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种身份的重新定义:
(1)教师身份的重新定义——教师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与执行别人的教学理论,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于别人的教学理论,进行积极主动地反思,不断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实践。换句话说,教师是教学实践者、研究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习和检验各种教学理论,总结经验教训,反思修正自己的信念,吸纳新的理念,逐渐构建一套切合本身教学实际的概念和原则,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
(2)学习者身份的重新定义——在“后方法”教学理念下,学习者是自主的,能在教师帮助下自我调控,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我潜力;他愿意与他人协作,在交流协作中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他愿意承担责任并主动把握机会,与合格的华语[i]使用者交流。
(3)教师培训者身份的重新定义——教师培训者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确立华文的教学理念和掌握华文教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灌输各种教学法。
二、三个基本参量
(1)特定性(Particularity)——强调的是,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教师在特定的机构中教的是特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
(2)实践性(Practicality)——教师对各种教学理论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先通过阅读理解相关的教学理论,避免盲目接受或排斥,然后在具体教学环境中结合实践加以修正。教师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运用直觉和洞察力并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关于“什么是好的教学”的认识。这些基于实践的认识是实用的、动态发展的。
(3)社会可行性(Possibility)——教师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以满足学习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
三、十个宏观策略
(1)学习机会最大化——课堂教学是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创意和积极参与;
(2)意图曲解最小化——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意图被曲解的可能性;
(3)促进协商式的互动交流——鼓励使用华文、华语[ii]的有真实交际意义的师生久留和学生间交流;
(4)培养学习自主性——指导学生发现、掌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
(5)增强华文[iii]语感——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结构,好要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和社会功能;
(6)启发式语法教学——借助语料库中抽取的范例,引导、启发学习者注意语法结构形式;
(7)华文华语[iv]输入的语境化——提供华文华语输入的语篇上下文、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
(8)语言技能综合化——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协调配合进行。
(9)语言教学的社会依赖性——语言学习只有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结合,才能提高效益。
(10)提高文化意识——鼓励语言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基础,积极创设学习机会,参与课堂交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