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7
四只老虎,四个境界
1、第一名高僧,本着“不杀生”的戒律,挺身而出,阻止老虎的杀生 行为,结果被老虎吃掉了。——现象的层次。
2、第二名高僧,深观因缘法,深知因果,乃合掌念佛,将念佛之真实功德回向羊和老虎。——因果的层次。
3、第三名高僧,发大慈悲心,挺身救羊,并入深禅定,舍身饲虎。——禅定的层次。
4、第四名高僧,发大神威,一掌拍向虎脑,将之击毙。不仅救此羊一命,而且 免此恶虎之继续造作杀业。—— 救度的层次。
2017-03-18
劳明达
2017-03-17
怎么样做到“知足常乐”?
要做到“知足常乐”,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重点--三破--探讨并落实:
1、破贪--所谓“知足”,就是 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要有一个限度:即使不能达到“过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的高标准,至少要能够对物质追求的欲望有所节制,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生命的有限时间、精力节省下来,用来追求精神生活的提升。这个就是《老子》里边所提到的“清心寡欲”的人生启示。要知道,欲望是一个无底洞,一旦掉进去了,就是掉进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谈何快乐呢?
2、破嗔--所谓“常乐”,就是对于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能够加以管理,并转化为正面情绪。佛家说的“三毒”、“五毒”里边,就有一个是“嗔”毒;说的就是负面情绪对于健康生命的伤害。尤其是在现代“忙、盲、茫”的城市生活中,人人充满压力和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妥善地加以处理,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会充满冲突与不快,又谈何快乐呢?一个人要保持正面的情绪与思想,除了学习并运用西方的那一套“情绪管理技巧”之外,其实以下第三点所要提到的内容,可能是一样重要,或者是更重要的。
3、破痴--一个人一方面要“知足常乐”,另一方面要“知不足,常精进”:这个相反相成的命题,把“知足常乐”提升到了心灵生活的层面。原本“知足”指的是物质生活要有一个限度,这里的“知足”指的是精神生活带给人深度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原本的“常乐”是有一个时间限度的,这里的“常乐”是没有时间限度的。因为一个人把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精神生活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开创,这是一个自强不息、永无止境的生命历程。到了这个地步,才是真正做到了“知足常乐”。
2017-03-15
叶朗:《红楼梦》的三个意蕴(现实、审美、哲学)
2017-03-14
何谓三障
2017-03-12
无惭、无愧 有何分别?
根据《法相词典》---
大毗婆沙论三十四卷十七页云:无惭、无愧、有何差别?答: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如是差别。
问:何故复作此论?答:阿毗达磨、说此二法,展转相应,其相相似;今欲分别无惭无愧性相差别,故作此论。
谓于自在者无怖畏转是无惭,于诸罪中不见怖畏是无愧。
复次不恭敬、是无惭;不怖畏、是无愧。
复次不厌贱烦恼、是无惭;不厌贱恶行、是无愧。
复次作恶不自顾,是无惭;作恶不顾他,是无愧。
复次作恶不自羞,是无惭;作恶不耻他,是无愧。
复次作恶不羞耻,是无惭;作恶而傲逸,是无愧。
复次独一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对他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少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众人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恶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愚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智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卑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尊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在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出家者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对非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惭;若对亲教轨范造罪而不羞耻,是无愧。
复次若作恶时不羞天者,是无惭;若作恶时不耻人者,是无愧。
复次于诸恶因不能诃毁,是无惭;于诸恶果不能厌怖,是无愧。
复次贪等流,是无惭;痴等流,是无愧。
是谓无惭无愧差别。
2017-03-11
转载百度:纪念老子诞辰2588周年祭文
宣祭人:潘守宇
维公元2017年3月12日(农历丁酉年二月十五),岁在丁酉,节届植树。国学同仁,各界代表。百姓后裔,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宗圣宫前,鲜果花束。五谷杂粮,伴以雅乐。敬我圣贤,哲人老子。其文曰:
紫气东来,泰山相迎。仁水瑞气,萦绕鲁东。泗洙水至,春色荡漾。南武山下,宗圣殿前。同仁列队,秩序井然。敬我道祖,世之哲圣。布道于斯,载入功册。道德宏大,世界尊崇。我道不孤,宾朋四海。习习道风,华夏神龙。法取自然,万代留声。道贯古今,德配苍穹。综述万象,集教大成。老子文化,流传千古。教化先民,各尽其性。泽被君王,惠及百姓。万教之祖,至神至圣。
盛世中国,托福崛起。科学发展,跨越追赶。关注民生,构建和谐。共筑国梦,天下大同。以和为贵,祖国一统。乾坤交泰,和谐化生。天和行雨,地和物丰。家和事兴,国和人定。万邦谐和,世界和平。荡荡秦川,人杰地灵。百业发展,物阜文丰。绿波荡漾,国之和畅。济宁圣城,国学之都。综合发展,百业并进。政通人和,道德不离。告慰先祖,吾辈遵从。秉承祖训,道德至诚。文化聚心,屡建奇功。再创辉煌,待我后生!大礼告成,伏惟尚飨!
