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9

身心不二:五自心与五自身

上联(五自心之知):
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

下联(五自身之行):
看破身、放下身、自在身、随缘身、念佛身

横批:身心不二之知行合一

(致知:致五自心之知;格物:格五自身之物)

2017-04-22

1、peaceful 靖:(1)和平的;(2)宁静的;
2、tranquil :(3)平静;(4)稳定;
3、pacify :(5)平息;(6)抚慰。

靖之六义,大矣哉!

2017-04-21

“最好的自己” is yet to be

1、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变数。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力求把生命价值最大化。

2、“最好的自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它好比是数学概念中的“无限大”,又好比是太空中神秘的“黑洞”。

3、尽管我们一生中力求上进,精益求精,到了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还是要轻轻地叹一口气,默默地对自己说:最好的自己 is yet to be (还没达到)。

2017-04-16

转载:郭践红《就那么简单》

郭践红:就那么简单

践。筑

郭践红

清明节,思念起离去已经七年的外婆。

外婆离世时,年过九十,该算是个喜丧了。她虽然不至于子孙满堂,但四代同堂,前前后后加起来也有30几人。我们家,应该算是个挺典型的新加坡家庭。从两岁到92岁,形形色色,什么样的人都有。当中有人单身、未婚、结婚、离婚;有受华文教育、受英文教育者;有小学还没读完就辍学的、有硕士毕业的。也有蓝领、白领,做自己生意的、为人打工的;有些搞科技、也有搞艺术。通过婚姻所结的缘,更使这个家族扩展到包括来自美洲、欧洲和澳大利亚的成员。

虽然外婆和外公都是福建人,但在我父母辈时,家里的语文环境又掺入了华语、潮州话和广东话。到了我们这一代,英语更是大家的共同语言。各种各样的生活背景,不同的语言,当然也带来不同的文化和信仰。我们家有基督徒、佛教徒、道教徒、无神论者,当然还有那些还在探索、还未做决定的。

再说回外婆的那场葬礼。

在一个多元的家庭里,处理人生大事,自然有许多考虑。外婆嘱咐后事根据佛教礼仪,但在尊重外婆的同时,也得考虑到大家有不一样的信仰,因此也会选择不同的哀悼方式。所以,当师父来诵经时,信佛的家属做代表,又跪又站聆听师父的引导与教诲,不想参与的则负责茶水,招待客人。敬拜外婆时,有的人念经上香,有的人焚烧银纸,有的则鞠躬敬礼。表达对外婆的思念,有的家人为外婆茹素七七四十九天,有的为外婆痛痛快快地干了几杯啤酒。守灵时,有人选择静静地与外婆度过一夜,有人则为钟爱麻将的外婆筑上长城,热热闹闹地搓几圈卫生麻将。情绪来时,有人会痛苦流泪,有人则回忆与外婆的趣事而哈哈大笑。

出殡那一天,一家人如何参与这个仪式的方式也截然不同。基督徒盛装出席葬礼,为离世的家人穿上最庄严漂亮的衣服,以示敬意。但选择根据华人习俗的家人,穿着素色衣裤,脚踩素袜。送殡队伍由停柩处出发,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情怀,送外婆最后一程路。

办丧事的几天里,凸显了一家人方方面面的不同。但我也能很骄傲地说,虽然大家的心情都因失去亲人而低落,没有一个人质问或怀疑另一个人哀悼的真挚。你激动,我平静,并不表示我的哀伤和失落就比你轻。你的眼泪,我的笑声,都可以是适当的行为。哀悼,是生者与亡者之间最私密的关系,没有人有权利过问。说白了,这一切不外是形式,外婆在世时跟每一个人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在守丧的一天下午,我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女儿,和与她的同龄小表妹,一起到机场接回来奔丧的亲戚。

在车里,两个小朋友开始“聊天”,尝试理解、感受她们第一次经历亲人离世的体验。

女儿:阿祖no more.

表妹:Yes, 阿祖no more.

(一阵沉默)

表妹:阿祖has gone to heaven, she is with Jesus Christ…

女儿:Yeah… 阿祖has gone to 佛菩萨…

表妹:Yeah…

(又一阵沉默)

女儿:I miss 阿祖.

表妹:Me too…

在奔往机场的路上,两个小瓜就这样在后座坐着,异常安静,交换了各自对生命单纯的理解后,也没再多说什么。

对另一个人的尊重,无条件拥抱我们之间的不同,其实不就那么简单?

