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4

探讨华文教学的康庄大道——我教女儿“读诵经典”的心路历程

This essay was published in W1 Cluster CL Teachers’ Publication, Yi Xin Ji in July 2006

探讨华文教学的康庄大道:对“读诵经典”的重新认识
——我教女儿“读诵经典”的心路历程

从教育学院毕业后,加入华文教师行列已经15年了。怎样帮助学生把华文学好?怎样才算是把华文教好?新加坡人需要把华文学得跟大陆的中国人以及港台地区的华人一样好吗?这,都是我过去十多年时常思考的。
事实上,我从来也没有怀疑过:要学,就要学最好的;要教,就要教最好的。新加坡人不学华文就算了,要学华文就一定要是“世界级”的,怎么可以妄自菲薄,自甘第二流、第三流,乃至于不入流的水平呢?
在新加坡,怎么可能把华文教到、学到“世界级”的水平呢?这是不是痴人说梦呢?答案很简单:如果没有“超凡的手段”,不要说新加坡,即使是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也不能把华文教到、学到“世界级”的水平!反之,不要说新加坡,就算是比新加坡学习条件更恶劣的地区、国家,也能够办到。
所谓“超凡的手段”,就是“读诵经典”这个既古老又新潮的理念与方法。

一、 基本理念
“读诵经典”的对象是儿童,包括4个阶段:零岁的婴儿、周岁到三岁的幼儿、四到六岁的幼童、七到十二岁的小学生。
“读诵经典”的教材是以《论语》、《老子》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原文(大字排版,加注拼音),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流传久远的启蒙经典。
“读诵经典”的教学口诀是:“小朋友,跟我念!”
“读诵经典”的教学重点是:“只求熟读,不求理解。”(按照人体的发展规律,儿童时期记忆能力正在发展,在这个时候让他们熟读乃至背诵经典,正好有助于增强记忆力的发展;至于理解能力,还没有到发展的时候,不需要揠苗助长。)
“读诵经典”的信念是:“书读千遍,其意自现。”(按照人类大脑学习的规律,信息反复输入之后,大脑会进行处理、加工,给出新信息。所以,任何大脑正常的婴儿,都可以在短短一年之内学会他最常接触的一种乃至多种语言。语言如此,文字也不例外。)
“读诵经典”的常用方法——“三百”读经法:一百字、一百遍、一百分。(任何一部经典,不论长短,每天都只教一百个字的进度,反复读诵一百遍,过程中一定要用鼓励、赞赏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读诵的学习任务,让孩子活在“一百分”的高度自信中。其中,“一百字”是实的,意即:要一字一字地数,让每天读诵的字数保持在100字左右;“一百遍”可实可虚,意即:每日反复读诵的遍数可以比100少一些,但必须固定下来;“一百分”是虚的,意即:它强调的是给孩子心理的激励,让他们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
关于“读诵经典”的最常见疑问:“懂不懂”的问题。答曰:“不懂,读多了,慢慢就会懂!越不读,就越不懂,乃至一辈子不懂!”。

