但不是“禪定”,而且距離禪定功夫還遠得很。這只是你剛剛得到的一個好境界,就只是你心不為外面境界轉了,就只是無論是順境、逆境你都能夠處之泰然。就这样而已,是不够的。

       心清淨,「靜」也是個結,這個結要不解開也是個麻煩事情,所以必須依舊要用“入流”(崃按:入“真心”的“清净流”;这是需要“逆觉反证”的功夫的,也就是追求“180°的智慧”的心路历程)這個功夫。“入流”的功夫,就是“反聞”(注意: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本领;这是“谛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的本领)的功夫,要用到底,從開始一直要用到成佛為止,不能夠中斷。不要說我現在得點輕安,好像舒服了,你就不用這個功夫,那好了,你的境界就止在這個地方(注意:就是“静结”这个地方)。你境界止於這個境界,跟諸位說,修其他的法門不能成就。因為什麼?你沒有斷煩惱,你這是伏煩惱,伏住,沒斷,不能了生死,你還是要有輪迴。所以這個事情麻煩大。

        【崃按:“静结”是因为我们“贪心、执着于内心的清净境界”才会形成的。“清净”固然是“善”,但是不可“执着”,“不执着于善”,才能够提升到“纯善”的境界。这就是“众善奉行”的境界。这也是《大学》所谓“知止而后有定”的“定”的境界。这是“儒佛交融”的观点。】

3. 脱下第三件脏衣: 解根结【破受蕴--转前五识,得正受(三昧)】【成就:事一心不乱】【定学成就:“自净其意”境界】【慧学成就:转眼耳鼻舌身前五识为“成所作智”】
        古人註解《楞嚴》有個比喻,六結就好比我們穿六件衣服,我們看只看到外面這一件,必須脫掉外面一件,才看到裡面一件。根結從外面來說是第三件,前面二件脫了才看到第三件,一般人很不容易發覺的。我們現在能夠體會到的、所接觸的是“動”,一切都是動相,外面境界動,我們的心也動。至於“靜”,我們能夠想像得到、能夠理解得到,可是我們靜不下來,(只是)能理解到。至於“根”,那就不曉得了。就是外面這一件(“动”看得清楚),裡面這一件(“静”)彷彿還能看到一點,再裡面,再裡面(“根”)不知道了。必須前面兩個結解開,這第三個根結就現出來,現出來就可以破它了。怎么破呢?就是繼續不斷的用“入流”的功夫,還是(也就是)用“返照”的功夫。随着你功夫再繼續不斷的精進,定力愈來愈深,“根結”也解了。
        
        “根結”解的現象是什麼?“能受”跟“所受”沒有了,就是“受陰”破了。就是你有感受,像我們每個人都有感受,受就是“根結”的作用,“能受”是它,“所受”還是它。  功夫纯熟了,你就证得“三昧”。“三昧”是“正受”,“正受”裡面是“能受”、“所受”都沒有,才叫“正受”。這個“結”(“根结”)破了之後,這功夫我們常講“照住”了,在念佛法門來講,“事一心不亂”得到了,就是“念佛三昧”得到了。

      【净空法师叮咛:“輕安”是自己有感受:“我心好清淨”,你還有這個受。你有這個受,換句話說,你根結存在,這個受不是正常的。所以這個要不得,只要有受,哪怕很清淨的受都不行,那都是障礙,不是“正受”,不是“三昧”。】

        【崃按:《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这个“静”字是“三纲八目修学6次第”中的“第三个次第”,对照“心灵六个结”中的“第三个根结”解开后的境界:“静观万物皆自得”。儒学“静观”的“静”字,与佛学“三昧”(“正受”)应该融会贯通,得真实受用(“正受”)。如果“死于句下”,隔碍于名相的不同,就不得受用。也就是说:不得将《大学》的“静”字,与“解六结”中的“静结”的“静”字,混为一谈。儒学的“静观”,其实就是“180°的智慧和慈悲”的共同起用,用英语来表达,也就是mind-heart的交互作用,它不是冷冰冰的现代科学的理性作用而已,而是“理性与感性”的共同作用。不可不知。】

4. 脱下第四件脏衣: 解觉结【破想蕴--转第六意识,得正觉】【成就:破法执,证法空】【定学成就:“是 诸佛 教”境界】【慧学成就: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
        第三個結解開了,第四個結現前,第四個結是「覺結」,就是你有“覺”,“受”沒有了,“能受”、“所受”都沒有了,有“覺”。“覺”依舊是障礙,為什麼?它是“法執”的障礙,你有了它,它是“無明根本”。楞嚴會上佛說過,“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那就是你自己“我有覺”,“有覺”就是“無明”。(然而,你不能搞错了,以为“无觉”才是对的)你“無覺”,“無覺”你是凡夫。(“有觉”不对,“无觉”更不对)這個事情很麻煩,愈往後去境界愈微細。不將“覺結”解開,不能“證得法空”,不能“破法執”。