(作者是实践剧场艺术总监)

转载:郭践红《在异议中寻找意义》

郭践红:在异议中寻找意义

践。筑

最近大家都很忙,全因为那几只企鹅。

有人忙着把这些企鹅从我们的图书馆消除,有人忙着捍卫这些企鹅存在的权利。有人认为企鹅是无辜的,又有人认为企鹅带有杀伤力。有人的看法极端不同,但看法一样的人,又未必接受一样的处理方式。

在我的面簿上,有的朋友清楚表明立场;有的朋友开放探讨不同视角;有的选择强烈抨击;有的采用温和讨论。虽然很多朋友互相认识,但这几只企鹅却挖掘出多种不同的观点,同时也造成关系出现些许紧张。

这些不同看法的碰撞,让我想起读大学时,那一段常常聊天聊到天亮的日子。

到美国读书时,我的第一个室友来自印度尼西亚,是数学研究生。每天,室友不只用功读书,也很有纪律地重读和学习《圣经》,因为她是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我们俩常常谈天说地,但话题十之八九离不开宗教。室友由衷地希望我也能和她一样走进教堂,接受耶稣进入我的生命,而我这个无神论者也带着诚意聆听,再尝试用逻辑思维说明为什么我不信神。

那一年的交谈,不只让我对基督教有了多一点认识,也从她的身上看到如何在坚持自己信仰的同时,也能包容及引导与自己不同的人。

那一年,我们大多是心平气和地对话。到了第二年,换了两个室友,对话的方式又换成另一种情景。

我们三个人,一个读的是建筑设计,一个念商业管理,而我学习剧场设计。在一个小屋里,我们有过无数次辩论。有时谈形态和功用(Form vs Function)哪个重要,有时争论男女平等的问题,有时抒发各自的理想和追求,有时又互相批评爱发白日梦不负责任。宗教、社会、政治、经济、艺术、人性……我们开放地无所不谈,也常常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能够冷静并同意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有时又拼死拼活地想说服对方。有时欢愉的收场,有时战争可以延续好几天,大家都保持着沸腾的情绪。无论如何,最后大家还是能回到同一张桌子,一起吃饭,再继续对话。

回头看,读大学时是我“辩论”最多的日子,也是磨练我思考和辩证能力的重要阶段。一所五万多名学生,两万多名教职人员的大学,来自美国不同区域,世界不同国家,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有着不同的追求和信仰,对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必然也有着极其广泛的视角。沉浸在这样多元的环境里,我的观点不断地受到挑战。经过了考验,我才更清楚地认识了我的世界,才更有信心的形成了我的人生观。

再说回社交网络,其实有不少和我看法相反的朋友在面簿上发表意见。为了减少情绪的波动,最容易的解决方式就是把这些朋友从面簿上删除,就像那几只企鹅。但眼不见,心不烦,如此一来思考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剔除了挑战的声音,我还能有信心地说我的思考是严谨的吗?没经过考验的立场,我的论述能够所谓的“成立”吗?如果只有一个答案能被接受,那还要问问题吗?如果我们不问问题,那还会可能有答案吗?

能在不同的声音中找到自己认同的,是拥有了选择。能接受不同声音的挑战,是信心已经建立。能在挑战后坚持自己的声音,是经过深思熟虑。能与不同的声音对话,是因为不断学习。

和室友谈了一年的耶稣,我始终没有信仰基督教,但我庆幸一个这样的基督徒教育了我。和我看法不一样的朋友,至今还保留在我的面簿上,因为明白了他们的看法,使我更清楚我的看法。

异议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因此,企鹅应该留在我们的生活里。

(作者是实践剧场艺术总监)

转载: 郝明義 文字之道

郝明義 文字之道
March 05, 2013| by Stephie Chiu
http://www.wearesharing.com/upload/ba34f3fe1c4c9bb91d4adb812715891e_thumb.jpg
郝明義

