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

四念住的“不净、苦、无常、无我”怎么转化提升为“常、乐、我、净”?

四念住的“不净、苦、无常、无我”怎么转化提升为“常、乐、我、净”?

  1. “不净”转化提升为“净”:“不净”与“净”,乃落实于“身”上说的。六道轮回的众生,其“身”带有“不净”之业,故有“不净”之现象;乃若出离六道轮回的阿罗汉,其“身”(已经脱去“执着”的外衣)较之众生之“身”(穿着“妄想”、“分别”与“执着”三层脏衣),自然清净许多;乃若大乘菩萨之“身”(已经脱去“执着”与“分别”两层脏衣)较之阿罗汉之“身”,自然更加清净;乃若佛陀之“身”(已经完全脱去“执着”、“分别”与“妄想”三层脏衣),自然无比清净(百分之百的清净)。由此可见,“不净”之转化提升为“净”,全凭修持佛法,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而这个成佛的历程之源源不断的动力,则在于度众生这一大誓愿。
  2. “苦”转化提升为“乐”:“苦”为世间因果的果,“乐”为出世间因果的果。“苦集灭道”包含了世间因果(苦为果、集为因)与出世间因果(灭为果、道为因)的双重因果,不可不知。此间之“乐”,乃“寂灭”(涅槃)之乐。【注:“涅槃”不是“永恒的死亡”,而是“永恒的生命”,而是“不生不死的真实本性”,修持佛法的觉者契入“涅槃”,即可享受生命舒展畅通之无穷的“乐”】
  3. “无常”转化提升为“常”:“无常”属于“现象”的范畴,“常”属于“本体”的范畴。其转化提升之道在于“依智不依识”。
  4. “无我”转化提升为“我”:“无我”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否定义、消极义(针对的是“自我中心”的烦恼习气);一个是肯定义、积极义(指称的是“空性智慧”的菩提真心)。这里的“无我”属于前者,其传化提升之道则离不开后者。“空性智慧”所见的“我”,是“真我”。

瑜伽八步行法【开创性思维】(未完待续)

帕坦伽利(Patanjali,300BC)在《瑜伽经》中记载的八支行法【瑜伽修持的八个次第】

1) 外律(Yamas:是指外在控制,宇宙的道德戒律。【持戒;诸恶莫作--不贪婪、不淫欲、不偷窃、不暴力、不说谎;严格遵守世间的法律与伦理教条,尽可能不与之发生抵触而产生纠缠,以便专注于内在的修持】【当时时仰望苍穹,培养内心对宇宙的敬畏感】

2) 内律(Niyamas):是指内在控制,通过自律进行自我净化。【精进;众善奉行--守时、洁净、规律生活、阅读好书、定时运动;决心过上一个像样的日子】【当时时省察内心,培养自律能力】

3) 调身(Asanas):是指瑜伽姿势,也称体位。【时时处处,都要保持良好的姿势;行住坐卧四威仪;静坐冥想时的瑜伽姿势,都是为了帮助瑜伽士更快、更好地进入下一个行法】【身心相依,身体姿势可以影响我们的心理感受】

4) 调息(Pranayama):是指有节律呼吸的,控制呼气。【调节呼吸;人命就在呼吸之间;一呼一吸,对于人的思想、情绪、健康都会有深远的影响;一个呼吸,就可以把心带回这个身体,使到身心合一;要找到一种最有利于健康的呼吸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加以实践】【呼吸是一个桥梁,通过呼吸的调节,我们可以调节我们的思想和情绪】

5) 制感(Pratyahara):精神从感觉和外部事物的奴役中解脱出来,是指感觉消失,控制内心,也称调心。【调心;摄心;自我终于摆脱了外界事物的纠缠,而回归到了内在的世界】【“把心带回家”的历程中,自我的心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6) 凝神(Dharana):意识专注于一物。【凝念;内心的杂念一个个消除之后,只剩下了一个念头;“功夫成片”的念佛境界】【“把心带回家”的历程中,自我的心终于回返到了老家的门口】

7) 入神(Dhyana):意识持续流入目标,也称移神。【禅那;禅定;“事一心不乱”的念佛境界】【“把心带回家”的历程中,自我的心终于踏进了家门,自我开始消融】【从“历史维度空间”跨越到“终极维度空间”的阶段】

8) 合神(Samadhi):意识完全融入目标,自身似无。【三摩地;总持;“理一心不乱”的念佛境界】【“把心带回家”的历程中,自我的心终于登堂入室,自我完全消融】【完全进入了“终极维度空间”】

