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0

发表在《早报》的文章

弟子规》有其存在价值(2009-02-20)● 黄添崃
  读了吴韦材的大作《背〈弟子规〉不如看〈大长今〉》(2月18日《联合早报·言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笔者无意卷入“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的口水战中,只想尽量简短的分享自己学习《弟子规》的一点心得,供读者参考。
  2002年,因为想要教好刚满1周岁的女儿,开始参加居士林“耕心园”儿童读经班义务教学的工作,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接触到《弟子规》。直到今年,刚好满7年了。对于这部经典,有些体会。
  首先,《弟子规》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去“做”,不是:信口开河的“说”。在“耕心园”里,义工老师都时常提醒孩子们,怎样才算是会读《弟子规》:“做到了才算是会读,没做到就是不会读”。
  所以,学习《弟子规》绝对不能停留在背诵的阶段。背诵之后,还要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分享心得(也可以包括观赏《大长今》等传达良好价值观的好影片。)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孩子们理解,然后师生们各自回到生活中去落实。
  《弟子规》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前六个部分谈的都是“行”,只有最后一部分才谈“知”。所以,凡是想要从《弟子规》中获得深奥道理的人,都注定是要失望的。凡是想要落实《弟子规》的人,也都知道《弟子规》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的。
  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弟子规》并不只是用来教导年幼的孩子的,而是父母、老师终身学习的教材,言传身教的“剧本”。就如演戏要有剧本,弹琴要有乐谱,做人也要有“谱”。《弟子规》就是“人谱”。所谓:“教儿教女,先教自己”,父母口说一套,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孩子哪能信服,哪能学好《弟子规》?要知道,只有孝顺,才能够教会孝顺;只有爱心,才能够教会爱心;只有信任,才能够教会信任。
  最后,想分享一点学习《弟子规》的真实感受。回想2002年,我和太太都三十多岁了,才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弄明白了《弟子规》的内容后,我们不由得感叹说:如果我们能够在小时候就学习《弟子规》,就能够避免很多错误,少走很多冤枉路了。奉劝反对《弟子规》的朋友们:先花三个月好好学习《弟子规》,才来发言。我想,这样的要求应该不算过分。
  作者是中学高级教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