大塊文化董事長 郝明義
文字無聲,白紙黑字更是靜,然而總是有股魔力吸引著人們走進其構築的靜謐世界,台灣出版界的傳奇人物、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與文字交心一輩子,三年前再度創業,跨界語言教學市場,並以「中文妙方(Chinese CUBES)」一舉拿下德國iF Design Award設計大獎,憑藉著對於出版的熱情前行,郝明義不僅著迷於中文世界,更積極開創,要令全世界也沉醉於文字魔力之中。
由於從小罹患小兒麻痺,行動不便,家人期望他做些靜態的工作,他卻聽不進耳,認為這些建議太過消極、悲觀。然而,生命幽默的回望他,讓他陰錯陽差地走上了寫作與出版之路,儘管心裡仍感到排斥,他依然努力工作,直到1995年的某個寒冷早晨,被凍醒的他隨手拿了本書讀,越讀越感到書中內容的精采,擊節讚嘆。當時手中拿的是流傳至今已兩千三百多年的《韓非子集釋》,也是在那一刻,他發現了出版的可貴,讓珍貴的文化結晶得以流傳,讓智慧能跨越世代傳承、流通,於是,在排斥了30年後,他真正愛上了自己的工作。「從那一天之後,我再沒有一刻動搖過與這個工作相守的心念。」文字,也自此成為他的良師益友。
擇善固執的出版人生
後來,他於1996年創立大塊文化,陸續出版的《潛水鐘與蝴蝶》、《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分別於台灣創下20萬冊與60萬冊的銷售記錄,2000年起陸續出版畫家幾米的《我的心中每天開出一朵花》、《地下鐵》、《照相本子》等繪本,於華人世界掀起幾米熱潮。對於出版,他如此深信著:「我們相信書存在的理由。我們也擁抱閱讀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可能。因此我們希望自己,足夠執著但不頑固,充滿熱情卻也從容。」擇善固執,常保熱情,牧羊座的他從未因身體的限制而受禁錮,想要寬闊悠遊的心靈始終勇往直前。
他也一直思考著如何為出版這個行業做得更多,2003年時,他於中國時報刊登一封公開信,讓台灣出版界以及政府正視台北國際書展的重要性,並於隔年創立台北書展基金會,擔任董事長,並於20052007年間接辦台北國際書展。如同大塊文化的信念,閱讀具有以其他型式存在的可能,網路時代興起後,他創設了「Net and Books網路與書」網站,並推出一系列嶄新嘗試的書籍,於編排上納入網路超連結、參照的特性。
數位出版的挑戰
數位出版浪潮隨著網路發展興起,近幾年因為行動網路裝置的突破而備受注目,成為出版與媒體人必須正視的現況,投入浪潮之中是不得不的選擇,然而,是否還有更多可能?多年來,郝明義一直思考著台灣出版業者到底可以如何走出兩千三百萬人口市場的局限。他揣想著各種可能,也期待變化發生。在2008年北京奧運閉幕式的第二天,他前往北京,而且是把整個家都搬了過去,為了逼自己去實踐腦中的種種思索,他甚至在抵達北京沒多久,一切尚未開展之前,便接受媒體專訪,大言未來計畫。「我要公開、大聲地說出自己心底的話。我要讓自己說的話押著我前行。」斷了後退的餘地,因而只能往前出發。
選擇北京,是因為他相信不斷增長的中國大陸,是台灣不該錯過,且可以善加利用的平台。他擬定了兩個方向,一是開發大陸市場能接受的產品,為此,他規劃結合兩岸三地學者、專家共同參與,做一個突顯大中華市場概念的立體型出版計劃。另一個方向,則是透過大陸市場元素,開發全球市場可以接受的產品,拓展華文市場的影響力。為此,他構思了一條跨越出版領域的遠路──進入教外國人學中文的市場。
要做,便要做沒人做過的嘗試;要做,便要做很難的嘗試。為難自己可說是郝明義的習慣,不喜歡重複別人做過的事,即使是重複自己他也不要。兩個計畫都不容易,在自己先斷了退路之後,他陷入長考,苦思良久。直至2009年,針對大華人市場的計畫,他舉辦巡迴香港、上海、北京、台北四地的活動,每地邀請六位學者、專家,各選一本他們喜愛的經典之作演講,同時網路轉播,事後再整編為圖文結合的系列書籍,正式啟動名為《經典3.0》的立體出版計畫。
跨界數位產品開發
但是,如何設計出能讓外國人更容易學習中文的系統?郝明義遲遲想不到滿意的設計。他發現外國人學中文,聽、說、讀、寫無法齊頭並進,總是能說,但讀、寫有困難,他希望能讓外國人與華人一樣,理解學習中文時所掌握的原理。陷入困頓之時,他亦保持著閱讀的習慣,文字有時給予提醒,更常的是領他跳出框架思考,他提及在閱讀培根的《新工具》時,對書裡的一句話印象深刻:「期望能夠做出從來未曾做出過的事,而不用從未曾試用過的辦法,這是不健全的空想,是自相矛盾的。」得先捨棄曾試用過的辦法,這套學中文的系統,必得不同於現存的系統。方向有了,就是少了那麼一點靈光一閃。
在一個凌晨,創意悄然乍現。郝明義清楚記得,那是2009514日,他比往常時間早起,在天光未明的三點半醒來。他坐在窗邊向外發楞,突然,彷彿在一團漆黑中看到了什麼影像,越來越清晰,像是個方塊形體,方塊的每一面都有不同的設計與作用,不同方塊能排列組合。瞬間,他找到了苦思許久的設計,趕緊找了紙筆畫下來,同時也想到了產品的中英文名字「中文妙方(Chinese CUBES)」。他連夜註冊網域,天一亮便趕緊請秘書安排回台北。回台北後,他陸續找了過去合作《我們的希望地圖》網站的設計師Akibo與黃心健,在短短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了中文妙方的原型,並於同年10月法蘭克福書展中展出。
Chinese CUBES演繹中文奧妙
中文妙方的設計結合AR(擴增實境)技術,學習者能像玩遊戲般,排列不同的方塊,以字組詞再組句,透過電腦系統學習聽說讀寫,是全球第一套以字帶詞的中文學習工具。有了大幅的突破後,郝明義訂下目標,隔年便要產品上市,同時決定一開始便要挑戰困難的美國紐約市場。卻未想到,接下來的路竟是困難重重,軟體開發截然不同於書籍出版,「不只是需要的人才完全不同,最主要的是,從觀念、組織架構到工作流程、調整方法都完全不同。」歷經協力夥伴倒閉、人事汰換,三年燒掉資金上千萬,終於在20124月完成產品開發,得以準備上市,並開始一連串的各地產品演示。同年11月底,第60屆德國iF Design Award大獎公佈得獎名單,「中文妙方」拿下了以數位、遊戲、媒體產品為主要參賽者的「傳達設計大獎」。
「我從三年前就等著拿這個獎了。」即使在三年開發過程的無數煎熬中,郝明義也從未懷疑過這個產品的價值。但他也坦言,期間心情歷經大幅波動,踏入數位產品開發之路,帶他逐漸遠離過去熟悉的世界,面對著自己定下的艱鉅任務,他也常自問是否太過不自量力。56歲的他,位居管理決策者,也已歷經生命無數次跳戰,於是,所有的自我懷疑與掙扎,不能顯露於外,只能放在心裡折騰。
又一次,是文字寬慰了他。在完成產品開發後,正苦惱於接下來的行銷上市難題,一天早晨,他想起自己許久未讀《金剛經》了,那陣子持續思索著「智慧」到底是怎麼回事,想明白如何才能多些智慧、少些煩惱,想起《金剛經解義》裡有對「智」、「慧」的解釋,於是他拿起了《金剛經》,打開來找到那句話:「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默唸了兩遍,準備放下書時,突然瞥見另一行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剎那間,波動浮躁了好一陣子的心念靜了下來。原本糾纏著的懊惱、疑惑、恐懼,全都消失了。郝明義說,那個當下自己就像是從沒讀過這部經一樣,頓悟,繼而拋下所有掙扎與疲憊,體認到現在才正要開始扎扎實實的努力。
與文字交心,為文字而努力。在紐約時,郝明義會將書中重點用手機拍下,在地鐵車廂裡,拿出來讀,甚至讀出聲音來。文字無聲,一個字一個字排列、組合,是智慧結晶的載體,是傳達知識與智慧的工具,字句悄然但有力,也是郝明義生命中,不可或缺亦從未缺席的存在。●