凝神、入神、合神三步统称“全神合一(Samyama)”,掌握此法,终极智慧出现。


【持戒、精进、调身、调息、摄心、凝神、入定、三摩地】,是瑜伽的八支。
  1. 【外律第一】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图。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这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只要确定非暴力,敌意便会消除。不说谎,便能得享工作的果报。不偷盗,便能得享财富。不纵欲,便能得享灵性上的强健。不贪图,便能得到生命的知识。】
  2. 【内律第二】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身体上的洁净为自己带来保护,不会因与他人肌肤接触而被感染;精神上的洁净,帮助自己产生觉醒,提高对感官的控制能力。满足产生最大的快乐。身体以及感官的完美,因持戒而消灭那些不洁而来。】
  3. 【调身第三】姿势必须稳固舒适。控制不安,对无限作冥想,便能做到。这样,便不会受二元性骚扰。
  4. 【调息第四】掌握了姿势以后,便要控制呼吸。控制吸气和呼气便是调息。在外(呼气)、在内(吸气),以至于静止不动(屏息),都因应时间、地点和数目而调节,呼吸又细又长。第四样是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这样精神便适合作冥想。
  5. 【摄心第五】如果精神脱离了知觉,而知觉亦不与感官混合起来,注意力便与自己合一。于是达至对感官的最高控制。
  6. 【凝念第六】杂念渐渐减少,最后只剩下一个念头。
  7. 【禅定第七】进入了“无念”的状态,自我逐渐消融。
  8. 【三摩地第八】加入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019-12-16

儒家不说“开悟”,只说“慎独”和“格物”

儒家不说“开悟”,只说“慎独”和“格物”

  1. 刘宗周说“圣学吃紧三关”:(1)人己关【“内学”乃为己之学,当“往内求”】;(2)敬肆关【儒学首重“礼”;“礼之心”,即是“敬”;“敬”字乃入圣人之门的秘诀】;(3)迷悟关【按照“内学”为己的求学问历程,“敬而诚,诚而天”,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即是“物格而后知致”】。
  2. 儒家学问与佛家、道家学问同样属于“内学”,必须在心灵修养下功夫,至心灵现前,学问才算扎根,佛家所谓“信根”方能扎下、“信力”方能发用。
  3. “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之后,并非一了百了,而是来日方长。因为“慎独”功夫成熟、“独体”现前,只是对应于“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这两句,后面还有“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六句的道德实践功夫,等着我们去做呢。
  4. 不可不知,最后一句“国治而后天下平”描述的是“大同世界”的愿景啊!那是必须依靠我们善于理解、善于传承,而且要与时并进,知难而进,在21世纪“地球村”时代,把儒家智慧与全人类的智慧传承【譬如:印度教智慧传承、基督教智慧传承、伊斯兰教智慧传承、西方哲学智慧传承】融会贯通,才有可能实现的啊!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1. 慈无量心:无缘大慈慈无量
  2. 悲无量心:同体大悲悲无量
  3. 喜无量心:禅定法喜喜无量
  4. 舍无量心:无相布施舍无量

“为教育,为人生”六字宗旨

“为教育,为人生”的六字宗旨
  1. “为教育”:【为教】为教人以智慧;【为育】为育人以慈悲 => 智慧、慈悲互为体用,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太极
  2. “为人生”:【为人】为全人的四个维度(形而下的身体维度、上下求索的思想维度、内外激荡的情感维度、形而上的灵性维度】;【为生】为生命终极意义的求索(心灵的开悟;道的证得)=>“人”的四个维度回归于“生”的终极维度、“生”的终极维度下贯至“人”的四个维度。

2019-12-15

邵雍: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邵雍:因探月窟方知物,未蹑天根岂识人?

  1. 【因探月窟方知物】:“月窟”是人体头部顶轮的“离卦”(离卦上下爻皆阳,唯独中爻属阴,故以“月窟”形容之)能量中心;“知物”是“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的意思。“因”是启动了这个能量中心,“果”是“知物”。“探”是描述兑卦的“朋友讲习”的“反求诸己”的人类心灵的“致其所性之知”的历程。始于夏至,中于秋分,终于冬至。
  2. 【未蹑天根岂识人】:“天根”是人体腹部海底轮的“坎卦”(坎卦上下爻皆阴,唯独中爻属阳,故以“天根”形容之)能量中心;“识人”是“认识人的生命能量的真相”的意思。“未”是功夫尚未成熟,“已”才是功夫成熟。“蹑”是形容震卦的“恐惧修省”的“推己及人”的人类身体的“格其返身之物”的历程。始于冬至,中于春分,终于夏至。
  3. 【天根月窟相往来】:坎离气化的“用之中”,说的是坎离二卦交易其中爻,抽坎填离,则阴阳相交,而复归于乾坤二卦之正体也。
  4. 【顶天立地做大人】:头顶离卦“月窟”之“天残”,脚踏坎卦“天根”之“地缺”,心怀乾坤二卦“太极”之“大医王”,上补天,下治水,乾坤大挪移,创造人类生活的乐土。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人文、人理懂不懂?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人文、人理懂不懂?