二、 实践过程
我教导女儿“读诵经典”经过以下5个阶段:
1. 纯理论的立愿阶段:公元2000年,第一次接触到“读诵经典”的理念。王财贵博士本着弘扬人文精神的大愿,深情地讲了一个“文化侏儒”的故事,让我在那之后的连续三天早上都对着镜子流泪发愿:我的女儿一定要健康成长,决不能像自己一样变成“侏儒”。那时,大约是5月份,女儿还在娘胎里,半年后才出世。
2. 聆听(光碟)读诵阶段:公元2002年,是我和女儿一同成长的重要年度。离职在家,虽然在收入方面减少了,但是我和女儿之间却建立起了无比坚固的心灵桥梁。这是我日后成功教导她“读诵经典”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年,主要是制作字卡,逐字逐句教导她《千字文》。字卡的制作,最早是由我太太用马克笔写,后来便由我利用电脑打印,一字一卡,共制作了1000张。后来,我到居士林的儿童读经班(耕心园)当义工老师,获得了《弟子规》和《孝经》的读诵光碟,便开始每天播放一遍给女儿听。听了一段时间,女儿竟然会成段地跟着念,给我们当父母的带来极大的惊喜,也就更加相信儿童的潜能不可限量,儿童读经教育是一条宽阔的大路。(注:2003年,获知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录制了《论语》、《老子》等经典的读诵光碟,便通过长河书局购买。从此,便常常在家中播放这些光碟。女儿听到耳熟能详后,再打开读本教她读诵,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班(魏老师)学习阶段:公元2003年,我复职后,亲自教导女儿的时间少了,幸运的是裕廊西的玉宝苑民众俱乐部开办了儿童读经班。于是,在魏老师的教导下,女儿学习了《三字经》和《唐诗》(选读30首),并且在该年年底参加了由崇德文教会主办的第一届儿童经典读诵评鉴会会——“小状元会考”。参加这个小班的学习,提供了女儿当众表演的机会,增加了她的学习兴趣,也让她的社交能力得到发展。参加“小状元会考”的录象片段,更是让她回味无穷,百看不厌,给她的童年生活留下一个珍贵的回忆。
4. 大班(耕心园)学习阶段:公元2004—2005年,女儿参加了居士林的“耕心园”儿童读经班,在读诵、讲故事、唱歌、游戏、礼仪各方面都有很明显的进步。特别是每半年到古晋婆罗州高原上的短期学习,对于她的自律能力的培养,帮助很大。大班的学习,让她有机会和大哥哥、大姐姐在一起上课,对于她的心智发展,肯定是一件好事。她也正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够再一次上山。
5. 家里学习阶段:公元2006年开始,动极思静,我和太太不再让女儿参加外面的读经班,而是让她用“三百”读经法,在家里学习《孟子》这部经典。其实,即使是参加外面的读经班,她在家里“读诵经典”的活动也没有中断。2004年读诵《论语》,2005年读诵《老子》、《大学》、《中庸》。2005年、2006年之交,也读诵了《庄子》中的《逍遥游》与《齐物论》二篇。目前《孟子》正在读诵《公孙丑章句下》。教导她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条规律:只要给予她赏识与激励,她就会读诵得兴高采烈,力求语音准确、语气柔美。如果是用压迫与威胁的手段,她就会读得没精打采,语音模糊、语气粗鲁。有志于教导孩子“读诵经典”的父母或教师,必须留意的是:怎样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孩子喜爱,进而养成自发读诵经典的习惯。这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三、 小小总结——把打开“人文世界”的金钥匙交给孩子们

很多人误会,以为让孩子“读诵经典”就是抱残守缺,就是开倒车。殊不知,一味提供孩子物质上的便利,包括电脑、手机之类的先进科技产品,而不给孩子一种健康、平衡的教育,其实是在戕害自己的孩子。——这一点,事关重大,愿有心的父母与未来父母三思。
目前学校偏重的是“硬性”的理工教育,我们在家里通过“读诵经典”,提供“软性”的人文教育给孩子,他们的人格发展不是会更加健全吗?
回到华文教学,真的要静心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尽心尽力地把华文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东西交给他们?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我们到底要提供一种怎样的华文教育给我们的下一代?我们是否还是停留在单纯的“生存”的层面去考虑教育问题?对于“生活”的广度与“生命”的深度这两个层面的呼唤,我们是否还能继续充耳不闻呢?
个人以为,任何国家,不论幅员大小,不论历史长短,不论人口多寡,要想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型跨文化人材,他们的教育就必须同时满足生存、生活与生命这三个层面的需求。狮城再小,人口再少,我们也不能妄自菲薄,自我矮化,甘于做个文化侏儒啊!
不久前,台湾文化狂人对狮城子民毫不客气,一则戏言“笨”,再则喝斥“种不好”,引起一阵纷扰。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狮城子民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文化修养不足。要解决问题,就不能讳疾忌医,顾左右而言他,更不能以牙还牙地反唇相讥,或采用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我们要睁开眼睛看一看,“读诵经典”已经成为一场全球华人世界的国际竞赛。在这个世界上,很多华人父母已经觉醒了,已经走出了“文化自卑症”的阴影。他们清楚认识到《论语》、《老子》等传统文化经典,正是打开“人文世界”的金钥匙。他们知道,趁孩子的童年时期教他们“读诵经典”,正是尝试把这把金钥匙交给他们。
在此,我衷心祝愿,有朝一日,狮城也可以培养出“人文世界”里的巨人,为唤醒全人类中的后知后觉,发出震惊千里的狮子吼!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