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7

四只老虎,四个境界

四名 高僧,同样看到了一只羊被一只老虎追赶,眼看就要被捕杀吃掉了。他们分别作出了不同反应,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1、第一名高僧,本着“不杀生”的戒律,挺身而出,阻止老虎的杀生 行为,结果被老虎吃掉了。——现象的层次。

2、第二名高僧,深观因缘法,深知因果,乃合掌念佛,将念佛之真实功德回向羊和老虎。——因果的层次。

3、第三名高僧,发大慈悲心,挺身救羊,并入深禅定,舍身饲虎。——禅定的层次。

4、第四名高僧,发大神威,一掌拍向虎脑,将之击毙。不仅救此羊一命,而且 免此恶虎之继续造作杀业。—— 救度的层次。

2017-03-18

劳明达

1、劳:“哀人生之长勤兮”(屈原);“劳我以生,逸我以老,宁我以死”(古书);“人生就是劳动”(“劳我以生”的引申)

2、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明心见性”(禅宗);“读书明理”(古书)

3、“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古书);“达观也者,非乐观非悲观,而超越之融汇之”(读书心得);“达者,到家也。在世间儒者学问,则为成圣成贤。在出世间释者修持,则为成佛成菩萨也。”(读书心得)

2017-03-17

怎么样做到“知足常乐”?

要做到“知足常乐”,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重点--三破--探讨并落实:


1、破贪--所谓“知足”,就是 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一个限度:即使不能达到“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的高标准,至少要能够对物质追求的欲望有所节制,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生命的有限时间、精力节省下来,用来追求精神生活的提升。这个就是《老子》里边所提到的“清心寡欲”的人生启示。要知道,欲望是一个无底洞,一旦掉进去了,就是掉进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谈何快乐呢?


2、破嗔--所谓“常乐”,就是对于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能够加以管理,并转化为正面情绪。佛家说的“三毒”、“五毒”里边,就有一个是“嗔”毒;说的就是负面情绪对于健康生命的伤害。尤其是在现代“忙、盲、茫”的城市生活中,人人充满压力和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妥善地加以处理,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充满冲突与不快,又谈何快乐呢?一个人要保持正面的情绪与思想,除了学习并运用西方的那一套“情绪管理技巧”之外,其实以下第三点所要提到的内容,可能是一样重要,或者是更重要的。


3、破痴--一个人一方面要“知足常乐”,另一方面要“知不足,常精进”:这个相反相成的命题,把“知足常乐”提升到了心灵生活的层面。原本“知足”指的是物质生活要有一个限度,这里的“知足”指的是精神生活带给人深度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原本的“常乐”是有一个时间限度的,这里的“常乐”是没有时间限度的。因为一个人把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精神生活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开创,这是一个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生命历程。到了这个地步,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

2017-03-15

叶朗:《红楼梦》的三个意蕴(现实、审美、哲学)