  1. 一般认为,天文、地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人文、人理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2. 科学当然离不开理性思维活动。然而,根据德国哲学家康德批判哲学,理性思维活动可分为纯粹理性(pure reason)与实践理性(practical reason)两种思维活动。
  3. 天文学的认知对象固然属于纯粹理性的认知范畴,地理则可分为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前者与天文同属纯粹理性的认知范畴,后者不免涉及实践理性的认知范畴。
  4. 人文、人理所涉及的认知对象,主要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虽然物质运动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不容否认的】,而是更加复杂的人文界的意识活动。
  5. 人类认知的方式共有两种:(1)对待自然界的“主客对立”的认知方式,成就的是科学知识;(2)对待人文界的“主客融合”的认知方式,成就的是玄学智慧。
  6. 然而,科学知识与玄学智慧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不可不知。

2019-12-09

独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人与大人

独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真人与大人

  1. 慎独功夫成熟,独体自然现前。——所谓“即功夫即本体”,“本体”就在“功夫”之中,不是在“功夫”之外另找一个“本体”。
  2. 《庄子》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我们可以作如是理解:(1)“独”指的是“独体自然现前”;(2)“与天地精神往来”指的是“真人”的境界;(3)“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指的是“大人”的境界。
  3. 何谓“真人”?“真人”就是《大学》所谓“诚意而意诚“的“真我”彰显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真我”属于“内圣”范畴,“真人”属于“外王”范畴】
  4. “何谓“大人”?“大人”就是《大学》所谓“正心而心正”的“大我”彰显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大我”属于“内圣”范畴,“大人”属于“外王”范畴】

2019-12-07

【佛光菜根谭】“普贤十愿”的实践


【佛光菜根谭】“普贤十愿”的实践

  1. 一者礼敬诸佛,就是实践人格的尊重   
  2. 二者称赞如来,就是实践语言的赞美   
  3. 三者广修供养,就是实践心意的布施   
  4. 四者忏悔业障,就是实践行为的改进   
  5. 五者随喜功德,就是实践善事的资助 
  6. 六者请转法轮,就是实践佛法的弘传   
  7. 七者请佛住世,就是实践圣贤的护持   
  8. 八者常随佛学,就是实践真理的追随   
  9. 九者恒顺众生,就是实践民意的重视   
  10. 十者普皆回向,就是实践圆满的功德 。


【佛光菜根谭】之【教育】:如何降伏贪嗔痴慢疑染乱妄八心?

【佛光菜根谭】之【教育】:如何降伏贪嗔痴慢疑染乱妄八心?


  1. 贪心要用舍心来对治;
  2. 瞋心要用慈心来驾御;
  3. 痴心要用智心来领导;
  4. 慢心要用虚心来管理;
  5. 疑心要用信心来感化;
  6. 染心要用净心来去除;
  7. 乱心要用定心来影响;
  8. 妄心要用真心来掌控。


雪庐夫子劝江逸子

【人生难得,英才难成,君子行健自强,千秋一时,汝当慎独也!】—-此乃金玉良言也,愿与天下有心继承儒道者共勉之!

喜怒哀乐:人心四气(4种能量)

喜怒哀乐:人心四气(4种能量)
  1. 喜气:春天(3AM--9AM)之生气也。春生也,喜气洋洋。仁德也。
  2. 怒气:秋天(3PM--9PM)之杀气也。秋收也,杀气腾腾。义德也。【崃按:杀,佛家所谓“杀贼”也,断烦恼也,诸恶莫作也,改过自新也】
  3. 哀气:冬天(9PM--3AM)之藏气也。冬藏也,深藏不露。智德也。
  4. 乐气:夏天(9AM--3PM)之长气也。夏长也,热情洋溢。礼德也。

什么是【六根清净】?(Youtube 听“法性讲堂”法忍法师说法有感而作)

什么是【六根清净】?曰:共有四种。
  1. 感官愉悦—身体智能PQ—无作的普贤十愿十如是【普贤菩萨的行持】
  2. 脱离贪嗔痴—情感智能EQ—无相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观音菩萨的慈悲】
  3. 没有执着—理性智能IQ—无我的空性智慧【文殊菩萨的智慧】
  4. 与佛性相应—灵性智能SQ—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地藏菩萨的弘愿】

【一天也有四季】(转载并改写)

  1.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凌晨3点到早上9点(3AM--9AM)是春天】,【早上9点到下午3点(9AM--3PM)是夏天】,【下午3点到晚上9点(3PM--9PM)是秋天】,【晚上9点到凌晨3点(9PM--3AM)是冬天】。
  2.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晚上9点--10点钟要睡觉呢?因为9点钟已经是初冬了,11点是寒冬腊月,【如果半夜11、12点不睡觉就相当于穿了很单薄的衣服,在冰天雪地里站着一样。】
  3. 21世纪的时代和社会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用手机、电脑,看电视剧,【很多人都搞到半夜12点或凌晨1点才上床睡觉。这样的生活方式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健康。】
  4. 日积月累,身体已经受了寒气而不知道,导致日后的健康隐患。什么叫寒气?【天天到半夜三更才睡觉,天天都在耗损着人体内的阳气,当体内阳气被耗损的时候,寒气就进来。】
  5. 所以我们的生活起居,都应该顺应天时与人体自然规律。切记,【当我们离自然远了,病离我们就近了】。

