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6

转载并微调: 《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

《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澎湃新闻李天飞2016-03-11 18:34

1. 【心如猿猴】话说人内心的念头是随时随地在变动的。虽然一时受了激励、匡正。但总要摇摆不定,反复无常。这没什么可指责的,可懊恼的。所以《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就是这个道理

2. 【心猿脱困】话说刘伯钦送唐僧来到两界山,只听得山脚下叫喊如雷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看到此处,谁不拍案大呼快哉!清黄周星在此批道:“人人踊跃欢喜,如出暗室而睹青天,如泛苦海而登彼岸无数重负一朝顿释矣。乐极!乐极! 然后,唐僧把“六字真言”揭了下来,只听得一声巨响,地裂山崩,虚空粉碎,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此重生!——天来小子如是体会:此处“重生”之力量,堪比花果山顶石母产卵迸裂出石猴,石破天惊,惊动玉帝。彼时出生,观缘起,证“性空”,而破我执也此处重生,深入性空,证“真空”,而破法执也

3.【打杀六贼】孙悟空出了五行山后,有一段打死强盗的故事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傍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行者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甚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那六人道:“我们唤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欲的欲,思的思,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乓乒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吓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唐僧嫌孙悟空不分好歹,打死了强盗。于是孙悟空一气之下,驾云去了东海龙宫。老龙王借张良三进履的故事劝告孙悟空。孙悟空醒悟,又在海面上碰上了观音菩萨,这才回来保唐僧。打杀六贼、悟空气走。这在后来的难簿上绝对算得上一难。这几个毛贼的名字,与后面的妖怪相比,未免太有文化了,“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后面的许多妖怪,是狮子就叫黄狮精,是蜘蛛就叫蜘蛛精,是豹子就叫豹子精,这些名字真是朴实得可爱极了。——顺便说一句: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并不是说眼睛只能对应喜,耳朵只能对应怒……其实任何一个器官所带来的,都有可能是喜怒爱思欲忧中的任何一个。作者起名字各自对应了一个,这是互文。就像“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样,笼统说的是当着窗、对着镜,理鬓贴黄。所以,我们只要笼统地理解:六根对应六情,就好。

4. 【六贼的危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时刻是消停的?眼睛不停地要看事物,耳朵不停地要听声音,鼻子不停要闻气息,舌头不停要尝滋味,身体不停地寻找快感,就算这些都没有了,脑子里还不断地胡思乱想。它们都是“贼”,都干扰了我们的注意力,消耗了我们的专注度,盗取了我们的宝贵时间。时间就是这样的漫不经心地过去了,剩下铺天盖地的空虚。这就是盗贼们,把我们的专注、时间盗走了,只剩下空空的过去和茫然的未来。现在的图片,越来越酷炫;现在的音乐,越来越震撼;现在的美食,想法设法地刺激我们的鼻子和味蕾。现在的各种服务,白的黑的灰的黄的,你怎么舒服,就可以怎么来。他们就是眼贼、耳贼、鼻贼、舌贼、身贼。包括各种微信微博的文章——包括贫道今天的这篇,它们虽然不刺激你的眼睛、嗅觉、味蕾,却刺激你的思维。假如我们的脑子,不断地跟着这些文章转,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那就是意贼。于是,这些盗贼,盗走了审美,盗走了敏锐,盗走了思考的能力。

5. 【六贼身份翻转】请看六个毛贼自报家门后,孙悟空立即接的话,这几句,句句有深意,没一句废话: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
这里的关键字,一是“主人公”,二是“均分”,三是“饶了你罢”。孙悟空并没有耳朵里掏出棍子就开打,而是先作了如下声明:只要你认同我这主人公,财宝可以均分,没有任何问题!意思就是:一、我不否认你们的存在。二、我在我心中,给你们六个眼耳鼻舌身意留一份地位。不但留地位,而且平起平坐。我分到的也不需要比你们多,也不能比你们少。三、你们得好好伺候老子!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贼,当然要看他的行为。如果好好伺候主人公,打劫到的财宝乖乖上交,那就忠仆、义仆,那就不是贼了!但是眼耳鼻舌身意不识相,反倒”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这就是欺负到主人公头上来了。所以孙悟空抡开棍子,一概打死。——如果我们为了消灭这些盗贼,把眼睛抠瞎、耳朵扎聋、舌头割掉……或者,断除六贼看上去最快的方法,当然是自杀了,麻绳一吊,高楼一跳,农药一倒,河水一泡……然而这是可行的么?这是主人和六贼同归于尽的方式!相当于放火烧了自家房子,然而烧了房子就算完么?总之,我们毕竟还要在世界上生活,必须学会和他们共处。

6. 【六贼只能降服】就像唐僧所说的“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这句话是关键。他当然不能再说一通唯识的道理,那真就变成佛经了。顺便说一句,玄奘法师,可是唯识宗的大宗师!要讲人的“六识”、”八识“,他要说是第二,那没人敢说第一了。打死六贼,是错误的!所以贫道不得不佩服《西游记》的文笔,他将怎样表现这个“同归于尽”的寓意呢?他的安排,是让孙悟空断然离去,离开了取经队伍,于是这颗心,就游离于身体之外了我们看到,作者在这里安排孙悟空回心转意,回到唐僧身边的情节,是极讲究极有分寸的。他先是安排了一场龙王的劝说。龙王作为一位长者,一位过来人,同时也是取经队伍的旁观者。不愧是东海龙王啊,堪称做思想工作的高手!他先是讲了张良的故事,然后只讲了三句话: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又讲: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又讲:大圣早发慈悲,不要疏久了你师父这是几句极有分寸、有身份、有力量的话。尤其最后一句话,反着说:你要发慈悲,你师父需要你的保护