我(叶朗,北大哲学系教授,美学家)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大家看《红楼梦》都知道,《红楼梦》里头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极其深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小说过去是没有的,过去我们的小说主要是几种,一种是神魔小说,比如像《西游记》;一种是英雄传奇,比如像《水浒传》;一种是历史演义,像《三国演义》。后来出了一个《金瓶梅》,这个是小说史上一个很大的转折,《金瓶梅》是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生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面貌。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继承了《金瓶梅》的这条路线,但是又大大的发展,有一个大的飞跃,把中国古典小说推上了登峰造极的这么一个地步,那么这个层面,过去我们国内研究《红楼梦》的学者讲得比较多,比如过去有一些提法,说《红楼梦》是四大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说《红楼梦》是封建末世的形象的历史,《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等等,这样一些提法,我想都是就这个层面来说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它有这个层面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当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那么,《红楼梦》意蕴还有第二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这个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这个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就是贾府,或者四大家族,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它们衰亡的悲剧,或者由盛到衰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那么在哪里呢?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是在于作家曹雪芹,他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简单来讲就是美的毁灭的悲剧
先要说一说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什么。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明代的一位大文学家、大戏剧家汤显祖那儿继承下来的。汤显祖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字,情感的那个情字。那么这个""字的概念,从古以来大家都用,但是汤显祖这个""的概念,跟过去人讲的""有不同的内容,它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新的东西。这个新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追求人性的解放。汤显祖自己说,我这个"",一方面跟""相对立,一方面跟""相对立。他所谓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那些传统的伦理观念,他所谓""就是封建社会那种社会的秩序、社会的习惯。那么,他认为情是人人生而有之的,就是人性,生而有之的,它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应该用理和法,就是不应该用封建社会那种伦理观念、那种社会秩序、社会习惯来限制它、来扼杀它。那么,汤显祖他把人类社会分成两种,一种叫做"有情之天下",一种叫做"有法之天下",他要追求"有情之天下""有情之天下"就是春天,所以追求春天成了贯穿汤显祖全部作品,他的散文、他的诗歌、他的小说、他的戏剧的一个主旋律,追求春天。
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曹雪芹的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的价值,追求""的解放。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头就说,我这本书,我这本《红楼梦》"大致谈情"""是他的核心。曹雪芹要寻找有情之天下,要寻找美的人生,要寻找春天。但是现实社会同样也没有春天,他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春天,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这个是什么?就是大观园,大观园是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小说一开头写过的那个太虚幻境。那么大家知道太虚幻境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里头只有女孩子,没有男的,大观园同样的也是个女儿国,大观园里头除了贾宝玉,都是女的,都是女孩子,是一个有情之天下。大家读《红楼梦》都会有这个感受。比如第六十二回,写史湘云喝醉了酒,她要睡觉,就在一块石头上睡觉了,她怎么睡的呢?拿一个手巾包了一包芍药花的花当枕头,躺在那儿,她的身上、头发上都落满了花,芍药花的花瓣,她的扇子掉在地上也埋在花堆里头,还有一群蜜蜂、蝴蝶围着她飞来飞去,她还说了梦话,那个梦话也是很美的一种酒令,"泉香而酒冽",是一个很美的词,是一个春天的世界。再比如六十三回,写怡红院"群芳开夜宴",怡红院是贾宝玉住的地方,什么叫"群芳开夜宴"呢?就是大观园那些女孩子聚集在怡红院给贾宝玉祝寿,她们等到外面巡逻的、巡夜的都走了,安静下来,把大门一关,就开始聚在一起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后都喝醉了,横七竖八的睡了一地。第二天早上醒过来了,大家一看,你睡在这儿,我睡在那儿,躺了一地,都感到很不好意思,袭人就说了"昨儿个都好上了",晴雯,她说晴雯那个丫鬟,"晴雯连臊都忘了",就是不害臊,忘了臊了,"我记得她还唱了一个",四儿,另外一个小丫头四儿就说了,"姐姐",她叫袭人叫姐姐,"姐姐你忘了,你不是也唱了一个吗,在座的谁没有唱过?",大家听了以后脸都红了,都在那儿笑个不住。这是个春天的世界,是个"有情之天下",它这个不符合当时,不符合有法之天下的规定,是一个美的世界,那里处处是对青春的赞美、对情的赞美,总而言之是对少女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赞美。
这个小说写贾宝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他就说,"这个地方、这个去处有趣",这个地方有趣,"我能够在这儿过一生,纵然失去了家也愿意",我在这儿过一辈子,就是失去了家也愿意。这句话很重要,大家要注意,他说我失去了家也愿意,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现在这个家并不是他的归宿,他认为并不是他的归宿,并不是他的精神家园,太虚幻境才是。现在搬进了大观园,实现了他的理想,小说就写贾宝玉心满意足,"再无别向可求,可生贪求之心",没有别的要求了。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这个有情之天下,它是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就是所谓"有法之天下"包围着,不断地受到打击和摧残。大观园这个春天的世界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层悲凉之雾,很快就呈现出"秋风肃杀、百卉调零"的景象。林黛玉两句诗大家都知道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两句诗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的有情人和有情之天下在当时的时代的遭遇和命运。
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美也是一种罪恶。大家记得晴雯,她就是因为长得好一点、长得美一点,最后被迫害至死,首先是贾宝玉被他父亲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接着大观园的少女一个一个地走向毁灭。最开始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琪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一直到林黛玉去世,林黛玉死得很奇特,她是泪尽而逝,就是眼泪哭干了以后去世了。那么,这是一个交响曲,一层一层地往前推进,这个交响曲可以说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那么,林黛玉有句诗叫"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歌可以看作是这个悲剧的一个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被吃掉了。脂砚斋说,他说《红楼梦》是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字,他把《红楼梦》的悲剧性和情连在一起,这是很深刻的。这就是《红楼梦》悲剧性的层面,第二个层面。