2019-12-05

人身四个宝:双手、大脑、情感和心灵

人身两个宝:双手和大脑

  1. 人身是“宇宙的礼物”,是“造物的杰作”,是“天工智能”。
  2. 打开“人身”这个“礼物”,里面藏着四样宝物:双手、大脑、情感和心灵。
  3. 双手:人类的双手,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进工具,从远古的石器、铁器、铜器、木器、农业工具,到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以来的机器、电器、汽车、火车、飞机、电脑、飞船、人工智能,没有一样不是人类制造、使用与不断改进的工具。正是人类的双手,使到人类远远超过了地球上的其他的动物。
  4. 大脑:然而,双手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为人类拥有一切动物都比不上的超强大脑。人类的大脑,使到人类能够创造语言、文字、宗教、哲学、艺术、科学。大脑使到人类具有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使到人类能够通过正确认识这个世界来破除各种迷信,使到人类能够掌握强大的科技力量来改造自然。
  5. 情感:人类具有丰富而多样的情感。在情感的大海中,最然海底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好关系)无比美丽,海面上(人与人之间狂暴的情绪宣泄)却往往波涛汹涌,导致了各种人际纠纷与冲突。所以,不论是儒家的“仁爱”,还是佛家的“慈悲”,或是基督家的“博爱”,无不提示着人类在情感海洋的深处藏着一样宝物:爱。
  6. 心灵: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他无比敬畏,一样是头顶的星空,一样是内心的道德律。正是心灵的神奇力量,让人类在仰望星空的时候,能够超越“有限存在”,而体验到“无限存在”;让人类在进行内心的深刻反省的时候,能够克服内在的“自我中心”,而体验到人性中具有主宰力量的“自然法则”。心灵,具有“超越而内在,内在而超越”的神奇力量。

2019-12-04

佛光山18字诀

佛光山18字诀
  1. 虚:学问使人谦虚,无知使人骄傲;虚心使人高贵,自负使人肤浅
  2. 力:【以忍为力】忍是内心的智能、忍是道德的勇气、忍是宽容的慈悲、忍是见性的菩提
  3. 看:看得破的人处处都是生机,看不破的人处处都是困境。
  4. 说: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愚者;不敢说理是奴隶,不肯说理是无知
  5. 依: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6. 买: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铺,但买不到睡眠。
  7. 尽:
  8. 耕:【勤耕心田】耕敬田、耕恩田、耕悲田、耕福田
  9. 吃:养生之道要【吃得淡、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要【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10. 日:
  11. 乐:乐莫大于无忧,苦莫大于多欲
  12. 读: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13. 富:富莫大于知足,贫莫大于贪婪
  14. 德:
  15. 空:毫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一点不算少,万亿不算多
  16. 给: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
  17. 多: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净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18. 理:
附录:
  • 惜:昼行要惜阴,日用要惜物,遇言要惜口,逢亊要惜情。

【五德(心)】对【五道(行)】

【五德(心)】对【五道(行)】

  1. 【五德(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不虚妄、不染污、不分别、不迷邪、不恼害
  2. 【五道(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看得破、放得下、得自在、能随缘、会念佛

从“文化中产”谈起

从“文化中产”谈起

  1. 昨天阅读早报,读到郑永年《文化中产与中国经济的未来》一文,对其“文化中产”之创造性见解,甚为欣赏。在这里,借“文化中产”一词,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食古而化【注:食古不化者,对于儒家智慧的大豪宅不得其门而入】,阐明儒家思想在21世纪的时代与社会的意义。
  2. 第一、儒家的追求的理想人格,我们可以用“心灵富裕”与“文化贵族”来比喻。
  3. 第二、根据一个人“心灵富裕”的程度,儒家把它分成三个级别:(1)第一个“心灵富裕”的级别,儒家把它称为“君子”,也就是上述的“文化中产”;(2)第二个“心灵富裕”的级别,儒家把它称为“贤人”,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它称为“文化富豪”;(3)第三个“心灵富裕”的级别,儒家把它称为“圣人”,我们可以(创造性地)把它称为“文化首富”。
  4. 第三、根据“心灵富裕”的三个级别,儒家进一步描述了三个生活的维度空间:(1)“文化中产”(君子)生活的维度空间,儒家把它称为“家”(君子--齐家);(2)“文化富豪”(贤人)生活的维度空间,儒家把它称为“国”(贤人--治国);(3)“文化首富”生活的维度空间,儒家把它称为“天下”(圣人--平天下)。
  5. 第四、根据《大学》的终极理想,儒家要实现的是一个没有级别之分的理想世界。儒家对于人性抱着崇高而坚定的信念,认为只要通过健全、良好的“全人教育”,人人都可以开发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光明德性的巨大潜能,都能够达到最高级别的“心灵富裕”,都能够当上“文化首富”,都能够生活在最大的生活维度空间:“天下”。
  6. 第五、当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最高级别的“心灵富裕”,并当上“文化首富”,而称为“天下人”的时候,人类的文明发展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儒家把这个文明发展的最高境界,称为“大同世界”。

2019-12-03

《孔子年谱》(根据江逸子《孔子圣迹图》)(未完待续)

《孔子年谱》(根据江逸子《孔子圣迹图》)

