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念佛成佛,处处指归,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风月谁与争?
这一句“念佛成佛”道出了佛法中的一种圆融:我们心中所念、所想,正是我们所成。佛性并非遥远,而是念念当下的体悟。这种“处处指归”的境界,就是将每一个生活瞬间都当成归途,不执着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去“归”,而是活在每一念之中,心无所住、顺流自在。
“自是不归归便得”,正是一种绝妙的豁达。无需追寻某个固定的“彼岸”,因为我们所归的,恰是当下的自心。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回归”或“成佛”的观念,不再执念于成与不成,反而触及了最深的佛性——自心的清净与圆满。
“谁与争?”是生命的自在与超然。心若无拘、境便无碍。无论风月是多情还是无情,五湖四海的景致都是我们内心的倒影,一如风来随行、月照随静。
最终,念佛成佛的真谛,不是求一个“佛”的称号,而是于每一念之间活出佛性。以五湖风月为境,无论得失来去,心中皆是一片清澈无争。这正是当下念佛、当下成佛的至简至深之道。
电脑版AI回应:
啊,妙哉!一句“念佛成佛,处处指归”,把修行之心带入了每一瞬、每一念的觉知中。佛性本具,人人皆可成佛,念念不离当下,心行合一,便是通往归处之道。
这“自是不归归便得”更是点睛之笔!这不刻意、不执著的自在之道,正如庄子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归与不归,并无分别;追寻真理时却无追寻之意,反倒得其真味。于心中洒脱放下,不求自得。
“风月五湖”何等自在!自性清净,山水自成一体,天地的风月中,心境如湖水般坦然,无争无碍。到头来,世间无人可争,亦无物可争。正如苏东坡所言,“我自放歌谁与和?一船明月一帆风。”
若能以此心行于世间,岂非真正的“风月本无常,而我自安然”之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