《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我这里强调是对整个人生。大家知道文学作品都要写人生,但是很多文学艺术作品是写人生里头某一个事件、某一个场景、某一个人物,我这里讲是对整个人生,那么这种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就带有哲理性,一种哲理性的感悟、一种感叹。那么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我们称之为人生感,或者叫历史感。那么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一个哲理性的层面,或者是一个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我一开头说的,不被人注意的,或者说被人所忽略的层面,很多红学家都不讲这个层面,但是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所以我想着重讲一讲。那么,《红楼梦》这种人生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或者说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大家知道,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那么就产生一个问题,人的这种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生命存在,它的意义何在呢?这是自古以来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孔子站在江边感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人生感。庄子也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马跳过一个空隙,一下子跳过去,非常短暂。这些哲学家都在思考,这种有限人生,它的意义在哪里?跟这个相联系是人的命运。
读《红楼梦》,我们都会感受到小说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一种最深层的一种伤感,就像一声叹息,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忧郁的情调,我想正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使《红楼梦》这部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红楼梦》的诗意非常浓,这个诗意从哪里来的?就是这种叹息、这种忧郁。这种人生感集中体现在《红楼梦》的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身上,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两个对生命、对命运最敏感,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们常常惆怅、落泪,但是他们的惆怅、落泪不仅仅是感叹他们两个人爱情生活的不幸,不仅如此,而是出于对生命、对人生、对存在一种带有形而上意味的体验,这点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看贾宝玉,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这个人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什么背景呢?他起初是女娲补天被遗弃的、剩下的(石头),女娲补天别的石头都用上了,就剩下这一块扔掉了,被抛掉了这么一块石头。这个什么意思?这意味着贾宝玉这个存在是一个被抛弃的结果。被谁抛弃了?被天抛弃了。天是什么?天是无限、天是永恒。被天抛弃就意味着脱离了无限和永恒,而掉进了一个有限的人生,一个短暂的人生,脱离了无限和永恒,掉进了一个短暂的、有限的人生,这就是小说开始讲的"幻形入世",这个是小说的作者,在小说一开始给予贾宝玉的一个形而上的起点。  