  1. 552BC (孔子出生前1年):孔子父母到尼丘山祈祷求子。第二年孔子出世,因为前额比较突出,好像“尼丘”,所以取名“丘”,子“仲尼”。
  2. 549BC (孔子3岁):父亲去世,母亲带他迁居到山东曲阜,时常用先人的伟大事迹来勉励他。所以,孔子从小就立下大志。6岁的时候,就时常与小朋友一起陈设供品,演习祭祀的礼仪。
  3. 533BC (孔子19岁):孔子娶了妻子。第二年生了孩子,国君(鲁昭公)赐予两条鲤鱼,因此将孩子命名为“鲤”,以示不忘君恩。
  4. 532BC (孔子20岁):孔子第一次出任公职,担任鲁国“委吏”一职,负责仓库米、财物的进出账目与田粮征收的工作,表现出色。
  5. 531BC (孔子21岁):孔子改任为“乘田吏”,负责牧场管理与牛羊繁殖的工作,一样尽心尽力,表现出色。
  6. 523BC (孔子29岁):孔子到晋国去向师襄子学琴。他十日不更换新曲,在不断演练中细心体味,推求乐曲的节度志趣、以及作曲者的形象为人,终于悟出“非文王谁能为此也”。其认真学习的态度与聪明智慧的彰显,令师襄子大为惊叹说:这首曲子真的是《文王操》!【崃按:孔子“三十而立”,30岁就开始招收弟子,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新传统,当上了“中国的第一位教师”。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打破了自古以来官家与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这可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壮举啊!】
  7. 517BC (孔子35岁):孔子与南宫敬叔到洛邑(今洛阳)会见老子(老聃),向他问礼。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史”一职,掌管周朝的典章制度、典籍收藏,因此“知礼”。孔子特此向他请教。【崃按:据说,孔子去向老子请教学问,回到鲁国后,向人形容说老子像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来比喻对方学问高深莫测】
  8. 517BC (孔子35岁):孔子在周朝首都洛邑,除了向老子问礼,也拜访了著名乐师苌弘。苌弘赞扬孔子的仪表和学问,仿佛就是一个圣人。
  9. 517BC (孔子35岁):孔子到齐国,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到了古乐《韶》,深感其至善至美。孔子因此专心一志,学习《韶》乐,长达三个月之久。学习期间,孔子由于一心沉潜于《韶》乐的美妙境界之中,以至于连饮食的美味也不知道了。【崃按:对照上述第6则孔子29岁时跟师襄子学琴的故事,我们就能够稍微体会孔子的学习精神了。所谓“仲尼之心至今在”,我们要能够领会“仲尼之心”,不是别的,就是“学习精神”】
  10. 516BC (孔子36岁):孔子居住在齐国。国君(齐景公)再次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对孔子的回答很满意,原本想要封赠田地给孔子,但是却被国相晏婴劝阻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回到鲁国。
  11. 504BC (孔子48岁):鲁国季氏大夫当权,不守职分,让家臣主持国政。所以孔子不愿意出仕当官,退居在家,修订《诗》、《书》、《礼》、《乐》。从四方来拜师,向孔子学习的人很多。
  12. 500BC (孔子52岁):孔子担任鲁国“中都”地方长官一年期间,制定并有效推行了一套社会管理的制度,使到行人往来路不拾遗,商贾交易货真价实,社会秩序有条不紊,各国诸侯都来仿效。后来,孔子由“中都宰”,改任“司空”,再升职为“大司寇”,并“代行相职”,诛杀了乱政的少正卯。为政三个月,鲁国大治。
  13. 499BC (孔子53岁):孔子担任“大司寇”。这年春天,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会盟。国君(鲁定公)以孔子“知礼”,使他担任会盟的“相礼”。孔子秉持刚正的精神,斥责了齐国“四方之乐”的“粗蛮”、“宫中之乐”的“荧惑”,使到对方国君(齐景公)深感挫折与惭愧,不得不归还了所侵占的鲁国土地,以示谢过。【崃按:“夹谷会盟”事件,充分体现出孔子的智勇双全。】
  14. 497BC (孔子55岁):孔子向国君(鲁定公)进言,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都城太高,违反了周朝制度的规定,请下令去毁坏他们的都城,以便消减他们的权势,强化公室(国君)的地位。国君允许所请。后来,这件事执行了一半,因为遭遇到反抗,而功败垂成。
  15. 496BC (孔子56岁):孔子在鲁国为政数年,政治改革大有成就,引起了邻国齐国的不安,恐怕鲁国强大起来,会不利于自己。于是,齐国君臣,定下计谋,挑选了美女、骏马,送到鲁国去。鲁国国君(鲁定公)竟然中计,接受了美女、骏马,从此天天享乐,疏忽政事。孔子感到失望之余,国君又没有按照礼节,分发当年郊祭的祭肉给孔子,孔子便毅然离开鲁国,远游他邦了。【崃按:孔子“周游列国”的著名事件,发生在他56岁到68岁期间】
