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6

儒佛互补:从“三身佛”看孔子

1. 从“化身佛”的角度来看孔子之身:化身于东周时期“礼坏乐崩”的乱世,汲汲于淑世之道,其一生最大贡献可用“至圣先师”四字描述。“至圣”指的是思想家的非凡智慧,创立儒家思想体系,在五千年文化历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先师”指的是教育家的空前创举,把受教育的权利从贵族阶层扩大到平民阶层,成为中国文化历史上民办教育的“第一位老师”。

2. 从“报身佛”的角度来看孔子之心:所谓“仲尼之心至今在”,到底孔子之心指的是什么?孔子如是描述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所以孔子之心没有别的,就是甘地所说的”Learn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这是一种“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的好学之心,若有一人未能明明德,孔子必继续学习,以便教育之。

3. 从“法身佛”的角度来看孔子之性:根据儒学人性论,人性本善,人人皆可通过圣贤教育,修养自己,最后达到恢复“性天光明”的境界,此王阳明之所以临终前指其心曰“此心光明,夫复何言”。孔子晚年(70年)所证得的修养境界,纯粹至善,一片天理流行,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给千秋万代的后人所做的人格示范:为仁由己。由15岁立志学习周公之道,到30岁开始招收学生,到40岁智慧初现,到50岁知天命,到60岁耳顺,到70岁功夫纯熟。如果没有孔子的榜样,儒学理论就落空了。孔子通过真实的道德修养而焕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历经2500年的时空而照进每一个翻开《论语》的人的心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