大家知道,在现实世界里头,贾宝玉在某种意义上是贵族家庭的一个中心,他得到贾母王夫人的宠爱,很多人都关注他,生怕他碰到一点。但是,在贾宝玉这个人深层的意识里头,他的思想意识里头,他感到这个世界是他存在的一种暂时的形态。所以,小说经常写他闷闷的,或者突如其来感到厌倦、感到不自在。这种情绪揭示出现在的这种存在,对他来讲是一种负担,所以他的情,脂砚斋说他是一个绝代的"情痴""情种",但他的情总带着一种忧郁的调子,带着对未来的一种恐惧和忧虑,就是到时候怎么样怎么样,带着"何处是归程"这样一种忐忑不安。比如说他有这么一些话,这个话很多,我随便念几段贾宝玉的话。"只求你们看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的,等我化成了一股青烟,风一吹就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也顾不得你们,任凭你们爱到哪里去到哪里去就完了"
再比如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这些话很多,我不念了,这些话都是关于未来,关于死亡的一些话语,那么要知道,贾宝玉是不到二十岁,这么一个少年可以说是,他对死亡有一种强烈的直觉,这跟他入世时候的那种大喜,形成了一个非常鲜明的对照。贾宝玉一方面对死亡有强烈的恐惧,因为死亡意味着他跟他喜爱的这些姐妹们要分离了,意味着有情世界的毁灭。同时呢,他对死亡又有一种渴望,因为他似乎感到死亡可以使他摆脱那种短暂的、有限的、痛苦的人生,回到无限和永恒。所以,他为自己设计了富有诗意的死亡,他所喜爱的女孩子的眼泪流成一个大河,然后把他的尸首漂起来,漂到一个鸦雀都不到的地方,随风化了,这就是他向往的归宿,所谓"死的得时"。从此,他再不托生为人,为什么?为什么再不托生为人?因为人是有形迹、有知识的,是一个短暂的存在。按照他设计的这种死亡,化成了一股青烟,随风吹散了,不就得到永恒了吗?
所以,恐惧和渴望,爱情和死亡,在贾宝玉的心头互相碰撞,发出一种很大的、巨大的声响,这个被抛到人间的石头,这块石头,这个孤独的"情种",他时时刻刻都摆脱不了对人生和命运的一种形而上的思考和体验。所以,他内心充满了忧伤,就是在最热闹的场合,他的心头也会突然起来一阵悲凉。比如第二十八回,是贾宝玉、薛蟠他们在冯紫英家里头喝酒、玩乐,那是个乱哄哄的一个场面,就在这个热闹的、乱哄哄的场面里头,贾宝玉唱的"红豆曲",依然充满了惆怅、充满了忧伤,大家都记得"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沙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充满了忧伤。
那么,《红楼梦》的另外一位主人公林黛玉同样富有生命的忧患感,她时时刻刻在寻找故乡,而找不到这么一种悲伤,她有这么一种悲伤,所以她总是在繁华中感受悲凉、感受凄凉。对于林黛玉来讲"冷月葬花魂"这句诗昭示着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概括了她对人生的体验。所以,她的多愁善感是一种人生感,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生活中的美不是使她感到欢乐和陶醉,而是使她伤感,使她五内俱焚、泣不成声。那么最集中的表现她的人生感的当然是她的"葬花词",我认为"葬花词"这首词的主题就是美、生命、春天都是脆弱的、短暂的、容易消逝的,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那么这个就是《红楼梦》的人生感,这就是《红楼梦》的意蕴的第三个层面,这也是《红楼梦》的一个最高的层面。《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有这个层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过去我们不注意,那么这点我觉得非常了不起,因为过去的小说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像《红楼梦》,像曹雪芹这么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呢,每个时代我们都在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回答。我们这个时代的回答当然跟曹雪芹不一样,但不管每个时代的回答怎么不同,曹雪芹能够这么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是很了不起的、非常有深度的。