  16. 495BC (孔子57岁):孔子在这一年,先到卫国,然后在离开卫国,前往陈国的途中,经过“匡地”的时候,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货(鲁国季氏的家臣,曾虐待匡地百姓),把孔子一行人围困了五日。孔子完全不为所动,弦歌不辍,并且自信地表示自己秉承了天意,继承了文王的道统,匡人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后来,匡人果然弄明白了真相,自动解围而去。【崃按:孔子的自信,证明了他是个开悟的人。他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受匡人围困的时候是57岁,所以能够如此镇定自若。】
  17.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离开卫国,到曹国去却不被接纳,于是到宋国去,与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有杀孔子之心,就派人去砍倒那棵大树。弟子们催促孔子赶快离开来躲避灾祸的时候,孔子又一次表示说上天既然赋予自己推行人间秩序的使命,桓魋又能够把自己怎么样呢?【崃按:孔子一心不乱,履行上天赋予自己在人间的使命,所以丝毫不因外在环境的困顿而动摇。】
  18.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从外地又一次回到卫国。国君(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出游,却让孔子在后面陪从。孔子感觉受到羞辱,所以感叹说:我不曾见过爱好道德有如爱好美色那样真切热诚的人啊!于是孔子又一次离开卫国。
  19.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离开宋国,前往郑国,却与弟子们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在东郭门等待。有一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郭门有一个人长相奇特如古代圣人,但是样子疲累得有如“丧家之犬”。后来,子贡把这番话转告孔子,孔子笑着说:长相奇特如古代圣人不见得真实,倒是“丧家之犬”有几分相像呢。【崃按:这里看出了孔子的幽默感。不过,有趣的是孔子出生于“庚戌年”,按照“十二生肖”,也正好是“属狗”。——当然,在孔子的时代“十二生肖”的习俗还没有出现,这个说法只是在孔子的幽默感之上增加一点趣味性罢了。】
  20. 494BC (孔子58岁):这一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住在司城贞子家。年尾的时候,有一群鹰飞到陈国宫廷来,却都被楛矢(用楛木制作的箭)射穿了身体,掉落地上。国君(陈闵公)问孔子,孔子回答说:这群鹰从远方飞来这里。它们身上的箭出产自“肃慎”这个地方。从前,周武王消灭了商朝,“肃慎”人进贡了楛矢和石砮。周王子曾把“肃慎”箭分赐给陈国。您派人去府库找找看,应该还存放着的。国君派人去查找,果然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崃按:这一个事件,证明了孔子是一个“博闻强记”的人。孔子当时正是以“好学不倦”和“知识渊博”闻名的。】
  21. 493BC(孔子59岁):这一年,赵国大夫赵简子(赵鞅)派人来礼聘孔子。孔子从卫国出发,前往赵国,走到黄河边,却听到了晋国两位贤大夫被赵简子杀死的消息。孔子当下对着黄河叹息说:如此美丽而盛大的河水啊!我不能够渡河西行,这是天命啊!于是,孔子放弃了渡河的计划,坐上马车,回卫国去。【崃按:孔子遵守“时中”的原则来做事,他处事待人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本来对赵简子寄予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希望,但是后来看到赵简子的无情与残忍,也就改变了对他的评价了。孔子对着黄河的一番兴叹,实在是表达了自己心中澎湃的情感啊!实现理想的机会又一次破灭了,怎么能够不感慨呢?】
  22. 493BC (孔子59岁):这一年孔子居住在卫国的时候,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正在敲着磬玩赏,有一个挑着草器的人经过门外,听了就叹息说:“这个敲磬的人,很有救世的心啊!”稍停,他又说:这个敲磬的人,性情是多么固执啊!不知道自己独善其身就好了。”孔子听到了这些话,不由得也感叹说:“果能如您所说的,不可为就不为,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崃按:这一章含义深远,可以表达出儒家与道家的不同人生志向。门外的这个人应该就是个隐士形态的高人,他具有“明哲保身”{这里用的是文化修养层面的本义(褒义),不是语文技能层面的引申义(贬义)}的智慧,却没有孔子“兼爱天下”的大爱之心。要知道,孔子的生命是刚强不屈的,面对丑恶不堪的现实世界,他还是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不肯放弃自己“淑世”(钱穆语;意思是“使到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人生使命】