转载并微调: 《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

《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澎湃新闻李天飞2016-03-11 18:34

1. 【心如猿猴】话说人内心的念头是随时随地在变动的。虽然一时受了激励、匡正。但总要摇摆不定,反复无常。这没什么可指责的,可懊恼的。所以《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就是这个道理

2. 【心猿脱困】话说刘伯钦送唐僧来到两界山,只听得山脚下叫喊如雷道:“我师父来也!我师父来也!”看到此处,谁不拍案大呼快哉!清黄周星在此批道:“人人踊跃欢喜,如出暗室而睹青天,如泛苦海而登彼岸无数重负一朝顿释矣。乐极!乐极! 然后,唐僧把“六字真言”揭了下来,只听得一声巨响,地裂山崩,虚空粉碎,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就此重生!——天来小子如是体会:此处“重生”之力量,堪比花果山顶石母产卵迸裂出石猴,石破天惊,惊动玉帝。彼时出生,观缘起,证“性空”,而破我执也此处重生,深入性空,证“真空”,而破法执也

3.【打杀六贼】孙悟空出了五行山后,有一段打死强盗的故事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傍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行者对那六个人施礼道:“列位有甚么缘故,阻我贫僧的去路?”那六人道:“我们唤做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欲的欲,思的思,忧的忧。一齐上前乱嚷道:“这和尚无礼!你的东西全然没有,转来和我等要分东西!”他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乒乓乒乓,砍有七八十下。悟空停立中间,只当不知。行者伸手去耳朵里拔出一根绣花针儿,迎风一幌,却是一条铁棒,吓得这六个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唐僧嫌孙悟空不分好歹,打死了强盗。于是孙悟空一气之下,驾云去了东海龙宫。老龙王借张良三进履的故事劝告孙悟空。孙悟空醒悟,又在海面上碰上了观音菩萨,这才回来保唐僧。打杀六贼、悟空气走。这在后来的难簿上绝对算得上一难。这几个毛贼的名字,与后面的妖怪相比,未免太有文化了,“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后面的许多妖怪,是狮子就叫黄狮精,是蜘蛛就叫蜘蛛精,是豹子就叫豹子精,这些名字真是朴实得可爱极了。——顺便说一句: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并不是说眼睛只能对应喜,耳朵只能对应怒……其实任何一个器官所带来的,都有可能是喜怒爱思欲忧中的任何一个。作者起名字各自对应了一个,这是互文。就像“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样,笼统说的是当着窗、对着镜,理鬓贴黄。所以,我们只要笼统地理解:六根对应六情,就好。

4. 【六贼的危害】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时刻是消停的?眼睛不停地要看事物,耳朵不停地要听声音,鼻子不停要闻气息,舌头不停要尝滋味,身体不停地寻找快感,就算这些都没有了,脑子里还不断地胡思乱想。它们都是“贼”,都干扰了我们的注意力,消耗了我们的专注度,盗取了我们的宝贵时间。时间就是这样的漫不经心地过去了,剩下铺天盖地的空虚。这就是盗贼们,把我们的专注、时间盗走了,只剩下空空的过去和茫然的未来。现在的图片,越来越酷炫;现在的音乐,越来越震撼;现在的美食,想法设法地刺激我们的鼻子和味蕾。现在的各种服务,白的黑的灰的黄的,你怎么舒服,就可以怎么来。他们就是眼贼、耳贼、鼻贼、舌贼、身贼。包括各种微信微博的文章——包括贫道今天的这篇,它们虽然不刺激你的眼睛、嗅觉、味蕾,却刺激你的思维。假如我们的脑子,不断地跟着这些文章转,而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那就是意贼。于是,这些盗贼,盗走了审美,盗走了敏锐,盗走了思考的能力。