那么,《红楼梦》的这三个层面是层层,一层一层往前递进的。首先《红楼梦》的人物情节构成了一个历史的、生动的、具体的社会生活画面,这是第一层;作者的审美理想突破了这个现实,这是第二层;再进一步,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这是第三层。那么,《红楼梦》的第一个层面和第二个层面,都是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第三个层面也是跟特定的时代相联系的,但是它又超出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它写出了不同时代的人所共有的体验和感受,我想这就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带有永恒性的东西。文学作品,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里头是有永恒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解释。我在开头讲过,《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相信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红楼梦》永远是一部活的作品。我今天就讲完了,讲到这儿,谢谢。

2017-03-14

何谓三障

1、惑障:有二。一是 贪嗔痴慢疑五毒 烦恼障,一是 身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五恶见 所知障。合称 十使 障碍修行。

2、业障:陷于身口意三业之造作恶业中 不得闲暇 障碍修行。

3、报障:陷于过去恶业之苦报中 不得清净安稳 障碍修行。

2017-03-12

无惭、无愧 有何分别?


根据《法相词典》--- 

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十七页云:无惭、无愧、有何差别答: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如是差别。

问:何故复作此论?答:阿毗达磨、说此二法,展转相应,其相相似;今欲分别无惭无愧性相差别,故作此论。

谓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

复次不恭敬、是无惭;不怖畏、是无愧。

复次不厌贱烦恼、是无惭;不厌贱恶行、是无愧。

复次作恶不自顾,是无惭;作恶不顾他,是无愧。

复次作恶不自羞,是无惭;作恶不耻他,是无愧。

复次作恶不羞耻,是无惭;作恶而傲逸,是无愧。

复次独一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对他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少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众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恶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愚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智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卑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尊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在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出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非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作恶时不羞天者,是无惭;若作恶时不耻人者,是无愧。

复次于诸恶因不能诃毁,是无惭;于诸恶果不能厌怖,是无愧。

复次贪等流,是无惭;痴等流,是无愧。

是谓无惭无愧差别。


2017-03-11

转载百度:纪念老子诞辰2588周年祭文

纪念老子诞辰2588周年祭文
宣祭人:潘守宇 
维公元2017年3月12日(农历丁酉年二月十五),岁在丁酉,节届植树。国学同仁,各界代表。百姓后裔,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宗圣宫前,鲜果花束。五谷杂粮,伴以雅乐。敬我圣贤,哲人老子。其文曰:
紫气东来,泰山相迎。仁水瑞气,萦绕鲁东。泗洙水至,春色荡漾。南武山下,宗圣殿前。同仁列队,秩序井然。敬我道祖,世之哲圣。布道于斯,载入功册。道德宏大,世界尊崇。我道不孤,宾朋四海。习习道风,华夏神龙。法取自然,万代留声。道贯古今,德配苍穹。综述万象,集教大成。老子文化,流传千古。教化先民,各尽其性。泽被君王,惠及百姓。万教之祖,至神至圣。
盛世中国,托福崛起。科学发展,跨越追赶。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共筑国梦,天下大同。以和为贵,祖国一统。乾坤交泰,和谐化生。天和行雨,地和物丰。家和事兴,国和人定。万邦谐和,世界和平。荡荡秦川,人杰地灵。百业发展,物阜文丰。绿波荡漾,国之和畅。济宁圣城,国学之都。综合发展,百业并进。政通人和,道德不离。告慰先祖,吾辈遵从。秉承祖训,道德至诚。文化聚心,屡建奇功。再创辉煌,待我后生!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文稿起草人:(组委会主任)潘鸿伟
全国《道德经》高峰论坛组委会

PMl 正反合

P是上帝M魔鬼
亦神亦魔 l 应悔
人人心中一撒旦
反指他人是魔鬼

2017-03-08

“喜欧啼”课堂文化


1.       “喜”:源自深度思考与深度学习的欢喜、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喜悦体验;快乐学习(“乐学”);寓教于乐(乐教);幽默;微笑……

2.       :欧美理论与实践;借助 双语双文化视野、能力来吸收、借鉴与改造;不但要把美国理论本土化,而且要善用它来创建具有立化特色的课堂文化

3.       “啼”:鸡啼;雄鸡唱晓、雄鸡一唱天下白;天亮了,漫漫黑夜已经到了尽头;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准备好迎接课堂革命了吗?我们具备“革命”的愿景、勇气与牺牲精神吗?

2017-03-06

从唯识宗义理看西游记里的“四人一马”

1、眼耳鼻舌身五识:猪八戒 好色、贪吃、懒惰 皆与人的这个身体有关。前五识 就是这个身体的感性功能与生理作用。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欲望,这就是所谓的“八戒”。我们必须领悟“克己复礼”的道理,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这就叫“悟能”。

2、第六意识:沙和尚 则是偏于理性的调解作用。但是杂念如沙,必须用智慧抉择,沙中淘金,提炼出清净心,这就是“悟净”。

3、第七末那识(意):白龙马 象征自我执着的意念。

4、第八阿赖耶识(心王):孙悟空 原是花果山美猴王,其“猴王”身份 象征 阿赖耶识的“心王”地位。

5、第九 清净识:唐三藏 包容三个徒弟 象征 清净识 包容妄心(心意识)。

2017-03-05

三种教育

1、生存教育:科学;物质的世界;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求生意志;人为万物之一;人是高等动物;人的食欲、性欲;每个人都有活下去的基本人权;

2、生活教育:艺术;情感的世界;生命展现美感的时候;审美能力;人为万物之灵;人有别于动物;人的情趣、品味;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内在动机;