  23. 492BC (孔子60岁):孔子居住在卫国。国君(卫灵公)问孔子军队如何布阵。孔子回答说:“关于带兵打仗,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国君又跟孔子谈话,但是一面谈话,一面却抬头看着天上飞着的大雁,眼神没有放在孔子身上。孔子见到国君礼敬不足,于是便离开卫国,到陈国去。【崃按:按照孔子的好学精神与聪明程度,难道学习带兵打仗,会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吗?当然不会。只不过孔子的人生志向不在这里。孔子思想核心在于一个“仁”字,我们可以说,孔子把自己的人生使命定位在“为教育,为人生”。孔子把自己全副的生命能量都贯注在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又怎么肯浪费宝贵的生命时光去研究带兵打仗呢?】
  24. 489BC (孔子63岁):这一年,孔子从叶国回返蔡国的途中,忘记了过河的渡口,看见了长沮、桀溺二人在耕田,于是让子路去探听渡口所在。二人不告诉子路渡口在哪里,却评论说:“目前的天下就像是滔滔洪水,到处一片混乱,谁能改变这种局面呢?你与其跟从“择人而事”的人,还不如跟从避世隐居的人好咧!”说话话,就只顾跟他的田,而不再理睬子路了。【崃按:“择人而事”是孔子实现人生理想的准则】
  25. 488BC (孔子64岁):这一年,孔子经过宋国,来到了陈国,却遇到了他人生中又一次的生死关头。原来,在前一年楚国派人来礼聘孔子,孔子答应了,所以如今路过陈国。陈国与蔡国的大夫知道了这件事,就商量者说:“如裹孔子被楚国聘用,我们陈、蔡两国可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派人把孔子和弟子们围困起来,而且断绝了他们的粮食。挨饿了好几天,有些弟子饿坏了,连站起来走动的力气都没有;只有孔子,依旧讲诵《诗》、《书》,弹琴唱歌,没有一点悲伤恐惧的样子。后来,孔子派子贡去楚国通报,楚王派兵来解围,孔子与弟子们才得以脱险。【崃按:读者当细细观察孔子身处生死关头的那份镇静自若,以深深体会“仲尼之心”】
  26. 488BC (孔子64岁):度过了“在陈绝粮”的生死关头之后,孔子终于来到了楚国。国君(楚昭王)很欣赏孔子,原本想要封赠孔子700里的土地,却被子西(楚国令尹)劝阻说:“孔子的弟子杰出者很多,好比子贡的口才、颜回的相才、子路的勇武、宰予的能干,孔子如果得了土地,加上这些贤能的弟子辅佐他,这恐怕不是楚国之福啊!”于是,国君就打消了封地的念头,孔子也就只好从楚国回返卫国去了。
  27. 488BC (孔子64岁):这一年,孔子前往楚国的途中,遇到一个装疯的隐士“接舆”,故意唱着歌走过孔子的马车前:“凤啊凤,为什么你的德行这样衰败?过去的事已不能挽回,未来的事还可以把握啊!算了吧,目前从事政治是很危险的啊!”用意是劝告孔子:天下时局混乱,难以恢复太平,不如及早抽身归隐,还来得及。孔子听了,就下车来,想要跟他谈一谈,他却急忙走开,使孔子无法与他沟通交流。【崃按:这一则故事说明当时的隐士,表面上远离俗世,实际上对于世事还是清楚明白的。隐士门内心还是十分关心与同情孔子的。】
  28. 483BC (孔子69岁):这一年,鲁国的执政大夫季康子派人带着礼品迎请孔子,从卫国回返鲁国。孔子自56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至今69岁,前后共14年。在回返鲁国途中,孔子登高望远,放声吟诵了一首《丘陵之歌》:“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来抒发内心浩渺的情怀。【崃按:孔子在鲁国不能推行仁政,而远游他邦14年,最终也是处处碰壁,壮志未酬,怎么能够不感慨万千呢?】
  29. 483BC (孔子69岁):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并没有获得鲁国执政者的任用。孔子也没有出来当官的意思,于是便把全副的生命能量贯注到整理、创作传统文化典籍《六经》【《书》、《礼》、《诗》、《乐》、《易》、《春秋》】与《孝经》。孔子一生教学,弟子3000人,通达“六艺”者72人。
  30. 480BC (孔子72岁):这一年春天,国君(鲁哀公)到西边狩猎,抓到了一只奇怪的野兽,感觉不太吉祥,便请孔子前来看看。孔子看了,流着泪说:“这是麒麟啊!麒麟本是象征仁德的动物,出现了,却又死了。我仁道行不通了啊!”孔子原本进行着根据鲁国历史来创作《春秋》的工作,发生了这件事之后,他就停止写下去了。《春秋》就以这一年作为最后一年。
  31. 479BC (孔子73岁):这一年夏历4月孔子去世。去世之前,孔子曾梦见自己坐在两根柱子之间接受祭奠,就知道是自己快要去世的预兆。第二天,孔子特别早起身,一手放在背后,一手拄着拐杖,在门外逍遥地一面散步,一面唱歌:“泰山啊,快要倒下了吗?横梁啊,快要坏掉了吗?哲人啊,快要死去了吗?”唱完了,就走进屋里,正对着门口坐下来。不久,子贡来了,孔子便告诉他自己前一天作的带有死亡预兆的梦。后来,孔子便卧病在床7天,直到去世。
  32. 479BC (孔子73岁):这一年夏历6月,孔子下葬于鲁国城北泗水的岸边。众弟子都“服心丧”,为孔子守墓3年,然后哭奠尽哀,相别而去。唯独子贡,守墓6年才回去。后来,弟子们与一些鲁国人由于感念孔子的恩德,纷纷移居孔子墓旁的,有一百多户人家。于是,便把这个地方改称为“孔里”。