5. 【六贼身份翻转】请看六个毛贼自报家门后,孙悟空立即接的话,这几句,句句有深意,没一句废话: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
这里的关键字,一是“主人公”,二是“均分”,三是“饶了你罢”。孙悟空并没有耳朵里掏出棍子就开打,而是先作了如下声明:只要你认同我这主人公,财宝可以均分,没有任何问题!意思就是:一、我不否认你们的存在。二、我在我心中,给你们六个眼耳鼻舌身意留一份地位。不但留地位,而且平起平坐。我分到的也不需要比你们多,也不能比你们少。三、你们得好好伺候老子!我们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贼,当然要看他的行为。如果好好伺候主人公,打劫到的财宝乖乖上交,那就忠仆、义仆,那就不是贼了!但是眼耳鼻舌身意不识相,反倒”轮枪舞剑,一拥前来,照行者劈头乱砍“,这就是欺负到主人公头上来了。所以孙悟空抡开棍子,一概打死。——如果我们为了消灭这些盗贼,把眼睛抠瞎、耳朵扎聋、舌头割掉……或者,断除六贼看上去最快的方法,当然是自杀了,麻绳一吊,高楼一跳,农药一倒,河水一泡……然而这是可行的么?这是主人和六贼同归于尽的方式!相当于放火烧了自家房子,然而烧了房子就算完么?总之,我们毕竟还要在世界上生活,必须学会和他们共处。

6. 【六贼只能降服】就像唐僧所说的“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这句话是关键。他当然不能再说一通唯识的道理,那真就变成佛经了。顺便说一句,玄奘法师,可是唯识宗的大宗师!要讲人的“六识”、”八识“,他要说是第二,那没人敢说第一了。打死六贼,是错误的!所以贫道不得不佩服《西游记》的文笔,他将怎样表现这个“同归于尽”的寓意呢?他的安排,是让孙悟空断然离去,离开了取经队伍,于是这颗心,就游离于身体之外了我们看到,作者在这里安排孙悟空回心转意,回到唐僧身边的情节,是极讲究极有分寸的。他先是安排了一场龙王的劝说。龙王作为一位长者,一位过来人,同时也是取经队伍的旁观者。不愧是东海龙王啊,堪称做思想工作的高手!他先是讲了张良的故事,然后只讲了三句话: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又讲: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又讲:大圣早发慈悲,不要疏久了你师父这是几句极有分寸、有身份、有力量的话。尤其最后一句话,反着说:你要发慈悲,你师父需要你的保护

7. 【莫错过念头】然后,孙悟空出海面之后,遇到了菩萨。简单问答之后,这时菩萨劝他回去。我们看,好话歹话,都让龙王说干净了。这时菩萨说任何一句话,都不免和前面相犯。如果我们来写,菩萨这时应该说一句什么话,既符合她的身份,才能让孙悟空决然反转?然而你看菩萨的话,一般境界的人绝对写不出来。这和文才无关,只和境界有关。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九个字的话,看起来和孙悟空是否要回去毫不相关。但细品之下,这句话足以摆落一切用不着的,而且一个字都不能省:赶早去,莫错过了念头诸位,决定一切的,是自己的心和自己造的业。如何能捕捉到这个正确的念头,这就是修行人的本事!菩萨这句话,把孙悟空此时的心理活动揭得一干二净。因为孙悟空这颗心,一时半会是降服不住的。他一回来,唐僧就给他戴了一个紧箍儿。

8. 【紧箍咒的必要】莫错过了念头。人心是会变的。虽然一时受了激励、匡正。但总要摇摆不定,反复无常。《西游记》为什么管孙悟空叫“心猿”,就是这个道理。菩萨早就知道,对于普通的修行人,难免会错过成佛的念头的。对治方法也简单之极:就是上个紧箍咒!
《紧箍咒》又叫《定心真言》。心是谁,当然是心猿孙悟空,这是最明白不过的暗示了。

9. 【真妄和合的心】《西游记》之可贵,就是虽然写的是神仙妖魔,却处处直面的是人,处处写的是这颗人心。清朝评点《西游证道书》的黄周星透露了天机,原文很浅显,贫道不评论,不解释,:《紧箍儿咒》,一名《定心真言》,然则此箍非头间之箍,乃心上之箍耳。或问此咒至今传否?道人(黄周星自称)曰:“《易经》、《论语》俱有之,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文/李天飞)