文稿起草人:(组委会主任)潘鸿伟
全国《道德经》高峰论坛组委会
2017-03-08
“喜欧啼”课堂文化
1. “喜”:源自深度思考与深度学习的欢喜、喜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喜悦体验;快乐学习(“乐学”);寓教于乐(“乐教”);幽默;微笑……
2. “欧”:欧美理论与实践;借助 双语双文化视野、能力来吸收、借鉴与改造;不但要把美国理论本土化,而且要善用它来创建“具有立化特色的课堂文化”。
3. “啼”:鸡啼;雄鸡唱晓、雄鸡一唱天下白;天亮了,漫漫黑夜已经到了尽头;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准备好迎接“课堂革命”了吗?我们具备“革命”的愿景、勇气与牺牲精神吗?
2017-03-06
从唯识宗义理看西游记里的“四人一马”
2017-03-05
三种教育
2017-03-04
贫贱与富贵
2、所以,人本来就是“贫贱”,并不是因为他失去了什么才变得“贫贱”的。
3、至于一个人拥有物质财富、社会地位,那都是后来的事,都是外边附加的东西,都不是生命本有的。
4、从“贫贱”的角度说:既然本来就没有失去什么,那就没有获得可说。如果强求有所获得,那就违反了道义。所以,遵守道义的君子,就会克制、化解、提升自己内心对“贫贱”的厌恶与逃离之心,而契入“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的境界。
5、从“富贵”的角度说:既然是后来才获得的附加的外在的东西,那就无法强求它不会减少、失去。如果强求它不要减少、失去,那就违反了道义。所以,遵守道义的君子,就会克制、化解、提升自己内心对“富贵”的喜好与追求之心,而契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
6、上述文字解释《论语》里仁第四(第5章):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世界经济发达的47个国家/地区
1.挪威
2.澳大利亚
3.荷兰
4.美国
5。新西兰
6.加拿大
7.爱尔兰
8.列支敦士登
9.德国
10.瑞典
11.瑞士
12.日本
13.香港,中国(SAR)
14.冰岛
15.韩国
16.丹麦
17.以色列
18.比利时
19.奥地利
20.法国
21.斯洛文尼亚
22.芬兰
23.西班牙
24.意大利
25.卢森堡
26.新加坡
27.捷克共和国
28.英国
29.希腊
30.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31.塞浦路斯
32.安道尔
33.文莱达鲁萨兰国
34.爱沙尼亚
35.斯洛伐克
36.马耳他
37.卡塔尔
38.匈牙利
39.波兰
40.立陶宛
41.葡萄牙
42.巴林
43.拉脱维亚
44.智利
45.阿根廷
46.克罗地亚
47.巴巴多斯
致知
2、止者,止于至善也。Ever with the Best.
3、所性之知,就是良知。
4、良知虽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需要有一番向内追寻探索的功夫,方能发现,方能起用,方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然而,致良知却离不开格物的功夫。
6、格物的下手处,却是“慎独”二字。
7、格其反身之物,不离修者是。“反身”二字,即是“慎独”二字的注脚。
8、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慎独”的内涵,即是“诚”与“乐”二字。
9、致知在格物。致知亦不离“诚”与“乐”二字。
10、《中庸》之“诚”字,孔颜乐处之“乐”字,原来不离 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