“真我”是“良能”【生命本源的能量】--开创性思维(未完待续)

“真我”是“良能”【生命本源的能量】

  1. 良心的知能,就是“良知”与“良能”。
  2. 良知,所谓“不虑而知”,意思是:不需要经过理性推理,就能够知道。这个对应的是《大学》“八条目”的“致知”(致良知)这一个条目。
  3. 良能,所谓“不学而能”,意思是:不需要经过后天学习,就能够做到。这个对应的是《大学》“八条目”的“格物”(格本物)这一个条目。
  4. “致知(良知)在格物(本物)”:“不虑而知”的“良知”要想能够扩充出去,关键在于“不学而能”的“良能”要能够接通进来。【崃按:格物的“格”字,就是“来”的意思】
  5. “物(本物)格而后知(良知)致”:“良能”之“物(本物)”就是生命本源的能量,只要能够接通进来,“良知”之心(本心)”马上就能够扩充出去。
  6. 要知道:“良能”(格物)就是“真我之慈悲能量”,“良知”(致知)就是“真我之智慧能量”;合而言之,“良心”(诚意)就是“真我之悲智双运”。

2019-12-02

【迷悟的区别】化敌为友VS化友为敌

【迷悟的区别】化敌为友VS化友为敌

  1. 迷的人化友为敌。[Fools make enemies out of friends.]
  2. 悟的人化敌为友。[Wise people make friends out of enemies.]

2019-12-01

【四摄法】(转载网上《百度百科》信息)

【四摄法】

一者、布施摄
【布施摄】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

二者、爱语摄
【爱语摄】
谓菩萨随顺众生根性,善言抚慰,则一切众生乐闻善言,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爱语摄。

三者、利行摄
【利行摄】
谓菩萨起身、口、意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因是众人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利行摄。

四者、同事摄
【同事摄】
谓菩萨以法眼明见众生根性,随其所乐,即分形示现,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同事摄。

为什么又说六道轮回就是【真相】?

为什么又说六道轮回就是【真相】?
  1. 一问:你才刚刚说“六道轮回不是【真相】”,为什么现在又说“六道轮回就是【真相】”?
  2. 一答:刚刚是为了证得“救度自己”的“智慧”,现在是为了证得”救度众生“的”慈悲“。
  3. 二问:那么,六道轮回到底是有还是没有?
  4. 二答:阿罗汉说【没有】,大乘菩萨说【有】,佛陀说【也有、也没有】。
  5. 三问:愿闻其详。
  6. 三答:【阿罗汉破除了“见思惑”,证得“空谛”智慧,超越六道轮回,而居住在“四圣法界”中的“声闻法界”,所以说“没有”;】【大乘菩萨不仅破除“见思惑”,还进一步破除了“尘沙惑”与第一品“无明惑”,秉持慈悲心,重新回到六道来救度众生,所以说“有”;】【佛陀证得圆满菩提,而具有“三身”,其“法身”固然居于“终极维度”的“涅槃”境界而不可说“有没有”、其“报身”居于“一真法界”而说“也没有”、其“化身”居于包括“六道”的“九法界”而说“也有”。】
  7. 四问:哇!佛法境界深广,不可思议啊!可是,您还是没有说清楚:为什么六道轮回就是【真相】?
  8. 四答:你啊你,怎么对佛菩萨的救度这么没有信心?想想看,佛菩萨的救度,其实就是依据“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引导众生自救自度。当知当信: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未来也必将脱离六道轮回,而证得无上菩提。只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还能够执着于“六道轮回不是【真相】”的说法吗?

人生修养三关

人生修养三关
  1. 人己关(修身关):“身心合一”关。修身为本;由“本”起“用”。“知行合一”历程之初阶:《孝经》所谓“始于事亲”。【崃按:儒学是“为己之学”。不可不知】
  2. 敬肆关(诚意关):“人我合一”关。诚意为本之本;由“本之本”,起“用之用”。“知行合一”历程之中阶:《孝经》所谓“中于事君”。【崃按:儒学核心内容是“五伦”的社会实践。不可不知】
  3. 迷悟关(慎独关):“天人合一”关。慎独为本之本又本;由“本之本又本”,起“用之用又用”。“知行合一”历程之高阶:《孝经》所谓“终于立身”。【崃按:儒学终极关怀在于“生命价值的最大化”(做圣贤人)。不可不知】

破我执以证真我,破法执以证真爱

破我执以证真我,破法执以证真爱

  1. 破我执以证真我:“我执”就是“自我中心”(egocentric),把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维度空间,只要能够真正做到“反求诸己”【内圣面的慎独功夫】,便能够破除“我执”,而契入“无我”的空性智慧。“无我”智慧,强为之名,字曰“真我”。此“真我”,不可思、不可议,须是证得。
  2. 破法执以证真爱:“法执”就是“社会中心”(sociocentric),把自己迷失在一个世俗的维度空间,只要能够真正做到“推己及人”【外王面的慎独功夫】,便能够破除“法执”,而契入“无相”的第一义谛大悲心。“无相”慈悲,强为之名,字曰“真爱”。此“真爱”实相,无相、无不相,亦须证得。
  3. 不二法门证真人:“我执”与“法执”皆是二法,破除二执,即可契入“空空如也”之“不二法门”。以“三谛圆融”观之:破我执为“空谛”,破法执为“假谛”,破二执为“中谛”。以“三解脱门”观之:破我执为“空解脱门”,破法执为“无相解脱门”,破二执为“无愿解脱门”。“无愿”正行,强为之名,字曰“真人”。此“真人”大愿,无愿、无不愿,须是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