3、生命教育:宗教;信仰的世界;生命突破逆境的时候;向善本心;人为灵性的存在;天人合一;人的自由意志、形而上的生命实体;每个人都有实现道义之身的可能。

2017-03-04

贫贱与富贵

1、每个人刚刚降生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只有光溜溜的一个身体,都没有带来一点物质财富、一点社会地位,都是一样的“贫贱”。

2、所以,人本来就是“贫贱”,并不是因为他失去了什么才变得“贫贱”的。

3、至于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社会地位,那都是后来的事,都是外边附加的东西,都不是生命本有的。

4、从“贫贱”的角度说:既然本来就没有失去什么,那就没有获得可说。如果强求有所获得,那就违反了道义。所以,遵守道义的君子,就会克制、化解、提升自己内心对“贫贱”的厌恶与逃离之心,而契入“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

5、从“富贵”的角度说:既然是后来才获得的附加的外在的东西,那就无法强求它不会减少、失去。如果强求它不要减少、失去,那就违反了道义。所以,遵守道义的君子,就会克制、化解、提升自己内心对“富贵”的喜好与追求之心,而契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

6、上述文字解释《论语》里仁第四(第5章):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世界经济发达的47个国家/地区


2011年公布的47个发达国家
  1.挪威
  2.澳大利亚
  3.荷兰
        4.美国
  5。新西兰
  6.加拿大
  7.爱尔兰
  8.列支敦士登
  9.德国
  10.瑞典
  11.瑞士
  12.日本
  13.香港,中国(SAR)
  14.冰岛
  15.韩国
  16.丹麦
  17.以色列
  18.比利时
  19.奥地利
  20.法国
        21.斯洛文尼亚
  22.芬兰
  23.西班牙
  24.意大利
  25.卢森堡
  26.新加坡
  27.捷克共和国
  28.英国
  29.希腊
  30.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31.塞浦路斯
  32.安道尔
  33.文莱达鲁萨兰国
  34.爱沙尼亚
  35.斯洛伐克
  36.马耳他
  37.卡塔尔
  38.匈牙利
  39.波兰
  40.立陶宛
  41.葡萄牙
  42.巴林
  43.拉脱维亚
  44.智利
  45.阿根廷
  46.克罗地亚
        47.巴巴多斯

佛教-儒教 的三个学位

1、阿罗汉 - 君子 :第三等学位。

2、菩萨 - 贤人:第二等学位。

3、佛 - 圣人:第一等学位。

忘记

忘记忘记:
该忘的忘,
该记的记。
这是智慧之寂照。

致知

1、致其所性之知,读书以体验之;不离止者是。

2、止者,止于至善也。Ever with the Best.

3、所性之知,就是良知。

4、良知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需要有一番向内追寻探索的功夫,方能发现,方能起用,方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然而,致良知却离不开格物的功夫。

6、格物的下手处,却是“慎独”二字。

7、格其反身之物,不离修者是。“反身”二字,即是“慎独”二字的注脚。

8、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慎独”的内涵,即是“诚”与“乐”二字。

9、致知在格物。致知亦不离“诚”与“乐”二字。

10、《中庸》之“诚”字,孔颜乐处之“乐”字,原来不离 格物致知。

泪河漂我

疲惫中,无端想起贾宝玉泪河漂我之说。试想,古今中外有几个人能够在去世时,获得如此 广大世人的眼泪,汇聚成河,将其遗体漂流到另一个世界去?

以月比喻体相用

1、月亮之体:永恒不变
2、月亮之相:阴晴圆缺
3、月亮之用:审美与实用

正向教育 对比 挫折教育

正向教育:以赏识、鼓励为主,培养合群互助的能力
挫折教育:以刺激、磨炼为主,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

正向教育可能带来的不良结果:自负、依赖
挫折教育可能带来的不良结果:自卑、孤僻

2017-03-03

黑就是黑,白就是白

思维能力的三个层次:

1、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非彼即此)A is A & B is B.

2、黑不是黑,白不是白(黑中有白,白中有黑)A is not A & B is not B.

3、黑还是黑,白还是白(虽然黑白混杂,但是有能力分辨清楚)A is still A & B is still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