7. 【莫错过念头】然后,孙悟空出海面之后,遇到了菩萨。简单问答之后,这时菩萨劝他回去。我们看,好话歹话,都让龙王说干净了。这时菩萨说任何一句话,都不免和前面相犯。如果我们来写,菩萨这时应该说一句什么话,既符合她的身份,才能让孙悟空决然反转?然而你看菩萨的话,一般境界的人绝对写不出来。这和文才无关,只和境界有关。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九个字的话,看起来和孙悟空是否要回去毫不相关。但细品之下,这句话足以摆落一切用不着的,而且一个字都不能省: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诸位,决定一切的,是自己的心和自己造的业。如何能捕捉到这个正确的念头,这就是修行人的本事!菩萨这句话,把孙悟空此时的心理活动揭得一干二净。因为孙悟空这颗心,一时半会是降服不住的。他一回来,唐僧就给他戴了一个紧箍儿。

8. 【紧箍咒的必要】莫错过了念头。人心是会变的。虽然一时受了激励、匡正。但总要摇摆不定,反复无常。《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就是这个道理。菩萨早就知道,对于普通的修行人,难免会错过成佛的念头的。对治方法也简单之极:就是上个紧箍咒!
《紧箍咒》又叫《定心真言》。心是谁,当然是心猿孙悟空,这是最明白不过的暗示了。

9. 【真妄和合的心】《西游记》之可贵,就是虽然写的是神仙妖魔,却处处直面的是人,处处写的是这颗人心。清朝评点《西游证道书》的黄周星透露了天机,原文很浅显,贫道不评论,不解释,:《紧箍儿咒》,一名《定心真言》,然则此箍非头间之箍,乃心上之箍耳。或问此咒至今传否?道人(黄周星自称)曰:“《易经》、《论语》俱有之,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文/李天飞)

10. 附一:宗教意义的“六贼”
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道教也有六贼的概念,当然是从佛教借过来的。这个还真不能算是偷的,因为谈论六贼的都是一些内丹家,他们谈的很光明正大,如《修真十书》等。主人公,指真如本性或元神。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的喜、怒、爱、思、欲、忧的形象化比喻,是烦恼的根源。修行的人一定要首先断除这“六贼”。佛教唯识宗一般把心分为八个层次:表层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识较为简单,仅相当于摄影、录制、直接感觉外在世界的“感性认识”。五识的感觉传送到第六识意识,靠意识的分辨、判断、推理,创造出一个外在世界的投影,大致相当于“理性认识”。第七识末那识,负责把所有的信息传送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同时第七识也是认为有“我”存在,产生烦恼的根源。第八识储藏了宇宙万有的所有信息,其中含有真如本性。它先天而生,靠人类普通的思维无法认识。玄奘法师有《八识规矩颂》,称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此外,尚有“第九识”,即庵摩罗识,又称白净识、清净识。指阿赖耶识去除了垢染,而达到光明澄澈的境界。道教内丹术借用唯识宗的理论,提出“八识归元”,认为阿赖耶识即内丹术百般修炼寻觅,务要显现出的“元神”,故称元神为“主翁”、“主人公”。此处孙悟空自称主人公,剿灭六贼,即“明心见性”,现出“元神”、“阿赖耶识”的意思。

11. 附二:清代道士刘一明《恨六贼歌》
11.1 可恨一双眼,害人实不浅;见色心即迷,见财性即变;见富贵贪图,见患难瘫软;美恶俱皆收,大小一齐卷;心意由他移,脚跟凭他转;身躯不安闲,精神被削减;分明陷人坑,大抵送命匾。

11.2 可恨两个耳,伤人至于死。稍有着声音,神飞意即起。闻人讥诮我,即便怒切齿。闻人夸奖我,即便生欢喜。娇歌淫词场,尽是他委使。丝竹管弦乡,俱系伊引指。耳聪无所用,吸尽一身髓。

11.3 可恨两孔鼻,实为人所累。有香他先知,有臭他先忌。一纳乱心神,稍着动志意。气香即贪求,气臭即远弃。本没美恶分,无故别层次。作孽不商量,遭罪至容易。为些小因由,修行大不利。

11.4 可恨三寸舌,作害甚是烈。有时争是非,有时讲优劣。有时尝滋味,有时信口说。或有灾疾生,或致性命绝。万般祸患由,俱是他作孽。虽是肉为胎,其硬如刚铁。若还顺他行,杀人不见血。

11.5 可恨这肉身,人之大患因。饥则思饮食,冷则想衣绅。磕撞生疼痛,自在便热亲。苦中作欢乐,认假却弃真。抛丢珍珠宝,换来粪土尘。忙忙伤筋骨,碌碌丧精神。有此皮囊物,万劫在沉沦。

11.6 可恨人有意,无端妄生事。七情六欲全,三毒四智萃。终朝不休歇,何时有定位。正自想荣华,忽而思娇媚。使的身不闲,弄的魂如醉。家财俱搬空,房屋椽瓦坠。当人没处安,不知何处睡。可恨这六贼,丧行与败德。内外俱穿连,结党恋食色。罪过积如山,天理尽止息。真种被耗消,元神亦藏匿。性昧命难坚,作殃实不测。学人若修行,还须用猛力。先当含眼光,次要把耳塞。鼻舌休招风,身意莫失则。六门紧闭关,一心将己克。拔去历劫根,性命可修节。一根如未拔,大道未许得。
 
12. 转自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