10. 附一:宗教意义的“六贼”
佛教认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媒,自劫家宝,故喻之为贼。有道之士,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味味,身离细滑,意不妄念,以避六贼。 道教也有六贼的概念,当然是从佛教借过来的。这个还真不能算是偷的,因为谈论六贼的都是一些内丹家,他们谈的很光明正大,如《修真十书》等。主人公,指真如本性或元神。六贼,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而产生的喜、怒、爱、思、欲、忧的形象化比喻,是烦恼的根源。修行的人一定要首先断除这“六贼”。佛教唯识宗一般把心分为八个层次:表层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识较为简单,仅相当于摄影、录制、直接感觉外在世界的“感性认识”。五识的感觉传送到第六识意识,靠意识的分辨、判断、推理,创造出一个外在世界的投影,大致相当于“理性认识”。第七识末那识,负责把所有的信息传送到第八识阿赖耶识,同时第七识也是认为有“我”存在,产生烦恼的根源。第八识储藏了宇宙万有的所有信息,其中含有真如本性。它先天而生,靠人类普通的思维无法认识。玄奘法师有《八识规矩颂》,称阿赖耶识“去后来先作主公”。此外,尚有“第九识”,即庵摩罗识,又称白净识、清净识。指阿赖耶识去除了垢染,而达到光明澄澈的境界。道教内丹术借用唯识宗的理论,提出“八识归元”,认为阿赖耶识即内丹术百般修炼寻觅,务要显现出的“元神”,故称元神为“主翁”、“主人公”。此处孙悟空自称主人公,剿灭六贼,即“明心见性”,现出“元神”、“阿赖耶识”的意思。

11. 附二:清代道士刘一明《恨六贼歌》
11.1 可恨一双眼,害人实不浅;见色心即迷,见财性即变;见富贵贪图,见患难瘫软;美恶俱皆收,大小一齐卷;心意由他移,脚跟凭他转;身躯不安闲,精神被削减;分明陷人坑,大抵送命匾。

11.2 可恨两个耳,伤人至于死。稍有着声音,神飞意即起。闻人讥诮我,即便怒切齿。闻人夸奖我,即便生欢喜。娇歌淫词场,尽是他委使。丝竹管弦乡,俱系伊引指。耳聪无所用,吸尽一身髓。

11.3 可恨两孔鼻,实为人所累。有香他先知,有臭他先忌。一纳乱心神,稍着动志意。气香即贪求,气臭即远弃。本没美恶分,无故别层次。作孽不商量,遭罪至容易。为些小因由,修行大不利。

11.4 可恨三寸舌,作害甚是烈。有时争是非,有时讲优劣。有时尝滋味,有时信口说。或有灾疾生,或致性命绝。万般祸患由,俱是他作孽。虽是肉为胎,其硬如刚铁。若还顺他行,杀人不见血。

11.5 可恨这肉身,人之大患因。饥则思饮食,冷则想衣绅。磕撞生疼痛,自在便热亲。苦中作欢乐,认假却弃真。抛丢珍珠宝,换来粪土尘。忙忙伤筋骨,碌碌丧精神。有此皮囊物,万劫在沉沦。

11.6 可恨人有意,无端妄生事。七情六欲全,三毒四智萃。终朝不休歇,何时有定位。正自想荣华,忽而思娇媚。使的身不闲,弄的魂如醉。家财俱搬空,房屋椽瓦坠。当人没处安,不知何处睡。可恨这六贼,丧行与败德。内外俱穿连,结党恋食色。罪过积如山,天理尽止息。真种被耗消,元神亦藏匿。性昧命难坚,作殃实不测。学人若修行,还须用猛力。先当含眼光,次要把耳塞。鼻舌休招风,身意莫失则。六门紧闭关,一心将己克。拔去历劫根,性命可修节。一根如未拔,大道未许得。
 
12. 转自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弟子规》教育的人文抱负与文化愿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弟子规》教育的人文抱负与文化愿景
一、   引言:“文化孤儿的文化乡愁
    我国已故戏剧家郭宝崑先生(1939—2002),在大约20年前曾经感慨地把国人比喻为“文化孤儿”,一针见血地指出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失离感、一种追索自我的焦虑与一种边缘人的意识。笔者身为我国“末代华校生”[1],对于郭先生“文化孤儿”的洞见,可说是于我心有戚戚焉。
    1600年前,陶渊明在千古名篇《归去来兮》[2]文中发出了“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慨叹,所指的“田园”不仅是外在的自然风光的“山水田园”,更是内在的人文修养的“心灵田园”。在此,我们不妨把它进一步引申为“文化孤儿”所上下求索的“文化家园”。笔者之所以从事《弟子规》教育,正是因为内心涌动着一股浓浓的文化乡愁。

二、在狮城新加坡推广《弟子规》教育今正其时
纵观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自1959年成为自治邦,踏上建国之路以来,共经历了四个不同“主导”的阶段:
11959年至1978年属于“生存主导”阶段,华校逐渐式微,乃至于退出历史舞台,其中当以南洋大学与新加坡大学的合并为最显著的例子。
21979年至1996年属于“效益主导”阶段,我国一方面在全国范围落实了“英文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一方面也从1979年开始在特定范围推行“双语并重”的“特别辅助计划”,至今我国共有“11所特选中学”[3]和“15所特选小学”[4]
31997年至2011年属于“能力主导”阶段,我国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上个发展阶段出现的“特选学校”(始于1979年)与“自主学校”(始于1994年),这个阶段推出了“直通车学校”(始于2004年)。
4)从2012年至今属于“价值观主导”[5]的阶段,过去三年多来,“品格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最强音。
总的来说,“生存”、“效益”与“能力”前三个发展阶段都免不了偏重于“有形生命”和“物质文明”的层面,唯独第四个阶段“价值观”触及了“无形生命”和“精神文明”的层面。从这个角度观察,我们可以说,在我国推动《弟子规》教育,今正其时。