        所以,到一切受,能受、所受都沒有了(心灵的第三个结“根结”解开了),只有一個覺性現前,我們還要曉得這個境界(仍然需要突破),這個境界不是究竟的境界。到這個時候,不要以為我已經證得大覺,我已經成佛了,覺性現前!你再看經上講的“無上正等正覺”,你要是誤會了,那糟了。(崃按:你就会“狂妄自大”、“自以为是”,成为“狂妄之人”,是“假佛弟子”,不是“真佛弟子”。)

        【崃按:《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中的“安”字,是“三纲八目修学6次第”中的第四个次第。“安”的次第,可以跟“解六结”的第四结“觉结”解开后的境界相提并论。这个让人联想到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的故事。慧可向达摩求法,为的是他“心不安”。达摩要他“拿心来”,他“觅心了不可得”,当下就开悟了,当下他的心也就“安”了。“中西融贯”的联系:美国当代思想家理查德·保罗(1937-2015)的“批判性思考”体系里所谓的“社会中心”(social-centricity)类似于佛学的“法执”,意思是:大众传媒、社会习俗、传统文化、宗教教条等等后天学习得来的东西,都会阻碍一个人进行“批判性思考”。只有通过“后设思考”(meta-cognition)能力,自觉地“思考自己的思考”,尽己所能地去摆脱“社会中心”的牵绊,一个人才有可能获得“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5. 脱下第五件脏衣:解空结【破行蕴--转第七末那识,得真空】【慧学成就: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
        “覺結”解開了,這個時候“空”現前,“空”還是障礙,為什麼?因為你還有“能空”、“所空”。“能空”是你“入流”這個功夫,“所空”的是“覺”,(第四结“觉结”的)“能覺”、“所覺”沒有了,“空”了,可見得你還有“能”、“所”;換句話說,“空性”雖然是現前了,不圓滿,功夫還要精進,不能間斷,不能終止。

        【崃按:《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中的“虑”字,属于“三纲八目修学6次第”中的第五个次第,与“解六结”中的第五结“空结”解开后的境界可以比照来看,并善加体会。法师说,还有“能”、“所”存在,其实讲的就是:还有一个“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 或 self-centeredness)存在,所以内外还是对立的。只有打破了这个“自我中心”,我们才能够进行“批判思考”(“虑”)。这一点,以积极推广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闻名于世的当代美国思想家保罗(Richard Paul, 1937-2015)讲得很清楚。】

6. 脱下第六件脏衣:解灭结【破识蕴--转第八阿赖耶识,见性】【成就:入三摩地】【慧学成就:转第八阿赖耶识染分为“大圆镜智”、净分-第九阿摩罗识为“法界体性智”】
        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時候就是最後的一關,“滅結”。“生滅”,這六個結,前面五個結統統是“生滅法”,你用“入流”的功夫把它破除、把它消滅了,可見得它都是生滅的。總而言之,全叫“生滅心”,“生滅心”就是“妄心”,“生滅法”就是“有為法”。“動”滅了,“靜”生了;“靜”滅了,“根”生了;“根”滅了,“覺”生了;“覺”滅了,“空”生了;“空”滅了,“滅”生了、“寂滅”生了。這個“寂滅”、“滅”還不是個好東西,還是“有為法”,是最細微的“有為法”,這一關很難斷,斷掉這一關就“入三摩地”。“入三摩地”是什麼?“見性!”

        可見得我們真如本性上有六重障礙,我們的真性不能現前,真性裡面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能透不出來、起不了作用,就是上面有這六種障礙。這六種障礙去除的辦法就是一個“返照”。“返照”的方法那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念佛也是方法,念觀世音菩薩也是方法。方法無量無邊,原理是一個,都是一個道理。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所有的方法你運用的得當,統統是“解六結”,“破三空”,叫你“明心見性”。

       到這個地方,就是見性了,像《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到這個功夫還不是圓滿,這就是你剛剛見性,所以說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是從圓教初住開始,初住菩薩是吉祥雲比丘,而初住菩薩的時候,吉祥雲比丘教給他什麼法門?念佛法門。所以,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一個不念佛的,可見得念佛法門之殊勝。

        古人教我們,“上友古人”(“上友,我們跟佛菩薩交朋友,這多自在,這多高尚。向下,「普門品」裡面所講的,都是以這個理論做基礎。所以菩薩才有那麼大的能力,與我們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有任何苦難,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必定感應,道理在此地。——以上節錄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集)

        【崃按:《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得”字,是“三纲八目修学6次第”里面的第6个(也就是最后一个)次第,可以跟“解6结”的第6个结“灭结”解开后的境界联系起来:“证得三摩地”,也就是“证得360°的心灵”。《大学》所谓“有诸中形于外”,内在的“360°的心灵”彰显出来,就是“360°的身体”,说到底,“三摩地”的真实义就是“身心合一”。一个人的修养能够到达“身心合一”的境界,不只是内在能够“得大自在”,而且外在也同时“得真自由”。换句话说,他能够“打破内外的隔碍”,证得整体的“真实生命”。从这个“真实生命”出发,他可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去开创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在开创“真实的世界”之前,他必须学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向人类历史上与这个时代和社会中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沟通,学习他们的优点,并寻求他们的帮助,大家同心协力,在21世纪的时代和社会中,在地球上创造“人类生活的永久乐园”。】

http://edu.hwadzan.com/play/08/4/0/5893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