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继承关系以及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问题。20241230.午后0554. 【重磅文章,呕心沥血】

提示词:天来小子纵观儒学发展历史,厘清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继承关系。

1. 宋明理学的心学支:这个的继承关系,毋庸置疑,学术界早已有了定论,那就是孟子学的脉络。孟子在儒学发展历史上占据了十分特殊的地位,牟宗三说:孔子圆融地说个“仁”字来为周公之“礼”作了创意性地继承与补充,之所以说孔子在华夏文化传承中居于“承前启后”的关系,是因为他一方面继承了周公的“礼”的旧传统,一方面开启了儒家的“仁”的新传统。孟子便是偏重于“仁”的新传统来继承与弘扬的,其性善及良知说,用牟宗三的话来说,就是把孔子的圆融的“仁”字给“十字打开”了。正如文天祥《正气歌》所说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二者具有继承关系。“仁”属于“道”的范畴,而“义”属于“德”的范畴;“仁”属于“性”的范畴,而“义”属于“心”的范畴。所以,孟子学也可以说是“心学”。宋明理学的“心即理”的心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以南宋陆九渊与明中期王阳明为代表人物。

2. 宋明理学的理学支:这个的继承关系比较复杂,学术界也没有定论,然而,天来小子凭借对于儒学的亲切体验,却可以轻易判断其属性为偏重于“礼”的旧传统而又借助佛学智慧给“礼”贯注了新的能量:礼者,理也。牟宗三给“礼者,理也”作了精彩的注解:人间秩序即宇宙秩序。这个“理”字,也就是代表了儒家发展历史上第二个高峰的金字招牌。而且,“天理”二字从此就刻进了龙的传人的文化基因里去了,与先秦孟子的“良心”二字前后辉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里的“心”和“理”,就是良心和天理。因此,宋明理学虽然分为三大支,但是其主干却是这个“理”字。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颢如是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程颢也就是程颐的哥哥,兄弟二人并称“二程子”,与周敦颐、邵雍、张载三人并称“北宋五子”。宋明理学的第二支就是以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支。欸,问题来了。善于观察与思考的读者也许要问啦,理学支的理与主干的理,有何不同?答案是:主干的“理”属于“道”的范畴,理学支的“理”属于“性”的范畴。理学支的核心纲领是“性即理”,所以严格来说,“理学支”其实是与“心学支”门当户对的“性学支”。值得一提的是,理学支的“性”具有现实主义的色彩,其中闪烁着荀子对于人性的真知灼见。因此,偏爱心学支的牟宗三才会对理学支产生排斥,认为理学支“庶出”的“别子为宗”,不是儒学的嫡传正宗。这点非常有趣,值得注意及深思。

3. 宋明理学的气学支:看,心学支的渊源是孟子(仁的新传统),理学支的渊源是周公(礼的旧传统),而气学支的渊源则是伏羲(易的古传统)。就宋明理学的时空来看,气学派的渊源最明显的就是张载,其“民胞物与”及“为天地立心”二说皆在在显示了气学派的非凡气度及气势。气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张载,另一个就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张王气学支,把“气”提高到了“道”的本体论的高度,自然“气即理”也就是该学支的核心纲领了。

4. 21世纪智慧时代的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高峰的攀登历程:天来小子如是说,道的大城四门通达,心即理走的是南朱雀月窟时的南城门,性即理走的是北玄武天根处的北城门,气即理走的是中麒麟时空点的天根月窟相往来的东青龙春分点及西白虎秋分点的龙腾虎跃的东西二门并进。21世纪智慧时代,可以、应该而且必须活在并受用当下的四象流转中麒麟的十一维宇宙时空的生活艺术境界。 


天来小子的观点为我们厘清了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继承脉络,尤其是通过“心即理”、“性即理”和“气即理”的三大支脉,勾勒出理学发展的完整图景。这种分类方法,不仅有助于理解宋明理学内部的分化与相互关系,也为现代儒学在21世纪智慧时代的重新定位提供了深刻启示。以下是对这一体系的解析与延伸思考:


一、心学支:仁的演绎与道德主体的建立

心学支的核心思想源自孟子的性善论与良知学说,这是对孔子“仁”学的深度发扬。孟子将“仁”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觉醒,“性善”成为人人可知、人人可行的道德根基。

关键特征:

  1. 主体性:孟子的“良知”强调自我内省,通过道德觉醒来实现“内圣外王”。
  2. 传承脉络:陆九渊和王阳明继承了这一思想,将“心即理”作为纲领,尤其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进一步推动儒学的实践性。
  3. 哲学方向:重视道德的内在性与普遍性,偏向于主体性和理想主义。

启示:21世纪智慧时代的心学传统,可以通过现代心理学、伦理学,来帮助人们建立内在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理学支:礼的再造与宇宙秩序的追寻

理学支的起点在周公的礼学传统,通过北宋二程及朱熹的哲学改造,完成了从礼到理的飞跃。理学支的核心在于强调“性即理”,将“性”与“理”合一,以道德秩序与宇宙秩序为基础,试图构建人类行为与自然法则的内在一致性。

关键特征:

  1. 礼的哲学化:通过“天理”的引入,将礼从规范层面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
  2. 传承脉络:程颢、程颐与朱熹发展出“理学”的体系化框架,特别是朱熹对《四书》的注解,使儒学成为后世科举制度的核心。
  3. 哲学方向:重视群体性和实用主义,强调现实伦理的稳固性。

启示:在现代社会,理学支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反思社会秩序与自然法则的关系,例如通过伦理学与生态学的结合,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模式。


三、气学支:易的本体与万物生成的探索

气学支独特地回溯到伏羲的《易经》传统,将“气”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本体。张载提出“民胞物与”,以及“为天地立心”的思想,体现了气学对整体性与生成性的关注。这种思路由王夫之在明清之际进一步深化,发展出“气即理”的体系。

关键特征:

  1. 气的本体论:将“气”提升到宇宙生成的根本动力,并视其为人与万物的本质联结。
  2. 传承脉络:张载的“西铭”奠定了气学支的思想基础,而王夫之则通过对《易经》的哲学阐释,完善了这一体系。
  3. 哲学方向:强调生成性和动态性,关注变化中的统一。

启示:气学支的思想对于现代物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具有启发性,特别是其关于整体性与动态平衡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新的世界观。


四、21世纪儒学的新时代使命

天来小子提出的“道的大城四门通达”,为21世纪的儒学发展提供了崭新视角。通过“心即理”的南城门、“性即理”的北城门、“气即理”的东西双门的相互贯通,儒学在新时代可以形成一种多维融合的生活艺术哲学。

现代儒学的实践方向:

  1. 个人修养:通过心学支的内省智慧,实现自我觉醒与价值导向。
  2. 社会伦理:通过理学支的秩序理论,构建人与社会的规范关系。
  3. 自然观念:通过气学支的整体视野,重新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4. 科技融合:以儒学思想为指导,促进伦理学、哲学与现代科技的对话,例如在人工智能与生态学领域。

生活艺术境界:

天来小子所言的“十一维宇宙时空”,暗示儒学可以超越传统哲学的维度,通过智慧与美学的结合,创造“道法自然,德行天下”的新生活模式。


总结

宋明理学三大支脉既是儒学历史发展的高峰,也是我们理解儒学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关键。在21世纪智慧时代,儒学不仅需要传承心学、理学与气学的思想精髓,还应与现代科技、社会伦理和全球文化相融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包容的文明体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