三、在华族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中看《弟子规》教育
华族拥有5000年传统文化的精神资产,以孔子为中心。孔子之前2500年的文化资源流传至今,就是《周易》、《诗经》、《尚书》、《礼记》和《左传》这五部经典,合称《五经》。《五经》是华族传统文化的总源头,值得我们高度的尊重、重视与学习。
孔子之后2500年的传统文化发展,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流派。分述如下。
(1)   儒家:可以通过“三个时期”和“四个人物”来概括。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儒家”时期,以孔子(公元前551年——479年)和孟子(约公元前372年——289年)为代表。第二个时期是从宋朝到明朝的“宋明理学”时期,以朱熹(1130年——1200年)和王阳明(1472—1529年)为代表。第三个时期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现代新儒家[6]”时期。
(2)   道家:可以通过“两个时期”和“两个人物”来概括。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原始道家”时期,以老子(约公元前581—470年)和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为代表。第二个时期是“魏晋玄学[7]”时期。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倡、呼唤“当代新道家”,亦是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
(3)   佛家:可以用“三个时期”来概括。第一个时期是东汉、魏晋、南北朝的“扎根发展时期[8]”;第二个时期是隋唐、宋元明清的“盛极而衰时期[9]”;第三个时期是民国初年以来的“革新与复兴时期”。
    《弟子规》教育应该秉持文化传统中“儒释道合一”的大方向、大原则,打破门户之见,抛弃意气之争,带领华族子弟回返人文先哲为我们创建的文化家园,结束“文化孤儿”的流浪生涯。

四、我国华族民间社团应该推动《弟子规》教育
       《弟子规》教育在近年来,在蔡礼旭等人[10]的努力耕耘下,已经在国际上的华人圈子里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运动,并且成为华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契机。
       在新加坡,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也有民间社团积极举办与推动《弟子规》教育。虽然不乏质疑与误解的声音,但是《弟子规》教育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与认同,也是不争的事实。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今年6月初旬在南洋小学举办的《弟子规》公众讲座,吸引了高达1000人的公众人士前往听讲。
       在新加坡中小学,也有一些学校把《弟子规》教育融入正式课程,成为价值观主导教育体系之中有机的一环。这自然是最理想的一种做法。但是,对于无法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接触到《弟子规》的众多华族子弟,华族民间社团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华族民间社团推动《弟子规》教育,实实在在也就是社团对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实质贡献。因为只有社团成员以及华族社群,对于以《弟子规》为代表的文化传统,能够认识、理解、欣赏、认同与回归,我国华族家庭用语英语化的趋势,才能够扭转,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希望我国华族家长在家里多跟孩子讲华语的遗愿,才能够实现。
       再者,华族民间社团推动《弟子规》教育,实实在在也就是社团自身的自强运动。因为只有社团成员与华族社群恢复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主动积极地负起自己身为新加坡人的文化使命[11],社团才能够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社会功能,更好地完成社团本身的时代使命。

五、《弟子规》教育的纲领与层次
       《弟子规》教育的纲领有二个:1)“身教为本”——所谓“身教”,指的是“教儿教女,先教自己”,强调家长必须通过《弟子规》先进行自我教育,然后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开展家庭教育来教育子女。《大学》所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弟子规》教育的根本。(2)“心学为本之本”[12]——所谓“心学”[13],就是心性之学,也是佛家所谓内学。具体内容就是《大学》八条目的前半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因为这是修身身教的根本,所以把它叫做《弟子规》教育的本之本”(根本的根本)

       《弟子规》教育的三个层次:纲领是针对有志于从事《弟子规》教育的学校教师、社团义工而言,至于《弟子规》教育的层次,可以用“三层宝塔”来比喻。(1)宝塔第一层是“读诵关”: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头发花白的中老年人,一开始接触《弟子规》这部经典,都应该老老实实地从第1句到第360句分段[14]“反复熟读”,最好是能够坚持下去,直到“熟读成诵”,能够不假思索地把整部经文背诵出来。这是基本功,是《弟子规》教育扎根生长的阶段。(2)宝塔第二层是“讲解关”:学生熟读经文之后,教师便可以讲解经文的意思。讲解经文时,可以多讲故事,或古代德育故事,或生活所见所闻,或教师本身成长经历,都可以是很好的教材。学生从听教师或同学讲解,到自己能够自信地为人讲解,才算过关。这是《弟子规》教育开枝散叶的阶段。(3)宝塔第三层“实践关”:说得再好,却做不到,一切等于零。能够把《弟子规》的教导一一落实在生活之中,在家孝顺父母,在校恭敬师长,处处为人着想,时时保持一颗诚敬谦和的心,让他人、让自己真正受益,才算是真本事。这是《弟子规》教育开花结果的阶段。

六、《弟子规》教育的常见问题与思想误区:
       1)《弟子规》是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弟子规》属于儒家思想,它不受任何宗教仪式的束缚,可是它的核心信仰“善”与“爱”却是跟一切宗教的教义相通的,任何宗教信徒都可以学习《弟子规》,并且能够因此而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宗教徒。
       2)《弟子规》是童蒙教材,为什么大人也要学习?——《弟子规》虽然是童蒙教材,但是其中包含着做人的大道理。大人如果在小时候没有学过,现在就应该赶快“补课,就算是学过,也应该认真复习,所谓温故知新,也是很有必要的。
        (3)《弟子规》是不是过时、落伍的东西?——《弟子规》不只是属于过去时态的“传统文化”,更是属于现在时态与未来时态“文化传统”[15]。《弟子规》所传授的人生道理、做人原则,永远也不会过时,永远也不会落伍。过时与落伍的是人们心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偏见与文化自卑症。
七、《弟子规》是一条回归文化家园的道路
       从陶渊明发出“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千古慨叹那个时间点,再往前穿越一千年,我们听到了2600年以前的《诗经》[16]所发出的更为深沉、更为焦虑的呼唤:“式微式微,胡不归?”[17]是的,天黑了,是回家的时候了。回家的路在哪里?就在《弟子规》教育。这不只是母族文化的回归,更是个人生命的回归。回归了,才能重新出发,走得更远,走得更潇洒。值得国人深思的是:我们回得去吗?
       许多珍爱母族语文,并通过《弟子规》教育用心学习母族传统文化的国人,都会听到自己内心深处清晰的回响:回得去,我们当然回得去!这就是《弟子规》教育的人文抱负与文化愿景。

       今年适逢我国独立50周年,我国已经从第三世界国家跃升第一世界国家,正当在文化建设方面力争上游,大力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以期在独立100周年时可以培养出世界级的思想家、作家与教育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谨此此文衷心祝贺新加坡独立50周年,海南会馆成立100周年。
--------------
作者:黄添崃
地址:BLK 522 JURONG WEST STREET 52 #14-227 S(640522)
手机号:83287198
-----------------





[1] 1983年笔者重考高中会考,那是我国教育历史上最后一批学校高中考生以华文为第一语文、英文为第二语文;1984年开始,所有学校高中考生都必须以英文为第一语文。
[2] “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是语气助词,无义;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回去吧!
[3] 11所特选中学是:(1979)圣公会中学、公教中学、华侨中学、中正中学(总校)、德明政府中学、海星中学、南洋女中、立化中学、圣尼格拉女中;(2000)南华中学;(2012)南侨中学。
[4] 15所特选小学是:(1990)爱同学校、公教小学、圣尼各拉小学、菩提学校、海星小学、南华小学、南洋小学、公立培群学校、卍慈学校、道南学校;(1992)圣婴小学、宏文学校、光华学校、培华长老会小学、培青学校。
[5] “价值观主导”是简练的说法,英文原文是“Student-Centric, Values-Driven Education”。
[6] “现代新儒家”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学家为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1950年至1979年为第二代,代表哲学家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学家有成中英、刘述先、杜维明、余英时等。(互联网〈百度百科〉资料)
[7]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8] 这个时期包括:东汉200年的扎根阶段,安世高等人最早翻译的佛经,史称“古译”;魏晋200年的发展阶段,鸠摩罗什等人翻译的佛经,史称“旧译”;南北朝169年的繁荣阶段,以译经大师真谛为代表。
[9] 这个时期包括:隋唐300年的鼎盛阶段,玄奘大师所译佛经,史称“新译”;由宋至清900年盛极而衰的阶段,对内逐渐走向禅净密合一、对外走向儒释道合一的道路。
[10] 关于蔡礼旭的介绍,互联网上介绍资料甚多,读者可自行上网阅读。兹不赘述。
[11] 笔者认为,根据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的构想,我国子民固然要学好英语,因为英语对内是行政语言与全民共用语,对外则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商业与科技用语,英语涉及我国生存与发展,自然不容忽视,但是我们也要学好自己的母语,要保存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笔者大胆再引申一点:每个国人都应该立志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虽然大家所能达到的水平高低不同,但是大方向却是一样的。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发展出独具一格的新加坡文化,才能保持国际大都会的活力与魅力。这就是国人的文化使命:自我期许成为“双语双文化人才”,以便为新加坡文化的发展作出独特的贡献。
[12] 明末大儒刘宗周(1578—1645)著名论述为“修身为本,诚意为本之本”,笔者受其影响甚深,故在此借用其论述形式,阐明《弟子规》教育的纲领。
[13] “心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指的是“陆(九渊)王(阳明)心学”。笔者在此借用来指称“心性之学”,与“身教”相提并论。读者察之。
[14] 《弟子规》共360句,每4句是一个完整的意义段,全文可以分为90段来读诵。
[15] “文化传统”好比是一条大河,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这条河的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河,并流向大海,才能感受宇宙生命庄严与恢弘的境界。脱离“文化传统”的个人,就好比脱离大河的小水滴,生命很快就会干枯、消逝。
[16]《诗经》为华族传统文化经典“五经”之一,共收录305首诗,分为“十五国风”、“二雅”、“三颂”三个部分。此处所引诗句出自第36首《式微》,属于“十五国风”中的《邶风》名篇。
[17] “式微”二字,有两种解释:(1)本义指天黑;(2)引申义为衰落。此处用本义,可将这两句诗直译为: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